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新城镇

 墨香笙樵 2018-12-17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新城镇——西部重镇 <wbr>尽忠职守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新城镇——西部重镇 <wbr>尽忠职守

第二十七集

新城镇——西部重镇 尽忠职守

《记住乡愁》主题曲《乡愁》词:

多少年的追寻,

多少次的叩问,

乡愁是一碗水,

你可记得,

土地的芳香;

妈妈,

你可知道,

儿女的心肠。

一碗水,

一杯酒,

一朵云,

一生情。

 

新城镇——西部重镇 尽忠职守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20170210《记住乡愁》第三季第二十七集)

 

“我们的先辈是跟着李达来的江淮人……”一首洮州花儿,唱出了古镇千百年来的世事与沧桑。位于甘肃和四川交界的新城古镇,在岁月的变迁中走过了千年。唐宋年间,新城是唐蕃古道上重要驿站,文成公主沿着镇中的古道进入西藏;南宋元年,这里三置榷场,开展贸易;明朝初年,朱元璋在新城设置卫指挥使司,迁居移民,驻军屯垦。

由于古镇东通陕西,南瞰巴蜀,西达青海,北扼内蒙古,历史上,这里不仅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贸重镇,更是一处兵家必争之地。《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新城镇——西部重镇 <wbr>尽忠职守
    记者李七月:“我一路走过来,当我看到这些古老的城墙,甚至能够抚摸到这种斑驳的门砖的时候,在这一刻,我真的仿佛能够体验到那种历史风云变幻的悲壮。无论是远征而来的战士,还是迁徙至此的居民,他们在历史的风雨当中,始终都保持着一份坚韧和刚毅。而这样的一种性格,也正如这古老的城墙一般,至今依然耸立,不朽不倒。”

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新城古镇原名洮州城,始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明洪武十二年,洮州城外发生叛乱,朱元璋命征西大将军沐英率军征讨。叛乱平定后,旧城残破不堪,人们就在原址上修建了一座新的城池,从那以后,这座城池便以“新城”为名,延续至今。

为了巩固边防,明太祖朱元璋调集大军驻守新城。士兵们大多来自江淮一带,他们携带家眷前来定居,在此开荒种地,战时为兵,和时为民。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新城镇——西部重镇 <wbr>尽忠职守

    洮州会议纪念馆副馆长孟攀峰:“人丁最兴旺的时候达到25000多人,主要就是当时屯兵的将士,再一个就是从南京,还有安徽这一带过来的移民,所以咱们这个地方有一个叫法,就说是‘草原深处,江淮人家’。”如今,古镇的格局依然保持着明代建成时的模样。蜿蜒起伏的古城墙环绕四周,五座城门与烽火台遥相呼应。城墙内炊烟袅袅,车水马龙,古色古香的老街由西向东贯穿古镇。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新城镇——西部重镇 <wbr>尽忠职守

    岁月的风沙无法抹平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从江淮一带迁居而来的人们,不曾忘记故乡那一抹水色和温润。典雅娟秀的花边刺绣,犹如江南水乡般诗情画意,头顶大髻,发着银饰,脚踩凤头宫鞋,这些被当地人称为“尕娘娘”的女子,温婉动人,吴侬细语间,一丝江南风情在古镇中弥散开来。

记者李七月:“走在新城的街道上,我会在偶然间发现很多江淮一带的风情。比如说雕刻精美的木窗隔扇,白墙青瓦的民居,还有那些纤秀温婉的‘尕娘娘’。迁居而来的先民们,他们是在竭力地保留着一些故乡的印迹,而这就是为了留住一些念想和记忆。而一直以来固守传统的人们,他们同样秉持着祖先的训诫,不仅把一份忠诚和勇敢,烙印在了子孙后代的血脉当中,也同样地留在了后裔们的故事里。”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新城镇——西部重镇 <wbr>尽忠职守

    历史上,驻守新城的将士们,用生命守护着这一方水土。明永乐年间,李达奉命驻守新城,一次,青海一带遭遇外敌入侵,陕甘总督急报朝廷,请求发兵。当时,已年过半百的李达临危受命,亲率士兵千里驰援。这场战事打得异常艰苦,敌军人数众多,兵强马壮,眼看边城就要失守,危急时刻,他冒死拼杀,率领一队人马冲入对方阵营,擒获敌军首领。赢得战事后,他和将士们又饱尝艰难,历经七年,驻守边关要塞,最终才彻底解决边境骚乱。此时的李达已经年迈,明太祖朱元璋感念老将军一生的辛劳,特封李达为右军都督佥事,并允许他调任到富庶的江南一带。然而,看着跟他一起迁居到边塞的将士们,李达多次婉拒了朝廷的恩惠,坚守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

