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三年一班《三字经》教案
2018-12-17 | 阅:  转:  |  分享 
  
























































































校本学科教学进度表(三年级)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

周别 起止日期 教学内容 第1周 8月20日——8月24日 人之初性本善----子不学断机杼 第2周 8月27日——8月31日 窦燕山有义方——教不严师之惰 第3周 9月3日——9月7日 子不学非所宜——亲师友习礼仪 第4周 9月10日——9月14日 香九龄能温席——弟与长宜先知 第5周 9月17日——9月21日 一而十十而百——此四方应乎中 第6周 9月25日——9月30日

(24日中秋节休息) 月水火木金土——此六畜人所饲 第7周 10月1日——10月5日 十月一休息 第8周 10月8日——10月12日 曰喜怒曰哀惧——此五味鼻所嗅 第9周 10月15日——10月19日 匏土革木石金——此四声宜调协 第10周 10月22日——10月26日 凡正史廿四部——载治乱知兴衰 第11周 10月29日——11月2日 读史者考实录——李若杜为诗宗 第12周 11月5日——11月9日 凡学者宜兼通——彼既仕学且勤 第13周 11月12日——11月16日 披蒲编削竹简——身虽劳尤苦卓 第14周 11月19日——11月23日 苏明允二十七——尔幼学当效之 第15周 11月26日——11月30日 蔡文姬能辨琴——尔幼学勉而致 第16周 12月3日——12月7日 犬守夜鸡司晨——光于前裕于后 第17周 12月10日——12月14日 人遗子金满赢——戒之哉宜勉励 第18周 12月17日——12月21日 复习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学科教学计划

学科 校本 年级 三年一班 任课教师 邵文雪



教学目标 1、国学经典文化。

2、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3、夯实学生文化底蕴。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夯实学生的文化功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教材分析







基本结构与内容体系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形式众多的启蒙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相传是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编撰的。它的成功之处在于,虽然全书只有1140字,但结构严谨,文字简练,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而且全书均为三字韵语,读来琅琅上口,便于儿童记忆。

根据学生已知导入,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得出结论拓展延伸,培养阅读兴趣。这篇课文的篇幅虽然不长,但由于是古文学生不易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教学本课程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简介《三字经》的内容及特点。有条件的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说说他们了解《三字经》的情况,会背的还可以让他们背一背,引发学习本课的兴趣。本学年主要了解《三字经》教育篇、常识篇、史书篇和勤学篇。 重点难点

《三字经》教学的重点在于理解意蕴,反复诵读,了解文史常识,学习人物典范,并在生活学习中以古代典范人物为榜样指导自己的行动。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一二年级的基础积累,学生能感受到古诗文的节奏韵律,但难以用语言表达。学生朗读时能用心体会诗句意境,但头脑中缺乏想象。学生积累诗句数量充足,但不会学以致用,感受其中的内在联系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去引经据典。在理解方面,三年级要求学生应该大致了解古诗文的意思。我校学生能够根据注释简单理解诗句意思,但需要教师引导。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校本课程上成一门学生喜欢上、积极学的课程。

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积累。帮助学生用各种方法进行记忆,进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多背。对朗读也进行专门指导。

要求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学习中以之指导自己的行动。



教学评价

要求学生写规范汉字、能熟练朗读精确背诵所学內容。

课时教案

课题 第一课人之初性本善——子不学断机杼



活动

目标 1.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从“人之初,性本善”到“子不学,断机杼”。

2.以文章内在含义指导自己的行为,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

3.明白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活动重点

活动难点 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从“人之初,性本善”到“子不学,断机杼”。 活动准备 教材、PPT课件 活动形式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问题导入:

教师:《三字经》是传统中国社会众多的儿童启蒙读物中最著名、最典型的一种。宋朝之后的读书人基本上由此启蒙。

《三字经》让我们懂许多礼仪之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学习《三字经》中第一部分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看看你平时做的哪些事和《三字经》中的一样?

