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现状及反思

 紫竹天使qd9ry2 2018-12-17

一、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价值   

关于儿童游戏的理论有很多。杜威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谈到,儿童的游戏是自由的具有可塑性的,旨在消除游戏和工作之间冰冷的界线,认为它们只是在自由度和目的性上面有程度的差别;维果斯基认为游戏创造着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因为游戏是儿童主动发起的,在游戏中“儿童总是会表现的超出他们的平均年龄水平,而且超过他们日常的行为表现”;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敌意或报复冲动的宣泄,“自我”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儿童能够在游戏中寻求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的满足;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游戏能够反映认知发展水平。不同理论流派都试图解释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意义所在,强调到游戏对于儿童早期发展的价值。我国国内的教育家陈鹤琴认为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并且提出“教学游戏化”和“游戏性教育”的观点,还提出要尊重儿童的游戏;张宗麟在他的生活教育中说幼儿的游戏即幼儿的生活,幼儿的生活即幼儿的游戏,游戏应该是幼儿生活教育的主要形式和内容,生活教育应该是富有游戏性的。可见,早期幼教前辈对于儿童游戏都有深入的思考及实践,下面笔者就此作深入探讨。   

(一)游戏与幼儿的发展和学习。   

游戏和幼儿发展是不可分离的。游戏对于儿童的生活是必需的,是不可或缺的,就如同睡觉吃饭一样的平常。儿童需要游戏,他们在游戏中能够发展自己,获得经验,助其成长。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强健身心,愉快心情,发泄不满情绪,加强与同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社会性交往,这就涵盖了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身体、情感、认知、社会性言语等多方面。所以说,游戏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是全方位的、整合性的,这种整合性使游戏与幼儿的特定学习能力、方式产生了一致。     受到我国传统的游戏观念的影响,游戏经常被当做学习之后的放松和消遣,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一种消磨时间和妨碍学习的活动。正如韩愈在《进学解》所言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这种观念影响深远,以至今天还有很多家长和老师认为游戏会让孩子荒废掉,这是需要纠正的谬误。事实上,游戏并不是与孩子的学习相对立的,游戏与学习是密切相关的。正如建构主义提出的观点,学习是一种活动、社会过程,在其中儿童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他们自己的理解。Bredekamp和Copple(1997)说道:“儿童需要形成他们自己的假设,并且解决他们,通过社会互动,操作物体和他们自己的思维过程——观察发生了什么,考虑他们的发现,提出问题且形成答案。”游戏活动为这种类型的活动和社会性学习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在这一进程中,儿童的学习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使其经验得以扩展、丰富、改造与提升。“在游戏中,儿童过去的经验得以再现,当前的现实得以表征,未来的可能得以萌发和预期……在游戏中,儿童既有对客观知识与规律的探索与发现,有对做人准则的道德规范的实践与演练,也有对美的事物的崇尚和体验。”[1]游戏与学习由此是不可分离的。当然,学习只有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开放性的“游戏”活动时,师生才会积极地投入,忘我地卷入,儿童也才会把自己的学习过程、工作过程变成一种游戏的过程。[2]   

