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病都是吃出来的”谈谈“冬吃萝卜夏吃姜”

 康泰wjr图书馆 2018-12-16





病都是吃出来的


如今看病难、看病贵是热门话题,经济条件好了,看病的人多,有去医院的什么时候不见人乌压压的,医院的“生意”那叫一个好。另一方面,进医院的人动则几千上万,若需要动手术几十万上百万也不是新闻,看病贵啊!看完病人心理和身体的折磨的那种经历可谓“沧桑”,病者心声共鸣有戚戚焉!医院的时弊成为齐声声讨的社会话题,看病成为恨得咬牙切齿又无可奈何的痛苦事。


生活条件好了,冷不着热不到,累不着,出门有车,进屋夏有空调冬有暖气,吃得饱穿得暖,想吃什么就能吃到什么,餐餐美味佳肴,山珍海味,琼浆玉液也不夸张。按理说生病应该比过去少得多才是。究竟病打哪来?


除开工业化导致环境污染,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的“快生活”因素外,吃出的病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是我们个人可以完全掌握,避免的重要因素。


对于个人来讲,对于现在生活物质条件来讲,“病都是吃出来的”这个说法一点也不夸张。


撇开看病过程中的痛苦,注意平时怎么吃、吃什么符合健康,可以大大避免疾病的最后发生,吃出学问,吃出道理,何止是养生和健康,分明就是大理财!省出了治疗“吃出的病”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这个道理一说大家就明白了。







吃什么?怎么吃?


对于个人来讲,对于现在生活物质条件来讲,“病都是吃出来的”这个说法一点也不夸张。


一方面是看病难、看病贵,一方面是养生风生水起大流行。可“吃出来的病”还是很多人没有足够重视。真是“不进医院不上心”啊,何必非到“不进棺材不落泪”!人生时间可谓飞逝,生命价真的很高,世上是没有后悔药的。


“民以食为天”,吃得有道理又可以养生和保证人们健康,究竟要吃什么?怎么吃?如何才算既健康又能防止和降低未来疾病的发生。


要感恩我们的老祖宗,感谢中医。普通百姓学些必要的中医知识,完全可以做到吃出道理,吃出健康,吃出快乐人生。


中国中医自古以来就总结了非常有效的“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理论。中医指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



中医素有“药食同源”之说,表明医药与饮食属同一个起源。实际上,饮食的出现,比医药要早得多,因为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后代,就必须摄取食物,以维持身体代谢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人们逐渐了解了哪些食物有益,可以进食;哪些有害,不宜进食。通过讲究饮食,使某些疾病得到医治,而逐渐形成了药膳食疗学。


药膳是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药膳是一种兼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其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


为了达到健康之道,除了须注意日常生活习惯之调整外,饮食的调整也可达到养生目的,中国千年来的生活体验,经历了「神农本草经」,「食疗本草」甚至「本草纲目」等,已经将食物及医药溶成一体,演化出「药食同源」文化,中国医学发展过程中首重预防,而预防之道在于遵循自然治疗之原则,因此食疗须求其所宜,其所忌,且中医治病相当重视「对证下药」,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食补前应先了解体质,才不至选择偏差太多,反而失去其意义。


学习必要的中医知识,是吃出道理,吃出健康的必要条件。如果实在有所欠缺,平时以重视的心态咨询中医,正确地吃,不要等到疾病发生再后悔。







冬吃萝卜夏吃姜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是民间流行的一句口头禅,那这话到底有什么道理和学问呢?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指的萝卜,是指通常所说的大白萝卜。先来看看这大白萝卜的药理效用。


先说说大白萝卜。萝卜为十字花科草本植物,又名莱菔,其种子、鲜根、叶均可入药。萝卜性平微寒,具有清热、解毒、散瘀、健胃消食、化痰止咳、顺气利便、生津止渴、补中、安五脏等功能。《本草经疏》中说:“莱菔根下气消谷,去痰癖及温中、补不足,宽胸膈,利大小便,化痰消导者,煮熟之用也;止消渴,制面毒,行风气去邪热气,治肺痿吐血,肺热痰嗽下痢者,生食之用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萝卜能“大下气、消谷和中、去邪热气”。梁代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对萝卜的药用记载:“其性凉味辛甘,入肺、胃二经,可消积滞、化痰热、下气贯中、解毒,用于食积胀满、痰咳失音、吐血、衄血、消渴、痢疾、头痛、小便不利等症”。


