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6)

 江山携手 2018-12-16
    [画外音] 从古至今皇帝的继承是人们十分关注的现象,在皇朝时代,皇帝是最高的权力统治者,皇位之争事关国家命运和前途,事关荣辱成败,所以皇位继承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谁也马虎不得。公元前187年,吕后仅存的儿子惠帝去世,按照传统的皇位继承制度,应该选择惠帝的儿子或者刘邦的其他儿子来继承皇位。而在此关键时刻,任何一派都有可能异军突起,任何一派的疏忽都可能导致难以挽回的败局。那么汉朝的江山能够平稳过渡吗?手握大权的吕后将如何面对这次宫廷危机呢?
    惠帝的去世对吕后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惠帝是她惟一的儿子,她是依靠惠帝来维持这个政权的,而且惠帝还给她带来了另外一个难堪,就是惠帝没有儿子。惠帝无子,又导致吕后不能再立一个皇孙,所以,惠帝的去世给吕后带来了一个无子无孙的双重尴尬。而这时候的吕后手握大权,她又不愿意放弃她奋斗多年到手的权力,因此她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选择。摆在她面前的路并不是没有,至少说有这么两条路:第一,这时候刘邦的八个儿子中,已经去掉了三个,一个是庶长子刘肥,在惠帝六年去世;一个是被她害死的赵王刘如意;再一个是她的亲生儿子刘盈。还有五位皇子健在,这五位皇子应该说是继承大统的合法的继承人。但是这五个人,不可能在吕后的选择范围之内,如果选择了这五个人做继承人,有可能意味着吕后将失去对朝政的控制,所以这条路吕后不会走。那么另一条路是什么呢?另一条路就要选择惠帝的儿子。但是我们刚讲过惠帝没有儿子,那怎么还能说选择的话呢?这个事又要从汉惠帝的婚姻开始说起。
    吕后这个人早年她确实还有一些非常好的品格,比如说善良、温顺、恪守妇道等等,但是到了后期,她掌权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掌握了最高的皇权以后变化极大。这个时候的吕后,她从自己的身上体会出一个道理,作为一个女人,要嫁就嫁给皇帝。这就是她从自己的人生经验中间悟到的一个真谛。她就是因为嫁了刘邦才有今天的生活。吕后的女儿许给了赵王张耳的儿子张敖,生了一个外孙女叫张嫣,于是她作了一个非常荒唐的决定,她把她的亲外孙女儿许给了她的亲儿子。这在我们今天看来是近亲,亲舅舅娶了亲外甥女儿,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这简直就是疯了。当然,吕后这个做法自有她的道理,她这样想,女儿虽然没有嫁给皇帝,如果她的外孙女嫁给她的儿子,岂不是将来她的外孙女儿又成了皇后吗?我们知道吕后跟刘邦生了两个子女,一个是女儿鲁元公主,另一个是儿子汉惠帝,两个人的年龄差距并不大。汉惠帝是十七岁继位,继位的时候,他姐姐鲁元公主的年龄估计大概也就是十九、二十岁这个样子。那么,鲁元公主的女儿有多大呢?我们可以推算出来。鲁元公主的女儿这么小,就许给了十七岁的舅舅,也就是吕后的亲儿子汉惠帝,这样一来坏事了,没有孩子。我们先看看汉惠帝有没有生育能力。汉惠帝虽然没有跟他的皇后张嫣,也就是他的亲外甥女生孩子,但是,他和后宫的宫女生了六个儿子啊,这说明汉惠帝生育能力很强,而且是专生儿子。有这么好的条件,张嫣为什么没有生育呢?这个很容易想到一个问题,就是他这个亲外甥女太小。汉惠帝姐姐也就是二十岁左右,他姐姐能够生育的时候是多大年龄?他外甥女出生是什么年龄?外甥女嫁他的时候是什么年龄?她能生育吗?当然,汉惠帝一共在位七年,如果张嫣年龄大一点,可能还是能生育的。这里还有一个喜欢不喜欢的问题,婚姻这个事不是强扭到一块儿就可以的。汉惠帝和张嫣俩本来就亲,亲舅舅和亲外甥女亲上加亲,但不一定两个人就亲得了。其实汉惠帝对这个婚姻并不满意,早先是这个皇后不能生育,到后来他根本就不喜欢这个皇后,所以,一直无子。
