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龙门镇

 墨香笙樵 2018-12-17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龙门镇——循祖训 <wbr>奉义行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龙门镇——循祖训 <wbr>奉义行

第四十七集

龙门镇——循祖训 奉义行

《记住乡愁》主题曲《乡愁》词:

多少年的追寻,

多少次的叩问,

乡愁是一碗水,

乡愁是一杯酒,

乡愁是一朵云,

乡愁是一生情。

年深外境犹吾境,

日久他乡即故乡。

游子,

你可记得,

土地的芳香;

妈妈,

你可知道,

儿女的心肠。

一碗水,

一杯酒,

一朵云,

一生情。 

龙门镇——循祖训 奉义行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20170313《记住乡愁》第三季60集第47集)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龙门镇——循祖训 <wbr>奉义行

龙门山下的富春江畔,秀美的山水间有着一座清雅的古镇,剡溪与龙门溪绕镇而过,潺潺的水声伴随着古镇人家走过千年岁月。东汉时,名士严子陵赞誉:“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当地也因而得名“龙门”。

当晨曦抚过屋檐,作坊里油炸面筋和蒸酿米酒的香气,开始弥散开来,小溪边水声和捣衣声渐渐交织在一起,人们从古老的巷弄里走出来,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古镇人家就在这山环水抱的世外桃源中,休养生息,世代繁衍。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龙门镇——循祖训 <wbr>奉义行

记者李七月:“龙门坐落在群山环抱当中,卵石铺就的道路在雨天可以防滑,卵石筑就的墙垣可以让房屋冬暖夏凉,走过一户户人家,可以看到那些已经露出了原木本色的座座厅堂,而这一切都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田园的质朴与清新。龙门它是一个因家族聚居而兴起的古镇,其实与这个家族传续了千年的家风和祖训,密不可分。”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龙门镇——循祖训 <wbr>奉义行

龙门古镇位于浙江杭州市富阳区,是三国时期吴国开国皇帝孙权后裔的聚居地。北宋年间,孙权第27世孙从东梓关迁徙到此,在这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的地方定居下来,沿袭至今已有39代。随着家族的繁衍壮大,龙门逐渐从一个家庭聚居地,发展成今日的古镇。在全镇的2000多户人家中,孙姓占到90%以上。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龙门镇——循祖训 <wbr>奉义行

在孙氏祠堂中,被供奉为第一代先祖的,是孙权的祖父孙钟。龙门孙氏重义的家风便源自于他。东汉末年,战乱频发,出生于官宦之家的孙钟归隐田园,以种瓜为业。孙钟为人善良,轻利好义,周围乡邻有困难时,他都会无私援助,饥渴的路人途经他的瓜田,他总是以瓜相赠。有一年,当地遭遇灾荒,孙钟的十几亩瓜地里只结出了一个瓜。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龙门镇——循祖训 <wbr>奉义行

龙门镇居民孙奎郎:“这瓜经过孙钟的精心培养,长得又大又圆,很好的。等瓜成熟的那一天,孙钟正要摘瓜的时候,正好来了三个老人,是外地逃荒来的,饥渴难耐,他们向孙钟要这个瓜吃。”孙钟原本打算用这个瓜孝敬母亲,但又不忍心拒绝眼前的三位老人,犹豫再三,孙钟做出了一个决定。孙奎郎:“那么孙钟想我只有这样一个瓜,给了你们,我母亲就没有了,但是又看到这三个老人,身体这样瘦呢,所以他还是切了半个瓜给三个老人,还有半个瓜拿回去孝顺父母。”半个瓜虽小,但已是孙钟全年收成的一半,孙钟奉瓜,孝义双全,一时间被传为美谈。在后世的传说中,这三位老人本是天上的神仙,特意来考验孙钟的品行。神仙们为了回报孙钟的半瓜之情,许给了他的后人三分天下,后来,孙权在江东崛起,建立吴国,成就“四世帝王”。在孙氏族人看来,正是孙钟的善行义举,换来了子孙的福报,从此,孙氏一门就把“义”奉为家族兴盛的根本。

记者李七月:“龙门古镇的街巷,在当地有‘迷魂阵’之称,镇中的数十条老街,它们都是纵横交错,曲折迂回。对于陌生人来说,那是易进,但难出。而这样的一种布局,是孙氏家族他们对于繁衍之地,悉心营造了千年的结果。这些星罗棋布的老街、古宅,到处体现着先人们的用心和智慧,而同时也彰显着他们世代传承的‘义’文化。”

