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江湖只有你之——女孩与狗(下)

 你的江湖只有你 2018-12-17
我们的成长,

都离不开这几句话,

"我这是为你好","都这么大了,怎么还这么不懂事?"

"你已经是个大姑娘了,该懂事了。"

这样的事儿,以后还多着呢。

爸打你,是因为爱你。

我们都是为了你好。

......

这部电影之所以让人觉得真实,是因为故事中所发生的事就曾经发生在我们身边,把曾经的过往演出来,是一件很可怕的事,这相当于让人们再一次面对曾经的自己,有些残忍,有些无可奈何。


这部被封了5年的电影到底哪里打动了我们?

影片揭露了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只认成绩,不管兴趣”

“打是亲,骂是爱”“要听话”等等各种问题。

网友纷纷评论,看过电影仿佛看到了自己被迫成长的过程。

这部被网友称为90后成长缩影的电影,它反映的问题切中了国人的痛点。

或许这就是引起网友共鸣的原因吧!


电影开头,李玩放学回家,奶奶做好饭菜,李玩随意端起碗筷,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往嘴里扒饭,眼睛却从没看饭菜一眼,味同嚼蜡。她真正爱吃的,是夜晚一个人煮的泡面。

本该是家人最温暖的晚餐,对她来说无关紧要,因为她最想要陪伴的父母并不在身边。

李玩的亲生母亲,在电影中完全没有出现,只是在李玩得奖后来了一个电话。母女俩像应酬一样简单对话后就挂掉电话,而李玩脸上看不出一点波澜。

父亲又有了孩子,直到他长到可以学习滑冰了,李玩才知道这个弟弟的存在,可见父亲和她的交流少到什么程度。

试着想象一下你自己,你有没有像李玩的父亲一样,把忙工作当作缺席陪伴的借口,是不是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只有管教的打骂,或者是你守在孩子身边刷着手机,然后对自己说,我正在陪伴孩子。

在农村,我们把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者留在家的孩子称之为“留守儿童”。社会把热点都移向了农村。可是城市生活节奏很快,压力大。父母忙于工作,把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值无限放大,要么各种辅导班,各种才艺比赛;要么就是钱管够,人很忙。

难怪有人把忙于碌都市的孩子叫做“城市留守儿童”。


导演曹保平也运用了大量的浅焦镜头,来营造李玩与周围空间的疏离感。这个独立的女孩不可能像堂堂那样,早早便熟稔成人世界的人情世故,并自愿成为默契的“帮凶”。

相反,她必然要经历反抗,并最终以更惨烈的代价接受“长大”,以成就其天真的悲剧性。

但电影却把度保持的很好,它并没有把大人当成邪恶的另一面来对待。反之,则给了他们足够的理解。

爱与尊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
影片用短短两场戏为我们阐明了背负在父亲身上的隐形压力

第一场戏是女儿终于恢复如常,英语考了年级第一。开车路上,喜不自胜的父亲对女儿唱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嘿!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这场戏让盘旋在父权之上的那团专制阴霾无处遁形。

而接下来父亲说,“不知怎么突然间想起这首歌来了。”

轻描淡写,惊心动魄。那一刻你会明白,对于成长在动乱时期的父亲,无形的暴力已成为他潜意识里的恶魔。

一个人儿时的经历会给一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和影响。

就像我们挂在嘴边的诗歌,大都是在启蒙时期或者儿时学过的。

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不敢说人生成功,大富大贵,至少是身心是健康快乐的。

童年成长中留下了阴影。

这种伤,会陪伴一生。

人一生都在追求认同感和获得感,没有尊重,就谈不上认同。

一个得不到认同的孩子,会极度的自卑或者自负,这会让他在以后的社会里困难重重、痛苦不堪。

为了孩子,我们都起早贪黑,辛苦工作。

然而我们给孩子的爱,常常是附带条件的。

无形之中,我们在用爱在和孩子做交易,只有孩子提供给我们一点什么,我们才会施舍给他一些爱,如果让我们不满意,我们还会从他手里把这爱夺回来。

有条件的爱会让我们的孩子无所适从,他最爱和最信任的父母都给不了他安全感。

久而久之,孩子只会压抑自己的天性,学会讨好家长。

你问问自己,

孩子是喜欢你而爱你呢?