    我们刚刚说过,汉惠帝和后宫的宫女生了六个儿子,这也是可以备选的皇帝人选,所以吕后就采取了一个办法,她在后宫这六个儿子中间选了一个,做法也是极其残忍,她是存子去母,把儿子保留下来,把生母杀掉。然后把这个儿子交给没有生育的张皇后抚养,对外诈称这就是汉惠帝的儿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叫前少帝,前少帝就这样进入了吕后的视野。吕后既然不愿意选刘邦其他五个儿子的后代,就只能在汉惠帝的六个后宫儿子中间选了这么一个前少帝。前少帝继位时仅三岁,继位以后,所有的朝中大权一律归吕后掌管,吕后亲自坐朝接见大臣,商讨国家大事。这一年在历史上的纪元就叫高后元年,即公元前187年。这一年,吕后算是正式称制。什么叫称制呢?制就是皇帝的制书、诏书,称制就是直接代替皇帝行使皇帝的权力。这样,吕后就代替了皇权,掌握朝纲,时间长达八年。吕后做的这件事情,在中国历史上是开天辟地的第一次。
    [画外音] 吕后为了自己对最高权力的控制,她违背伦理,把自己的亲外孙女嫁给了自己的儿子惠帝,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吕后的这个亲外孙女皇后没有生育。吕后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惠帝死后,吕后又选择了一个惠帝与宫女所生的三岁的孩子做傀儡皇帝,并残忍地杀了这个孩子的母亲。然而皇位继承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当时刘邦的儿子们也一定是对皇帝宝座虎视眈眈,汉朝的开国功臣们对吕后也不会听之任之。那么吕后为什么最终能够直接掌握朝纲呢?
    吕后能够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皇后直接称制行使皇权,这在中国皇权继承史上是第一次。她为什么能够做得到这一点?我想大概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吕后的权力欲非常强,而且她深深懂得权力的厉害性,一个人对权力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权力不仅能够满足一个人的物质需求,还能满足一个人的精神需求。所以,权力,特别是最高统治权,一旦被统治者抓到手以后,在我们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史上,有哪一个皇帝愿意在自己一息尚存之前,把皇权交出来呢?几乎没有。再一个原因是恐惧感,很多不愿意交权的帝王,他们源自于内心有一种恐惧感,他们知道皇权的厉害,知道自己利用皇权做了些什么事情。吕后也知道,她虐杀戚夫人这个事件,连她的亲儿子都认为她做得不对,更何谈天下的公议呢?朝臣们会怎么看这个事件吕后很清楚,她做了那样伤天害理的事,天下的公议饶不了她,一旦交出权力后果也是难料的,所以她不敢交权。从客观上来说,这也是她能够称制的原因。
    吕后是一个极具政治才能的人,吕后的政治才能我们讲了许多,比如说,她应对刘邦的废立太子之事就做得非常成功;再比如说她应对戚夫人挑战皇后之事,也做得很成功;另外,她诱杀韩信、诱杀彭越,都显示了她作为一个政治强人的潜质,她有这么一个能力,这是她称制很重要的条件。你看刘邦废立太子一上朝,大臣们是反对声一片,而吕后一称制,往皇帝的大位上一坐,所有的大臣没有一个提反对意见的,所以吕后的政治才干我们应当承认。更重要的一点是吕后所占有的政治资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吕后与汉初宫廷的三派势力的关系上看,就刘氏皇族派来说,以五个皇子为首的刘氏皇族派与吕后的关系如何呢?这五个现存的皇子虽然不是吕后所生,但是他们见到吕后都得称嫡母,就是嫡生的那个嫡。