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作文速成讲座:积累文化底蕴之历史底蕴(网络采编)

 江山携手 2018-12-15

                                           历史底蕴

1.历史底蕴(1
  历史底蕴是以厚重的历史积累作为写作之源,以典型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历史传说、历史制度、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古迹、历史文化记忆、历史文化精神、历史人文素材等为材料,将历史的启示与现实结合,表达作者对话题或事物的深刻看法。
  历史是一座挖掘不完的金矿,是昨天对今天的复制与粘贴,是人类成长的过程与记录,它跟现实社会的关系是人与镜的关系。古人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之说。那么让我们掉转视角,或漫步于历史的曲折小巷,去寻觅至今仍然芳香四溢的轶事传奇;或跋涉于历史的雄山大川,去看英杰豪侠驰骋疆场的雄才大略;或徜徉于历史文化的古迹废墟,去感受肃穆的建筑群上盘旋的民族文化精神;或游走于苍老的历史古道,去捡拾智慧的典故与哲理趣闻;或打开历史的天秤,看价值表上整整一个民族精神质量的刻度……然后用一根“主题”的线,一颗思维的针,将历史与现实编串起来,站在历史基石上的一篇美文就宣告诞生了。那些曾经在历史的天空闪烁着人性和诗意的矿石,它们的光芒将覆盖所有的文字,让文学高大起来。
〖例文一〗考场佳作
  菊花飘香的时节
   重庆一考生
  当清爽的秋风将天空吹向更高远,当陌生的孩子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当枝上的绿叶换上橙黄,当一点点微酸已着枝,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时节。
    菊之淡
  “哐当、哐当……”听见那清脆的打铁声了吗?清风拂抑、强健的肌肉散发出生命的气息,熊熊的烈火陶冶着高尚的情操,嵇康,这个时代的英雄,一代才子,就在这儿过着铁匠的生活,和任何人一样,你也对他期望很高吧。可是你敢劝他入仕吗?是否忘了《与山巨源绝交书》?那铿锵的言辞已经向所有人宣告他对仕途的不屑,就让他做他自己吧,让“竹林七贤”永远过着“邺下放歌”“竹林饮酒”“曲水流觞”“南山采菊”的生活,不要让世俗的秽气覆盖了菊花淡淡的幽香。
    菊之傲
  是否还能记起那个置楚国相位持竿不顾,依然决定“曳尾于涂中”的庄子?这个“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清高之士,拥有举世的才华,然而却不曾向权势显贵屈服,一生过着清贫飘零的生活。你是否也想劝他入世,期望他能为祖国为社会为黎民百姓做番大事业?是的。所有人希望如此。然而,庄子自己就是一棵树,一棵捍卫心灵月亮的树,如果你硬要将他拔起,种在污秽的社会泥土里,他将立刻枯萎死亡。就让他永远地做一棵树吧。他身边会有一株傲岸的菊花相陪。
    菊之殇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面对滔滔江水,面对彼岸的乡亲父老,一代霸王也不由泪湿衣襟。江水已随他人姓,美人自刎在怀,是乘船逃走,重整旗鼓,还是投身乌江,“死亦为鬼雄”?如果你正在项王身边,是否会劝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呢?江东父老们也期望项王忍辱负重,说不定历史就会为此改写,然而项王最终选择自刎。他认为应该死得有尊严,他认为那才是他的英雄本色,一枝菊花的生命形态枯萎了,但花香永世留香。
  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不管他人如何期望,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不懈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崇高,追求生命的尊严,追求英雄本色,抛开他人的期望,抛开他人的劝阻,向着自己的认识迈进。
  当清脆的打铁声从远方传来,当远古的大鹏展翅欲飞,当滔滔的乌江向天咆哮,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季节。
〖老师点评〗
  历史是远古的画
  历史随时间远去,但历史并没有消逝。历史被岁月收藏在它的画室里。
  本文选取嵇康、庄子、项羽三个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以高洁的菊花象征其品格,将人物自我的认识与他人期望的关系寓于生动形象的语言中。文章一开始就展示了一幅旷远的画面,想象丰富,文情并茂,引人入胜。结尾两段升华主题,前后照应,行文自然流畅。“菊”的传统文化内涵被三个小标题提示得深刻而全面。
  采用情景再现,将历史人物最典型的生命瞬间直观地展示出来,让我们透过文字看到了躲在历史烟云后面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些画面和那些抒情、议论一起,感性地证明着文章的主题。这样的画面其实很多,轻轻吹开岁月的尘土,它们就活泼地蹦出来了。找一找,你会有很多收获。如果给自己的生命日历挂上许多历史的画卷,生命就会变得厚重、深刻、宏大。历史的土壤里也不仅仅只有菊,一束束被诗歌熏得散发着古典芬芳的花朵,正摇曳在时间的风雨之中。多采撷一些,插在自己的文章里,会生出婀娜的风韵。