(二)游戏与幼儿园课程。   

儿童期是人生中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对于儿童的发展有关键作用,会影响儿童的一生。儿童期也是游戏的时期,游戏是贯穿儿童生活纵向历程的通道。游戏让儿童最大限度地体验快乐和满足其发展的需求。但是还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儿童缺乏意识及自觉,还有各方面的能力,使这种自我需要的满足和发展完全顺乎社会的要求,不能确保其发展的整体性和有序性,以及最大限度地优化统筹各个方面的经验,所以在儿童的游戏与幼儿园的课程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在幼儿园中,游戏和课程不应该是不贴合的“两张皮”,而应该密不可分。幼儿园的游戏不同于日常生活中那种完全自发的自然游戏。幼儿园游戏环境是经过精心布置的,有着明确的意义和价值,对儿童有潜在的教育影响。而且,“游戏在儿童教育领域中运用的历史表明,游戏一旦进入儿童教育领域,就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活动,它受到教育价值观的规范,被打上了教育影响的烙印而成为教育活动”。从一定程度上讲,系列化、规范化的游戏活动就是幼儿园的课程内容,而不只是课程实施的“形式”。[3]游戏可以生成、整合课程内容,课程本身也可以是游戏活动,游戏与课程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简单来说,游戏能够整合各门学科领域,还能够将儿童零散的经验进行整合,使之系统化。可见游戏对于幼儿园课程来说可是不可或缺的,意义重大。正如虞永平教授在《学前教育的多视角透视》一书中提到的,游戏蕴涵了丰富的学前课程价值。游戏是蓄积学前课程价值的一种重要形式。游戏是一种适宜于幼儿发展规律的活动形式且游戏本身就是课程的内容。没有游戏,幼儿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也就无法实现学前课程价值。同时,游戏并不是作为幼儿身心诸方面的发展途径才显示其重要性的,游戏本身是幼儿所需要的,幼儿的发展、幼儿的生活不能没有游戏。这样,游戏作为内容和途径(传统上是这么表述的)的双重身份进入了学前课程之中。正因如此,缺乏了游戏的学前课程是不完美的,没有游戏的学前课程是不合理的。游戏与学前课程以这样的必然性联系缠联在一起。[4]   

总之,如论是从幼儿个体的发展需要来说,还是从幼儿园课程的角度探讨,游戏都体现出重要的价值。

  二、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现状

  在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问题上,大部分人在理论上可能是非常认同游戏的价值,但是在实践上,往往还是具有重视教学轻视游戏的倾向。即使认识到游戏的重要作用,部分老师在操作实践上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课程包括教学,主要是指专门设计的集体或分组教学活动,而游戏则更多地作为课程结束后的放松与娱乐,即使游戏与课程有相互交叉与融合的倾向,仅仅把游戏当做课程或教学的途径,即教师更多的是利用游戏这一形式,激儿童的直接兴趣,引发儿童的注意,高效率地传授教学内容,使儿童掌握知识和规范服务,使得教学披上了游戏的糖衣。游戏和课程并没有真正地融合。   

首先是在游戏教学的理念上,不少教师在观念上仍有重上课轻游戏的倾向,认为游戏活动不足以有效地使儿童获得技能和知识。有的教师嫌玩游戏麻烦,平时不玩游戏,或者把在上学前、吃饭前后的零散时间用作儿童的游戏时间。或者只是在有人参观检查时才让幼儿游戏,因而游戏无法得到正常开展。或者是,有的教师把游戏等同于自由活动,儿童游戏的时候就是老师的休息时间,把玩具一撒,便不闻不问,让幼儿随意地玩。殊不知,没有教师参与,没有教师指导,游戏就成了一种无目的、无计划的活动。   

其次是在游戏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即教师对于游戏价值虽然持肯定意见,但是把“玩”和“教”分离开来,其实“通过游戏来教”应该成为幼儿园教师的教学理念,并且被运用到实践中。对于“玩”和“教”哪个对幼儿更有用,大部分教师认为“教”更有用,教师和家长认为只有“教”才能让幼儿学到东西,能看到即时的效果,而“玩”能否让幼儿学到东西很难确定,评估也存在困难。有这样的思想,不难想象,当问到“你对游戏和教学哪一个更用心”时,大部分教师回答对教学更用心,理由是教学容易把握,而对游戏则很难做到既不过度干预又不放任自流,而这正是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的。也就是说,教师对游戏的价值认同程度与对游戏的实际重视程度是不一致的,也就是对于游戏教学理念和课堂实践不一致。这说明教师们对于游戏价值认识不够深刻,同时在实践能力上有所欠缺,容易造成我们所见的外部披着游戏糖衣,实际上是老一套的教学,不注重游戏对儿童所具有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难以理解“游戏”和“教学”怎样整合,身陷困境。其实教师的矛盾可以理解,我们往往认为游戏是儿童自发的,内在的,相对而言,教学是外在于儿童的,是教师强加于儿童的。这种观念是普遍存在的,导致教师对游戏教学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放任自流或者减少游戏。这种情况下,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践也就无从谈起了。   