这样一来,吕后和皇子之间的关系就成了母子关系,还有君臣关系,所以说,她对皇子们是有控制权的。再一点,吕后虽然在前少帝、后少帝的废立上,做了一些对不起刘姓皇族的事情,但是她毕竟没有把姓刘的位置赶走,然后把姓吕家族的弄上去;吕后所做的事情,还都是在刘姓王族能够容忍的底线之上,所以,刘姓王族和她的关系还能够维持,在刘姓这一派她还能玩得转,这是很重要的一种资源。吕氏外戚派那更不用说了,吕氏外戚派她是核心,这一派毫无疑问全听她的。最棘手的一派是功臣元老派,这一派跟吕后的关系有一个过程,吕后一开始对功臣元老派最不放心。我们讲过她杀韩信、杀彭越的事,她对功臣元老派的做法是能杀一个就杀一个,能多杀一个就多杀一个,能早杀一个就早杀一个,她对功臣元老们有一种天生的敌对情绪。吕后在刘邦死后竟然做了这么一件事情,连续四天秘不发丧,就是不向外面宣布刘邦死了,她和她一个最亲信的宠臣审食其商量,要把当时的那些功臣全部杀光,而且她特地点明是诸将,就是指手握军权的那些人。吕后说了一句话:“非尽族是,天下不安。”如果不把这些手握重兵的人杀掉,天下不得安定。你看吕后到了什么程度,就是始终想着要把掌握军权的功臣一网打尽,她甚至动了这个念头。这个事情被审食其的一个叫郦商的朋友知道了,这个人是一个掌兵的大将,而且跟吕氏宗族的关系还比较深,他听说此事以后,立即找审食其,要他赶快告诉皇后,说这个事情是千万做不得。你现在想一想,周勃和樊哙带领20万大军在燕代边境,陈平和灌婴带领十万军队在函谷关一带,如果你在这时要杀朝中的大将,会导致什么情况呢?那将是大臣内叛,诸侯外反,“天下亡可翘足而待也”,也就是抬抬腿的工夫天下就完了。郦商此话说给了审食其,审食其说动了吕后,吕后一想这才改变主意,于是向天下昭告高祖驾崩了。一开始吕后和功臣派的关系非常紧张,后来她做了一些调整,把功臣分为两派,她特别提防的是那些手握兵权的诸将,而对文臣,比如箫何、张良、陈平这些人,她还是比较信任的。这样一来,吕后和功臣派的关系大体上还是可以的。
    [画外音] 吕后凭借自己的政治才干破天荒地以母后的身份临朝称制,越过幼主直接掌握朝纲八年,在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的历史中,君死主少历来是一个困境。而按照中国古代王位继承制度中的顾命制,在君死主少的情况下,应当由顾命大臣来辅佐幼主。那么在吕后称制的过程中,究竟有没有遇到顾命大臣的挑战呢?顾命制与母后称制孰优孰劣呢?另外,我们更熟悉的女主统治方式是清朝末年慈禧的垂帘听政,那么垂帘听政与吕后称制又有着怎样的区别呢?
    吕后这个称制要叫我们今天来看确实是破天荒。因为吕后面临这个困境古人也遇到过,她面临的是一个什么困境呢?就是四个字:君死主少,老的君主死了,幼主年龄很小,这是一个很大的困境。中国古代的君王传承制度,最早是禅让制,就是选贤,从夏商周的夏开始,废了禅让制,采用了世袭制。世袭制是传子不传贤,这就是家天下的开始。传子不传贤的家天下它面临一种困境,就是老皇帝死了,小皇帝太小的问题。比如说周武王,周武王灭商以后,没有几年就死了,周武王死的时候继位的周成王只有十三岁,怎么执政?周武王发明了一种制度叫顾命,我们讲熟悉的垂帘听政中经常提到顾命大臣,这个顾命,就是从周武王让周公做顾命开始的。什么叫顾命呢?顾命就是老皇帝、老君王临死前的遗命。周武王去世以后,周公姫旦就辅佐周成王,当时也遇到了很多人不相信周公,说了很多不利于周公的话,认为周公不会交权。周公是力排众议,兢兢业业辅佐成王,一直到成王亲政,然后把权力全部移交给了周成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公辅佐周成王的故事。我们知道,周公是儒家所尊称的圣人,所以在儒家的传统中,周公辅佐成王顾命这个办法,一直被看作是一个破解幼年君主继位的良好办法。但是吕后竟然把顾命制给抛到一边了,她所采取的就是直接称制。称制的说法我们大家听起来很陌生,我下面讲的时候就给它变一下,把称制改成垂帘,我想大家都能听明白了。