二、互动合作:

多种方式诵读

(一)、静心自读; (二)、指名接读;

(三)、齐读;

(四)理解含义

(五)、再读

三、展示交流:尝试背诵

四、巩固拓展: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不仅把《三字经》背好,在生活中还要按《三字经》中说的那样做,明白教育和学习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性,做一个文明有礼、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









计 第一课人之初性本善——子不学断机杼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教学反思 课时教案

课题 第二课窦燕山有义方——教不严师之惰



活动

目标 1、诵读《三字经》,学习《三字经》里介绍的知识,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从“窦燕山有义方----教不严,师之惰。“了解其中的人文故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精华,让学生明白教育中家长和老师的责任。 活动重点

活动难点 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人生观对待中国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意识。 活动准备 教材、PPT课件 活动形式 讲授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二、教学《三字经》片段,讲人文故事,懂做人道理。

1、出示新课。(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部奇书,读读《三字经》。)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2、出示学习要求:

(1)、读一读: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读。

(2)、议一议:你读懂哪个字?哪句话?知道哪个典故? (3)、想一想:学了这几句三字经,你们懂得了什么?

(4)、说一说:你想对自己或别人说些什么?

3、按学习要求进行学习。

《三字经》中“黄香温席”“孔融让梨”和“孙康映雪”等典故教育我们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多交良师益友,努力学习。学了《三字经》,我还知道: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德,连动物也不如。

四、教学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经典,读了《三字经》的一小部分内容。虽然只是一小部分,但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三字经》真是一个丰富的宝藏,我希望同学们常读千古美文,争做少年君子。









第二课窦燕山有义方——教不严师之惰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教学反思

课时教案

课题 第三课子不学非所宜——亲师友习礼仪



活动

目标

1.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从“子不学非所宜----亲师友习礼仪。

2.明白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个人的作用及正确的做法,感受先辈寓烦于简的高度概括能力。 活动重点

活动难点 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从“子不学非所宜”到“亲师友习礼仪。” 活动准备 课件 活动形式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回顾三字经前四句内容,提问的方式。

1、上节课大家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

2、上节课大家学习到了什么?

二、讲解5——6句: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2、释词与译文:

三、讲解7-8句

1、父母应该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老师应该从严教育学生。那么。学生又应该怎样对待父母和老师的教育呢?

2、释词与译文:

四、朗读、背诵新学的句子。

五、小结:

俗话说,养儿不教如养猪。教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老师教育学生应该从严要求,否则学生就学不到什么知识。而学生更应该人应该听从父母和老师的教诲,通过努力读书学习,懂得知识和道理。作为学生,他的中心任务就是读书学习。









计 第三课子不学非所宜——亲师友习礼仪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教学反思

课时教案

课题 第四课香九龄能温席——弟与长宜先知



活动

目标 1.大体了解“。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的意思,并能反复吟诵,熟记在心。

2.通过以读为主、以读促悟的方式来理解文意。

3.培养学生从小就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习惯。知道要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去感恩、去回报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社会。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活动重点

活动难点 1.使学生知道从小就要尊老爱幼,要孝敬父母。

2.知道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去感恩、去回报我们的父母和社会。 活动准备 课件 活动形式 讲授法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问题导入:

在这几句《三字经》里,有一个《黄香温席》的故事,你们知道吗?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生讲《黄香温席》的故事,如果没有谁知道就由老师告诉你们好吗?)

二、互动合作:

1、出示“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有谁会读这些句子的,请给大家读一读,好吗?(指名学生读,教大家读)

2.教读不认识的生字。(学生互相教读) 3.同桌互读,指名汇报读,全班齐读。

4.师生合作读两遍,跟师读一遍,自由练读,试着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5.小组互读,评议。

三、展示交流:

1、你从这些句子中读懂了什么?

2、老师说意思。

四、拓展延伸:

你能说说你的父母是怎样爱你的吗?

五、布置作业:

背诵第五课,进一步了解原文意思。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做的。







计 香九龄能温席——弟与长宜先知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首)

融四岁,能让梨。---------悌

知某数,学某文。---------见闻(次)

教学反思

课时教案

课题 第五课一而十十而百——此四方应乎中



活动

目标 1.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从“一而十,十而百”到“此四方,应乎中”。

2.明白有关苏算数和四时的相关知识,感受先辈寓烦于简的高度概括能力。

活动重点

活动难点 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从“一而十,十而百”到“此四方,应乎中”。 活动准备 课件 活动形式 讲授法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导入:

通过前面的内容,《三字经》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教和学贵在专一和坚持,并且劝大家要从小开始学,从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学起,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古时候的孩子具体要学哪些知识。诵读新句子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课时教案

课题 第六课曰水火木金土——此六畜人所饲



活动

目标 1、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从“曰水火,木金土”到“此六兽,人所饲”。

2、了解中国古代关于五行的说法,做人的要求,以及稼穑等相关知识感受先辈的生活。

活动重点

活动难点 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从“曰水火,木金土”到“此六兽,人所饲”。 活动准备 课件 活动形式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了解孩子们对上次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导入:<<三字经>>讲完“三”和“四”,自然要接着讲“五”和“六”