龙门古镇至今保存着宋代的格局,当时,北宋南迁,带动了江南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快速发展。龙门造纸业日益繁盛,镇中所产的坑边纸成为草纸中的上品。依靠草纸的生产和贸易,龙门逐渐成为江南富庶之地。孙氏家族也在那时积累下了巨额的财富,他们在小镇上兴建了众多的宗祠和厅堂。又以各支房的厅堂为中心,在周围建起住宅,筑起高墙,形成一座座院落。随着宗族的繁盛,人口的增加,龙门镇上祠堂院落鳞次栉比,街道巷弄曲折盘绕,逐渐形成迷宫般的样貌。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龙门镇——循祖训 <wbr>奉义行

83岁的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一直致力于古城古镇保护,关注龙门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在他看来,众多的祠堂正是龙门孙氏循祖训、奉义行的体现。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龙门古镇很重要的就是祠堂,最多的时候有108所祠堂,就是很重要的一种义,就是说,我外面所能够取得的财富,学到的知识,学到的丰富的经验,我留在我的家乡,希望我的家乡里的我的家族,我的后代,我的子孙们,能够发扬光大我这个氏族的传统。”在龙门,众多的祠堂有着不同的功能,有的用来敬天地,供神灵,祭祖先,祀先贤,有的用来家族聚会,收容贫苦或是开办义学。阮仪三:“这种过去也叫义祠,它里面大部分办着义学。过去都有老师在这上课,然后有贫寒子弟到这里念书。反映了一种社会公德的行为,那就是社会的一种义举,把所有家族的人,在每个宗祠所在的范围里面,得到它的熏陶和教养。”

如今的龙门古镇上,还完整地保存着40多座祠堂,这些古老的建筑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庄严屹立,延续着家族的文脉和传统。

记者李七月:“以义传家的龙门孙氏,在历史上也是人才辈出,而最著名的,就是明代孙氏的一位广施义德的贤士,他的义举不仅惠及了乡里,让整个富阳民众爱益,而且他也让龙门孙氏备受人们的尊敬。”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龙门镇——循祖训 <wbr>奉义行

龙门古镇的中心位置,耸立着一座砖砌的门楼。这座门楼古朴大气,雕刻十分精美,是明朝嘉靖皇帝为表彰龙门孙氏的义行而下旨修建的,为家族赢得这一荣耀的人名叫孙潮,是孙权的第45世孙。有一年,富阳地区接连发生旱涝灾害,庄稼颗粒无收,此时,朝廷却派来了官员催缴皇粮,看着乡邻们根本拿不出粮食上缴,孙潮心急如焚。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龙门镇——循祖训 <wbr>奉义行

龙门镇居民孙文喜:“孙潮看到自己有积谷,不拿出来的话,他感到就于心不忍,他说我愿意把我家里的积谷拿出来赈灾,皇粮由我代缴。”

据《富阳县志》记载,孙潮不仅代缴了当地百姓的皇粮,还取出了仓中的所有余粮赈济灾民,在他的全力接济下,人们渡过了饥荒。朝廷感念孙潮的义举,敕封他为“义民”,还专门下拔银两建起“义门”牌楼,以示褒奖。从此以后,义门犹如一座丰碑,把义的信念深深镌刻在了每一个古镇人的心里,一代代延续。龙门镇居民孙文喜:“我们龙门人走到这里,就感谢有孙潮,因为没有他的义举,恐怕现在没有我们这个龙门。因为饿死的饿死,背井离乡,逃难的逃难。”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龙门镇——循祖训 <wbr>奉义行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龙门镇——循祖训 <wbr>奉义行

古往今来,造福家乡的人总能被世代传颂,而在龙门,把义行传播到家乡之外的人,也会被后人铭记于心。 “余荫堂”是孙氏先贤孙濡的厅堂。据族谱记载,孙濡从小受到家族文化的影响,在他13岁那年就立下了“借墙角梅,济苍生渴”的人生志向。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龙门镇——循祖训 <wbr>奉义行

明嘉靖年间,孙濡任河南长葛县令,刚刚上任不久,那里就遭遇到一场持续的干旱。为了找到缓解灾情的办法,孙濡彻夜难眠。龙门镇居民孙文喜:“那一年旱灾比较厉害,庄稼都旱以后,田地庄稼都颗粒无收,那个时候,考虑到就是家乡的荞麦生长期比较短,到立秋以后播种可以救灾。”一纸家书送回龙门,里面装的不是孙濡对家人的思念,而是一份沉甸甸的嘱托。在信中,孙濡让家人拿出所有积蓄,购买荞麦种子送去救灾。为了多买一些,他们甚至变卖了部分家产,当一万多斤种子运到以后,孙濡亲自向当地百姓传授播种技术。然而,由于持续干旱,种下的荞麦迟迟不见发芽,守望着干涸的麦田,孙濡终日寝食难安,时间一天天过去,燥热的天空却不见一丝雨意,情急之下,孙濡在田垄上长跪不起,对天祈祷。孙文喜:“跪在地上求苍天,他说苍天啊苍天,我宁可绝我的子孙,不可灭我的子民,我为官一方要造福百姓,那么这样子一来,他就感动了苍天,下起了雨,荞麦丰收了。”或许是爱民胜于爱子的誓言感动了天地,一场大雨解除了当地旱灾,百姓们不忘孙濡的大恩,为他建起了“孙公祠”,并把荞麦尊称为“孙公麦”。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龙门镇——循祖训 <wbr>奉义行