明正统十年,在驻守新城长达41年后,87岁的李达才卸任了军务,第二年,他便离开了人世。为了表彰他的功勋,明朝的历代皇帝都亲自为他御笔题字。至今,在李达后人保留的家谱中,还详细记载了每一道圣旨的内容。新城镇居民李希贤:“‘武胄之杰,忠臣之流。世官品禄,与国同休’。这是仁宗皇帝的御笔。”李七月:“给他的评价就是‘忠臣’。”李希贤:“李氏家族都是以忠传家,传下来的,一代一代的。”在李达之后的240年里,他的子孙一门十督,世代驻守新城,为国尽忠。在李氏家族的影响下,历史上,这个西北小镇走出了许多尽忠职守的仁人志士。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新城镇——西部重镇 <wbr>尽忠职守

    李文信是洮州李氏的23世孙,从小听着李达的故事长大,怀着对祖先的敬仰,他从老一辈人手中,把族谱复印下来,反复诵读。新城李氏后人李文信:“中间这边讲的是‘任者必忠以立身’。”李七月:“忠以立身。”李文信:“祖辈给后辈做出了榜样,那么后辈传承了这种精神,就是要求我们要忠心,对老百姓更要有忠心。”李文信17岁参军入伍,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每当遇到危险的任务时,他都身先士卒,不畏生死。1972年,李文信带领一支部队驻守祁连山,在一次开山爆破作业时发生了意外。当时,爆破员点燃炸药引线,可是过了十多分钟还没有爆炸,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如果不排除隐患,爆破任务就无法继续下去。作为连队的副指导员,李文信当即做出决定,他命令所有人撤离危险区自己一个人前往炮点排查故障。李文信:“其他同志说我们一块上,我说你们都不要上,我反正情况熟悉,我一个就可以上了。”李文信一个人爬到坑洞边上,小心翼翼地挖开了碎石堆,他发现引线已经烧进了炸药的外壳,但是由于最后一小截受潮,未能成功引爆雷管。当时,唯一的办法就是拆开炸药,把雷管取出,解除危险。然而,如果操作失误,一旦摩擦起火,炸药就会在瞬间发生爆炸。李文信:“还不能硬把它往外拉,一拉以后话一摩擦就爆了,一直要把那雷管取出来,取出来以后的话,再把雷管和导火索慢慢拧下来,这样就能做到万无一失,就比较安全。”成功解除哑炮的危险,让李文信和部队官兵松了一口气。这一次特殊的经历,也为他积攒了难得的经验,在此后八个多月的时间里,又遇到了20多次哑炮事件,每一次,李文信都坚持自己独自前往排除故障。虽然每回都是一次面对生死的挑战,但是在他看来,这是一名军人的职责所在。李文信:“有危险的地方你干部要上,不能危险的时候让战士上,作为一个干部来讲,你就没有资格当好这个干部。有的时候说后悔不后悔,我说我当兵从来不后悔,不后悔,当兵还是非常好。”像李氏后人一样,新城人始终坚守着做人的根本,在各个岗位中尽忠职守,维护着祖先的荣耀。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孟子讲‘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战争的时期需要人去堵枪眼儿,但是在和平的时期里边,没有那么多一瞬间,但是需要的是什么?需要把自己所有的能力释放出来,把自己所有最好的东西奉献给周边。然后有了这些人,我们这个民族它才伟大,它才有将来。”

如今,在新城,每逢周末假日,精忠报国的故事就会再次唱响。几百年来,古戏台上的锣鼓声依旧,人们聚集在戏台下,一遍遍重温着熟悉的故事,忠义的精神也就在潜移默化之中,融入进每一个古镇人心里。

记者李七月:“尽忠职守的精神纵贯了古今,它也成为了流淌在新城人血脉当中的文化基因,而那些远离故乡,在外打拼的人们,他们带着家乡人的这种特质,在自己的岗位上,也能够做到扛得起责任,放得下顾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守护家乡的文化,也守住做人的根本。”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新城镇——西部重镇 <wbr>尽忠职守

    在新城镇临潭一中的校史馆里,保存着一本《家训韵语》。这是一代鸿儒包永昌,留给后代的为人训诫。临潭县县志办原主任马廷义:“‘卓立气节,其益无方。匡时济世,扶纲植常’。这是他的做人标准。”李七月:“是他给后人留下的家训,是吗?”马廷义:“对,这是他们家传的祖训。”出生在新城镇的包永昌,是清光绪年间的进士。相传,在他担任广东高要知县时,当地恶霸仗着权势,多年来无恶不作,当地百姓敢怒不敢言。马廷义:“基本是土匪性质,恶霸。包永昌到高要县以后,深入民间,掌握证据,他当时把这个恶霸缉拿归案以后,做了处死的处理。”铲除恶霸,大快人心,但包永昌也知道,他为此得罪了不少权势之人。然而,身在其位,必谋其职,唯有尽职尽责,才对得起一方百姓。他离任之时,当地百姓沿街相送,并敬赠一块“龙图再世”的匾额,以感恩他的功德。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新城镇——西部重镇 <wbr>尽忠职守

