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邢台草帽: 聊银行,聊兴业银行 这是前一段儿在一个微信群上的聊天,过来一些天了,发到雪球上。

 你在哪里我等 2018-12-17

这是前一段儿在一个微信群上的聊天,过来一些天了,发到雪球上。

我自认为是一个非常保守的投资者,不追求大幅盈利,只追求保守增值,防守比进攻重要。
银行是杠杆非常高的企业,经营上比较小的波动都会被杠杆放大,相对风险比较大。
按说一般保守投资者是不会选择银行股的。可我自己却几乎满仓了兴业银行,说一下我自己的想法。
后面主要讲的是银行业的特点,并不是单独讲兴业银行,因为只有把银行业的业务逻辑搞明白,才能明白哪些银行正在做对的事情,哪些银行正在做傻事。具体兴业银行是否在做正确的事情,大家可以根据报表自己判断。
---------
大家知道,银行的营收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是息差收入,一部分是非息收入,银行当前的主要收入就是息差收入。
银行的杠杆主要发生在息差收入,原理是这样,比如一个银行的核心资本(股东的净资产)是100元,然后吸收客户存款900元,刨除一小部分存款准备金放入到央行,剩下的都可以去放贷。也就是说,银行只有100元钱是自己的,却拿出大概900元钱去放贷,上了9倍的杠杆,当然这只是举了个例子,实际杠杆达到了十几倍。我们可以发现,银行的主要风险就是这类息差收入使用了高杠杆。
---------
这个业务模式决定了银行的估值总是在1pb附近,也决定了银行最合适的估值方法就是pb。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考虑就会明白了。比如我们去买一个基金,我们的买入价格一般都是基金净值左右,一般开放式基金会更接近,封闭式的差值会稍微大一些。
为什么基金不会有很大的估值溢价呢?因为基金的盈利和风险都已经反应到净值中了。基金以后的盈利多少和风险大小都是和当前净值紧密相关的。所以哪怕是巴菲特的基金,也不会有很大的溢价。
其实不仅是基金,大部分投资类型的企业都是差不多的,都是使用pb估值。银行主要的收入是息差收入,而息差业务本质上也是投资业务,(可以把贷款看成投资),而且是上了高杠杆的投资业务。大家想一下,如果你买入的基金,它的收入主要是靠上杠杆得来的,估值应该是向上偏移还是向下偏移呢?显然应该是向下的。银行的估值低于1pb也就不足为奇了。
--------------
从整体的角度来说,如果一个银行的收入主要是息差业务,那它的估值就不应该很高。用PE估值就更是一个笑话了。大家都知道,高杠杆的企业利润是波动非常大的,也就是说不稳定的,当期的利润根本就代表不了稳定的收益率,所以用PE去估肯定错误。
咱们国家银行业的息差业务还有另外一个特点,整个社会主要的融资方式就是间接融资,也就是通过银行把钱放给企业,而且间接融资的主要形式就是银行的息差业务。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息差业务的好坏,并不是银行能完全自主控制的,比如国家需要放水刺激经济,那你银行就得多放贷款,否则这水也放不出去。
另外银监去年的一些监管政策也在加剧这个问题。银监说银行要回归本源,本源是什么呢?主要就是存贷业务,也就是间接融资。银行不得不放开更大的杠杆,和宏观经济更紧密。
当宏观经济好的时候,银行的利润会暴涨,当宏观经济不好的时候,银行就得跟着死,想躲都没办法躲。
------------
比如我是一个银行经营者,目标是百年银行,这时首要考虑的就是规避宏观经济风险。我们大家知道,差不多每10年左右,宏观经济就会有一次大的波动,为了避免在某一次经济波动时倒下,我的银行就必须降低和宏观经济关联性。
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主要就是两方面工作。第一点就是降低息差业务的比例。第二点就是调整各个业务内部的结构,向专业化服务转型,做到差异化。大家可以看一下国内的这些银行,究竟有哪些银行在这样做呢?反正我这些年观察的结果是,大部分银行并没有明显向这个方向前进,在雪球上,大部分银行投资者的主要关注点也不在这里。
很多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就算一个国内银行业务流程搞的再好,风控搞的再好,当前资产质量看着也不错,可真的出现比较大的宏观风险的时候,你能跑得掉吗?前一段儿我在雪球上有一些讨论,说银行防风险,主要是防审判日的到来。如果你这家银行的业务结构和宏观经济绑定的非常紧密,系统风险来的时候,你就是怎么努力也是躲不过的。
作为投资者,我们必须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审视这个问题。就像下围棋的时候,大势布局先得做好,然后才是局部的冲杀。
-------
国内银行的大部分经营者,也不是不懂这个道理,和客观环境限制有关系。
第一个限制就是对银行各种收费的限制,这两年的限制是越来越多,严重影响银行中收的收入,银行不能对服务自由定价。
第二个限制就是市场化受阻,国内间接融资的比重越来越大,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立不起来。银行要保持利润增速,也只能符合监管,然后增加资产规模,增加杠杆,就像看着一个大船要装上冰山,掌舵的人不改变方向,船上的人只能尽量多吃点,做个饱死鬼。
幸好,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积极的信号,比如资管新规比较宽松的落地,比如包括央行和财政部都已经看出问题,要给银行更积极灵活的政策空间。
--------
后面我们继续讨论,一个百年银行究竟该做哪些事。

