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道家思想的精神内核及当代启示

 爬虫爱书 2018-12-17
老子道家思想的精神内核及当代启示

两千五百多年前,有一个至尊辈出的时代,苏格拉底、释迦牟尼,以及中国的老子等一大批圣哲先贤相继横空出世,宛如璀璨的星辰,照亮着人类进步的历程,推动了各领风骚的文明。老子留下的唯一著作《道德经》奠定了道家学说的基础,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思维,与儒家思想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以其特有的方式、深邃的内涵、永生的魅力,不断引领和充实炎黄子孙的思想世界,滋养和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并作为人类文明的最强音,穿越数千年的时空巨变,永远回响在世人的心间。

一、天地的真谛

老子站在回答人类终极问题的哲学高度,集前人学问之大成,综观历史祸福成败,天地万物发展变化,深刻地阐述了解决人类矛盾和困惑的方法和智慧,着重揭示了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主要是从世界观的角度,创造性地提出了“道”的学说。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天地之真谛、万物的遵循。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和领会“道”。

一是“道”的抽象性。《道德经》的第一句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开宗明义地告诉我们“道”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惚兮恍兮”、“寂兮寥兮”、“微妙玄通”的状态,存在于天地及一切事物之中。“道”虽然是对客观的科学表达和反应,但却难以与实际完全印证和吻合,因此要真心实意地悟“道”,而不能夸夸其谈地论“道”。由此还启示我们,无论是开展科学研究,还是从事其他工作,只能是永远处在探究的路上,这种探究是开放的、永续的、发展的,不断地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进,却不可能到达理想的终点。

二是“道”的先天性。“道”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前,并与天地万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决定天地万物的发生发展。譬如春夏秋冬四时更替、日月星辰循环运动,以及物种存亡、草木枯荣,乃至人生跌宕起伏,无不是“道”所起作用和影响的结果。人们只能认识它、感受它、遵从它,却无法改变它、离开它、放弃它。《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指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三十二章指出:“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由上述可知,“道”不仅是先天的存在,还是天地万物变化的基本规律,支配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力量,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遵“道”而行,切不可自以为是地背“道”而驰。

三是“道”的生化性。“道”具有母性般的生育功能,是天地万物的根本,一切皆由“道”而生,并不断地推陈出新,使世界丰富多彩,日益繁荣昌盛。《道德经》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就告诉我们,“道”创生了万物,万物守“道”而行,顺其自然。第六章又指出:“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就是说,“道”是永生的、伟大的,它的生化功能是无穷无尽的,在衍生万物之后自身却不消亡,仍不断地发挥作用。当然,“道”的这一功能又是有节制的、能自律的,也正因为此,才能持续存在,绵延不绝。

二、人生的智慧

人是自然和社会的基本单元,如何正确对待自己、不断完善自我,自然而然地与环境和谐相处、心情舒畅地与他人融洽与共,把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更好地结合起来,是芸芸众生的人生难题和毕生追求。老子从多个角度给我们提供了巨大帮助和深刻启迪。

一是少私寡欲。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并作为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与其他物种一起构成和谐的生态体系。作为自然的人,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没有对自然和他人的过分欲望和要求。然而,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随着劳动的投入,智力得到发展,逐渐地成为万物之灵、社会的人,也形成了私心和欲望。这些私心和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动力,但如果不加约束极易泛滥、膨胀。针对这一问题和当时的现象,老子告诫人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要求人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希望人们洁身自好,努力做到“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达到“以其无死地”的境界。

二是上善若水。善是人性的起点,发展的方向,是接纳的力量,利他的行为,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是群居的动物,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应当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可是,在现实当中,一些人只想“人人为我”,而不想“我为人人”;还有一些人虽然在某些方面做到了“我为人人”,但希望立杆见影地实现“人人为我”的目的;如何在“我为人人”的自觉中,自然而然地实现“人人为我”的良好局面呢?老子为我们开出了良方,那就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像水一样无私利他;对待他人要“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面对名利要“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还要用“报怨以德”的胸怀,对待有怨于已的人,以化解各种误会和矛盾。我们应努力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因为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三是慎终如始。处理任何一个问题,对待任何一项工作都应当有始有终,目标明确以后就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尤其是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更要保持百折不挠的定力,不能轻言放弃,否则就会半途而废,一事无成。经验还告诉我们,越接近成功,困难越多,挑战越大,这就是所谓的关键时期,严厉地考验着人的意志和能力,必须全力以赴地投入,超越自我地拼搏。是的,老子告诉我们的:“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坚持到底,取得最后胜利是十分艰难的,需要水滴石穿的耐心和毅力,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三、心灵的慰籍

自古以来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理想与现实、爱好与职业、事业与家庭、自己与他人、付出与回报、感情与婚姻等等各个方面,充满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给人们带来一系列的烦恼和困惑,有时甚至令人不堪承受,造成心理失衡。此外,由于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生活节奏变快、工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恶化、相互交往减少,使得人们心理承受能力下降,矛盾爆发的燃点走低。还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所作所为与物质利益联系日益紧密,使得一些人渐渐地变得斤斤计较、急功近利,只注重眼前的、现实的、物质的结果,而忽视长远的、理想的、精神层面的追求。所有这些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以及个人心态的平和,需要我们从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不断地加以引导和完善。老子以万世未有之智慧,提供了千古不灭的方法,犹如一缕春风,一泓清泉,抚慰和滋润着焦躁不安和脆弱易伤的心灵,帮助我们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困惑。

一是无为。老子所说的“无为”是针对为了私欲的“有为”,希望人们抛弃主观的随性而为,顺应客观的自然而然,不必因主观意志不能实现而徒生悲伤。要善于通过“为无为”,达到“无不治”的目的,起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按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原则,自然而然地有所作为。

二是不争。人有争强好胜、出人头地的天性,希望通过竞争脱颖而出。这本是积极向上、价值实现的一个过程,但如果把握不当、追求过度,就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也给本人带来痛苦。只有做到淡泊名利,才能达到“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当学习和工作取得成绩的时候,不能沾沾自喜,更不能居功自傲,而應有“功成身退”的豁达。他警醒世人“祸莫大于欲得,咎莫过于不知足。”,不要为了私欲而争。

三是善下。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大多数人习惯于高高在上,然而老子却告诉我们:“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希望人们虚怀若谷,善下谦让。老子还说:“高下相倾”,上与下、高与低本来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比较的。还说:“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真正的强者是甘心情愿地处下的,而不是处心积虑地争上。正如他所说的,“曲则全,枉则直”。

无论是“少私寡欲”、“上善若水”、“慎终如始”,还是“无为”、“不争”、“善下”,不是人生得失的权宜之计,而是心灵安顿的必然要求。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当我们外求发展时,要更多地想到前者,而当反躬自省时则更多地想到后者。这样就使我们的人生张弛有度,游刃有余,始终保持淡定、自信、适然的良好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