2.历史底蕴(2
〖例文二〗竞赛佳作
  苒苒物华间,悠悠中华情
  南乐一中 杨乔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那是《诗经》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那是华美的楚辞,熠熠生辉;那是孔孟思想,百家争鸣;那是大唐华章,仙乐飘飘;那是宋元词曲,清新婉转;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长城的细细青苔;那是岳麓书院的依依斜阳……中华情思就这样如小桥流水般继承着。
  文学经典《诗三百》,采撷前生记忆,温润今日之情。还记得那忠贞不渝的誓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还记得那温婉缠绵的相思情结,“忧哉游哉,辗转反侧”;还记得那毅然的决别之言“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三百》不过是前生无邪的记忆,却是中华文化的开端。
  屈子,那个有着香草美人情结的三闾大夫,他行吟泽畔,不愿与世同流合污。当时,楚怀王的身侧已没有他的立足之地了,身前是令尹子兰的肺腑之言,言之凿凿,身后是佳人郑袖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他只好举身赴清流,嘴中仍然唱着“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于是,一曲被后人称颂的《离骚》便流传于世。他那“指九天以为正兮,其惟灵修之故也”的浩荡情怀,他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精神被嵌入历史名册中,永垂不朽。
  李白,那个一生都放荡不羁,被后人选为诗仙的人。他曾高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也许只有像唐朝那样的世纪王朝才容得下他的脚步。酒入愁肠,七分酿成月光,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他有着“御手调羹,龙巾拭吐,力士脱靴,贵妃捧砚”的殊荣,有着气吞山河的博大胸襟。青莲居士,作为大唐的象征,传承着中华文化,也传递着浓浓的中华情。
  纳兰容若,出生在锦衣玉食的贵族之家,却有着一腔华贵的忧愁,他的诗卷让人不忍卒读,字里行间都充溢着无言的悲伤。“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夜雨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容若,如一个水墨江南般似烟若雨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男子,用淡淡的笔触抒发着淡淡的忧愁。于是,便成就了艺术价值极高的纳兰词。
  中华文化犹如一朵奇葩,绽放在历史的长河中,香远益清,越发显得清幽。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情怀;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无边盛景;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坦荡胸襟;是“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的高无境界;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
  中华文化以它特有的形式记录着点点滴滴,唐诗,宋词,元曲,无不代表着文学艺术的巅峰。
  传承经典,演绎经典。承载一腔中国情,让世界睁开眼睛看中国!
  耳边,再次回荡起“萧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读书声,依旧那么传神,生动……
〖老师点评〗
  历史是名人的舞台
  历史由一串串生命构成,留在历史篇章中的生命,必定是生命的范本。历史的琴键弹奏的就是这些生命的旋律。生命最精彩的火花在他们身上绽放。这些火花同样可以点燃作文的灵感。
  文章围绕主题选取文学史上三位成功名人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屈原的执著精神,李白的放荡浪漫,纳兰容若的诗卷忧愁,共同演绎着中国文化情。一唱三叹,形象含蓄,寓哲理于叙述抒情之中。将历史人物生命中的诗意用富含诗意的句子表达出来,自然文采斐然。
  历史人物对人生的选择,为后人提供了典雅的生命范本,他们举世公认的成就与品质,自然成为许多话题的铁杆论据。所以有很多历史人物的生命需要我们去关注、发掘、思考。因为相对我们的文章而言,他们是多功能、全方位的写作材料。关注生命,就要关注历史,从历史的仓库里提取生命的基因,思索生命的价值。那么首先充实自己的仓库,了解并整理历史人物的生命轨迹,才能学会运用。
  本文获“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河南赛区一等奖。

