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年水族圈介绍过的蛙

 _神秘博士_ 2018-12-18

诶……这样看有点萌,难道是萌爷吗……不不不。

阿西吧,惊呆了……这可真老爷,可能关键词在“老”上。那么今天的主角就是我们的——老爷树蛙。

老爷树蛙(学名:Litoria caerulea),“老爷”这种名字可不能是命名时候真的这么叫的,人家真名叫白氏树蛙,原产地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那一带美丽的岛国上,是树蛙里体型最大的一种,体长可以超过10cm。

老爷树蛙其实是全世界范围内最最受欢迎的蛙类宠物之一,它们有着16年左右的寿命,性格温顺可爱,与人相处默契,属于蛙类中稍微胆大点儿的:

呵呵,这是饿急了吧……胆儿也太大了……不过这喷尿也不知道是喷屎的真是第一回见了:

老爷树蛙其实要说起来实际上在印尼也有点儿分布,但是印尼的个体和澳洲的个体长得那可真是不太一样,简直有点让人误解为2个物种了。以前一直听说有长得类似的分成2个亚种的,这回第一次听说长得有区别的倒用同一个学名了。

相信大家刚刚已经看了不少图片,感觉到了,没错,澳洲个体是这样的:

而印尼种则长这样:

是的……你没看错,我倒觉得老爷这个词是用来说印尼种的,这面部的褶皱和偏短的吻部真是像极了一位大爷,还是那种上了岁数有点经验看着你们这帮小年轻瞎胡闹的意思的那种大爷:

来一张分布图感受下:

不管怎么说,老爷树蛙真的是非常活跃讨人喜欢,它们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热带,有一些干燥的地方也能生存,它们身上有着诸多特点。

腹部肤色为白色,背部肤色随所处环境温度和颜色的不同由棕色至绿色而略有差异,也就是说它们是会随环境改变体色的。其体色大部分时间是如翡翠般的淡绿色,或透着淡淡的蓝色,但在阴暗环境中活动时,体色可能会转成墨绿色,如果环境不适合或情绪不安时,身上颜色会转成褐色!变色表达心情了咯!变深就是“我不高兴了”,“丫的别过来”……

老爷树蛙是树蛙,趾端有大型且发达的吸盘,以便吸附在光滑表面。所以其实它们不擅长游泳,擅长攀爬,你这可别给它们深水,会淹死哒……

据说它们皮肤的分泌物含有抗菌及抗病毒成分,这或许可以成为相关药物的原料,为人类所用,这我们就不清楚的,毕竟作为宠物的话我们才不关心入药这种问题。

老爷树蛙的眼睛呈金色,并有水平虹膜,这层虹膜就像眼皮一样,这一点也是雨滨蛙属的特有之处。

而它的鼓膜也是肉眼可见的:

其实老爷有时候会有蓝色,蓝色是比较少见的一种色彩在自然界,我们也多次提到,所以体色偏蓝的老爷也非常稀有:

饲养老爷这种体型偏大的树蛙,往往需要比较大的环境,可以群养但一定是建立在环境够大有攀爬的基础上,那么来看看老爷的喂食吧,它们有着极强互动性:

刚刚那家伙是飞扑,状态如虎,这边就是典型的接食:

哇塞吞咽还伴随这么妩媚的一个动作,开了眼界了我:

最后那只看了半天不能不给吃,这动作让我想起了蜡白猴:

这边有个疯狂的家伙……

还有给看不给吃的我去,这个主人不厚道啊,真可怜(不过好有趣)。

然后来看看这边的,先让我感叹下主人的用心,这造景真是可以,状态不好我不信。

远远地有个家伙过来了:

不好,打群架了……

所以看到这里我突然发现我忘记和大家说,其实有些老爷身上会有白色斑点:


刚刚比较疯狂的那只就是啦,基于它们的这个特点,把斑点多的选育的话就会有雪花老爷这种动物出现,哈哈哈……不知该说啥了,想起了101忠狗。至于雪花老爷啥样,我先卖个关子,等会最后和大家说。

