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之涣——我的诗不多,但足够好(二)

 旧时斜阳 2018-12-16
这首诗的成功,让王之涣名声大涨,当代的评论家认为,这首诗是本世纪五言诗的压卷之作。

后世的评论家则说:“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算是大唐第一诗。”

就连一向目空一切的大科学家沈括也关注了这首诗,在他的成名作《梦溪笔谈》将这首诗当做鹳雀楼上最佳的诗词加以赞赏。

无论怎样的评价,与王之涣而言都不算什么。

不过是就着心情写了一手诗而已,算不上什么,好诗咱还没拿出来。

这话别人说或多或少有些骄傲的意思,但这人换做王之涣这话的确没有自满的意思,他的诗不多,但品质一直有保障。

相比《登鹳雀楼》,王之涣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凉州词》。

这才是自己最好,最经得起评价的七言律诗。

会写诗的人当写七言律诗。

这是王之涣内心的看法。

对此他很在意。

凉州,地处西北,乃西北首府,六朝古都。

谜一样的地方,从来都是唐人武将的最爱。

大唐诸多的地方,王之涣最在意最喜欢的就是凉州。

和王之涣一个口味的是大唐的皇帝唐玄宗。

这位前半生聪明,后半生糊涂,且一身才艺的帝王,很早就看上了凉州,哪里的苍凉与恢弘,让整个皇帝动心不已。

开元年初,一个叫郭知运的官儿在凉州公干之时,趁机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这些曲谱数目少,但配上一些胡姬来唱,别有一番风味。

郭大人曲谱送给了唐玄宗,唐玄宗一看就迷上了,动用皇帝的特权寻了一干翻译人,将这些外国的曲调翻译成大唐的曲谱,并且就这些曲谱重新填上了大唐的歌词演唱。

许多读书人都有试一试的意思,着实写了不少曲子。

渐渐的这曲子也在大唐落地生根了,凡事想要成就名声的诗人无不以写凉州曲为首选。

只是这么多年来,写的人不少,写得好的并不多,勉强能入耳也就是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诗词,其他人就算写,那也是糊弄皇上,没能写出凉州的精髓。

他决定写一首旷古烁今的凉州词。

对此,他很自信。

开元(公元713—741年),具体是那一年,历史没有准确的记载。

只是说,这天天冷得厉害,诗人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三人刚好在首都长安,三人都是好酒之人,就约在了一起吃饭喝酒。

三人都是名人。

彼此谁也不服谁。

平日里没少找机会比拼一番,结果是谁也赢不了谁。

人到齐了,高适一看好家伙有酒有肉,环境也不错,还有梨园的戏班子给唱曲,好一个比拼的机会。

 大诗人王昌龄也有这个意思,就说三人都斗了这么多年了,今日就再比拼一番,看这些姑娘唱谁的诗多,就算谁赢,无论是谁只要赢了就是诗坛老大可好?

王之涣嘴角带着坏笑,道:“就这么办?”

谁先来?王之涣问。

王昌龄大着舌头道:“我先来,”说完喝了一杯酒,就写了一手诗。

都是高手,诗的质量自是不错。

不一会儿功夫,一个姑娘就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怎么样,够厉害吧?”王昌龄一脸兴奋的喊。

“还好了”。高适带着酒劲儿评价了一番接着道:“论到我了。”

大笔一挥,一首诗词就传了出去。

不多时,就听得第二个姑娘接着唱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也高兴地说道:“这是我的绝句。还不耐吧?”

说完看了看王之涣。

王之涣只是笑,并不紧张。

不多时,第三个姑娘开始唱了“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十分得意地说道:“又是我的。比想象的要好吧?”说完看了一眼王之涣,见对方没表示,忍不住问道:“我说王之涣,我都唱两首了,你怎么还没开张,不是写不出来吧?”

一直很安静的王之涣终于开口了,他负气地说:“这三个唱歌的姑娘长相也不怎么漂亮,唱的诗也没什么高明之处。她唱的曲子怎么能算数呢?”他伸手指了指四个姑娘中最漂亮的一个说:“这个穿红色衣服最漂亮的姑娘,如果再不唱我的诗,我这一辈子就不再写诗了!”

高适大笑道:“这可是你自己说的,我们可没逼你,不要把江郎才尽的名头安在我们的头上,我可担不起这个责任?”

“就是,就是,咱们可都写着诗呢?”王昌龄附和说了声。

王之涣只是笑,却不言语。

两人也没看他如何写,只是看他丢出了一张纸来。

不多时,那个姑娘果然出场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寂静,无人说话。

这首诗正是王之涣最得意的《凉州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