二、诵读新句子:

先扫除生字:请学生指出生字,老师把读音标注在黑板上,解释字义,此课生字比较多,要多读几遍,便于记忆。

然后朗读:第一遍请1个学生上台领读;第二遍集体诵读;

如果因生字读得不流畅,可以变换方式多读两遍。 三、解释概念

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起源于非常朴素的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古人用五行的观念来解释变幻无穷的一切事物,对传统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影响非常大,现在也可以看到它的影子(比如福娃的设计就包含五行的元素)。

五常:为人处世方面五种最重要的东西:仁指仁爱宽容,义指得体,礼指中正谦虚恭敬,合乎规范,智指有才能明道理,信指专一守信。智和信要以仁、义、礼为前提,才可以成为优秀的品质,所以说“不容紊”。这五种品质现在仍然重要吗?

再次集体诵读一遍

四、小结:这几句介绍了组成万物和为人处世的五种重要的东西,以及人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六种重要主食和家畜、人与生俱来的七种情感。

五、学生读背。







计 第六课曰水火木金土——此六畜人所饲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教学反思

课时教案

课题 第七课曰喜怒曰哀惧——此五味鼻所嗅



活动

目标

1、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从“曰喜怒,曰哀惧”到“此五臭,鼻所嗅”。

2、了解中国古代关于感官及感觉的说发,了解七情、无色、五味等相关知识感受先辈的生活。

活动重点

活动难点 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从“曰喜怒,曰哀惧”到“此五臭,鼻所嗅”。 活动准备 课件 活动形式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了解孩子们对上次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导入:<<三字经>>接着讲“五”和“六”

二、诵读新句子:

先扫除生字:请学生指出生字,老师把读音标注在黑板上,解释字义,此课生字比较多,要多读几遍,便于记忆。

然后朗读:第一遍请1个学生上台领读;第二遍集体诵读;

如果因生字读得不流畅,可以变换方式多读两遍。

三、解释概念

七情:喜悦,愤怒,哀伤,恐惧,喜爱,憎恶,欲望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七种情感,要正确对待。请学生上台表演这种情绪,并说说感受到这七种情绪的事情。

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在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辩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再次集体诵读一遍

四、小结:这几句介绍了人与生俱来的七种情感。

五、学生读背。







计 第七课曰喜怒曰哀惧——此五味鼻所嗅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教学反思

课时教案

课题 第八课匏土革木石金——此四声宜调协



活动

目标 1、熟练诵读《三字经》的新句子:“匏土革,木石金”至“此四声宜调协”。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几个重要概念:八音。

3、引导学生体会其中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扬民族文化。

4、树立学生团队意识,纪律意识、合作意识、互助意识。 活动重点

活动难点 80%以上的学生基本理解所学内容,从情感上感受《三字经》伟大。 活动准备 课件 活动形式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上一堂课讲了“五常”,提问学生:是哪“五常”?(仁义礼智信)由此引入“八音”的概念。

二、诵读新句子

先扫除生字:请学生指出生字,老师把读音标注在黑板上;

然后朗读:第一遍请1个学生上台领读;第二遍集体诵读。

三、解释概念

八音:中国传统乐器的一种分类法,以制成乐器的材料为分类标准,始于周朝。匏:葫芦制作的吹奏乐器,比如笙;土:陶土制作的乐器,比如埙;革:皮革制作的乐器,比如鼓;木:

木头制作的打击乐器,比如木鱼;石,玉石制作的打击乐器,比如磬;丝:通过丝弦发声的演奏乐器,比如琴,瑟;竹:竹制乐器,如笛子,箫。

吹牛皮的来历:牛皮与八音有关,是指鼓,吹牛皮就是指吹鼓,所以吹牛皮的本意是讲的事不搭调,是否夸大事实倒在其次。(补充:高山流水的故事)

四、练习背诵

1.自己背,同桌背;

2.全班;

3.抽查。

五、作业布置:

背诵本节课所学原文。

附:高山流水的故事











第八课匏土革木石金——此四声宜调协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教学反思

JIAOAN柳河县向阳镇明德小学







姓名:邵文雪



任教学科:校本



任教年级:三年一班







献花(0)
+1
(本文系雪and藏宝阁...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