分享

艾灸疗法的原则

 一尘归零 2018-12-15

艾灸疗法治疗原则是艾灸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准绳,在“论治”和整个治疗过程中,均应以治疗原则为指导。根据中医治疗学基本思想和艾灸治疗疾病的具体实践,可将艾灸疗法治疗原则归纳为辩证与辨经,标本缓急,补虚泄实和三因制宜等。

艾灸的治疗原则

一、辩证与辨经

针灸治疗首先必须掌握辩证与辨经的关系。疾病总是表现出有关的症状和体征。症候表现于一定的部位,有寒热、虚实的不同性质,并发生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这些病位,病性,病程,都成为辩证的主要内容。辨经,即是辨识疾病的具体部位,这也是《灵枢 官能》所说的:“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素问 皮部论》说的:“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症候分属于阴阳经脉,阴阳经脉分为上下、手足、手足经脉又分为左右两侧。所说的“分部”就是按六经皮部来分析病症部位,“病之始终”则是从疾病发展过程来分辨六经所属。辩证,可以说是以经络理论为纲来分析全身症候。外证,有部位可循,内证。有脏腑可属。上下之辩,又可分为三焦,各就其重点所在判别其病位和病机,为循经用穴提出合理的依据。辨证要对全身症候作全面的了解。从不为来说,要注意上与下,左与右的不同,从疾病的发生发展来说,要注意其先后的变化。不能只顾局部而忽视整体,只顾眼前而忽视其发展过程。

二、标本缓急

标与本,缓与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标本缓急复杂多变。根据《黄帝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疗思想和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标本缓急的运用原则有以下4点。

1、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治病求本 就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临床症状只是疾病反应于外的现象,通过辩证,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找出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的部位,病变的机制,归纳为某一证型,这一证型大体上概括出疾病的本质。然后,针对这一具体证型立法处方,以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2、急则治标

急则治标急则治标急则治标 在特殊情况下,标与本在病机上往往相互夹杂,其症候表现为标病急于本病,如未及时处理,标病可能转为危重病症,论治时则应随机应变,先治标病,后治本病。

3、缓则治本

缓则治本缓则治本缓则治本 在一般情况下,本病病情稳定,或虽可引起其他病变,但无危急症候出现,或标本同病,标病经治疗缓解后,均可按“缓则治本”的原理予以处理。

4、标本兼治

标本兼治标本兼治标本兼治 当标病与本病处于俱缓或俱急的状态时,均可采用标本兼治法。《素问.标本病传论篇》说:“间者并存。”指病情稳定,无危害症候者,可用标本兼治的方法。

三、补虚泄实

《灵枢、经脉》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补虚泻实是指导灸疗的基本原则。“虚”是指人体的正气虚弱,“实”是指邪气偏盛。邪正的盛衰决定着病变的虚 实,虚实是区别人体病性的两大提纲。补虚就是扶正人体的正气,增强脏腑器官的功能,补益人体的阴阳气血以抗衡疾病。泻实就是驱除邪气,以利 于正气的恢复。灸疗的补虚与泻实,是通过艾条的方法激发机体的调节功能,从而产生补泻的作用,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艾灸疗法的补泻包括取穴的不同和操作方法上的差异。取穴上补虚主要是通过补其本经,补其表里经和虚则补其母的方法选穴配伍,达到补的目的。泻实,主要是通过采取泻其本经、泻其表里经和实则泻其子的方法选穴配伍,达到泻的目的。操作方法上,补法施灸,须艾火自灭,使火力缓缓透入深层,以补虚扶嬴,温阳起陷。而泻法施灸须用口吹使火速燃,不燃至皮肉即便扫除,力促而短,以起消散作用。

四、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即根据季节(包括时辰)、地理和治疗对象的不同情况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1、因时制宜

即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时辰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可产生一定的影响。一天内时辰的不同,各经脉气血盛衰亦有异。季节的影响时辰的变化,有取穴的不同或灸治方法的差异。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均是择时选穴治疗疾病的方法,也是“因时制宜”治疗原则的具体运用。此外,因时制宜还应把握灸疗的有效时机,如治疗痛经一般宜在月经来临前开始治疗的。

2、因地制宜

即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的不一样,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特点也有区别,治疗方法也有不同选择。