然后我们来说说繁殖,关于雪花老爷分公母,有些会说母的大些公的小些,有些会说公的会鸣叫,但是事实上,母的老爷也会鸣叫……这就让人崩溃了,但是群养的话倒也没那么烦恼,毕竟到了繁殖季节你就很明显地能听出公的鸣叫积极欢快,为了吸引雌蛙注意,给大家一个视频感受下它们大合唱:

感觉到了吗?我觉得最大的那个是母的,嗯!他们一定都对着她叫道:“我心爱的姑娘啊我有房有车有学历……”扯远了,抱对繁殖自然不用多说:

排卵3天后就能孵化成蝌蚪了,蝌蚪需要28度左右的水温生活,对了对了,饲养老爷的温度也可以在28度左右,夜间22-24度为宜。不过蝌蚪长这样:

而且老爷的蝌蚪是吃菜叶的,为啥总感觉这个特点也好萌啊……

基本上属于小时候素食主义,长大了是捕猎者

最后说好的雪花老爷来了,嗯嗯,这回是TS爬魂拍摄的人工繁殖的雪花老爷:

 


白点比较多的老爷,但是其实蛙类因为皮肤和温度的特殊性不是很适合上手,我们为了拍摄没有办法,请大家饲养注意别因为太喜欢捉了上手,这是对它们伤害很大的哦!(蟾蜍类好一些啦,皮肤构成不同)

本期需要特别感谢蛙圈老刀大神的审核和资料,在此他特地给了我们几张自己宝贝的图片,让我们一起通过图片来分辨下印尼老爷、澳洲老爷、雪花老爷之间的差异,首先是有白点比较多的雪花老爷和几乎没有白点的普通老爷:

其次是亚成的雪花老爷和成体的雪花老爷:


这是之前出现多次的印尼种老爷树蛙,像一个哈巴狗一样(刀叔内心OS:不许你这样说我宝宝):

小雪花背面,这雪花也是杠杠得那么多……

这是澳洲雪花老爷和印尼老爷的背部比较:

以及正面对比:

还有全家福,哈哈哈右边的拉屎了好吗……


雨林缸和蛙蛙工作室













1

迷彩箭毒蛙


学        名     Dendrobates auratus 

原 产 地    中美洲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马 

栖息环境    热带雨林区 

体        长    身长3.0-5.0公分 

适        温    摄氏21-26度 


 

       树箭毒蛙属Dendrobates拥有40多个种类,其中就以迷彩箭毒蛙最为常见也最广为週知,牠们是一种族群庞大複杂的蛙种.主要分佈中美洲诸国,范围虽不算辽阔,但也产生了不下20种以上的地域性体色.其中绿黑二色的变异就有10多种,令人难以分辨,而且各种变异体色几乎都出现在巴拿马,在这麽小的区域发展出如此之多的地域性变异,在生态学上 来说也是一种奇蹟.此外,在夏威夷也曾经在80多年前移入的迷彩箭毒蛙来抑制当地的害虫,这些箭毒蛙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夏威夷的本土蛙种了,也演变出与中美洲的迷彩箭毒蛙原种略为不同的体色,十分奇妙. 

     迷彩箭毒蛙一般栖息于热带雨林底层落叶间,以蜘蛛,蚂蚁或白蚁等小昆虫为食,喜欢邻近溪流,偶而也会在树干上的附生植物叶片之间觅食或栖息.牠们是比较活泼的蛙类,所以日间会到处跳跃,寻找食物或巡视地盘.雄性会发出高昂叫声来宣示领土和引诱雌蛙交配. 

     基本的饲养环境可以使用至少一尺半宽的爬虫缸,把握热带雨林温暖多湿的特性来佈置就可以养得不错.底部先舖上容易排水的硅砂或宜兰石,上面再舖上培养土,再舖上 青苔并种植几棵凤梨科或热带耐阴植物,另外设置一个小水盆,保持溼度在60-80%之间就完成了.迷彩箭毒蛙因为活动量大,食量也很大,所以在食物的供应上要每天供应大量的果蝇或蚂蚁蟋蟀,供牠们捕食. 