    告老还乡后,包永昌在新城兴办义学,创建“莲峰书院”,他留下“卓立气节,其益无方”的训诫,至今影响着新城一代代学子,成为他们毕生追求的人生理想和志向。临潭县县志办原主任马廷义:“我们临潭一中走出去的学生,实际上他就是包永昌的这种思想的延续。”

如今,守护着一份厚重遗产的新城人,依然在讲述着祖先的故事,传承着古老的文化和习俗。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新城镇——西部重镇 <wbr>尽忠职守

    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拔河”,曾是驻守新城的将领们,用来锻炼士兵的游戏,如今,它正以一种比赛形式在古镇里上演。新城古镇的“拔河”比赛,号称“万人拔河”。人们以南城门为中界线,使用一根重达八吨,超过一公里长的“超级绳子”进行比赛。拔河时,参与的人不分男女老少,只要愿意都可以加入。获胜的关键,在于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要倾尽全力,只有一根绳,一条心,队伍里的每个人都不退却,才能赢得胜利。千百年来,新城人锲而不舍地拉动这根绳索,人们齐心协力,奋力拼搏,在铿锵有力的呐喊声中,造就了古镇人坚韧顽强的性格。正是这种性格,让新城人始终对这片故土不离不弃。

记者李七月:“也许在很多人的眼中,这一片高寒又干旱的土地它是贫瘠的,但是对于新城人来说,这里却是他们最为珍视的家园和故土。古城当中的人们,他们世代都在与匮乏的资源,甚至是恶劣的天气在做斗争,但是他们却在这开疆拓土,又深深扎根,一代又一代对这片土地不离不弃。”

生活在古镇的人们,靠着勤劳和朴实,在山脊上开垦出了一片片良田,日复一日的劳作,让人们得以感受丰收的喜悦,而保障这一份喜悦的秘密,就隐藏在古镇的大山里。地处青藏高原的新城古镇,气候环境较为恶劣,尤其是到了夏季,常常会出现冰雹天气,威胁着古镇周边几千亩良田,为了防范自然灾害,当地便在古镇旁的山顶上,设置了人工观测站点。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新城镇——西部重镇 <wbr>尽忠职守

    刘双福就是驻守在站点里的一名特殊“气象员”,从早到晚,刘双福都要在山顶上仰望天空,一旦发现异常,就要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快速做出判断,并进行高炮作业。新城镇居民刘双福:“三分钟以后的话,冰雹已经(成灾),田棵已经打完了,冰雹云不等你,作业时机远了也不行,近了也不行,远了也没效果,近了也没效果,不能让它形成冰雹云,也不能让它落下来。”李七月:“那这一台炮,它能保护多远距离的土地呢?”刘双福:“半径是在4000到5000米。”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却关乎古镇几千个家庭的生计,依靠农田生存的人们,一旦遭遇冰雹灾害,失去的不仅仅是粮食,还有对生活的希望,因此,在值勤的时候,刘双福一步都不敢离开驻守点。一年夏季,刘双福像往常一样在驻守点巡逻,突然,狂风大作,刘双福抬头一看,黑压压的乌云快速袭来。多年的经验告诉他,很可能会暴发一场冰雹,于是,他急忙回到房间,抱起预备好的炮弹就往炮塔跑去。就在此刻,一道闪电劈了下来,一个巨大的火球在他面前砰的一声,爆炸开来。刘双福:“就在我面前,离我就两米,哗的一下,最后就这么揪头发,疼得很。”李七月:“自己揪自己头发,感觉到痛了。”刘双福:“头发这么向上扯时疼了,我说我可没死了,行了,赶紧压上(炮弹)又打。”苏醒过来的刘双福,来不及回想刚刚发生的事情,他把炮口对准天空,炮弹准确地在冰雹云中炸开,一场危机在最后一刻被安全化解。在守护炮塔的23年里,刘双福四次被雷电击中,虽然每次他都能幸免于难,但是遭遇雷击的惊恐,也让他十分后怕。当时,很多人劝他,放弃这人既危险又收入不高的职业。但是,当他看着一片片良田,和辛勤劳作的乡亲们,他还是留在了山顶,留在了炮塔前。刘双福:“庄稼汉有句话说,一年庄稼两年做着呢,稍微不慎,一场冰雹,十分钟打得啥也没有了。”李七月:“您为什么对这人职责这么尽心尽力?”刘双福:“干一行,爱一行,比我好的人还多得很,比起默默无闻干好事的那些人,我还差得太远。”20多年过去了,刘双福双耳的听力严重受损,视力也开始变得模糊。然而,在个人的得失与工作的职责面前,他从来没有计较过。如今,刘双福一家已经四世同堂,没事的时候,他喜欢和子孙们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和古镇里的大多数人家一样,他们的生活虽然平淡,却过得有滋有味。