萝卜的主要作用概括起来有四点:一是补气健胃,二是润肺止咳,三是健脾降脂,四是解酒消食,助消化。


我们经常说药食同源。换言之,就是我们吃的很多食物,都具有药性。但大多数食物都是平性的。之所以称之为药,就是它的偏性很强。中医为什么被我们称之为中医,其理由是,中医不只是中国的医学,而是指阴阳中和的医学。用药,就是要用药的偏性,来纠正人体出现的另一偏性。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比如人如果发热,就要用寒凉的药;反之,则要用热性药物,这是普通的用药原理。当然,具体问题还要具体的分析。


无论按摩刮痧也好,还是吃药也好,都是要循经和入经的。萝卜:其性凉味辛甘,入肺、胃二经。这就告诉我们,萝卜与肺和胃相关的疾病有关。因此,这两块有病的人,可以多吃一些萝卜。知道了萝卜的药效,我们再来看看生姜的药理。


生姜是药食同源的典型代表。在我国食姜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周代人们已开始人工栽培姜。春秋时,孔子有言“每食不撤姜。”,主张一年四季每天都吃姜,孔子有每天饭后嚼姜数片的习惯。


自古以来中医学家和民间还有“生姜治百病”之说。民谚还有“家备小姜,小病不慌”、“夏季常吃姜,益寿保安康”、“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早吃三片姜,胜过人参汤”。诸多民谚都反映了生姜的保健功效。生姜独具如此功效,堪称家中一宝。


生姜是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一种食材,也是药食同源的典型代表,无论是食用价值还是药用价值都非常高。生姜是我国烹饪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调味料,无论是烧荤菜还是素菜,生姜的辛辣味和特殊芳香味都可为菜肴增加另一番风味,有些菜的烹饪甚至离不开生姜。不仅如此,生姜还可制成酱菜,单独成菜品为我们食用。


与萝卜的性平微寒药性刚好相反,生姜性味辛、微温。


另一方面,生姜亦是一款中药材。生姜性热,味辛。归脾、胃、心、肺经。功效:温中,回阳,温肺化饮。姜之干者,干燥后发散力减弱,而温里之共增强,故偏治里寒,其性能走能守,温肺散寒而化痰饮。每常用于治寒饮伏肺之咳嗽气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干姜首入脾胃,以其辛热能逐脾胃寒邪,助脾胃之阳气。常用治脾胃寒症,症见脘腹疼痛、呕吐泄泻等。但凡脾胃寒症,无论是外寒内侵还是阳气不足均可适用。


明白了两种食物的药性之后,我们再讨论为什么要“冬吃萝卜夏吃姜”了。


《黄帝内经》强调四季养生,天人合一。


“冬吃萝卜夏吃姜”是特别针对冬夏人们生活的外在气候影响及人们相应生活习惯做出的有针对性的吃法。


冬季,天寒地冻,人体皮肤腠理处于收缩状态,以保证身体的血液供应。而这个阶段人的户外活动减少,室内活动增加,而且大多进食很多热性食物,比如羊肉等。这些因素导致体内的阳气相对比较旺盛。这样,容易让人产生内热,久之引起消化不良。而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吃一些萝卜,则可以帮助我们消化,因为萝卜“其性凉味辛甘,入肺、胃二经,可消积滞、化痰热、下气贯中、解毒,用于食积胀满。“这种情况下吃萝卜,不仅能够治疗内热,还能够起到消积导滞的目的。


而夏季的情况刚好相反。室外骄阳似火,人体为了排除体内的热量,将身体皮肤的毛孔完全打开散热,皮肤腠理处于开放的状态,热量容易散失,这时人体体内的阳气就不是很旺盛,再加上我们贪图凉快,过食冷饮,经常吃凉的像冰淇淋、冷饮等,体内就相对处于寒凉的状态了。食用了过度的冷饮或者是生冷食物会损伤我们的脾胃,容易出现肚子痛、拉肚子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吃一些姜,则有助于暖胃,驱散寒气,以达到身体阴阳平衡的目的,有预防疾病的作用。


