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履痕:文化名人故居一条街

 老苞米的书屋 2018-12-16
 
 
   青岛是一座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曾经有许多文化名人生活在这块美丽的土地。
       非常难得的是,有相当一部分的文化名人故居至今保存依然完好。如果把这些文化名人的名字写下来,相当于半部中国现代文学史。
       这些文化名人的故居散落在青岛各处,想去看看,没有充裕的时间是不可能的。偶然得知,位于小鱼山附近的福山路和鱼山路,有一条文化名人故居一条街,是这些名人故居集中的地方。
   虽然没有可能走遍青岛,遍访名人故居,这个名人故居一条街肯定是要去的。
 

       福山路不长也不宽,很幽静,连行人都见不到几个。路的两侧,都是上图这般的小洋楼。
   因为小鱼山紧邻海洋大学,而它的前身是创立于民国时期的私立青岛大学(后又改为国立山东大学),所以有许多学者、作家和科学家在山东大学任教,并寓居于此,逐渐形成了这条独一无二的文化名人一条街。

 
       略显遗憾的是,这些名人的故居都没有对外开放,只能站在紧闭的大门外面看一看。
   毫无疑问,这条街上的老洋房早已作为民居,主人是不允许你这样一个陌生人踏入半步的。
       我想,即使在房改多年后的今天,能在此居住的非富即贵,绝非我这样的布衣百姓。
 
 
      这是沈从文的故居。
       这座小洋楼很是气派,与沈从文的名气很是匹配。我想,民国时的作家的生活条件还是很优渥的,能住得起这样的房子,薪水和稿酬一定很高,囊中肯定是不羞涩的。感觉我的想法挺俗的,没办法,俗人吗,想什么都要与钱联系在一起。
 
 
      沈从文是1931年来到青岛的,在青岛大学担任该校文学院讲师。
      在青岛,沈从文度过了“一生中工作精力最旺盛、文字也比较成熟的时候”,写出了几十篇作品,如《八骏图》、《月下小景》、《如蕤》等。
   在青岛,沈从文收获了令人羡慕的爱情,与苏州姑娘张兆和走到了一起,那句“乡下人,喝杯甜酒吧”,成为当年广为传播的流行语。
 
 
        这幢洋楼是洪深的故居。即便是从栅栏往里看,也看出几分气派来。
 
 
       洪深自然是大名人,头衔有好几个:著名作家、导演、戏剧理论家和教育家、中国电影和话剧事业的开山者之一。
   1934年秋,应国立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之聘,洪深接替梁实秋担任该校外文系主任。
   在青岛期间,洪深创作了电影剧本《劫后桃花》,表现了晚清的遗老在青岛的家族生活与历史畸变,内中隐含自己的家族记忆。该剧本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正规的电影文学剧本。
 
 
       位于中国海洋大学校园内的闻一多先生故居。
   这张照片是在网上搜到的。因体力不支及无向导,未能找到闻一多的故居
   因为我去青岛时正值酷暑,来小鱼山这天,温度高达三十六七摄氏度,且时值下午一点多钟,太阳狠毒。我的T恤早已湿透。
   同行的旅伴已经不堪在烈日下奔走,与我商量:你自己去看吧,我找个地方凉快去。
   旅伴凉快去了,我只好一人像大傻子一般,忍受酷热,继续去寻访文学名人故居。如果我能看到自己的狼狈样子,一定会骂声:病得不轻。
 
 
       位于鱼山路36号的冯沅君和陆侃如这对古典文学伉俪的故居。
   图片同样是来自于网上。
   或许冯沅君陆侃如的故居就在我的附近,我就是没有找到。
   读过冯沅君的小说,具体内容忘了。
   家中藏书有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诗史》,几度搬家,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了。
 
 
       位于鱼山路33号的梁实秋故居。
   这一张照片也是从网上找到的。
   直到现在我依然怀疑,自己究竟走没走过鱼山路。不过我清晰地记得,自己明明看过鱼山路的路牌。

 
   途中偶遇熊希龄故居。
   曾经在小鱼山居住的不仅仅是沈从文、梁实秋这样著书立说的文化名人,还有其他领域的名人,比如熊希龄。
 
 
       熊希龄(1870年-1937年),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和慈善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30年,他活跃于政治、经济、教育、慈善事业等领域,曾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      
​   1936年和1937年,熊希龄携夫人毛彦文应青岛市政府邀请,多次来青岛,出席主持第二届全国慈幼大会、避暑度假,为青岛慈幼教育出谋划策。
 
 
   这条石块铺成的小路,叫福山支路。
   就是在这条路上,曾经住过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无论史书怎么写都绕不开的与他有关的历史。
 
 
   这个赫赫有名的人物就是康有为。
   康有为,世称南海先生,新儒学宗师、戊戌变法领袖、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中国近现代文化先驱。
 
 
       康有为的故居天游园,一座具有欧洲田园风格的德式建筑。
   此楼始建于1899年,原为德国总督副官弗莱海尔·利利恩可龙的宅第。1923年夏,康有为出资一千大洋从胶澳商埠督办官署手中买下了这座花园别墅,题名“天游园”。
   1927年3月31日,康有为在此过世。
 
 
   该建筑红瓦坡顶,黄色水刷墙结合红砖清水墙,局部以花岗石包镶,门窗多为券式,建筑面积为1219平方米。
   2000年,康有为故居全面修复,设为康有为故居纪念馆,对外开放。
 
