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女画的通俗说法就是“美人画”,在这里将所有以女性为表现主体的中国画均归入仕女画范畴。仕女画的发展轨迹反映着历代人物画风格的变迁,也反映了对女性的规范、要求、审美等观念的变迁,其欣赏主体主要为当时的男性,这些艺术形象反映了男性理想中的女性标准。无论其功用最初是对女性的德行劝诫,还是后来逐渐转为纯粹的观赏功能,审美性都是仕女画最为突出的特征。 战国 春秋到两汉时,仕女画已出现端倪。神话中的女神形象、墓葬中的女性形象、与伦理教化等实用目的相关的女性形象已经出现,此时期的女性绘画以墓葬艺术为主要载体。 龙凤人物图 佚名 帛画 墨笔 设色 纵31.2厘米 横23.2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西汉 升天图-轪侯妻墓 佚名 帛画 设色 纵205厘米 上横92厘米 下横47.7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东晋 六朝时期,仕女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正式诞生,并出现了一批专擅此科的画家。此时期女性绘画的创作目的是“成教化、助人伦”,服务于道德,注重表现女性的品德操行,对象主体是令妃、顺后、列女、贞妇等。 女史箴图(局部) 顾恺之(美术史学家巫鸿根据风格提出另一观点,认为此作由5世纪的一个杰出无名画家所绘,是产生于400-480年之间的一幅原作,很可能是5世纪下半叶早期——南北朝时期的作品) 长卷 绢本 设色 纵24.8厘米 横348.2厘米 (英)大英博物馆藏 洛神赋图 顾恺之 长卷 绢本 设色 纵27.1厘米 横572.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洛神赋图辽博本(局部) 北宋 佚名 绢本设色 手卷 纵26.3厘米 横641.6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列女图 顾恺之 长卷 绢本 设色 纵25.8厘米 横470.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南北朝 列女古贤图局部 佚名 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彩绘漆屏 纵20厘米 横40厘米 山西省博物馆及大同市博物馆分藏 北齐校书图局部 杨子华 卷 绢本 设色 纵29.3厘米 横122.7厘米 (美)波士顿艺术馆博物馆藏 骑乘人物图 佚名 木板设色 北朝 纵38.5厘米 横18厘米 新疆策勒县丹丹乌里克遗址出土 (英)大英博物馆藏 蚕种西传木板画局部——东国公主 佚名 木板设色 北朝 新疆策勒县丹丹乌里克遗址出土 (英)大英博物馆藏 在西域等民族融合的边境上,可看到此类具有“丰肥艳丽”风格的女性绘画,这是当时在印度流行的希腊美术风格,由此可揣测唐朝仕女画的风格来源。 唐 唐代是仕女画发展的高峰,与此时期政治经济的繁盛不无相关。世俗生活的发展,以及对女性审美意识的提升,使得描摹女性各种精致的生活成为可能,表现贵妇们的生活细节与乐趣逐渐成为绘画发展的趋势,说教功能已不再是主流,女性成为被观看的对象。 锁谏图局部 阎立本 长卷 绢本 设色 纵36.9厘米 横207.9厘米 (美)弗利尔美术馆藏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张萱 卷 绢本 设色 纵51.8厘米 横148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捣练图局部 张萱 卷 绢本 设色 纵37厘米 横147厘米 (美)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簪花仕女图局部 周昉 卷 绢本 设色 纵46厘米 横180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内人双陆图局部 周昉 卷 绢本设色 纵30.7厘米 横64.4厘米 (美)弗利尔美术馆藏 挥扇仕女图局部 周昉 长卷 绢本 设色 纵33.7厘米 横204.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调琴啜茗图局部 周昉 卷 绢本 设色 纵28厘米 横75.3厘米 (美)纳尔逊·艾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宫乐图局部 佚名 绢本 设色 纵48.7厘米 横69.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观鸟扑蝉图 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 纵1.68米 横1.75米 陕西省博物馆藏 舞乐图 佚名 屏 绢本 设色 纵51.5厘米 横25厘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弈棋仕女图 佚名 屏 绢本 设色 纵62.3厘米 横54.2厘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侍女图(之一、二) 佚名 屏 绢本 设色 纵61.2厘米 横67.3厘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胡服美人图 佚名 屏 绢本 设色 纵15.7厘米 (日)私人藏 唐 乾封元年韦贵妃墓壁画 树下美人图 佚名 屏 纸本 设色 纵140厘米 横54.9厘米 (日)热海美术馆藏 执扇宫女图 杨誓、杨瑾 壁画 纵179厘米 横132厘米 陕西唐李重润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