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西沱镇

 墨香笙樵 2018-12-17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西沱镇——与人为善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西沱镇——与人为善

第二十九集

西沱镇——与人为善

《记住乡愁》主题曲《乡愁》词:

多少年的追寻,

多少次的叩问,

乡愁是一碗水,

你可记得,

土地的芳香;

妈妈,

你可知道,

儿女的心肠。

一碗水,

一杯酒,

一朵云,

一生情。

 

西沱镇——与人为善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20170214《记住乡愁》第三季第二十九集)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西沱镇——与人为善

    “太阳出来啰,喂,喜洋洋哦……”这是一个普通的周末,一群摄影爱好者来到西沱古镇采风,正赶上西沱人聚会的日子,大家聚在一起,准备一道道美味,各种民间特色点心摆满了青石街上的桌面,供人们享用。伴随着一阵明快的乐器声,土家族的“玩牛”表演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街道那头,锣鼓声响起,妇女们齐心协力,舞动独具特色的水龙。

一首民歌,一种美食,一条长长的老街,一种独特的民俗,传达出西沱古镇特有的风情。

记者蔡丽娜:“一首《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民歌,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红遍了中国的在江南北。它的曲调就是源自于背夫在这条古道上的声声吆喝。如今,在巴盐古道起点的西沱古镇,这首歌依然被人们传唱。淡淡的乡愁伴随着歌声,便回荡在了这一片青山绿水之间。”

坐落于重庆东部的西沱古镇,依山傍水走过千年的时光,这里古为巴州西界,比邻长江南岸的回水沱,所以被称为“西沱”。一条老街沿着江边的码头,弯弯曲曲地爬上古镇山顶,1124步石阶,高差160米的街道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像一架云梯直挂苍穹,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云梯街”。

穿木斗拱的渝东风格建筑随坡就势,沿着街道比邻而建,千百年来,人们在这里往来穿梭,为这条汉砖青石铺筑的老街,留下了数不清的历史记忆。

秦氏后人秦文洲:“这条街道,它是因为盐运而生,是有利于背夫背着盐巴爬坡上坎,而形成的一条街道。所以说,这街道里面有很多的梯坎,这些梯坎就是供力夫歇气,装运方便的。”蔡丽娜:“这么说起来的话,其实这个设计还是挺人性化的。”秦文洲:“对。街道是为力夫通行服务的,按现在说是一个很人性化的,以人为本的这样一种建筑。”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西沱镇——与人为善

    宋代,西沱是巴盐古道的起点,经水路运到这里的盐,沿着云梯街由码头运往湖南、湖北等地,川盐销楚,在没有大型机械的年代,成千上万吨的物资,靠着无数背夫的双肩双脚,沿着这条老街驮出了大山。在他们辛勤汗水的浸润下,西沱因盐而兴,逐渐成为川东地区的商贸重镇。如今,随着交通科技的发达,“背夫”早已成为了西沱的历史符号,但是,这里的人们并没有忘记,为古镇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先人们。为追忆他们的精神,留住古镇的传统文化,一些背夫的后代义务组织起了一支背盐民俗表演队。每当周末或是节庆假日,他们总会出现在古镇的大街小巷,向往来的游客讲述西沱历史上发生的故事。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西沱镇——与人为善

    民俗演出队伍正在表演的,是“千脚泉”传说中跺脚、吆喝的场景。云梯街上有一口古井,相传,宋朝时,街上住着一位老先生,每天,来来往往的背夫从他门前经过,时常口渴难耐,老先生就将自家的水井凿在了家门外,不仅供自己饮用,也让路过此地的背夫们取水歇脚。一年夏天,西沱天气炎热,水井逐渐干涸,来来往往的背夫来到井边,发现井里没有水,各个口干唇裂,看着这一幕,老先生十分心急,为了解决饮水问题,每天清晨,他都会从镇外挑水过来,灌入井中。西沱镇居民黄宁平:“但是,这些背夫一点儿都不知情,他们每一次经过这口水井发现,水井又有了清澈的泉水,就以为这口泉水永远不会干枯。但是有一天早上,老先生起来晚了,在他挑水的过程中,被一队早起的背夫看见了,看着这位老先生提着沉重的水桶,倒在井口里,这些背夫相当感动。他们才知道,每一口水都凝结着老先生的辛劳。”背夫们被这一幕感动了,全都停下脚步,为老先生跺脚鼓劲。没想到,随着跺脚声越来越强烈,突然间,井底重新冒出了一股清泉,从这以后,这口井水再也没有干涸过。为了让后代子孙铭记这滴水之恩,这口井便被人们命名为“千脚泉”。受老先生的影响,慢慢地,古镇的家家户户,都在门前摆上了一口水缸,方便过往的人们随时取用。如今,背夫们的身影已经逐渐淡出了历史,再也听不到泉边的声声号子,但古镇里的许多水缸却留了下来,满满的一缸清水犹如一面镜子,总会让后人从中照见先祖的美德,让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铭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要与人为善。