舍财取义的孙濡告老还乡时,甚至拿不出钱来修缮自家的厅堂,最后,还是在族人的帮忙下,才修起了一座“余荫堂”。厅堂落成之时,孙濡亲笔写下“端履”二字,以此来鼓励后世子孙行正道,施义举。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龙门镇——循祖训 <wbr>奉义行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梁涛:“孟子讲过,‘仁’是我们的安宅,就是房子,居住的房子;‘义’是我们行走的道路,我们就要住在这个房子中,走在这个道路之上。龙门镇的孙氏家族,他们实际上体现的,其实就是一种舍己奉公的精神。这种舍己奉公的精神,就是一种对社会的奉献,对他人奉献的精神,那么这样一种精神在传统文化中,也把它看成是义的一种表现,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龙门镇——循祖训 <wbr>奉义行

在历代先贤的大义感召下,龙门古镇几百年来,修堤坝,改水道,建义渡,办义学的善行义举不断涌现。抗日战争期间,富春江北岸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位于富春江南岸的龙门成为抗日的前线。当时,来往于萧山、诸暨一带的军队、商旅,以及沦陷区的难民大量涌入龙门,各类物资也在此囤积流散,就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龙门孙家走出了许多仁人志士。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龙门镇——循祖训 <wbr>奉义行

孙晓梅原名孙小蛮,她从小听着家族故事长大,仰慕先人们“借墙角梅、济苍生渴”的人生大义,便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了“晓梅”。1938年,民族危难之际,24岁的孙晓梅放弃教师的工作,带着五位族人化装成难民,悄然离开了古镇。她们徒步千里去往皖南,参加了新四军,投身革命。1943年4月,担任新四军交通联络员的孙晓梅身份暴露,不幸被捕。日本宪兵队摆下酒宴,企图劝降孙晓梅。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龙门镇——循祖训 <wbr>奉义行

龙门镇居民孙文林:“孙晓梅打翻了酒杯,还把桌子,整个酒席全部掀翻。掀翻了之后,她还大声呵斥,她说真正的中国人,你们是征服不了的。”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孙晓梅这枝“墙角梅”傲雪绽放,坚贞不屈,为民族大义献出了29岁的生命。

在峥嵘的革命年代,像孙晓梅一样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投身革命的龙门人还有很多,他们用生命传承先祖“济苍生渴”的精神,前赴后继,不断前行。

记者李七月:“历经了岁月的磨砺,龙门人积善行义的精神一直都没有变。时代在更迭,而‘义’这个字,也被不断地赋予着更多新时代的内涵。如今,龙门人依然发扬着自己的义德,义行和义的精神,继续打造着这里的和谐与繁荣。”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龙门镇——循祖训 <wbr>奉义行

如今的龙门恢复了繁华,古镇上的各种基础设施也日臻完备,曾经狭小简陋的龙门小学也焕然一新。龙门人历来重视教育,杭州富阳乃至苏州一带的不少名师,都出自龙门。孙伟良就是从古镇走出的一位小学老师,常年在城里工作,2008年的一天,孙伟良回到家乡,他在重游母校时发现,这些年来,随着古镇人家越来越多地迁入城市,龙门小学一些经验丰富的优秀老师,也随之调离,学校的师资力量有所减弱。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龙门镇——循祖训 <wbr>奉义行

富阳区富春三小老师孙伟良:“龙门小学的校长,当时就提出了这么一种情况,他觉得是一种困境,龙门小学的年轻老师得不到培养,急需有好的老师来做指导,我一听这个事情,当时就很焦急,而且当时我就说,要不我来吧。”孙伟良常年在富阳一所重点小学任教,经验非常丰富,但他一个人也不能指导所有的学科。一番思量之后,孙伟良想到一个点子,把其他龙门籍的优秀教师都邀请回来,一起参与行动。孙伟良:“所以我当天晚上回去以后,就打了很多电话,每一个电话打过去,他们都爽快地答应。所以七八个老师,我一个晚上工夫全部联系好了。”从2009年5月开始,孙伟良和七位在富阳、杭州等地工作的龙门籍老师一起,在安排好日常工作后定期回到龙门小学,他们培训青年教师,开办特色课程,编写乡土教材,这样的送教活动一做就是八年。从富阳到龙门往返有100多公里,需要两个多小时车程,七位老师没有去计算这八年“送教”,他们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付出了多少辛劳和金钱。在他们看来,这与先人们在祠堂里开设义学一样,都是为了家乡的孩子们,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条件。教学质量的提升,为龙门小学赢得了更多的生源,一些原本寄读在城里的孩子纷纷回到古镇。鹅卵石铺就的古老街巷里,又多出了几道追逐玩闹的风景。

