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七里坪镇

 墨香笙樵 2018-12-17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七里坪镇——丹心一片家国情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七里坪镇——丹心一片家国情

第四十三集

七里坪镇——丹心一片家国情

《记住乡愁》主题曲《乡愁》词:

多少年的追寻,

多少次的叩问,

乡愁是一碗水,

乡愁是一杯酒,

乡愁是一朵云,

乡愁是一生情。

年深外境犹吾境,

日久他乡即故乡。

游子,

你可记得,

土地的芳香;

妈妈,

你可知道,

儿女的心肠。

一碗水,

一杯酒,

一朵云,

一生情。 

七里坪镇——丹心一片家国情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20170306《记住乡愁》第三季第四十三集)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记者杨阳:“《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传唱了近70年的民歌,就出自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七里坪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古镇,也是充满了红色记忆的地方。600多米长的明清古街上,一栋栋古老的建筑,述说的不仅是岁月的沧桑,还有古镇人家传承了近千年的家国情怀。”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七里坪镇——丹心一片家国情

地处大别山南麓,鄂豫两省交界的七里坪,是湖北省红安县第一大镇,在青山绿水间,这座始建于元代的小镇,已经缓缓走过了600多年的时光。长胜街是七里坪镇的一条主街,由于水陆交通便利,历史上,这里曾经商贾云集,商号林立。据《红安县志》记载,1927年,长胜街从南到北,仅经营粮油的漕行就有30多家。商人们把每天收来的粮油山货等特产,用竹排从倒水河运到阳逻,销往武汉,再从武汉把当地百姓需要的工业品、生活用品运载回来。频繁的商贸往来,给七里坪人带来了安定富足的生活。如今,走在青石板铺就的老街上,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年的繁华盛景。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七里坪镇——丹心一片家国情

七里坪镇居民叶重豪:“长胜街的这个布局,它是南北走向的一条街,一纵八横。”杨阳:“八横?”叶重豪:“对,就是一条长长的街道有八条巷子,分为东西两边,方便人民群众自然在进出。比方说这个山墙吧,就是采自于我们大别山的石条,上面是青砖,下面是石条,没有坚韧的铁器,它是打不穿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坚固耐用的石材,才使得长胜街上众多的明清古建,得以完好保存。 这些在现代化进程中,被保留下来的老建筑,不仅见证着岁月的沧桑,也在向世人诉说着一个个丹心一片,家国天下的传奇故事。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七里坪镇——丹心一片家国情

明朝嘉靖年间出生于红安县的耿定向,官任户部尚书,因不满奸臣严嵩弄权作恶,多次上书朝廷,揭发他们的罪行,但由于皇帝昏庸,朝政大权早已旁落在严嵩及其党羽手中,仗义执言的耿定向不但没有扳倒严嵩,反而被陷害贬职。耿定向见朝廷腐败,又不愿与奸党同流合污,于是辞官回到家乡,在七里坪镇的天台山上创建了一所书院。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七里坪镇——丹心一片家国情

七里坪镇居民叶重豪:“这个门是明代中叶修建的,天台山的第一座山门,也是通往天台书院的一座大门。”杨阳:“当年就是通过这走进天台书院的?”叶重豪:“对啊。他就想通过办书院广招天下的学子,在这里传道授业。通过传道授业,把他的思想,把他的理想传递给学生,他自己实现不了爱国的抱负,就期望他的学生实现他的梦想。”耿定向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情操,吸引着众多学子纷至沓来,一时间,天台书院盛况空前,他不仅把家国天下的情怀,传道给他的学生,还写进他的著作《天台文集》中。叶重豪:“‘生灵凭其险阻得以全活者,其丽不亿,为民立命之功为尤巨矣’。寄托了他自己的一种家国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同出一辙的。”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七里坪镇——丹心一片家国情

耿定向在天台书院留下的一脉文风,不仅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七里坪人,也感召着众多的仁人志士慕名而来。他们在这里有感而发,立下远大的志向。叶重豪:“像这一幅‘挽救国家,复兴民族’,就是爱国将领董其武留下的。”在天台山上,像这样的石刻还有很多。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话语,被镌刻在青松翠柏间,被后人永远铭记。

记者杨阳:“耿定向把一片丹心印刻在了天台山上,也印刻在了古镇人的心里,当国家有难,祖国需要的时候,古镇里的人们前赴后继,凭着胸中的血气,为国家奋力一搏,也把红色的印记留在了这巍巍的青山之中。”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七里坪镇——丹心一片家国情