 
        楼顶匾额“康有为故居”五字由康门弟子、中国现代书画家刘海粟在90岁时题写。
 
 
     故居内的康有为塑像。
 
 
    康有为画像,作者身份不详,题字者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主要作家之一的端木蕻良。
   大同一梦君先觉。这样的评价与康有为的作为还是很贴切的。
 
 
   一幅被我忘记了出处的照片,中立者是康有为。从匾额上的“延香堂”三字,可以认定这张照片拍于康有为在上海的另一处宅第。
       看过一些关于康有为的资料,说是康有为在上海寓居期间,一些晚清的遗老遗少身着长袍马褂络绎不绝地前来拜访,以一睹康圣人的风采为荣耀。
 
 
   故居内的客厅。这组清代家具异常精美,均为螺钿红木所制。螺钿系指镶嵌在家具上的贝雕。

 
    客厅里摆放的雕塑,这是康有为从欧洲带回来的,据说是罗马教皇安敦雕像。

 
    故居内的展板介绍了康有为的生平。从出生到去世,内容比较详尽。
 
 
    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这些让人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谱写了一曲中国近代史上热血悲歌。
    如果说这是一部大戏,康有为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主角。
 
 
    1898年,光绪皇帝采纳了康有为变法图强的建议,发布“明定国是”诏,戊戌变法正式揭幕,历时103天,变法失败。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绝命诗中的两句,至今读起来仍然令人荡气回肠。
   百日维新失败,谭嗣同等六名维新派骨干在北京菜市口被处死,史称“戊戌六君子”。
 
 
   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出亡海外16年,游历四大洲30余国,行程60余万公里。

 
   流亡期间,康有为考察了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他的那部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同书》,就是成书于流亡时期。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回国。这一去一归,南海先生的人生戏剧出现了重大逆转:去国时,他是一个推动历史前进的维新领袖;归国后,却变为逆潮流而动的保皇者。此后的多年,康有为依然活跃,所做的一切,只主要围绕“力主立宪、尊孔保皇”这八个字。
 
 
       上面照片局部放大。这张康有为的画像作者是大画家徐悲鸿。
   与刘海粟一样,徐悲鸿也是康门弟子。
   由此看来,当年坊间称康有为“康圣人”,并非完全出于戏谑之意。康有为门下弟子除了徐悲鸿、刘海粟,还有一位名气不小的女弟子,她就是近代书法家萧娴先生。

 
   凡圣之间,有时只在一念之差。去国和归国,成为康圣人一生的分水岭。
   流亡海外之前,康有为是一位勇猛的斗士;回国后,他变成了一名饱受诟病的凡人。
   回国后的这段时间,关于康有为的行止多是负面消息,关于他的八卦新闻也不少。
   圣人的光环蒙上了尘埃。
   比如,曾经作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的南海先生,居然妻妾成群,62岁那年,还收了一房19岁的姨太太。
 
 
       1917年,为了拜见晚清第二代恭亲王溥伟,康有为第一次登临青岛。
   青岛的风光让康有为流连忘返,加之有很多晚清的遗老遗少都居住在此,于是产生了寓居于此的想法。
 
 
   初来青岛时,康有为还想有些作为,有意在青岛创办一所大学,以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但是没有如愿。
   1931年3月31日,康有为在青岛逝世,安葬在他生前他亲自选定的李村象耳山墓地。
 
 
    故居内的书房。
 
 
   故居内陈列多幅康有为的书法。
   康有为的书法在书法界是有一定地位的。有评价说,康有为的书法是难以摹拟的,如太白之诗一样不可学。入乎其内不易,而出乎其外更难。不是难在书法本身,而是在于一种独特的气质与禀赋。
 
 
   故居内的展柜里,有许多康有为从国外带回来的小玩意。因展柜玻璃反光,所以只拍了几张。
   上图为康有为从国外带回来的南洋鳄鱼标本。
 
 
       耶路撒冷圆顶清真寺模型。

 
        伯利恒握笔盒。

 
       可能有人会说:你貌似知道得不少啊。其实没人这样说,我这样想纯粹是自作多情。
   在故居一楼右侧,有一家小小的书屋,里面多是一些与青岛有关的图书。我在这儿买了一本彩色的《山海之间的诗意栖居——青岛文化名人故居概览》。
   好多事情都是在这本书中得知的。
   据这本书记载,青岛的文化名人故居很多,小鱼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曾经在青岛居住过的文化名人,除了我前面提到的那几位,还有老舍、王统照、萧军、萧红、舒群、宋春舫、杨振声、王献唐、束星北等。

 
​       在故居院内,有1923年康有为手植的银杏树。
   九十多年过去了,这棵树依然枝繁叶茂。
 
 
       银杏树下,有一对儿气质不凡的老夫妇正在歇息。
   很显然,他们也是与我一样的前来参观康有为故居的游客。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二位虽然年迈,但是从里往外透出一种说不清楚的气场,或者是气质。让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他们是有学问的人。
   果不其然,有一个带着娃娃的青年女游客与这对老夫妇交流了几句,一旁的我得知这二位原来是北大的教授。
 
       把上面的照片局部放大。
   人活一辈子,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也算是修炼成功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