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7

 不忘初心证菩提 2018-12-16

       个人的足迹所及毕竟有限,尽管有限,但还须凭借足迹周围广大的地面才能迈向远方;人类的知识可谓有限,虽然有限,但还须凭借那未知的领域去认识无限的世界与真理。

   要探求真理,就不可偏执一隅,也不可漫无边际。

   万物纷纭,生长化育,古今不可替代,也不会亏损。

   一切事物的终极境界都是顺应自然发展的结果;顺应自然,事物变化的枢纽便找到了,太初的认识从此开始,认识自然,认识真理,也从此开始。

    承认自己无知,然后才叫真知。

                               ---庄子《徐无鬼》语译

  

人生在世,实际只有两件事:让世界变得美好,让人生变得美好。

  要作好这两件事,就要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善以待己,也能善以待人;在事业上是强者,在众人眼里是个好人;明白世事人生的道理,也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成败得失;为人处世,能大处着眼,也会小处着手。

  要作到这样,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会遇到麻烦。因此,先要明白道理,其次是不要苛求。

                         天光人性

    自然之道本身安详宁静,有天然光芒照耀四方。天光普照,世界并无吉凶祸福。顺时而

动,则得福;背时而动,则得祸。如此,人们行动,不能不慎重,不能不明察。

   无论人们的生活还是自然界的变化,绝大部分时候都是处在自然状态之下的。这种状态,最通常、最真实,也是宝贵。在自然状态中,人们自由自在,人,呈现出天然本质,物,也呈现出天然本性。人,假如能常守自然本性,便能外在态度安详,内在精神平静,有一种天德,也就成了生命自然的宠儿。于是,人敬人爱,外物也不伤不害。

   一切都须学而知之。

   学习,就知道有些道理是说不清楚的,也不必说清楚。正如清官难断家务事。但时间可以把一切说清楚。

   应当明白:行事,只能行可行之事;辩论,只能辩可辩之理;智慧,就是在于发现不可勉强进入的地方,叫人止步。假如人们置这所有不顾,事物运行规律就叫你品尝失败的滋味。

   假如修心养性,谨守规律,祸患仍不可避免,那就是天道的必然了。运去金成铁,时来铁是金。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乾坤不自由。如此,那不是人为的过错。然而,临变不惊不乱,撼山易,撼我心中德性难。有修养的人,可贵的地方在于明察事理,临危难而心性不变乱,自然处之。

  没吃苦中苦,没练出真功夫,就轻举妄动的人,没有不出偏差的。更恶劣的,在光天化日之下为非作歹的,受制裁只是时候早晚的事,在阴暗角落里为非作歹的,受惩罚只是形式的事,决不会逃脱。

   追求善良品性的人,决不会张扬名声,夸夸其谈。追求钱财名利的人,必定贪婪多占,嘴上说极动听,他一旦得志,必定是小人上了台,两膀架起来,趾高气扬,尾巴翘起来打死人。

  奴才一旦变成主人,就会比主人更主人。

  穷年累月和谈论钱财、贪婪成性的人在一起,钱财的引诱就越来越深。爱钱如命的人自身都顾惜不过来,决不会顾惜别人。

  只有光明正大之人才无愧于人世,才会半夜敲门心不惊。光明正大之人永远不会成为暴发户,平安高尚一世,本身就是最大的富有。知道这一切,人生美好,其乐无穷。

  本人注:这决不是说吃不着葡萄说葡萄是酸的。)

                         是非与取舍

  

是非与取舍并不是确定不变的。

  送人生日蛋糕必定是完整的,以为是;拿出来吃,蛋糕必须切开,以破碎为是,取舍也在其中了。

   逛公园、风景区,必定以在湖光山色,亭台楼阁,曲径甬道中徜徉留连为是。但为方便,必定以去厕所为是。这也是取舍的变化了。

  视个人生存为根本,把自己的心智见识看作事物存在的准绳,判断是非的标准,把用世看作聪明,不被世用看作无能,把做事运道郭通看作光荣,把地位低下,生活穷困看作可耻。如此也侈谈此是彼非,这是小麻雀、小学鸠一类人物的见识。

   在大街上踩了陌生人的脚,一定要说声对不起,但如果是踩了哥哥与父亲的脚,只点个头就完了,不必表示歉意,因为知道他们必定原谅自己。所以,最大的礼节是不分彼此,最大的仁爱是不分亲疏。

  要明白是非取舍,一定要丢开种种精神牵挂与干扰。

  高贵、富有、显赫、尊严、名声、功利,是迷乱意志的六种甜药。

  容貌、举动、颜色、义理、意气、言辞,是束缚心灵的六种软绳。

  憎恨、情爱、欣喜、愤怒、哀伤、安乐,是麻醉人的六种香汤。

  去、来、贪、给、阴谋、末技,是阻碍真理认识的六朵彩云。

  去掉这二十四项人生的诱惑,便会心怀坦荡,神情平正,能保持正确的判断,看穿一切,不以私欲为是而取舍。

   有智慧的人也有认识不到的事物与道理,正如视力最好的人视野也只有一个扇面,而不是一个圆周。明白种种迷惑与引诱,确保自然天性,相反相成,便会得到正当的是非取舍。

  一鸟飞过天空,后羿一箭射下一只小麻雀,他因获得一只小麻雀而高兴,自以为作得对,但他把众多的飞鸟吓跑了。假如他把整个天下看作一个鸟笼子,不自恃射术,那么满天飞鸟,就没有逃脱的地方。商汤王和秦穆公对贤人伊尹与百里奚的任用,采取的就是这种办法。