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时局动荡,民不聊生,七里坪人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与反动势力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七里坪长胜街上,成立了黄麻起义指挥部,拉开了黄麻起义的序幕,七里坪周边的3万多农民揭竿而起,一举攻下黄安县城,也就是今天的红安县。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七里坪镇——丹心一片家国情

湖北省红安县委党史办公室主任辛向阳:“黄麻起义是一次比较特殊的起义,它是我们党在南昌起义、湘赣边秋收起义以后,在我们长江以北地区,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暴动。”从此,以七里坪为中心,一个覆盖3省21县,主力红军达4.5万人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逐渐形成,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第四方面军,以及后来的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等红军部队,这是当年仅次于江西中央苏区的中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七里坪镇——丹心一片家国情

秦绍勤是七里坪工会的负责人之一,黄麻起义之后,疯狂的敌人开始大举反扑,起义部队被迫转移,在一片白色恐怖的笼罩下,秦绍勤冒着生命危险,应组织要求,继续留在古镇里从事秘密活动。当时,敌人四处搜捕他,并把他的亲人全部抓了起来。秦绍勤弟媳陈纪玉:“外婆的一家人统统抓光,再就是秦家的一家人统统抓光,那秦绍勤就说,我宁可死我一个人,我就不拖欠一群人。”秦绍勤为了不让更多的无辜百姓受牵连,他站了出来。敌人为了从他身上获取地下党组织的机密和名单,对他进行严刑拷打。湖北省红安县委党史办公室主任辛向阳:“把他放在一个门板上,用两寸多长的钉子,把他的手脚全部都钉在门板上面,疼醒了以后他就说,‘你们杀吧,20年以后老子还是一条好汉’。”一无所获的敌人恼羞成怒,把秦绍勤绑赴七里坪长胜街的北门外,用机枪将他扫射而死,剖腹挖心。秦绍勤弟媳陈纪玉:“我的老人就叫两个人夜里去收的尸,不好说啊,说得心里不好受啊。四截,脚是脚,脑袋是脑袋,手是手,心是心。”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七里坪镇——丹心一片家国情

秦绍勤牺牲的时候年仅21岁,但敌人的凶残并没有吓倒七里坪人,更多的父老乡亲,毅然投身到革命的队伍中,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七里坪镇——丹心一片家国情

说书人:“鼓板一敲震山川,唱一位说书的共产党员,他就是革命烈士张南一……”张南一是七里坪镇的一名地下党员,他经常身穿蓝色长衫,游乡串户,以鼓书艺人的身份作为掩护,宣传革命思想,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蓝衣先生”。张南一的举动引起敌人的恐慌,他的名字和画像出现在了反动势力发出的通缉令中,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张南一乘夜转移到七里坪河西的张家湾村暂时躲藏起来。即使是在被追捕的那段日子,他还坚持向村民们传播革命的思想。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七里坪镇——丹心一片家国情

然而,不久之后,张南一的行踪被敌人的“坐探”发现,并派出了一个营的人马包围村庄,乡亲们为了保护张南一,把他藏了起来。七里坪镇居民张克金:“我是听我奶奶讲是这样,他是躲进我家的墙里面,我家的墙是个双墙。”敌人挨家挨户搜查,却一无所获。于是,把全村300多人全部赶到稻场上,并架起了机枪,听到敌人的叫嚣,藏在夹墙里的张南一再也待不住了,为了不连累乡亲们,他毫不犹豫地走出了藏身之所,全村的人得救了,而张南一却被敌人五花大绑,押赴到了七里坪,面对敌人的软硬兼施,百般折磨,张南一只说了这样一句话:“头可断,血可流,不革命是办不到的。”辛向阳:“后来就把他的肩胛骨和脚跟用铁丝给穿起来,然后把他抬到当时的七里坪镇的叫小南门,在这个地方挖了一个坑,用枪刺把他的鼻子、耳朵、舌头,全部都割了,然后把他活埋。”张南一的壮烈牺牲让古镇人悲痛万分。1930的,七里坪镇的革命斗争再次取得胜利,人们为了纪念他,把张南一牺牲之处的小南门,更名为“南一门”,而他的故事也被七里坪人编成曲艺,在古镇里世代流传。