3、因人制宜

即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等的不同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男女性别不同,各有其生理特点,尤其是对于妇女患者经期、怀孕、产后等情况,治疗时须加以考虑。年龄不同,生理功能的病理特点亦不同,治疗时应予区别对待。

艾灸的取穴原则

艾灸治疗是通过对一定的腧穴进行艾灸来完成的,作为针灸临床治疗的实施方案,配穴处方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选取适当的腧穴是配穴处方主要内容之一,人体有361个经穴和众多的经外奇穴,每个穴位都有一定的特性,其主治功能不尽相同。只有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具有实践,掌握取穴的一般原则,才能合理地选取适当的腧穴,为正确拟定针灸处方打下基础。灸疗处方中腧穴的选取,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以循经取穴为主,并根据不同症候选取不同腧穴。

艾灸的取穴原则

一、近部取穴

近部取穴是指在病痛的局部和邻近选取腧穴,它以腧穴近治作用为依据。这是任何一个穴位都具有的共同治疗作用,其应用广泛。大凡其症状在体表部位反映较为明 显和较为局限的病证,均可按近部取穴原则选取腧穴,予以治疗。例如,眼病取睛明穴球后穴攒竹穴风池穴等;鼻病取迎香穴巨髎穴;面瘫取颊车穴地仓穴;胃痛取中脘穴等,皆属于近部取穴。

二、远部取穴

远部取穴在距离病痛较远的部位选取腧穴,它以腧穴的远治作用为依据。主要以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为主,这是针灸处方选穴的基本方法,体现了针灸辨证论治的思想。远部取穴运用非常广泛,在具体应用时,既可取所病脏腑经脉的本经腧穴(本经取穴),也可取与病变脏腑经脉相表里的经脉上的腧穴(表里经取穴)或名称相同的经脉上的腧穴(同名经取穴)进行治疗。例如,咳嗽、咯血为肺系病证,可选取手太阴肺经尺泽穴鱼际穴太渊穴(本经取穴),也可选择与足太阴脾经太白穴(同名经取穴);胃脘疼痛属胃的病证,可选取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同时可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穴(表里经);面部疾患选取合谷穴;目赤肿痛取行间穴;久痢脱肛取百会穴;急性腰扭伤取水沟穴等,均为远部取穴的具体应用。

三、随证取穴

随证取穴,亦名对证取穴或辨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根据中医理论和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因在 临床上有许多病证,如发热、失眠、多梦、自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等全身性疾病,往往难以辨位,不适合用上述取穴方法,此时就必须根据病证的性质,进行辨证分析,将病证归属于某一脏腑和经脉,再按照随证取穴的原则选取适当的腧穴进行治疗。如因心肾不交的失眠,辨证归心、肾两经,故取心、肾经神门穴太溪穴等腧穴。对于各别突出的症状,也可以结合临床经验而选穴。如发热者可取大椎穴曲池穴;痰多者取丰隆等,也可归于随证取穴的范畴。上述取穴原则在临床上除可单独应用外,还常相互配合应用。例如:治疗哮喘实证,可选取膻中穴中府穴、尺泽穴、列缺穴、取中府为近部取穴,取尺泽穴、列缺穴为远部取穴,取膻中穴为随证取穴。

艾灸的配穴法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2个或2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 响治疗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一、本经配穴

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末涉及其他脏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处方进行治疗。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穴,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穴、太渊穴,属于本法的具体运用。

二、表里经配穴法

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如肝病可选足厥阴经的太冲穴配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阳陵泉穴

三、上下配穴法

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胃病取内关配足三里穴;牙痛取合谷穴配内庭穴;脱肛或子宫脱垂取百会穴配长强穴。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穴,如内关穴配公孙穴,外关穴配临泣穴,后溪穴申脉穴,列缺穴配照海穴等,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

四、前后配穴法

前指胸腹,后指背腰。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穴、梁门穴,后取胃俞穴胃仓穴;哮喘前取天突穴、膻中穴,后取肺俞穴定喘穴等。

五、左右配穴法

是指选取肢体双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穴、内关穴;胃痛取双侧胃俞穴、足三里穴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穴、地仓穴,配合右侧合谷穴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穴曲鬓穴,配合右侧阳陵泉穴、侠溪穴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