        灯光不需太强,只要足够植物生长就够了.但是UVB光线不论是饲养成体或幼体都是必需定期照射的.箭毒蛙虽然是热带雨林动物,其实牠们并不太能够忍受台湾酷热的夏季,所以夏天的降温动作是不可忽略的,不论是用风扇,冷气或冷却机,最好能够把温度维持在27度以下,以免箭毒蛙热衰竭而死.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经常的高溼度,但并不是潮湿,过度潮湿到100%的溼度 反而容易滋生病菌,并不是最有利的环境.   

        由于迷彩箭毒蛙活动力很强,因此一隻成体就需要1尺见方的活动空间.牠们的适应力很强,可以很快适应人工环境,因此繁殖的难度也不高.饲养以3-5隻为宜,不过最好只有一隻雄性,以免 发生激烈争斗.当繁殖季来临时,雄性会发出高昂叫声来吸引雌性.交配后雌性会在潮湿的落叶间产卵每窝产6-10颗卵,约两週可以孵化为蝌蚪,再由雄性背附到适当的水漥去生活, 依据食物的多寡,蝌蚪进化为幼蛙的时间也不一定,单独饲养的蝌蚪生长最快,约50-60天就会进化,食物不足或混养的蝌蚪往往需要3个月才能上岸.幼蛙通常饲养10-12个月以上就可以繁殖. 

      迷彩箭毒蛙可以算是很强健的入门蛙种,台湾蛙友也已经繁殖成功.面对这麽多的体色变化,专注于迷彩箭毒蛙的养殖就是一件很赏心悦目的事.



绿黑二色是迷彩箭毒蛙之标准 色彩组合 




同样是绿色迷彩每隻花纹还是都不相同 




产于尼加拉瓜之迷彩箭毒蛙 




产于巴拿马的蓝迷彩数量稀少 




巴拿马Campana地区之棕迷彩箭毒蛙 




夏威夷型绿铜迷彩箭毒蛙也是由巴拿马引进 




巴拿马Taboga岛之迷彩箭毒蛙 




巴拿马运河地区之黄点迷彩箭毒蛙



巴拿马运河地区之黄点迷彩箭毒蛙 




巴拿马之细点迷彩箭毒蛙 




巴拿马之网纹迷彩箭毒蛙



2

紅眼樹蛙


学       名     Agalychnis callidryas 

原 产 地    中美洲及南美洲 

栖息环境    滨河热带雨林地区 

体       长    身长5-7.5公分. 

适       温    摄氏25-29度. 


       红眼树蛙分佈在以中美洲的哥斯大黎加和墨西哥为主的热带雨林中.南美洲北部也有少量分佈,但体色略有不同.整体而言,因为族群数量都很庞大,所以并未受CITES保护.红眼树蛙与绝大多数的树蛙一样属于完全夜行性的动物.体型也属于大型树蛙,任何能够塞进口中的动物及昆虫牠们都会吃,包括同类幼体在内.但都要是活体,不移动的食物牠们是 无法察觉的. 

     基本上,红眼树蛙是很容易饲养的.也不难在人工环境中繁殖.从前因为包装运送方式的不良,所以进口的个体经过长途运输进入台湾后,有八成以上会因为压力和脱水而死亡.因此也影响了业者进货的意愿.在市面上就比较少见.现在因为运输方式的改善,死亡率已经大幅降低了.在美国牠们也是很普遍的宠物.根据美国业者的经验,初进口的树蛙需立刻浸泡水中 或淋浴一天以上,也可以大幅降低死亡率. 

    站长曾经购进5隻红眼树蛙,3隻在三天内陆续死亡,同批进口约30隻中有一半是同样在三天内死亡,一週后存活的个体只有5-6隻.站长仅存的两隻饲养三年多,平日以果蝇及蟋蟀喂食,树蛙昼伏夜出,十分适应人工环境.只可惜一直有交配却从未产卵过.由于手长脚长,牠们并不常跳跃,反而是快步行走较多.进食是用口咬住猎物再用手塞进口中吞下,通常一週只要喂食2-3次就足够了.  

