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中的送别意象到底应如何学习?

 江山携手 2018-12-16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在通讯不便的古代,朋友和家人一别之后就很难再度相见。离别的愁思总能勾起诗人无尽的想象。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类意象——送别类意象。

  【杨柳】

  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柳成为送别之际经常出现的意象,有如下几个原因。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3、“柳”絮飘忽不定,让人联想起人生聚散,因此常作遣愁的凭借。

  如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杨柳就成为了全诗最重要的意象: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飘散的笛声与飘散的柳絮蔓延洛城,客居他乡的诗人被乡愁围绕,难以入眠。柳的意象勾起对故乡的思念,那化不开的愁肠化在纸上,诗人的愁绪却无法随着诗句而消散。

  【长亭】

  古代交通不便,人们在路旁置有亭子,负责给驿站传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后来也成为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于是“长亭”成为了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王实甫《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长亭送别的一段,成为整出戏剧矛盾冲突的高潮。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中,十八里相送的桥段中也有亭子的身影。李白《菩萨蛮》的:“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宋柳永《雨霖铃》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长亭在文人墨客的引用之下,逐渐成为了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南浦】

  浦,本义为水滨,南浦即为南边的水滨。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及文人墨客的点染,南浦已经如“长亭”一样,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酒】

  友人离别必然会有践行,践行之宴会更不可缺少酒的陪伴。与“杨柳”、“长亭”、“南浦”不同的是,“酒”这一表达离别的意象,除了在包含着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就明确得表达了这种情怀: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长亭、杨柳、美酒、南浦,已经成为诗人们之间共通的“密码”,代表着离别之际的种种愁思。虽然如今我们已经远离的古诗的时代,但这些意象却化为骨血铭刻在人们的心中,并在现代文中亦不时被作家运用。李叔同所作《送别》的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虽然“离别”的字眼未现,但离别的愁绪却凝聚在这些意象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