千百年来,延续着传统生活方式的新城人,深爱着他们的家园,这片祖祖辈辈世代耕耘的土地,是他们心灵的寄托,灵魂的归宿。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中国有一个传统叫‘重土难离’,就是一旦我在这地方扎下了根,那么这块土地跟人之间就产生了感情了。乡土还需要有人坚守,人只有在故乡的树下,才得以休憩。所以实际上他对那个乡土那个爱,我们才能在艰难的环境下付出牺牲,肯在那里坚持,这在我们中国古人看来,他就是一种很伟大的品质。”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新城镇——西部重镇 <wbr>尽忠职守

    清晨,琅琅的读书声,在乡间课堂里响起,在这个距离新城古镇65公里远的大山深处,只有草山村一所小学,张润德是学校里唯一的一名乡村教师,20多年前,张润德从新城镇的临潭一中毕业。当时,古镇周边一些偏远的山区,开办了教学点,他毫不犹豫报了名,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第一次来到草山村的教学点,张润德被这里的艰苦环境吓了一跳,简陋的校舍里只有几张桌椅,宿舍里也只有一张床,一个饭桌,张润德不仅要负责全校十几个孩子的教学任务,自己还要每天做饭、洗衣,生活的忙碌让他喘不过气来。新城镇居民张润德:“从早上一直到放学,就没停止一会儿时间,一直跟着学生转,晚上还要写教案,批改作业,有时候还要自己做饭。一天下来,就想睡觉。”繁重的教学任务让张润德想过调离,但是,如果他离开,十几名孩子的学业就会受到影响。看着孩子们渴求知识的双眼,张润德坚持了下来。一晃十多年过去了,2004年,草山村的小学撤销了,学生们并入了别的学校,张润德也和妻子一起,被调到了乡镇中心小学任教,新的单位还给他们一家分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生活条件的改善,让夫妻两人都很满意。可是,还没在镇里住上几年,张润德就听到消息,草山村的小学被撤销后,很多孩子无法就近上学,在村民的要求下,小学又恢复了建制,并建起了新的校舍,然而,恢复后的学校,却因为招不到合适的老师,始终开不了学。听到这个消息后,张润德陷入了沉思。张润德:“说实话,内心很纠结。”李七月:“纠结什么?”张润德:“我在这个地方原来教过吧,也知道这个地方这个条件,如果连我都不来的话,我觉得对不住乡亲。因为一个孩子,凝聚着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因为舍不得乡村里的孩子,夫妻两人最终放弃了镇里的生活,再一次回到草山村,回到这个偏远却充满思念的地方。如今,张润德的班里,有11个低年级的孩子在上课,他们大多是周边的留守儿童。孩子们的父母常年在外工作,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每天上下学他都要接送孩子们。十几里的山路,无论刮风下雨,寒冬酷暑,总能看到张润德陪伴孩子们的身影。在学校中,除了正常的教学任务,张润德还要给孩子们做午饭,陪孩子们玩游戏,虽然每天还是和以往一样忙碌,但是他觉得日子很充实,很快乐。张润德:“我深深地懂得我的根就在山村里,就把我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徐徐上升的国旗,牵动着孩子们的目光,也牵动着他们渴望知识的心,在大山深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份坚守,让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们,能够得到公平的教育,看到未来的希望。

清晨,早起的人们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古老的城墙犹如历经沧桑的老者,向人们讲述着城门内外发生的故事,这故事里有精忠报国的豪情,也有克忠职守的默默奉献。这里的人们相信,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只要祖先留下的精神还在,他们的子孙后代就会像先人一样,顽强坚韧地生存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不曾离开,也永远不会离开这片养育他们的地方。

 

 

片尾曲《你的名字离梦最近》(第三季26-30集)

 

手捧你的乡情我多想亲亲

说说你的方言我感到过瘾

微信中的照片大都来自你

点赞过后我收藏进身心

祭拜你的青山长眠亲人

看看你的老街是多么亲近

聊天中的话题大多围着你

转过身我擦去了泪痕

故乡的名字你离梦最近

念着你的名字我敲开家门

老院子已成了当地的风景

为你赞美为你欢欣

为你欢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