西南大学教授刘明华:“一个普通人让路人喝口水,指指路,这是行善,勿因小善而不为,从帮助别人这个角度而言,其实行善无所谓大小。不同的形式,不同层面的行善,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尽自己的力量,尽可能地去帮助别人。释放善意,传递爱心,让人心温暖。”与人为善的精神伴随着这条老街走过千年,在古镇中演绎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西沱镇——与人为善

    今年58岁的彭家胜是民俗表演队的成员,他的祖父曾是一名背夫,那时,运送一趟货物,往往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背夫们在路上常常需要翻山越岭,渡争流,涉险滩,他们的安危成为家人最深的牵挂,一年夏天,彭家胜的祖父,就在一次运货途中遭遇了险情。西沱镇居民彭家胜:“在经过油草河时,正值是夏天,一看天色一变,要下暴雨了。有的人就坚持强渡油草河,如果说是把时间抓紧了,就可以缩短运输的时间。刚好强渡到油草河中间的时候,‘竹桶水’,山上暴雨流下的‘竹桶水’说来就来,有个背夫被‘竹桶’洪水一卷而走。”暴雨过后,大家沿着水流的方向四处寻找,可是直到口粮用尽,也没有发现同伴的踪影。有人遇难的消息传回古镇,大家都很悲痛。那时,背夫往返一趟巴盐古道的酬劳,不到三个银元,养家糊口都十分困难。遇难的背夫临走时,家里几乎分文不剩,只留下了一对母子相依为命,为了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古镇人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彭家胜:“他们其他人回到古镇后,自发地接济安抚受害者的家属。家庭比较差点儿的,给几个铜板,家庭稍微好点儿的,给好几贯钱,比较宽裕点儿的给个把银元。”虽然遇难的背夫不在了,但是在大家的帮助下,他的家庭依旧撑了下来。

西沱的山水孕育了古镇人细腻温良的性格,也赋予了他们古道热肠、侠义豪迈的气质。走在古镇的巷弄间,细细品味着每一处的建筑细节,都能感受到先人的智慧和他们的良苦用心,也让这座古镇在千年的时光中,一直延续着这份浓浓的温情。

记者蔡丽娜:“灰瓦当,古院落,走在西沱青石铺就的古道上,这些深藏其中的遗存,依然在诉说着往日‘万里长江第一街’的繁华盛景。时至今日,不知道有多少故事在这条古道上演,但流传最广的,要数一位女英雄秦良玉的故事。”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西沱镇——与人为善

    在中国古代正史里,女性从来都是被载入《列女传》,而秦良玉是唯一一位被载入将相传的女将军。明朝末年,四川兵荒马乱,镇守一方的秦良玉在此开田囤粮,抵御流寇。一年,四川大旱,田地颗粒无收,看着百姓流离失所,秦良玉心中不忍,他命令手下将士节衣缩食,把仓库中的一半粮食拿出来接济百姓。秦氏后秦文洲:“捐赠存粮上百担,要求寺庙设置粥棚,熬稀饭,凡过道的饥民都前往取食,可以说是络绎不绝。就在西沱长江边的南城寺,也是当时接待难民最多的粥棚。”在秦良玉的帮助下,小小的西沱镇接济了数万灾民。此后,逢灾必救成为了古镇的传统。直到秦良玉75岁临终之时,还不忘嘱咐后人,西沱镇旁地势险要的万寿山,是她囤粮的地方,以后无论这里发生什么危难,秦家后人都必须竭尽所能,开仓放粮,善待百姓。后来,这里的军民依靠秦良玉生前的囤粮,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至清初战乱初步结束,包括西沱在内的石柱县人口,不但没有减少,还增加了近十万人。与川东其他地区总人口仅余数万人,形成了强烈对比。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西沱镇——与人为善

    秦文洲:“秦良玉这种大善举的得来,这是由于我们秦氏家族,在家谱中就有很好的要求,就是要求要与人为善,要和睦乡邻,这是我们秦氏家谱的家训。‘八百买宅,千金买邻’。”蔡丽娜:“这个我们应该怎么来理解?”秦文洲:“你花八百块钱买一个宅子,但是你应该花一千金去处理好宅子之间乡邻的关系。‘交得邻舍好,胜如捡个宝’。”为了缅怀秦良玉的恩德,后世的百姓纷纷把她的画像挂在自家门前,以此纪念这位心地善良的巾帼女将。秦文洲:“门神、石柱,人民把她当作保护神,生前当作神来敬畏,死后把她当作神来祭祀。”