一、息差业务,作为银行最重要的一项业务,银行是必须做的,关键是怎样才能做好。
1、首要的是控制规模,息差业务应该是利润的稳定器,而不应该是利润中心。 前面已经说过,息差业务比重越大,冒的风险越高。银行不能主要靠增加资产规模来带动利润增长,这样风险会越来越大。 所以明智的银行从不会去持续冲规模,而应该是挑活干,只干符合自己业务方向的,否则宁可不干,也不能去冒险。
兴业银行这两年主要是由于监管的原因,不得不把一些投资类的资产转移到贷款下面,但是看总资产规模,今年增幅已经很小了。
兴业银行曾经在16年增加比较快,而且还进行增发,里面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央行要实行MPA,MPA考核的是增量,所以在MPA执行之前,需要先把规模基数做起来。
今年初的时候,高建平董事长专门讲过,兴业银行以后会控制间接融资的发展速度,作为银行的稳定器,这样以后消耗资本会越来越慢,核充也会慢慢提高。新增的资产的主要规模会在表外,也就是财富管理和资管上,业务重心转到为直接融资提供服务。
2、息差业务的资产端应该是尽量低风险、多元化和差异化。
资产投资的主要风险为信用风险,而信用风险主要为资产的信用风险和杠杆倍数。
比如我们投资一些股权资产,风险较高,一般建议是不上杠杆,但是如果投资一些低风险债券,就可以上一些杠杆,这样总风险并不会变高。
银行作为高杠杆投资,必须的大幅降低资产本身的信用风险,这就决定了,银行只能投资到一些风险非常低的资产大类。 息差资产的净利润率≈资产定价(贷款利率)-信用成本。但是资产定价和信用成本本身的相关的,一般资产定价越高,信用成本也就越高。
关键是平衡好这两者的关系,有人做过统计,随着资产定价越高,信用成本开始增加的比较慢,但是后面增加的越来越快。
并不是资产定价越高越好,这样收益覆盖不了成本。也不是资产定价越低越好,因为这样资金效率太低甚至亏本。而是找到里面的平衡位置。
所以以前平安和民生银行的那种高风险高收益模式是不适合银行的,收益就不可能覆盖风险。
同样,一些大行把资产完全配置到低风险收益资产也是不对的,之所以大家现在还看不出来其中的危害,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还没有经历过经济上的通缩过程。
一旦出现通缩,资产荒会非常严重,无风险收益率会大幅降低,资产的定价也会跟着大幅降低,在资产和负债价格越来越接近的情况下,息差变小,同时资产规模变小,就会出现双杀。
今年下半年就有一些通缩迹象,银行风险偏好降低,总资产扩张减慢,息差并不增长,一旦息差逆转,那些大行就会非常难受。
********
这就像我们自己投资一样,很多人选择股债平衡,还有人选择跨区域投资,降低自己不同资产之间的相关性,可以有效降低系统风险。
所以银行也应该把资产去多元化配置,不仅是低风险的国债,还应该有地方政府债券,企业债,贷款也同样,对公零售也应该有一定的均衡性,就像光谱一样,每个档次都应该有一些。
发生大范围坏账风险时,自己有足够的低风险资产做对冲,当发生通缩的时候,自己的风险定价能力也比较强,会有高收益资产去对冲。
********
有些投资者崇尚格雷厄姆式的捡烟蒂,认为只要自己资产足够分散,不深入研究资产质量,这明显是错误的,同样也不会有好的收益,甚至运气不好的时候,副作用反而更大。
银行资产配置也是一样,不仅要全光谱配置,而且还要有自己的精通项,这是取得超额利润的关键因素。
比如一些银行贷款一般,但是对投资债券非常精通,这样还是可以取得比其它银行更好的成绩。甚至可以把债券的收益补贴到贷款上去核销,这样贷款质量看起来也不错。
********
如果是长期关注兴业银行的银粉,相信会发现兴业资产端的特点。
兴业银行的低风险资产比较多,比如利率债,绿色金融,零售房贷,地方政府和大国企的资产,一些同业资产。
同时有适当的中等风险资产,比如占贷款比例四分之一的民企贷款,比如一些企业债。
同时还有一部分高收益适当风险的非标,。这些资产的收益率能到7-8,但是通过一些结构化安排,实际风险比贷款还低。
我们可以看到,资产比较均衡,整体更偏向于低风险。绿色金融、养老金融和非标之类的,兴业银行都是非常有特色的。