还是因为怕你而顺从你?

或者是为了讨好你而去迎合你?

影片的片名英译为Einstein and Einstein,这很有意思。丢掉的爱因斯坦与找到的爱因斯坦,假的爱因斯坦与真的爱因斯坦。李玩的爸爸没有想过李玩为何会那么在意一条狗,那是因为在她的孤独宇宙里,只有狗会亲近她,陪伴她。李玩喜欢物理,就给狗起名爱因斯坦。

继母为了哄李玩,找来了一条和爱因斯坦长得差不多的狗,说爱因斯坦找到了。全家人都说这就是爱因斯坦,只有李玩是皇帝的新衣里那个小孩,她说,这不是爱因斯坦。大人们说你就当它爱因斯坦好了,都是狗,有什么区别?可是在李玩眼里,爱因斯坦是重要的陪伴,不只是一条狗

弟弟用晾衣架打狗,狗失去安全感咬了弟弟。家里人都认为狗疯了,爸爸用拖把打狗,狗叫得更惨烈,只有李玩看到了那一刻狗的无助。她慢慢靠近,用手轻轻抚摸,狗慢慢安静下来,李玩泪流满面。那一瞬间,李玩看到缩在卫生间瑟瑟发抖的狗,就像看到了孤独成长的自己。这时候,李玩认为它变成了她的爱因斯坦。

别把自己的面子,建立在困扰别人的行为上。(柏杨)

在一个家庭中,父亲的确是个最难扮演的角色,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是父亲的行为举止却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影片结尾时,李玩和表姐在路上遇到了丢失的爱因斯坦。当表姐坚持说那就是爱因斯坦时,李玩轻声对狗的主人说,对不起,我们认错了。转身后,她对表姐说,我好害怕爱因斯坦认出我,向我扑过来。而后,一个人跑到无人之地哭到不能抑制。

这时候李玩已经了解了成人世界的虚伪,完成了对残酷的世界认知的洗礼。在她吃下狗肉的那一瞬间,她已经越过了成长的阵痛,向这个世界妥协。她也要长成一个虚伪的不动声色的大人了。所以她放声大哭,只有身后围墙上残留一半的寻狗启事知道,她曾经用力对抗过这个世界。


成长,总是充满一种无法言说的痛。我们不知道该怎样去协调自己与外界的冲突,于是就在和世界硬碰硬地较量中、在一次次头破血流之后,渐渐长大了。可长大之后再回首那段过往,我们却发现自己早已丢失了内心中最纯洁最真实的东西。



《狗十三》这部电影,

就像一部家庭教育警示录,值得每一个父母细心揣摩。

爱要说出口的,而不是憋在心里。




我想给学生们说——总有一天你们也会为人父母,也会有自己的孩子,趁着年轻好好去爱自己的父母,爱不是涓涓细流,内敛含蓄。

爱是需要大声说出来的!

也想给各位家长朋友说——请一如既往的爱我们的孩子,多和他们谈心、沟通、交流。多学习才能让你的教育更加有的放矢。


中国父母不仅不善于表达爱,也不善于接受别人表达爱。

这就是中国父母子女最真实的状态。


这世界上忘了自己是谁的人触目皆是,所以,丑剧,闹剧,悲剧才一出又一出地上演。(柏杨《最丑陋的中国人》)

人之所以不快乐,对于自己的事情不上心,总是操心别人。

教育可能永远都是最有争议的话题,但教育的本身是没有错的。

电影之所以能引起强烈的反响,是因为我们的心里或多或少都住着一直“爱因斯坦”。

我是80后,当年有人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现在又有人这样说“00后”,我想说每个时代都有其固有的幸福与不幸。

一代代人薪火相传,生命的延续也罢,爱的传承也好。

就像火车的双轨,彼此守望,却永远不会有交集。

所以,请各自安好,永远不要指责、抱怨,说那些生不逢时或者一代不如一代的的笑话了。

正如狄更斯《双城记》中的说的一样——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

也是一个愚蠢的年代;
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

也是一个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

也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应有尽有,

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

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最后我想说,这样的电影,我绝不会再看第二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