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津安二郎:人不用痛哭也能表达悲哀,不用狂喜也能表达欢乐

 二少爷收藏馆 2018-12-15

导演要的不是演员释放感情,而是如何压抑感情。



今天是小津的诞辰纪念日,同时也是忌日。为大家分享一篇小津的导演论述,选自《小津安二郎:我是卖豆腐的,所以我只做豆腐》(陈宝莲译,新经典图文传播有限公司出版),转自公众号:黑蓝(ID:heilanwenxue)



导演就是需要严苛地使用肉体和精神,是这两样不够强悍就做不来的行业。


有人跟我说,偶尔也拍些不同的东西吧。我说,我是开豆腐店的,做豆腐的人去做咖喱饭,不可能好吃。


电影感觉的基础,应该是自己先这么想,再去想如何让这个想法唤起观众生理上的共鸣,一切从这里出发。


东京物语 東京物語 (1953)


(先锋派)的方法有这样的危险:一是作者已有结论,含含糊湖地提出猜谜似的东西,就像被小学老师提问一些根本不需要问的简单问题。二是作者自己完全放弃想得出结论的欲望,借口把自己不懂得的问题如实提出来才是诚实,而以极低的水平提供极不完整的影像就心满意足了,自封为先锋电影的作品中,这类影片要多少有多少。


我是好恶分明的人,作品会有种种习癖也是没办法。


高兴就又跑又跳,悲伤就又哭又喊,那是上野动物园猴子干的事。笑在脸上,哭在心里,说出心里相反的言语,做出心里相反的脸色,这就是人,看不透。


《晚春》 剧照


就我长期对女演员的观察,新人时期常常孤单一人的人会成为好演员。经常有好友作陪、走到哪里都结伴而行的,通常成不了大器。因为她们会顾虑彼此。


面对摄影机时,我想的最根本的东西是通过它深入思考,找回人类原本丰富的爱,以及如何把这种爱完美地表现在画面上。


电影不过是披着草包,站在桥下拉客的妓女。


麦秋 麥秋 (1951)


宽银幕让我想起一卷厕纸。


我不如黑泽明,没有他的音高那么高,其实,人不用痛哭也能表达悲哀,不用狂喜也能表达欢乐!


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


电影是戏,不能把它拍成偶发的事件。



《东京物语》 剧照


很多人认为动不动就杀人、刺激性强的才是戏剧,但那种东西不是戏剧,只是意外事故。我在想,可以不要意外事故,只以“是吗”、“是这样啦”、“就是那样啦”的腔调拍出好一点的故事吗?


我想减少戏剧性,想在内容表现中不落痕迹地累积余韵,成为一种物哀之情,让观众在看完电影后感到余味无穷。


导演要的不是演员释放感情,而是如何压抑感情。


秋刀鱼之味 秋刀魚の味 (1962)


我认为电影没有文法,没有‘非此不可’的类型。只要拍出优秀的电影,就是创作出独特的文法,因此,拍电影看起来像是随心所欲。


我……是一个非常乖僻别扭的导演,淡入、淡出,还有重叠,这二十五六年来一次也没用过。我认为即使不用这些技术,一样能如实传达感觉。


年轻时有几部电影看了很感动,后来再看时却觉得无聊,这种体验常有。那是初看时的印象在记忆中升华美化,在脑中径自成长,最后变得与电复印件身完全不同。



《麦秋》 剧照


导演在年轻的时候充满热情,但是能力往往没有跟上,当热情和能力平衡后,才能真正展现本事。有创意没本事很麻烦,有本事但没创意也麻烦。这种平衡是凡事都能看透后自行取得的,这时再量力而行即可。


人是不那么容易改变的……至于对角色的喜爱,我虽然常常描写女人,但一般而言,私娼、寡妇和艺伎这些角色本身都有个性或特异性,比较容易掌握,但小家碧玉的角色,在小说中也一样,属于难以描写的女性类型,因此我想描写真正的女孩的心情很强烈。


晚春 晩春 (1949)


面对摄影机时,我想的最根本的东西是透过它深入思考事物,找回人类本来丰富的爱……在战后,风俗、心理等那些所谓的战后派或许和以前不同,但在其底层流动着的,说是人性可能过于抽象,算是人的温暖吧,我念兹在兹的,就是如何将这种温暖完美地表现在画面上。


博览群书是必要的,不懂人生世事也不行,还需要特别的专业知识。


我希望用音乐做出双重的感动。有时候,悲伤的场面衬以轻快的曲调,反而更增加悲怆感。


我在拍摄悲伤场面时反而使用远景,不强调悲伤——不作说明,只是表现。


《秋刀鱼之味》 剧照


以电影的情况来说,艺术与企业不能完全分开来考虑,甚至可能是在企业中,制造艺术这件事才得以成立。


性格是什么?就是人。人没有塑造出来就不行。我认为这是所有艺术的宿命。即使感情出来了,人没有塑造出来就不行。哪怕表情做到百分之百,也无法将性格表现出来。极端地说,表情甚至会妨碍性格表现。


食欲是人类最强烈的欲望之一,如同“啃老”一词,显示出食欲结合之人生的执着,甚为有趣。



小津安二郎(19031212日-19631212日),生于东京都深川。1923年进入松竹映画的蒲田摄影所当摄影助理,在1927年正式升格为导演。早期他广泛的拍摄各类影片,其中又以青春喜剧类居多。战后则主力于以一般庶民日常生活为主的小市民电影,尤其以《晚春》、《东京物语》为他一生中的代表作。此外他以低视角仰视拍摄方式独树一格,也成为后来导演的效法学习对象。



第一导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