3、负债成本更低,也应该实现差异化、多元化。 银行的负债价格当然是越低越好,但是负债价格并不等于负债成本,因为还需要一定的运营成本。
对一些大行和地区银行来说,天然具备一些垄断优势,政府会把一些收费任务分配给他们,这样就会带来更多活期存款。 所以对于他们来说,疏通内部业务流程,让业务电子化,就是降低运营成本的关键因素。
普通股份制银行没有这个优势,主动拉存款成本又比较高,所以短期无法解决这个矛盾。
但是方向比较明确,就是尽量减少主动拉存款,通过提供更高质量和多样的服务,增加沉淀存款量。当前主要途径有几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零售的财富管理,这是沉淀资金的大户,招行前几年就是主要靠这块把零售活期存款量做起来的。
第二个就是对公的供应链金融,还有一些社区金融,就是银行通过融入到供应链中或者社区中,银行成为交易支付的收款方,这样就可以沉淀活期存款。
第三个就是交易银行业务,银行通过对一些跨国公司傍大款,帮着这些大企业管钱,做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的资金资金归集和管理,这样也会沉淀活期存款。
第四个就是一些同业业务,比如托管业务,同业支付结算业务,这样也会沉淀活期存款。
还有一些方向,比如做中小企业的收款业务,比如银行的开放api业务。
兴业银行在这里面做的最出色的就是同业业务的负债, 现在大概有6千亿的同业支付结算的沉淀活期存款。其它方面也在推进,但是还没有看到明显效果。 二、非息业务。

非息业务主要手续费及佣金业务和投资类一些业务。这里面有几个重要业务方向。 1、财富管理和资管业务。财富管理主要是管理个人客户的资产,资管主要是管理机构的资产,本质上是相同的。
前面我们已经提过间接融资的弊端,银行承担了主要的社会融资风险。而财富和资管是直接融资方式,银行并不承担主要信用风险,只是个资金管理人。
随着资管新规正式版前几天落地,银行此类业务已经没有大的监管障碍,可以放开手脚干了。
此业务主要考验的是两方面能力。
一方面是渠道能力,就是你能拉来多少客户,兴业银行由于具有银银平台,对机构客户渠道能力很强。
另一方面是产品创设和资产管理能力。由于兴业银行的广义同业客户较多,涉及到的资产也非常广泛,而且产品创设轻车熟路,这方面是一流的,另外兴业研究团队,广泛的跟踪和评估各大类资产,可以为资管团队提供很大的助力。
财富和资管,最主要的是要形成自己的投资特色,让广大客户充分了解你的投资特点,这样才会在目标客户群里形成品牌效应,从而带来正反馈。
我个人非常看好兴业银行的资管能力,在资管上会形成全产业链的资管品牌。 当然也有一些零售银行主要是走渠道路线,比如一些大行,他们会把大量的优质基金聚集过来,为这些基金、保险一类的投资机构进行代销,这样也可以形成自己的品牌,比如国外的瑞银,但是品牌会相对弱一些。