需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冬吃萝卜夏吃姜“这句流传下来的古话,到了现代社会却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为什么呢?这与空调和冰箱的使用,完全打乱了我们人体与四季正常的关系,现在生活习惯让我们在实现天人合一时发生变化了。


李可先生谈中医养生时说过一段话:”我来南方以后,看过的病人大概有一千多人。这个里头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如果从中医的六淫来分类就是风、寒、暑、湿、燥、火,那么我所看的病人阳虚寒湿证的十之有八九,而阴虚火热证的百不见一二,一例都没有遇到过'。李老先生说的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他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现在基本上没有热症的病人了,基本都是寒症的。换言之,就是现在冬天吃萝卜在对于热症这点上的作用没有古代那样起作用了,甚至冬夏都需要吃姜,因为现在绝大多数的人的体质都属于寒凉,基本上都是寒凉引起的病。


那是不是说冬吃萝卜就没用了?也不是,萝卜对于解胃中积热,减轻肠胃的负担还是非常符合现代生活里大吃大喝,习惯冬季大补导致的毛病的。实际上,因为现在社会人们吃肉类比较多,在这点上夏吃萝卜也是有必要的。


“冬吃萝卜夏吃姜”,正是利用了这两种食品的寒热性,配合了季节的寒热性,来进行阴阳调理,以达到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这就是中医之妙。


我们日常生活中,好好地学会吃这两样东西,对我们保持健康和防止、降低疾病的发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当然,具体如何吃,有什么禁忌,后面有细致的文章告诉大家。大家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进行了解。







上床萝卜下床姜


老百姓还有一句很有智慧的话,同时也表现出对萝卜和姜的热爱,叫做“上床萝卜下床姜”。其中蕴含的养生智慧跟“冬吃萝卜夏吃姜”有异曲同工之妙。先说“上床萝卜”,我们一般什么时候上床?当然是晚上要睡觉的时候。《黄帝内经》讲到一天当中的不同时段与一年四季的对应关系,晚上九点到凌晨三点对应的就是一年的冬季,而晚上九点以后正是大家要上床睡觉的时候,所以“上床萝卜”也就是山寨版的“冬吃萝卜”,含义基本是相同的。到了晚上人体的阳气就跟冬天一样也开始向内收藏,而且晚上吃的饭到上床前还不一定能完全消化完,尤其是现代人白天一般过于忙碌无暇顾及饮食,所以晚上大多都会吃的比较丰盛也比较油腻,这样也很容易造成《伤寒论》里面所讲的“胃中烦热”的现象,所以晚饭后上床前吃上几块清凉顺气、消食化积的萝卜,既可解胃中积热,又能减轻肠胃的负担,让人一觉睡到自然醒,岂不妙哉。  


再来看“下床姜”。“下床”是什么时候呢?就是早上起床的时候。《黄帝内经》讲,从凌晨三点到上午九点对应的是春天,人们早上起床的时间多数不会超过这个时间范围,所以这里的“下床姜”就是“春吃姜”而不是“夏吃姜”了。俗话有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春和一日之晨都是人体阳气开始生发的时候,这时候吃姜利用的是其升阳助阳的作用,此时吃几片生姜能够促进阳气的生发,使人活力旺盛,精力充沛,能够顺利的完成一天的工作和学习任务。有民间谚语说“早吃三片姜,胜过人参汤”,很多健康的长寿老人早上都有嚼食生姜的习惯。中医也素有“男子不百日无姜”的说法,而且两千多年前的孔圣人孔老夫子,在《论语·乡党》篇中谈到饮食的时候也有“不撤姜食”的说法,可见日常不起眼的几片生姜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是多么的重要。  


俗语不俗,很多民间谚语里面都蕴含着古人的养生智慧和生活哲理。想象一下医院看病的种种痛苦,正儿八经地吃出道理,吃出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