       红眼树蛙在幼年期无法判别雌雄,到成年后可以体型大小来区分.雌蛙比雄蛙要大上至少三分之一,很悬殊.繁殖期在三月到十 月.交配时雄蛙抱紧雌蛙,雌蛙一产卵雄蛙便同时授精,每次约30-50颗白色的蛙卵黏在下有水塘的树叶背面,大约五天左右蛙卵会孵化成蝌蚪而掉落在水塘中,蝌蚪也是肉食性,经过70-80天,就能变态成树蛙而回到树上生活.幼蛙经过一个月的成长便能展现与成蛙相同的体色.也具有一对大红眼,十分可爱.这时因为蛙体很小,所以只能喂食残翅果蝇或蚂蚁蟋蟀.约一年后就可进入成蛙期. 

    台湾目前已惊能够稳定大量的繁殖红眼树蛙.市面上的个体也逐渐为本土繁殖的人工个体所取代,当然价位也比进口的便宜很多.值得注意的是红眼树蛙经过长期人工饲养后,如果没有补充足够的维他命和钙粉,眼睛和手脚的红色会逐渐退色成橘色,而腋下的蓝色斑纹也会渐趋模糊,甚至出现后肢瘫痪终至死亡的情形,所以在饲养时要特别注意.




黄化红眼树蛙




雄蛙抱住雌蛙行体外授精  




红眼树蛙的蝌蚪尾部特宽  




红眼树蛙在树蛙中体色最为华丽  



超大红眼睛有吓阻作用   




两隻雄蛙为争雌蛙而互相角力 





雌蛙守护刚生完的卵块




白化红眼树蛙




野生红眼树蛙白天成群栖息在叶片背面



3

钴蓝箭毒蛙



学    名  Dendrobates tinctorius azureus

原产地  南美洲苏利南南端

栖息环境  热带雨林区

体    长  身长3.0-4.5公分

摄     氏22-27度


        虽然箭毒蛙的种类超过200种,但是钴蓝箭毒蛙一直是箭毒蛙的代表.牠们一身钴蓝的色泽加上每隻不同的独特黑斑,其他箭毒蛙种类是很难与牠们批敌的.虽然钴蓝箭毒蛙 是属于大型箭毒蛙,不过体长也只有4公分左右,根一般蛙类比起来还是小得多. 

     钴蓝箭毒蛙的族群很小,只分佈在苏利南最南端的一个称为西巴草原(Sipaliwini Savannah)的区域,这个区域海拔约400公尺,中央是一片温暖潮湿的热带雨林,这就是牠们的家乡.牠们喜欢在滨临溪流的河岸岩石上活动觅食,属于日行性的地栖型蛙类,但是也偶而会跳上树活动.钴蓝箭毒蛙最与众不同的一点就是牠没有任何色彩变异的个体或亚种,其实也只要一种就足够令人讚叹不已了. 

  

        钴蓝箭毒蛙是虫食性,在野生环境中以昆虫,蚂蚁,蛆,蜘蛛,毛虫,白蚁,小甲虫,果蝇等为主食,在人工环境中则以蟋蟀和果蝇为主食.据专家指出,钴蓝箭毒蛙身上所分泌的毒素在牠们栖息地的蚂蚁类身上有很丰富的含量,因此钴蓝箭毒蛙的毒素似乎是来自于食谱中的蚂蚁.而在人工环境中饲养时,因为没有毒素的补充,会逐渐失去毒性. 

        饲养钴蓝箭毒蛙的环境以潮湿的环境为主,缸壁最好贴上吸水的材料如树皮,棕梠纤维或蛇木片等,上面再种上凤梨科植物,地面上佈置小水漥和落叶或棕梠纤维,并种上植物,溼度保持80-100%,最好装设自动喷雾器,早晚喷雾一次,温度保持25度 左右,夜间可以降低3度以产生温差.在台湾夏天必须注意通风与降温.高于30度的高温很容易造成牠们热衰竭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钴蓝箭毒蛙并不适于群养,雌雄两性都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如果多隻成体同养在狭小的空间中,牠们会互相打斗致死,特别是雄蛙.初学者最好单独饲养或成对饲养.如果是饲养幼蛙就比较没有这种问题.