3.历史底蕴(3
〖例文三〗文学散文
   独钓寒江雪
    刘晓武
  一个人,端坐在寂寂的唐朝,钓着一江的寒冷,守候着最后的一片洁白的孤独。
  捧读时隔千年的诗篇,感受着从千年前的永州吹来的寒风。
  我意外,甚而惊悚。
  群山孤寂,将想象截成了一重又一重。雪白的驼峰圈画着生命的领地。雪山邈远,足迹尘封。这里唯有超然的孤独,唯有生命的绝响,唯有精神的自由。
  谁能承载这一江的寒冷,谁能用一丝细线垂钓绝望,谁能以这种方式把自己交付给永州这片山水?
  我意外,甚而惊悚。
  你不能圆滑媚俗一点吗,你不能稍微低一下你高昂的头颅吗?你稍微施一点伎俩,也就不会把自己逼坐在江雪里。
  把钩放下。端坐。收竿。把钩放下。一尾盛唐就这样被你轻轻提起,又被你轻轻放下。
  我顿悟了,我明白了。
  你,一介书生,心忧天下。为捕蛇者感慨万千,对钩心斗角者义愤填膺。你的洒脱不羁,你的不屈人格,注定要把你推向永州。这样,你便贴近了寂寥凄清的小石潭,你便登临西山之上而长啸。所有的悲叹全然在这里消解,所有的哀怨全然在这里沉淀,所有的硬气全然在这里升腾。
  一纸黄页,就将瘦弱的你意外地推向了永州。我想你走的那天,一定很潇洒,一定很坦然。永州似乎也已等你许多年。可你恰恰在这里留下了生命最美的注脚,一切又那么顺理成章,又那么必然。
  有时,生命无以把握。一个偶然的生命境地却铸就了必然的辉煌。我想所有阅读你诗歌的人,一定要读懂你的灵魂。那么,一切都将释然。读着你的诗篇,便是读你的坦然。因你的人格,因你的孤傲,我于你的诗篇里久久酣眠。
  虽是一场千年大雪,封冻了流逝的时间,但我不再意外。因为我明白,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一个人,端坐在寂寂的唐朝,钓着一江的寒冷,守候着最后的一片洁白的孤独。
  守候永远!
〖老师点评〗
  历史是押韵的诗
  柳宗元活在20个字的唐诗里,一生浓缩成晶莹的一点雪,让后人细细品读。读出寒意的人是高人,读出温暖的人是雅人。平平仄仄的风从江面掠过,吹开片片雨雾,我们又看见了青箬笠,绿蓑衣,听见白发渔樵清亮的歌声,读懂了岁月山巅僧尼眼中的宁静,菊花摇曳的淡泊,竹的气节,松的坚贞,梅妻鹤子的风雅……历史是一首押韵的诗,每个人都是诗的眼睛。
  我惊叹本文对原作诗意的提升。那一江洁白的雪是生命个体燃烧的光焰,沉涤着生命中的黄金。那些自由、理想、人格;那一江洁白的雪更是唐朝的希望,是一座永远高洁的丰碑。文章膨胀着诗的内涵,拓展着诗的空间。我惊叹作者对语言的驾驭。“一尾盛唐就这样被你轻轻提起,又被你轻轻放下”,现代诗语言的含蓄、朦胧,让你美美地想象。我惊叹全文空灵飘逸的诗意之美,文风之美,简约之美,结构之美。把底蕴之素材、构思之精致、个性之风格、思悟之深邃融为一体,达到了文化底蕴文章之极品。把历史的诗意用现代诗的语言演绎过来,仍然是诗。读透一个人,最快的方式是读他的诗。每个人生命的奥秘都深葳在他的诗文里。
  去选取几个你喜欢的人和他的诗,试着翻译一下,文章就会变美。

历史底蕴(4)
〖章节小结〗
  让历史老人开口说话
  历史是一笔财富。昨天是今天的过去式。通俗一点,今天就是昨天生活的再现。那么借昨天的生活表现今天的人、事、景、物,也就再正常不过了。如果说昨天与今天有一点差别的话,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在选材和写作时,根据主题的需要,运用裁剪、变移、新编等文学手段消灭或忽略这些细微的历史“代沟”。
  由于文化思想一脉相传。在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生命追求与道德修养上必然有连续性,所以能借李白、苏东坡、辛弃疾的人生追求说明认识自己、坚守内心的价值;《独上高楼》更能展现个人价值;嵇康、庄子、项羽不在乎世俗的名利虚荣,所以迎来了《菊花飘香的时节》,这怎不令今天的人生出几分崇敬。
  含蓄的蒙娜丽莎,媚态横生的玉环,凄美多情的虞姬为历史舞台带来香艳的笑容,让人们回味人类的笑态时口齿生香,怎不让今天的人多几分伤感,多几分想象?
  柳宗元仿效姜太公垂钓,钓的是“一尾盛唐”的高洁品质,寒江上钓雪的孤独者,千年万年以坐禅的姿态成为历史的一页插画。让今天的人用一生的时间来品读,怎不让今天的人生出几分感动,几分浪漫?至于那个让今人“苍白”的屈原,在严肃的诗行里像一柄柄闪光的利剑,依然刺痛着我们现实的丑恶与腐败,让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感到“彻骨的寒”,怎不让今天的人反思自己的文化与政治生态,为忠诚的灵魂掬一捧真挚的泪,献一份由衷的敬意?
  历史与今天是同一个灵魂。即使社会形态、生活方式等“相貌”上略有变化,这种变化应视为同一个人不同年龄段的细微差别而已。有时则是惊人的重复和回放。
  让历史张嘴,让历史说出我们想说的话。这比我自言自语说服力强多了。用一根时间的线作导体,用“灵性”的思维作按钮,将主题输入程序——听,历史老人的话语就滔滔不绝地响起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