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6

山西《新作文》“明灯”编辑引述胡根林先生的观点,认为高考语文本质是考查学生对母语的掌握程度和语言运用的真才实学,表面意义的“求真”并不具有评价性,高考作文能做到“情真”“理真”“技真”,就是佳作了。(见《新作文》高中版2018年第10期)
学生有时候会觉得生活无材料可写,翻来覆去、颠三倒四,童年琐事、故乡记忆、校园人事,早就写了个底朝天,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啦。而“情真”的药方,或许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写作追求的是情绪、情感的真挚真实,不必太过讲求事实的绝对“真相”(这只是表面求真)。曹文轩先生的观点与此相通,他认为文学的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和建立道义感,培养情感、情调;他批评少年写作的“痞子”强调,批评玩世不恭,褒扬高贵与郑重。(见潘新和《语文:审视与前瞻——走进名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理真”,则可以破解学生认为高中评述文写作枯燥乏味、言不由衷的问题。为什么不喜欢写评述文,太多精力放在设能暗点更好些、更有论据上,放在阅卷老师喜欢什么立场上,放在引述经典罗列伟人事迹上,而不是真真切切地思考事件、现象、问题。实际上,追寻问题背后之多重原因、深层矛盾,探求同类事物的共同谜题、相似窘境,咂摸当事各方的不同立场、相异境况并尝试理解之、辩驳之——这会有抽丝剥茧的快感、拨云见日的明朗、去蔽揭伪的成就感。因为这里有“理真”。
“技真”之根本在于写作的自然而然、行云流水。为什么有些小学生作文看起来好笑?矫揉造作的比喻句,刻板套路的开头结尾,不甚恰当的成语使用,不符合身份的大词庄词使用,这些都会给人可笑之感。应试作文背景下,不少老师会主张学生写长句、写多层定语,“的”字铺天盖地,字数是有了,看着也美了,但是写作的“真善美”却不知不觉中丢失了。技法可学、可教、可练,但是这东西真不能多学、多教、多练。很多时候,技法的本质是“马后炮”,是成品出来后的蓦然回首回眸一笑之所得。写作的语言符合年龄、符合身份、符合讲述的人与事,恰如其分,天然而成,这样的作品才是佳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