三、对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实践的反思   

(一)教师要改变观念,了解自己在游戏中的作用。   

教师要正确认识游戏对于学前儿童的价值及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价值。在幼儿游戏中,教师要积极为儿童创造游戏的环境。并且对于儿童游戏要积极反应。在儿童游戏过程中,教师应当敏感地觉察儿童的需要,并能相应地作出反应,以拓展儿童的思维与行动的范围与能力。教师还要为儿童扩展游戏所需的经验,只有为儿童游戏提供真实世界的经历,扩展其生活经验,游戏才会更充实,更富创造性。教师要明确界定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不能对儿童游戏放任自流或者强加安排,让儿童跟着自己的想法走。在游戏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和游戏水平的儿童提供个性化的游戏干预,引导儿童游戏向纵深层次发展。当然,这个干预是有限度的,只有在儿童需要帮助时才提供。   

此外,老师的观察能力非常重要。因为很多时候,人们无法理解游戏究竟为幼儿带来了什么?其实只有细心观察,就能很好地利用游戏来评价儿童的发展。而这可能是现在很多幼儿园老师所欠缺的能力。教师具有对幼儿发展进行日常观察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必须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看懂幼儿游戏行为所蕴含的发展水平,并预测在当前活动中幼儿可能获得的发展,即善于在游戏中发现幼儿正在进行的无意性学习,并给予及时支持,或者善于从游戏中捕捉与课程目标相关且与幼儿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内容,设计出游戏之后的教学,从而使幼儿在游戏与教学的相互融合中获得自主发展。   

(二)游戏活动为幼儿各方面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能否实现,不仅取决于教师对待幼儿游戏的态度,还取决于教师为他们创造的游戏环境的丰富性和有益性。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是一个渗透着教育者意图、充满智慧和儿童情趣的生活活动空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质空间,而是一个布局合理、结构优良、材料丰富、儿童可以充分活动的游戏环境。为了创造这样的游戏环境,教师需要根据特定的课程目标与具体内容创设与课程主题相关的物质环境并营造适宜的心理氛围。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自主选择,自由、充分地活动,从而获得发展的关键经验。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游戏材料的投放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对游戏环境预先设计,选择引发幼儿与物质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方法,以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教师要为儿童游戏提空合理的空间,充足的时间和丰富的材料。

  如我们在上文提到的,在目前幼儿园的课程实践中,集体教学活动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组织儿童上课、示范、演示、讲解仍然是主要的课程教学方法。而游戏时间的增加通常意味着传统集体教学活动时间的减少,意味着儿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自主活动的机会,这是对传统课程的挑战。游戏时间和儿童游戏质量是密切相关的,充足的游戏时间有利于高水平游戏的产生和发展。

  此外,要提供充足、多样化的游戏材料“游戏材料是一种信息,是各种符号的综合,是一种信息的被发出和被接受……游戏材料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并不自我显示,它只是一种隐蔽的潜能,只有当儿童使用物体时才能发挥它的全部意义。”[5]

  (三)将游戏精神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除了保证幼儿的正常的游戏活动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将游戏活动的要素渗入其他活动,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游戏性体验。并不是借用游戏的糖衣,而是发掘游戏的实质,使儿童学习活动主体化,让幼儿在幼儿园各项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积极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游戏是儿童自由的、自主的、愉悦的活动。在这样的环境中,儿童既可以产生自由的、自主的、愉悦的游戏情绪体验,从而增进身心健康,更加乐意上幼儿园,又可以酝酿产生新的游戏冲动和游戏行为。老师和幼儿园管理者要具有这种游戏的精神,让幼儿在园内的一日生活过得既轻松愉快,又在老师有计划的布置和引导中获得经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海东.游戏:给予儿童有灵性的生活.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4(2-3).

  [2]王春燕.以游戏精神实现教学与游戏的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    [3]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97,28.    [4]虞永平.学前课程的多角度透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43.

  [5]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5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