在龙门,传承千年的“义”文化,成为古镇人共同的道德追求,他们在舍弃自家利益时,没有人会去计较得失,因为他们相信,只要是诚心播下的种子,自然会收获幸福的回报。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龙门镇——循祖训 <wbr>奉义行

洪根钢是龙门镇上一位地道的农民,2008年,在一次义务献血的时候,他第一次听说了“造血干细胞捐赠”。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龙门镇——循祖训 <wbr>奉义行

龙门镇居民洪根钢:“献完血以后,他们问我愿不愿意加入中华骨髓库,那么我想想看,未来能留一个样本,以后能帮助别人,救活一个人命,那也就把样本留在那里了。”洪根钢觉得这是一件救人性命的大好事,就自愿把他的信息加入到了造血干细胞中华骨髓库。四年后的一天,早已忘记此事的洪根钢,突然接到了富阳红十字会打来的电话。洪根钢:“告诉我说,样本和一个患者已经匹配成功了,问我愿不愿意捐献。哇!那我留那个样本终于可以救人了,也没有犹豫,我就放下自己一切工作,去配合他们开始这个流程。”就在洪根钢积极准备用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去挽救那位陌生人的生命时,却突然发生了一场意外。洪根钢:“就是我老婆的手工作的时候,不小心卷机器里了,那是左手,现场看着挺恐怖的。我也挺纠结的,这边是老婆,那边马上要去捐献了。”妻子的受伤让洪根钢非常着急,要照顾妻子就会推迟捐献,但当他听说受捐者已经进入无菌室,做了药物准备,不捐献可能会影响生命时,他毅然决定把妻子交给亲友照顾,自己按时前往。手术很顺利,接受捐献的患者重获新生,洪根钢的义举得到红十字会的褒奖和社会的赞誉。 但在几天后,洪根钢又遇上了一件麻烦事儿。洪根钢:“捐献造血干细胞以后,刚好我们农村这里是农忙,然后医生吩咐我是不能下水,不能干活的,这一个月,那我又着急了。”妻子的手受伤,自己又不能干活,眼看插秧的时节已到,洪根钢焦急不已,当他急匆匆来到自家田边时,却发现邻居们正在帮他插秧。这其中,有的人之前和他并没有什么交往。洪根钢:“当时,我感觉挺激动的,越发坚定我要把公益事业做下去。”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龙门镇——循祖训 <wbr>奉义行

2015年,龙门人孙枨鑫也得到了配型成功的通知,成为古镇上又一个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人。龙门镇居民孙枨鑫:“我是这样想的,假如有一天我也有困难了,我也希望别人能伸出手拉我一把。他病好以后碰到别人有困难了,我希望他也能伸出手拉他们一把,就是对我最大的感谢了。”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龙门镇——循祖训 <wbr>奉义行

洪根钢、孙枨鑫用自己的爱心,延续了别人的生命,他们的义举得到了古镇人家的尊重,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公益。如今,龙门人献血、捐赠干细胞蔚然成风,富阳血站还专门派出一辆采血车,定期到镇上接受献血。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梁涛:“他们这里已经形成了一种鼓励,义行义举的这样一种文化氛围。我们今天强调建和谐的社会,就是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相互帮助的,共同提高的这样一种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义在中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龙门镇——循祖训 <wbr>奉义行

从古人奉瓜到今人献血,善行义举在龙门山下的龙门古镇,汇聚成一条澎湃的血脉。这道血脉就如中华民族共同的神龙图腾,涵养在祠堂的香火间,传承在百姓的生活里,延展在未来的岁月中。

  

【《记住乡愁》片尾曲(第三季46-50集)】            

 《故乡的目光》

作词:许冬子 作曲:印青 演唱(奏):廖昌永

我的心 恋着你 你的目光

路多长 你就会牵挂多长

走过那么多地方

经历那么多风霜

一条熟悉的小河总在心头流淌

也许沧桑会黯淡时光

也许泪水会朦胧眼眶

因为你 前面的风不再冰凉

你慈爱的目光温暖着我的心房

也许心海会装满惆怅

也许终将会飘落远方

因为你

明天的路不会迷茫

你期待的目光

指引着我的方向

你期待的目光

指引着我的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