在中国历史上,原来垂帘跟称制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在哪儿呢?我们讲慈禧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垂帘听政,所谓听政是太后有听政权,但是太后并没有裁政权,她只是听政。称制是由皇太后直接掌管朝政,吕后就是这样做的。垂帘是太后听政而不裁政,但是听政的结果最后都是裁政、干政、执政、操政。从这个意义上讲也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权力的诱惑太大了,谁能光坐那儿听,不去发表点意见,不亲手去办?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垂帘听政名义上是听政,实际上就是裁政、执政。所以,垂帘听政和吕后的称制是一回事。下面讲我不说称制,称制听得很陌生,很别扭,还要拐一个弯路,我们就称垂帘。
    这样一来,在中国帝王继承权的问题上就出现了两种方法,一种叫顾命制,一种叫垂帘制。顾命制跟垂帘制是不同的,它的最大不同在于,顾命制的顾命大臣是由先皇指定的,它是先帝意志的体现;而垂帘制是先皇没有让太后掌权,在老皇帝死了以后,太后利用自己的手腕掌握了政权。所以,垂帘跟顾命最大的区别,就是顾命是先皇的诏命,体现的是先皇先帝的意志,它的法理依据就在这儿。而且顾命大臣的选择有两个原则,一是亲,二是贵。比如像周公,他就是周武王的弟弟,而且他的地位又显赫,是既亲且贵。历代君主在自己行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为幼子选顾命大臣都是本照着亲和贵两个字来选的。这个选择标准换成我们今天流行的说法,叫执政能力,就是你有亲和贵这两个身份,执政能力一定很强,能够把握朝纲朝政,也能够很成功地去辅佐这个幼子,让他将来学会掌权。所以,顾命制应当说是一种比较好的破解困境的方法。垂帘制总的来说比顾命制弊端要多,它的第一个弊端是太后终身制。太后好不容易掌了权,在她未死之前,她能够放弃最高统治权吗?不可能。所以一般来说,凡是实行垂帘制的太后,她绝不愿意当太皇太后,如果升成太皇太后,等于把垂帘的权力就交给她儿媳妇了。垂帘制的皇太后绝不会立孙子,一立孙子她就成太皇太后了,她一定想方设法立儿子,而且一定要立幼主,这样一来,垂帘制的女主往往是她不到死绝不交权,这就形成了一个终身制。垂帘制的第二个弊端在于外戚干政。垂帘制是女主掌权,有的女主有执政能力,比如说吕后,她不需要她的两个哥哥来帮她,也不需要她的外戚来帮她,她自己什么都能办。有些女主未必有这个能力,如果这个女主掌了权,她又没有执政能力,怎么办?她靠谁?最亲的无非是娘家人,娘家爹、娘家兄弟全来了,这些人就是中国历史上危害非常大的外戚。我们看一看整个的两汉史,西汉的后期,为什么最后王莽能够篡夺汉朝的权力?王莽是外戚出身,他仰仗着外戚的权力,一点一点把皇权挖空了,最后皇帝一点权力也没有了,由他取而代之了。我们刚才痛斥垂帘制,但是不等于说顾命制就绝对地好,只是说顾命制总的来看利大于弊,不等于顾命制就没有死穴,顾命制也有死穴。如果这个顾命大臣权力欲太强,他迟迟不交权,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康熙亲政的故事,康熙十四岁就应当亲政了,但是首席顾命大臣到了他十六岁还不交权,康熙也没有办法。这一点就说明顾命制也有它的弊端。
    [画外音] 吕后是中国后妃史上的第一个女强人,她在某些方面比刘邦更果断,比如刘邦在立太子的事情上犹豫不决,导致了后来的后、妃之争。而吕后在皇帝的废立上该出手时就出手,心狠手辣。那么吕后有这样大的权利和能力,为什么没有像后世的武则天一样把男性皇帝推下龙椅,自己戴上皇冠自己称帝呢?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隐秘呢?