2、信用卡等卡类手续费业务,因为中国人口基数足够大,所以足够养一批信用卡银行。但是我一直没有考虑明白信用卡的差异化在哪儿,而且还面临蚂蚁金服等一些非银机构的跨域竞争,我对这块比较迷茫。随着这几年个人上杠杆进程,信用卡也是飞速发展,先期领跑的已经占据了比较大的市场份额,客户数已经上亿,说明离天花板已经不远了。兴业银行在此方面比较落后,基数小,所以才可以有比较高的增速。一般个人只会持有2-3个主信用卡,其它大部分都是搞活动时候办理的,不会经常使用,所以已经有先发优势的,这种优势会保持很长一段时间。

3、托管业务,早期主要是证券和基金的托管客户,随着全社会金融服务的复杂化,各种交易类型的业务也会使用托管服务。
单纯托管已经进入到红海阶段,利润也比较微薄,银行当前主要是通过科技手段,提供一些高附加值的托管服务。 兴业银行这方面也主要是依靠银银平台,比如银银平台上的理财门户和资产流转平台,其上的大量金融机构把托管业务放到兴业,兴业的托管规模会随着银银平台的扩大而自然增长。
另外兴业资管业务主要面对的是机构客户,资管业务如果能快速发展,则也会快速提升托管业务。尤其是在逐渐满足机构客户的各种需求的过程中,会越来越提升附加值业务,当达到一定复杂度的时候,会形成一定的护城河。

4、顾问和咨询业务,主要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机构,一部分是对零售。当前对机构主要是一些资产相关的业务,比如产业基金类的非标,银行需要为客户设计产品结构,以及后期运营的管理,比如资产证券化,也是银行帮助客户设计。对零售主要是私行或信托一类业务,帮助客户管理资产或者设计信托之类的。 兴业银行主要拿手的就是针对机构部分,产品创设能力很强,因为兴业银行做这类业务也是最多的。

5、自营投资以及FICC业务。
自营投资是需要冒一些风险的,过去很多国外银行就是倒在这里的,所以这类业务规模不应该太大。FICC业务主要是银行连接到各个市场,为银行客户提供代理交易服务,也可以为客户设计一些方案,满足客户的投资需求。比如外汇的套保。 兴业银行在14年成立资金运营中心,主要就是从事这类业务,当前此类业务发展速度非常快,利润比重也比较大了,是兴业银行的重点业务。
兴业银行主要从事的FICC业务,也持有一部分自营投资资产,但这些资产的大部分并不是用来投机的,而是用来满足代理客户交易服务的仓位,并且这些仓位很多都进行了对冲设计,兴业银行并不会取得太多差价,但会取得这些资产的一些利息分红收入。
兴业此业务的主要目标还是收取为客户服务的服务费,比如代理点差费,比如产品设计费之类的。
-------------
前面分别说了息差业务和非息业务两部分,这是收入结构角度。
但是如果从生产-》销售-》客户 这个角度来说,兴业银行这几年的转变就是以客户为中心。
兴业银行的主要客户就是对公和机构客户,这也是兴业银行业务的主线。
兴业银行有银银平台,这是和客户的连通器。然后托管、资产流转平台、理财门户,兴业数金,兴业研究等,都是给客户的附加配套服务,帮助客户提高运营能力。
然后兴业银行真正的强项是产品端,通过强大的产品创设团队,给这些客户提供产品弹药和各种金融需求的解决方案。 FICC可以帮助客户打通各个市场,成为产品团队的重要工具。
兴业银行已经形成了主要对机构服务的金融集团雏形,而机构客户又是将来成熟社会中最大的客户,所以我没理由不看好兴业银行的未来。
如果从估值的角度来说,按兴业银行当前非息收入的增长趋势,相信用不了太长时间占比就会超过百分之50以上。
那时就已经不适合完全用PB给兴业银行估值了。因为息差收入部分规模不在快速增长,选择资产的时候,质量就会变高,PB也就会变高。同时非息收入部分比例变大,几乎不受信用风险影响,也没有杠杆的问题,相对收入也会比较平稳,更适合于用PE去估值。
国外一些搞混业经营的银行,主要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息差收入比例较低,整体估值也是高一些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