  伊尹与百里奚虽然贤能,但并不乐意接受强迫命令,也并不把高官厚禄放在眼里。伊尹喜欢烹调,商汤王就让厨师与伊尹交朋友,使伊尹安心住下。百里奚落入狄人手里,狄人喜欢羊皮,百里奚自己也喜欢穿五色羊皮裘,秦穆公就投其所好,使百里奚乐意为自己服务。由于笼络得好,伊尹帮商汤王建立了商朝,百里奚帮秦穆公称霸天下。

   这又是为人处世是非取舍。

                            不要苛求

   齐国宰相管仲病重的时候,齐桓公问管仲:"仲父的病已不轻,我还能不说什么吗?要是

到了您病危不治,那时,齐国我将拜托给谁呢?"管仲也很关心"您想托付给谁呢?"桓公说"鲍叔牙".(鲍叔牙是齐国的贤士.)管仲说"鲍叔牙不合适.他为人很好,也很廉洁.但他对那些不如自己的人,便不愿去接近、交往。他一旦知道谁有过错,便牢记心上,总也不能原谅人家。如果让治国,他一定是个忠诚正直之臣,但在认定的是非曲直面前,他也一定会同君主对着干的,决不会婉转周圆。对下级也必定会得很清楚,很透彻,同时,要求也会很苛刻琐细。这样,他向上会很容易得罪君主,在下级心中也没有好印象。如果您把事情委托给他,这方面毛病您会很快地发现的。”“那可以托付给谁呢?”“隰朋还可以”。他这个人为人,在上不想和君主闹翻,对待下级,也能容纳不同于自己、比自己差的人的言行。君主如果赶不上前代圣明帝王,他能认为这是自己没有辅佐好;别人不及他,他也能理解和体谅。

   事实总是这样的,能用美好的道德、善良的行为感化别人的人,就是圣人;能用财物救济穷困之中的人,就是贤人。认为自己有超人的才能而盛气凌人的人,是不可能得人心的;有了很高的声望,却又能谦虚待人的人,没有不得人心的。

  会处理人事的人,应当学会有些事不管,真正明白人事的人,应当知道有些话完全可以不听。因为这些事,这些话,不听不管比又听又管效果好得多。隰朋对国政、对家事,有时就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样,事情容易办好,别人也拥护他。

             劝人不必语高深

    

人人都会说话。话儿要说得活泛、管用多难!

   魏王大臣女商带隐士徐无鬼去见魏王,魏王便神气地说“先生一定是山野的生活太苦太累了吧,所以希望得到我的接见。”

   徐无鬼觉得魏王无知可笑,便说“正相反,我正是来慰问大王的。您有什么向我慰问呢?您想满足欲望、嗜好,那身心就要受到损害;您要是抑制好恶,停止嗜欲,感官又会痛苦。所以我来慰问您!”

   魏王被说到痛处,说不出话来。

   看到气氛有些紧张,徐无鬼就转换了话题。他说他会相狗,但相马的水平比相狗的水平高得多。听到这,魏王就叫他细细地说如何相马。徐无鬼就说,中原的好马,身上平直的地方就像木板,弯曲的地方像秤钩,方正的部位像柜子角,滚圆的部位就像圆球。但天下的好马,有天生的好身材、好体格,跑起来像飞一样,从来不知道劳累,好像根本不知道需要休息。听徐无鬼吹这一阵牛皮,魏王哈哈大笑,亲切之感,油然而生。

   徐无鬼同魏王谈完话出去之后,女商就问用什么方法来劝说魏王。为什么以前用《诗》《书》《礼》《乐》《金版》等都不管用。徐无鬼说只告诉魏王会相狗和相马。女商说就这么简单吗?徐无鬼说:“就这样简单。你没见过那被流放到很远地方的人,他们离乡才几天,碰到了自己熟识的人,就高兴不过。离开故土十天半月的人,在外见着了在家乡见过面的人就很高兴。到离别故乡常年累月的时候,只要是碰到故乡人就很高兴。这就是离开故乡亲友越久,故旧之情就越浓的人之常情。再说,那流窜到荒无人烟的山谷与原野上的人,往来小路上只有野兔与山鸡与他作伴,时间长了,他能听到人的脚步声,就会惊喜异常,更何况能听到看到他的兄弟师友,乃至在他面前谈笑风生呢?

  身为王侯,权势吓人,规矩繁多,时间久了,谁敢在他面前说说笑笑呢!

  真的才可贵。抹去虚饰的东西,人的心情总是相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