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维固化和认知升级

 stwym 2018-12-16

一、关于思维固化

人的思维模式是很值得推敲的。

自从看了《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之后,我对“生物的本质就是算法”这一观点,逐步接受、认可、理解,到深信不疑。

思维固化和认知升级

人类思维的本质确实就是不过一套生物算法。但这套算法又是比较奇葩的。首先你不用指望它是纯粹理性的,绝对不是,远远不是。其次它的存储系统也是完全不靠谱,人类的记忆,与其说是存储,倒不如说是“印迹”和“联想”的反复作用,是很主观的东西。

关于人类是否有自由意志这一点,也很可能只是一场错觉。1983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心理系教授本杰明·李贝特(Benjamin Libet)做了个著名的实验,实验内容比较复杂,但大体的结论是:测试者主观意识到自己决定做出之前,大脑信号就已发生了变化。

也就是说,当你在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有时仅仅是在试图理解和解释大脑已经做出的决定。针对裂脑患者的研究也发现,人脑(主要是指左脑)中的“解释器”甚至会试图“编故事”来解释右脑所做的选择。

人类这套生物算法的模式通常是这样的:我们对世界有一套认知模式(包括直觉和本能),当出现一个新的事件需要理解和决策时,我们会首先应用这套模式来决策,而非进行复杂的理性思考——毕竟绝大部分事情不具备被理性思考的条件,因为相关背景信息通常是不充分的,人脑的理解和计算处理能力本身也是极其短板、捉襟见肘。

在“地心说”盛行的时代,也有不少科学家发现了一些观测数据上的不符,但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给地心说“添砖加瓦”,叠加各种繁复的参数来修订模型,试图解释。直到“日心说”颠覆了固有的认知体系,人们才发现这似乎更简洁也更接近事实和真理。

人类整体的认知体系是如此,个体就更是如此了。人们遇到新事物,第一件事情就是尝试将其纳入自己既有的认知中,去寻找位置摆放、套入。

每一代的长辈和晚辈之间往往都有代沟,除了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很多实际是认知体系的差异。人一旦进入中老年,认知模式基本完全固化——这是一个人从小到大在这个社会上赖以生存了几十年的要领和沉淀(而且过程也不断进化了),但很可能并不适应最新的信息环境。

实际上,思维固化并不是一个贬义词。相反,思维固化很有必要。

这好比围棋中的定式。对初学者而言,熟练掌握定式可以大大增进棋艺,毕竟那是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实践、研究出的局部下法。都是套路,但若是连套路都不熟,怎能赢?

然而又不能只会定式而放弃思考,围棋的根本还是计算力。但即便计算,围棋中也有各种“棋型”和“手筋”,高手往往能第一时间发现关键要害,而低手计算半天都不一定算得到那些“盲点”。

二、关于认知升级

说道围棋,最近很震撼的一个事情,是DeepMind的最强棋类算法AlphaZero,前阵子刚以Science封面论文形式发表。

思维固化和认知升级

那么,AlphaZero有多强呢?简单说:AlphaZero从零开始训练,2小时击败最强将棋AI——Elmo;4小时击败最强国际象棋AI——Stockfish;8小时击败最强围棋AI——自己的前身AlphaGo。

Zero的意思即从零开始,AlphaZero从头到尾自己学习,除了棋类基本规则以外没有输入和借用任何人类知识或经验,它只是不断地实践,形成思维固化,然后持续不断地升级迭代。

机器学习,实际是通过仿人类学习的方式,通过计算力方面的优势实现突破和超越。

虽然接触不到AlphaZero,但我找来了开源的Leela Zero来研究。发现几个特点很有意思。

思维固化和认知升级

首先这是Leela Zero的权重Elo图,你可以清晰地看出它确实也是从0开始,不断形成思维固化,然后一旦出现新的权重版本能稳定击败旧的权重,就加以替代,这样持续地升级和提升自己实力。

注意图中的示例:蓝色圆点表示测试通过的新权重;红色三角表示测试失败的新权重(新的、不一样的并不代表就一定更好);灰色十字是一些测试权重。

我说Leela Zero的每个权重都是一次思维固化,这个怎么理解呢?可以看看下图——

思维固化和认知升级

这是用mylizzie运行Leela Zero的ELF权重(Facebook的AI围棋团队成果)的一张截图。可以看到,AI在思考特定局面下的围棋选点时,并不是所有点都计算的,而是只会思考特定的某些点,这跟人类棋手很像,有所谓的“棋感”。