湖北省红安县委党史办公室主任辛向阳:“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七里坪人民形成了一种‘一要三不要、一图两不图’的革命精神。具体来说,‘一要三不要’就是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一图两不图’就是图奉献,不图名,不图利。其实七里坪人,他们也不是不要家,不要命,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就是为了让下一代有一个幸福的生活,这其实也是七里坪人的一种家国情怀。”

战争年代,七里坪人用血肉之躯,践行着丹心一片的家国情怀,母送子,妻送郎,父子争相上战场的感人故事不断上演。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七里坪镇——丹心一片家国情

兰桂珍是黄麻起义时有名的支前模范,她亲自把丈夫送到招募处,送郎当红军,后来又把两个孩子也送到了前线,不幸的是,兰大妈的父亲、丈夫、儿子,先后在战斗中牺牲,全家七口人最后只剩下她一人,兰大妈说,虽然没有了骨肉亲人,但共产党、红军就是她的亲人。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兰桂珍”大义无私的倾力支持,七里坪的革命火种才能生生不息,共产党人才能历尽艰难,完成家国天下的使命。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七里坪镇——丹心一片家国情

就是在这里,先后走出了郑位三、秦基伟、徐深吉等143位共和国的高级将领和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七里坪镇——丹心一片家国情

在红安县城,有一座用黑色花岗岩砌就的烈士纪念墙,上面镌刻着数万名为民族、为国家独立解放而牺牲的英烈们。从1923年到1949年的26年里,有14万红安人为国捐躯,其中有近8万名烈士来自七里坪,占全县牺牲总人数的一半以上。有的一家人五兄妹中4人为国捐躯,有的一家11人满门忠烈,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染红了这片土地,用丹心一片的家国情怀铸就了七里坪刚毅忠勇的精神。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七里坪镇——丹心一片家国情

记者杨阳:“如今,虽然这里早已远离了战争,但丹心一片的家国情怀,却被久久地传承了下来。老区人民把红军精神,编写成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谣,口耳相传,还把它渗透到美食和传统手工艺当中,让红军精神跟随它们走遍大江南北。”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七里坪镇——丹心一片家国情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七里坪镇——丹心一片家国情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七里坪镇——丹心一片家国情

今天的七里坪因其厚重的历史,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来客,当年红军穿过的大布、鞋垫,吃过的食品被古镇人传承了下来。绣活,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布参展过上海世博会,来到这里的人们都会选上两件带回家,带走的不仅仅是地方特色,更是一种红军精神。而非遗食品绿豆粑,外焦内软,油而不腻,既有麻花的醇香,也有糯米的糍软,成为无数在七里坪生活过的人们,最惦念的滋味。七里坪镇居民张红兵:“董必武以前每次回乡都要吃绿豆粑的,吃完之后他就说,‘好吃,还是家乡的老味道’。”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物品,是一代革命人共同的记忆和精神寄托。

记者杨阳:“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安享着幸福生活的七里坪人,并没有忘记那些赤胆忠心的英雄们,在古镇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了告慰先烈们的忠骨,近三十年如一日只为做好一件事情。”

战火渐渐远去,新一代的七里坪人带着他们的情怀,全身心地投入到家乡建设中。20世纪80年代末,刚刚退伍回到家的晏志超,就想着要为革命先辈们做点儿事情。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七里坪镇——丹心一片家国情

七里坪镇居民晏志超:“你看,这就是86位烈士葬在我们山上的。”杨阳:“都很年轻啊,都是20多岁。”晏志超:“这些烈士都葬在这些荒山上,感到很凄凉。后来我就想到种树,把山绿起来也是对烈士的一种敬畏。”杨阳:“觉得应该是青山埋忠骨。”晏志超:“对,对!”家家有烈士,户户有红军,山山埋忠骨,岭岭是丰碑。在七里坪镇,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烈士,被埋葬在古镇旁的大山深处,当晏志超提出,要为烈士的埋骨之地,造一片绿荫的想法时,乡亲们纷纷响应,然而,那个年代,没有人拿得出买树种的钱,于是,大家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去找树种。累了,席地休息;饿了,吃点儿红薯;渴了,喝点儿山泉水;手磨出血了,绑上布条继续找。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七里坪镇——丹心一片家国情

冬天采种,春天种树,为了赶上种树最好的季节,最冷的时候,大家全部在山上,有一天,因为下雪路滑,一位女同志不小心被一颗竹钉扎穿了脚。晏志超:“血把整只鞋装满了,一行的有五个男同志吧,后来分头一个人背几百米,有五六十里的路程就把她背回来了。”幸亏抢救及时,这位女同志的脚才保了下来。可20多年里,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采了多少树种,培植了多少树苗,没有人统计过,因为大家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让这片荒山绿起来。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七里坪镇——丹心一片家国情

