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蓖麻子治疗面瘫,口眼斜有奇效

 vov369 2018-12-17

病例1:温某,女性,47岁,河北人。1960年10月20日,先有颜面麻木感,继而发生口眼斜,系由右侧向左侧斜,右眼闭合不良,右颜面肌肉失去运动能力,上下嘴唇错扭,对不端正.经用针灸疗法,虽然有些效果,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乃按《验方新编》所载,用蓖麻子仁研如泥状,贴敷右侧口角地仓穴处,连用两二次,丝毫不见效果,后经遍查诸书,忽于《妇人大全良方》中,发现另一蓖麻子外用法:其法用蓖麻子仁49粒,研如泥,加冰片少许,摊于布上.如同膏药形状,贴于患侧手心上(该患者系贴于右手手心),更用铜水壶盛满热开水,将贴药的手心贴按铜壶外壁,顿觉热从手心经过上肢向右侧颜面部窜动,如同针灸时针刺传导一样。几分钟后,口眼明显由斜向正常转变。患者每隔两三日作1次.共作4次,每次都有上述感觉,只是感觉大小有所不同,另外,也用铁水壶试验过,和单用蓖麻子不加冰片试验过,都无传导感觉。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恢复正常。

蓖麻子

病例2:马某,男性,汽车司机。1963年3月某日,从汽车上摔倒在地,当时昏迷过去,头部、面部都受了伤,醒来以后,除摔伤以外,又发生了口眼斜,也是从右向左歪。经住院治疗,外伤痊愈,但口眼斜一直不好,据西医外科医生推断,可能由于摔伤时面部神经受损所致,需要用手术加以清除和修补。患者来诊治,刘老便告之此方,并把冰片改为麝香0.6g。前后连用6次,感觉也是从手心经过上肢窜到颜面,并且窜到头部,但每次效果不如上一例迅速和显著,可能由于疾病原因不同。不过,经过此法治疗6次后,也逐渐恢复正常了。

病例3:蓖麻籽30粒、鲜芙蓉叶30克、细辛10克、白芷12克、冰片5克,先将细辛、白芷研成粉末,再将蓖麻籽、芙蓉叶捣烂,加入细辛白芷粉,冰片捣匀,分2次外敷。用时将药置瓦煲上焙热,先拿热姜片擦患处,擦至局部红赤为宜,后用热药敷患侧(上至太阳穴,下至地仓穴),宽约4厘米,纱布敷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此法曾治愈11人,一般5~7天而愈。

《本草纲目》说:“蓖麻子甘辛平,有小毒,主治偏风不遂,口眼斜,开通关窍经络。”朱丹溪说:“本品外用,颇奏奇效。”《肘后方》记载:“一切毒肿,痛不可忍,用蓖麻子仁捣敷即止。”崔元亮《海上集验方》记载:“胞衣不下,用蓖麻子七粒,去壳研膏,涂脚心,胞下便洗去。”《本草纲目》记载:"一人病气郁头痛,用蓖麻子同乳香、食盐,捣饼贴太阳穴,一夜痛止。”可见本品走散之力很强,通过外用,治疗气血结聚、肌肉肿胀、经络闭塞一类的疾病,达到消散疏通之效。

上述两个病例,都是用铜壶满盛热开水外熨,而用铁水壶便无效,说明机体生物电学说的研究大有前途。刘老设想,口眼斜病机的一个方面,可能在于颜面部经络生物电的传导失灵,导致颜面部麻木不仁,皱皱巴巴地不灵活,用手揪捏,不知痛痒;而经络生物电的传导失灵,更可能由于气血衰薄和气血活动能力不够协调使然。刘老认为患口眼斜的病人,另一突出症状,是颜面部怕风,不出汗。怕风是卫虚,不出汗是营虚,营卫两虚,所以颜面部麻痹、松弛,失掉运动能力,造成口眼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