而“棋感”其实就是思维固化,你能够越快的决策去计算哪些点,而抛弃其他的点——这是AlphaZero在围棋上的突破,是以往所有围棋AI的瓶颈。

更高级的权重,并非计算能力上比旧的更厉害,而是它们的“棋感”变得更出色,它们能更快、更准确地找到值得去计算的下法,以节省计算力资源,或者说,将计算力资源放到最有价值的地方——这个效率提升得越高,新权重便会比旧的更厉害。

以上说了这么多,得到的启示是什么呢?我想主要有这么几点:

1、思维固化并不可怕,通常是有益的,它帮助我们更快速决策。

2、当固定的认知模式无法解决问题时,我们需要进行深度思考。

3、更重要的是应该不断地迭代自己的固化思维,进行认知升级。

三、投资中的思维固化和认知升级

投资是非常复杂的博弈,但大家倾向于认为这个游戏存在一些好的“算法”,或者说好的投资策略。

有的投资者做技术分析,他们形成了一些思维固化,K线图、均线图、KDJ、MACD,等等,各种指标,各种理论。

有的投资者做基本面分析,他们也有一套办法和理论,也有各种指标,包括最基本的ROE、PE、PB等等。

这些固化的认知模式中,哪种更有效呢?由于人生并不是下棋那样的可重复博弈,大家并没有条件去亲自测试各种模式,只能从其他人的经验中去寻求一些结论。

不管是趋势投机或者价值投资,都有高人,都有大神,也许他们都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认知模式吧。所以我从不轻易鄙视那些投机客,我只是敬而远之地表示自己做不来,不是这条路的。

我的投资认知模式是偏向价值投资的。但即便方向是这个方向,每个人的认知也有诸多不同,并不是都一个模式。有的看重低估,有的看重成长,有的集中持股,有的分散配置,等等。

我在做投资的初期(现在可能也是)最看重的无非两个指标,一是市盈率(PE),二是净资产收益率(ROE)。这也算是一种思维的固化,它精简了思考的范围,专注到自己能理解的领域。

但我也因此错过了很多中小盘成长股,也曾踩过价值陷阱。可见我的认知也仅仅是局部的、片面的。

现在我认为每个投资者都应该持续地升级迭代自己的认知模式。当然,也可能有朝一日你已经发现一套相对完备的系统,可以持续获得可以令人满意的收益。但我不认为你应该放弃寻求进步,因为这里头永无止境,而人的水平真没那么高,你一辈子的时间也达不到多高的高度。

尽可能地提高收益率,尽可能地压低波动率,单这两个目标,所有人穷极一辈子都搞不定。距离非常远,可提升的空间相当大。

而很多投资者真正交流下来,你都会感觉他们的理念、他们的认知,是很偏颇的。不见得他们就不厉害,只是依然很局限。

举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假设我的围棋水平大概在1D,在网上下棋可能被一个3D的就杀得片甲不留——但他的有些下法很可能是错的,只是我发现不了。而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围棋知识,两三年间已然被AI颠覆了许多(比如开局点三三)。Alpha Go的Lee版(就是以李世石命名的)已然在2016年达到了至少不逊于人类顶级棋手的水平;AlphaGo的Master版本对Lee版实现了超越,和人类职业棋手对局60盘均取得完胜,和“第一人”柯洁人机对战也是彻底的碾压;但AlphaGo的Zero版本甚至能暴虐Master版本;然后最新的AlphaZero还能在AlphaGo Zero基础之上再次突破。可想而知,一个3D水平的棋手,虽然能够在某些范围内大杀一方,但依然是很差很差很差的水平。

再想想,你的投资见解和真理之间的差距有多大!简直比天大。

一个投机客可能在A股市场十年下来大赚特赚爆赚,盆满钵满;但一旦A股市场成熟,玩法可能就彻底变了,他若固守旧的认知模式,很可能就难以为继,甚至一败涂地。

那么,究竟该如何迭代、升级自己的认知模式呢?

我认为首先要有这个意识。知道自己有多少不足。尽可能保持开放的心态。还要做到戒骄戒躁,不要被一时的成绩麻痹大意。

其次,要时刻保持学习的能力,真正活到老学到老。多读书、多实践。

注意,混社区和刷手机资讯在这方面几乎帮不到你。吴伯凡说互联网将人们隔离成一个个平行的孤岛,互相不交流,甚至不知道彼此。大家都喜欢看到自己认同的信息,久而久之变成只看得到自己认同的信息。你的认知模式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下升级。

总之,可以固化,也可以迭代升级,方能持续进步。假如你的人生这套算法,某天彻底停止更新了,那么这辈子是不是也差不多相当于到头了?希望有一天当自己老了,还能持续有新的学习心得、新的经历体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