晏志超:“我觉得植树造林负点儿伤,付点儿汗水都算不了什么,比起烈士们打天下,那算得了什么呢!不算什么。”红军精神默默地支撑着这群人,20多年的坚持,近4000亩的荒山终于绿起来了,站在山头的晏志超看着满山的绿树,大哭了一场。烈士能够埋身于青山绿水间,也算是了却了父老乡亲们的心愿。

如今,古镇里的人们,生活越来越好了,他们更加珍惜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并用他们传承下来的情怀,继续守护着这片红色的土地。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七里坪镇——丹心一片家国情

光荣家属牌,几乎是七里坪家家户户的传家宝,每次回家,方志峰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这个宝贝擦得干干净净。这是一个四代当兵的家庭:方志峰的曾祖父方忠泰,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二十五军便衣队队长,在七里坪被敌人残忍杀害;随后,祖父方应和继承父志,也加入了红军;解放后,大伯方宇又参军入伍,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从小听着长辈们故事长大的方志峰,立志要做一名军人,18岁那年,他在家人的支持下报名参军。杨阳:“你那个时候入伍,父母当时支持吗?”七里坪镇居民方志峰:“我妈妈特别支持我,她说,‘你再怎么样要继承老一辈的传统,我送你去’。”方志峰父亲方太安:“我们这里(的人)对部队的向往,是非常高的,一个村的1000多人(报名)才去一个。”方志峰:“当时我觉得我参军的话,我觉得我们全家都很光荣。”由于在部队表现出色,入伍当年方志峰就入了党,两年后,他退伍回到家,带着一份七里坪人的执着,南下打工,从最基层做起,一步步走上管理岗位,月薪达到四五千元。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七里坪镇——丹心一片家国情

2008年的一天,方志峰接到了老班长打来的电话,告诉他部队需要返聘文职人员,让他回部队。方志峰:“当时一晚上差不多没睡着,很兴奋。哇!又可以回到部队,回到我的家,因为我当时有一种觉得,部队就是我的家的感觉。”面对老班长的邀请,方志峰毫不犹豫地答应回到部队,当时的工资一个月只有1000多元。杨阳:“那个时候不会考虑钱,待遇这些?”方志峰:“不会不会,什么都不会考虑。家回了,心放在那里了,能很快就融入到部队的生活。”重新回到部队的方志峰,很快就适应了军营里的生活,再次穿上军装的他又成为全家人的骄傲。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七里坪镇——丹心一片家国情

如今,方志峰的两个女儿也和他一样,也有着长大后当兵的梦想。方志峰妻子夏玲玲:“想把这个小的送去当兵,她性格也是比较泼辣的那种。”杨阳:“是吧!”方太安:“她每次唱歌都唱《当兵的人》。”杨阳:“唱一句。”方志峰小女儿:“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只因为我们都穿着朴实的军装。”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七里坪镇——丹心一片家国情

冬至这一天,方志峰和家人一起来到烈士陵园,为战争中牺牲的曾祖父扫墓祭拜。和平年代里,10万七里坪人中仍有2万多人从军报国,他们继承着先辈们的遗志,续写着新时期的传奇和故事。

杨阳:“默默地走在这面英雄墙前,人们的内心总会被深深地震撼,当生命寻找到了理想,就会创造出奇迹,当古镇找到了真理,就留下了红色的印记。岁月易逝,人生易老,但唯有这一片丹心永不褪色,这一份家国情怀永恒不朽!”

 

【《记住乡愁》片尾曲(第三季41-45集)】            

 

《过家家》

作词:杨启舫 作曲:戚建波 演唱(奏):王丽达、汤子星

 

野菊花 黄泥巴

 草堆围成一个家

前院妹妹后街娃

难忘儿时过家家

红公鸡 绿青蛙

日出唱到夕阳下

一场大雨哗啦啦

童年岁月走远了

天再高 地再大

月儿圆了就想家

常在梦里回故乡

村口站着小二丫

山一重 水一洼

那里住着爹和妈

春草绿 发新芽

岁岁年年都开花

天再高 地再大

月儿圆了就想家

常在梦里回故乡

山一重 水一洼

那里住着爹和妈

春草绿 发新芽

岁岁年年都开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