历史的脚步渐渐远去,但秦良玉的故事却代代相传,与人为善的精神不仅影响着秦氏后人,也影响着古镇里的其他人家。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西沱镇——与人为善

    西沱镇的熊家曾经与秦氏联姻,他们世代行医,悬壶济世,深受古镇居民的依赖,19世纪末的一个冬天,西沱瘟疫流行。一天,熊家大药房的掌柜熊庭英出诊回家的路上,正好遇见一位病倒的背夫。西沱镇居民袁小建:“熊庭英把他扶到了熊家大药房,叫来妻子把熬制的中药给他喝,背夫临走前,熊庭英还塞在背夫手里,给了他两个银元,让他继续医治他的病。”看着镇上一些家境贫苦的人们,因为无钱医治,生命垂危,熊庭英心里十分难受。回到家中后,他和妻子商量,想拿出一部分积蓄为他们治病,妻子立刻同意了他的想法。夫妻俩购买了大量药材,昼夜不停地熬制出许多汤药,每天在药房门前招呼过往的人们前来服用,治愈了不少乡民,成为古镇里的一桩美谈。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西沱镇——与人为善

    当时,这对熊家夫妻的儿子熊福田,只有五岁,父母为乡邻辛苦奔波的身影,深深地印在了他的童年记忆里,长大后,熊福田成为了一名颇有名望的律师。1928年,时任中共四川省委代理书记的张秀熟,和其他23名共产党人不幸被捕。当时,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没有人敢为他们辩护,但熊福田却挺身而出,他分文不取,主动挑起了辩护的重担。经过三个多月的调查取证,和激烈的庭审辩护,最终,法院当庭宣布张秀熟等人无罪。为了表达对熊福田的敬意,获救后的张秀熟等人赠送了他一块刻有“于法有光”四个大字的银盾。秦氏后人秦文洲:“熊福田老先生能够敢冒风险,为共产党人辩护,这是思想上有一种非常执着的精神。当善行的行为执着到一定的高度,他就敢于直言。”

巴盐古道上的一桩桩善举,在西沱这片土地上延续着,到了今天,勇于担当,乐于助人,已经成为西沱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西沱镇——与人为善

    刘中慧是土生土长的西沱人,她从小在云梯街长大。八岁那年,刘中慧的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七个孩子艰难度日,在刘中慧的记忆里,每到饭点儿,邻里们都会招呼他们到自己家里来吃饭。东家的回锅肉,西家的油钱粑,刘家的七个小孩就这样吃着百家饭长大。西沱镇居民:“我们小的时候,到街上老板凳一放,就像这个板凳,老板凳一坐,一碗饭端起,满街走。”在邻里的帮助下,刘家的七个孩子长大成人,1973年,刘中慧被分配到了镇上的一所农业中学任教,当时,学校条件不好,借用一座旧庙做教室,只有三间房屋可以勉强使用。简陋的教学条件,微薄的工资,是刘中慧需要面对的困难,就在这个时候,刘中慧的朋友给她介绍了一个去成都工作的机会。刘中慧心里明白,能够去往大城市,自己的生活条件一定能得到改善,但是,每当想起小时候邻里对自己的关爱,她总是不舍得离开。西沱镇居民刘中慧:“我们很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很穷,很多好心人就帮助我们家里面,大家都非常爱行善,我觉得就要崇尚这种风尚。”刘中慧最终还是留了下来,在学校一待就是12年。1985年,刘中慧被任命为学校校长,她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孩子们修建新的教学楼,为此,她拿出了自己全部的积蓄900元,但仅凭这点钱就想盖一座楼房,是绝无可能的。正当刘中慧苦恼时,在校师生们的举动,让她充满了感激和温暖。刘中慧:“有很多老师回家杀猪、卖粮食,这样30块、50块,甚至学生就是一块、几角,这样捐的。当时我记得一共捐了接近20000块钱。”为了节约经费,施工时,除了技术工,挖土、烧砖、备料、搬运等下力气的重活,全部由师生自己做。在大家的努力下,只用了51天的时间,一栋1800多平方米的新教学楼拔地而起。记者蔡丽娜:“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倾注了您很多的感情。”刘中慧:“比如说这棵树,当时我们栽的时候还只有这么大,小树苗,经过这么40年的光阴,它就长大了。想把这个学校修得很漂亮,我们完全是肩挑背磨出来的。我们山区有一个思想,就是修桥补路修学堂,是最大的善事。”