        钴蓝箭毒蛙的繁殖并不困难,只要环境适合就能繁殖,雌雄的辨别在成体来说也很容易,雄性的手指上的吸盘远大于脚趾上的吸盘,外形呈心型,而雌蛙手脚上的吸盘大小相当,外形呈圆型.同时雄蛙体型比雌蛙略 瘦小.幼体的雌雄就不容易分辨.一般都是雌蛙採取主动促使雄蛙交配,只要在地面放置潮湿石片或果酱瓶盖等做为产床,上面加上树皮或花盆之类的遮蔽,雌蛙就会在其中产卵,每次产下5-10颗卵.只要保持卵块湿润,约15天 左右就会孵出蝌蚪. 

  

由于蝌蚪是会互相吞食的,所以必须单独饲养,每隻放入一个约300 C.C.容量的塑胶杯中饲养,蝌蚪食物可以用稚鱼饲料或薄片饲料等,经过70-90 天蝌蚪就可以变态为幼蛙.箭幼蛙饲养10-14个月就能繁殖,野生钴蓝箭毒蛙的寿命为4-6年但是在人工环境中可以活到8-10年,算是满长寿的了.




钴蓝箭毒蛙的黑斑每隻都不同




钴蓝箭毒蛙属大型箭毒蛙地域性强




左雌右雄准备交配





钴蓝箭毒蛙 幼蛙比较可以群养




钴蓝箭毒蛙具有高攀爬力  




雌蛙肚围通常较雄蛙饱满


非洲巨蛙


请在WIFI开启状态下浏览,避免浏览损失



如果这种青蛙与它们的现代近亲的习性相似,它们将非常具有威胁性。考虑到它们的巨大体形,不仅蜥蜴、哺乳动物或者小型青蛙会成为它们的美食,甚至刚出生的恐龙幼崽都将沦为它的猎物。


很多人都说现在的世界已经变成二次元的了,各种动漫及其周边产品似乎不再是儿童的专利,拥有更多财力的中青年反而成为了动漫消费的主流人群。比如提起马达加斯加,我们会想到什么?老虎,企鹅,长颈鹿,马戏团……很明显,这是被美国康拉德·弗农导演的《马达加斯加》系列动画电影洗脑的结果。那么,提起蟾蜍呢?年纪大一些的人可能会想到一些童年在泥地抓蟾蜍的经历,但是在当今较年轻的一代人中,他们可能首先就会想到日本动漫《火影忍者》中的“蛤蟆文太”。





《火影忍者》被岸本齐史创作以来,一直更新了15年,直到2014年才完结,它承载了无数人的青春记忆。在这部动漫中,“鸣人”(动漫人物)的通灵兽“蛤蟆文太”,其叼着一根烟的“大哥范儿”形象也深入人心。然而,文太那样的巨型蛤蟆在无数动漫迷的眼中也不过是作者的一次有趣创作而已,现实中当然不会存在一跃能翻山,喜欢抽烟的大蛤蟆了。但是,肚子饿了能把恐龙当点心吃掉的蛤蟆却是真实存在的,怎么样?动漫迷们想要学习通灵术了吗?



魔鬼蛙

这种巨蛙的“通灵术”可不是源自“自来也”(动漫人物)的学习,想要拜师的话,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古生物学者戴维·克劳斯才是正确的选择。1993年开始,克劳斯就在马达加斯加岛上搜寻着异常巨型青蛙的骨头碎片,经过不断的探索发掘,克劳斯和他的研究小组才终于寻找到足够多的青蛙骨头碎片,并将这些碎片拼接起来,基本确定了巨蛙的形态和样貌。