    吕后为什么不当皇帝?她其实是有资格的,她是刘邦的结发之妻,共过患难,她为刘邦坐过牢、做过人质;刘邦在世的时候,她就杀了功臣崛起于政坛;汉惠帝继位以后她就控制了大权;汉惠帝死了以后连皇帝都由她说了算。我们刚说的那个前少帝是汉惠帝后宫六个儿子中间的一个,吕后把他立为小皇帝时才三岁,过了没几年小皇帝大了,小皇帝后来听说,他的亲生母亲被太后杀了,这个小孩就说了一句实话,他说,太后怎么能够杀我的母亲呢?我要是长大了以后,一定要把姓吕的都给灭了。这个话还能说啊,这就叫童言无忌啊!这要换一个成年人,稍微有一点常识性的政治经验,你心里再想都不能讲,这个小皇帝就说出来了。他这一说出来,这个报告立即就打到太后那儿去了,吕后一听这还得了,立即把前少帝关起来,关到戚夫人的那个永巷。关起来对外隔绝,不让任何人见他,说他病了,然后就跟大臣们说,皇帝病了,不能执政了,皇帝是要亲理天下的,我们还要再立一个皇帝。她就又在汉惠帝剩余的五个儿子中间选了一个,这就是后少帝。你看她的权力多大,说杀就杀,说立就立,说废就废。
    读《史记》我总感到吕后比刘邦的手腕硬。刘邦是两个儿子比较比较,不肖子跟爱子他始终摆不平,最后闹得后妃相残、爱子被杀,闹了那么一个结局。可是吕后,不是太子换位置的问题,而是杀一个皇帝立一个皇帝、立一个皇帝杀一个皇帝。就这,她上朝跟大臣们一说,你猜那些大臣们,包括陈平、周勃、灌婴这么多跟刘邦打天下的大臣,怎么回答吕后的话呢?说太后为天下苍生考虑啊,太后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考虑得这么深,臣等奉召,没有一个唱反调的。所以,这么一个蛮横的君主,在位之日你可以为所欲为,一旦你去世那会带来什么结果,我们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吕后为什么不直接当皇帝?我觉得这里面最重要有两个原因,其中第一个原因是,白马之盟是刘邦在晚年,和功臣们在一块儿杀了一匹白马,然后用马血抹在嘴唇上立了一个规矩。白马盟誓的内容全文没有传下来,目前我们看到的记载有四处,其中最有名的一处我介绍一下,就是吕后临死之前说了一番话。她说,高皇帝在日曾经跟大臣们约定,非刘氏者不得封王,如今我封了这么多姓吕的为王,大臣们心里都不服。一旦我去世以后,你们要各自坚守自己的岗位,任何人不得为我发丧,就是连送葬你们都不能去,一旦你们离开那个岗位,大臣们就会把你们做掉。吕后这个话最后是应验了。这个太后还是有政治才干的人,她已经预见到了。我们从吕后这个话中间起码明白一个事实,刘邦在晚年曾经有一个白马盟誓,这个白马盟誓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不姓刘不能封王。王都不能封,何况是称帝呢,吕后怎么敢称帝啊!她封个王大臣们还不服,她临死之前还念念叨叨,让她的侄子们都掌着兵权,连送葬都不能去,离开兵营就可能会被杀。你想想,她知道天下人对她怨恨到什么程度,大臣们对她不满意到什么程度。封王尚且有这么大的风险,称帝的风险吕后能承担得了吗?另一个理由就是,吕后是开国皇帝的皇后,这是个特殊背景,是什么特殊背景呢?就是在她身边,有一大批和开国皇帝刘邦共同打天下的功臣元老,这一派人是很有能力的人,她要敢夺权称帝,这一帮人立马就把她给做了,所以吕后一直到死她不敢称帝。但是不管怎么样,吕后总算是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第一个女主掌权、称制临朝的这么一个先例。吕后在称制的过程中间,她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就连汉惠帝的儿子,也就是前少帝、后少帝,她都能够随意地废立。掌握了这么大权力的吕后,会不会威胁到在世的几位皇子的命运呢?请看下集《皇子命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