为了能让职业教育有针对性,刘中慧和师生们一起商量,把办学思路确定为农村经济服。这些年来,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们,有很多都成为了农村的致富能手,帮助当地村民摆脱了贫困。2000年,刘中慧所在的学校被评选为全国首批重点职业中学。

当年,乡邻们的一碗米,一件衣,在刘中慧心里埋下善良的种子,如今化为了这片土地最美好的未来。刘中慧:“我教我的学生也是这样,一定要回报社会,所有的人如果都有一颗善良的心,那我们这个社会将来就真的和谐了。”

经过千百年的风雨锤炼,西沱老街上的青石砖瓦,依旧保留着古朴的面貌。“与人为善”四个字虽然简单,却是古镇人永远不变的处世准则。无论走到哪里,西沱人都会牢记故乡的温情。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西沱镇——与人为善

    2003
年,在广州工作的谭红建,在报纸上看到了一条新闻,自己的故乡西沱,被评选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一张张熟悉的家乡照片,一下子勾起了谭红建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西沱镇居民谭红建:“当时我就把外面报摊一口气全部买完了,再加上家里面还有个老父亲,整天都是想回来。”促使谭红建回到西沱古镇的,不仅是家中年迈的父亲需要照顾,还有邻里情,街坊义。谭红建:“比方邻里关系很好,还经常把我们照看到。几岁的时候,那个时候也很穷,一个婆婆当时给我这么大一个筒子骨,好香好香,我自己感觉我好像魂都在这里。我就看到这里的人很亲切,看到这里的一砖一瓦也好,那就是我的家,我很热爱它。”2006年,谭红建回到家乡后,就开始利用自己的摄影特长,行走于古镇的老街深巷,用手中的镜头记录西沱美景,并把照片上传到网络,让更多的人了解西沱。一次,谭红建在云梯街上拍照,发现了一家手艺精美的土家族手工绣坊,店里的生意略显冷淡,他就主动提议,发些照片到网络上帮店主崔华英宣传,没过多久,许多人通过网络找到了谭红建,打听手工绣品的款式、价格,慢慢地,绣坊的人气越来越旺,生意日渐红火。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西沱镇——与人为善

    西沱镇居民崔华英:“帮我们拍照片,教我们怎么做,还有把做活儿的人找来,帮我们做宣传。我们能够走到今天还全靠他。”随着手工绣品日益走俏,崔华英越来越忙碌,只靠她一个人,远远无法完成日益增多的订单。于是,谭红建又帮着她联系会绣活儿的妇女们。崔华英:“最多的时候100多人,但是一般的都几十个人,最大岁数的90岁了,还在我们这做。”无论是八九十岁的老奶奶,还是年轻的土家族妇女,传统的土家族刺绣工艺,在她们手上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谭红建的帮助下,西沱镇的居民们,也由此多了一条新的生计。2007年,西沱古镇举行街道社区主任选举,街坊四邻们一致将选票投给了这位心地善良、热心古镇建设的谭红建。可是,当时谭红建并不在候选人的名单里,这次不符合选举程序的结果,让社区居委会犯了愁。西沱镇居民谭新宜:“几次选,选来选去,那些群众各个支持,各个都觉得他为人民群众办事情,不是为他一个人利益出发。”西沱镇居民方贵英:“就是一个心地善良、诚实,对人诚实的一个人。”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经过调查了解情况后,决定重新再组织一次选举,把谭红建增列在了候选人名单中,结果全票通过。西沱镇居民谭红建:“我都不知不觉当了一个主任,当了主任以后,我觉得学到很多东西,更加要去为老百姓谋事,这就是我最大的一个心愿。”如今,西沱古镇的旅游开展得有声有色,人们又齐心协力,捐出自家的老物件,成立了一间“老瓦片”陈列室,小小房间内,摆放着古镇从古至今的历史记忆,一盏灯,一个背篓,都会让人们记住西沱人温情的往事。

记者蔡丽娜:“西沱古镇承载了太多的故事,穿过长长的云梯街,仿佛还能领略到300多年前女将的风姿,闻到100多年前溢满街道的药香,听到40多年前背夫的吆喝,如今,桑田化作沧海,曾经滚滚东流的长江,已经变成了高峡平湖,但是,不管怎么改变,西沱人总会把与人为善的精神,世代相传下去。”

 

 

片尾曲《你的名字离梦最近》(第三季26-30集)

手捧你的乡情我多想亲亲

说说你的方言我感到过瘾

微信中的照片大都来自你

点赞过后我收藏进身心

祭拜你的青山长眠亲人

看看你的老街是多么亲近

聊天中的话题大多围着你

转过身我擦去了泪痕

故乡的名字你离梦最近

念着你的名字我敲开家门

老院子已成了当地的风景

为你赞美为你欢欣

为你欢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