非洲巨蛙

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青蛙是非洲巨蛙,它可以长到30厘米左右长,重3公斤多。若是将它的两腿拉开,身长可达1米多。但克劳斯发现的这种巨蛙有4.5公斤重,40.6厘米长,可谓是“蛙中之王”,并且,化石表明这类蛙有张大嘴,下颚有力,长有牙齿,其骨头上的起伏则显示它可能有某种骨质“甲胄”。科学家给这种奇特的远古巨蛙起名“魔鬼蛙”,由希腊文的“魔鬼”和拉丁文的“青蛙”组成。“魔鬼”这样的称谓总是让人觉得有些不寒而栗,不就是一种比现代蛤蟆大一点的蛤蟆吗?就算有牙齿、铠甲,又能有多可怕呢?


根据挖掘出来的化石推测,“魔鬼蛙”生存于距今7000多万年前的恐龙时代末期(即白垩纪后期)。原本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魔鬼蛙应该是处于慌忙逃窜,流离失所的状况才对。可是魔鬼蛙却无畏强权,常常喜欢“在太岁爷头上动土”,它和当今世界的青蛙不一样,它不以蜗牛、蚊虫等小动物为食,反而通常都把蜥蜴,小恐龙当作美餐。这一点跟它签下“通灵契约”的克劳斯就曾证实过:“如果这种青蛙与它们的现代近亲的习性相似,它们将非常具有威胁性。考虑到它们的巨大体形,不仅蜥蜴、哺乳动物或者小型青蛙会成为它们的美食,甚至刚出生的恐龙幼崽都将沦为它的猎物。”不仅食性不同,科学家们认为魔鬼蛙的栖息环境和当今的青蛙也有差异,“魔鬼蛙”通常不生活在水生环境中,也不像当今的近亲那样在睡莲叶子上跳来跳去。相反,它们通常生活在半干旱环境中,利用环境伪装自己,然后突然跃起,从而捕食猎物。




魔鬼蛙

然而体型巨大、习性差异却不是科学家们如此关注魔鬼蛙的全部原因,魔鬼蛙的“族谱”在科学家间也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科学家们发现,魔鬼蛙出现于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而它的现代近亲却生活在南美洲。难道魔鬼蛙真是蛤蟆文太的现实版吗?它可以一跃跳过印度洋和大洋洲?



魔鬼蛙

比起“二次元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对于生物化石专家来说,“魔鬼蛙”化石的发现促使他们重新思考远古时代的大陆板块究竟是如何连接的。美国科学家在2008年2月18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文章说,这种巨蛙的发现可能有助于对地球板块漂移学说的研究。在以前关于地球板块迁移的研究中,科学家们认为马达加斯加在大约1.6亿年前与非洲大陆分离,但与印度、南美洲、南极洲和澳洲仍连接在一起,在约1.2亿年前,马达加斯加和印度板块与其它大陆板块分离,到了8800万年前,马达加斯加又与印度板块分离。




魔鬼蛙

但有关“巨蛙”的最新发现则表明,马达加斯加和南美洲之间曾经由一条大陆桥连接,直到恐龙时代后期消失。研究人员随后在马达加斯加岛发现了很多与魔鬼蛙同时代的动物化石,与它们在南美洲的近亲也非常相似,更加证实了“马达加斯加和南美洲之间曾经由一条大陆桥连接”这一结论。魔鬼蛙出现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而它的现代近亲却生活在南美洲,这也成为了马达加斯加与南美洲以及南极之间曾经存在一条大陆桥的最新证据。


人们常常讲“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不知道岸本齐史君在创作动漫人物“蛤蟆文太”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科学家们会发现“文太”在现实世界中的原型呢?


箭毒蛙繁殖场太过瘾了



箭毒蛙饲养技巧


*箭毒蛙由来:
之所以称为箭毒蛙的由来,是在南美哥伦比亚的原住民利用Dendrobates terribilis箭毒蛙等皮肤上所分泌出的毒液,涂抹在吹箭上用来狩猎(目前不知尚有使用否!),所以英文以Poisoin dartfrog称之,也因而日本翻译为吹箭蛙。



箭毒蛙的种类约有60种左右,饲养趣味性方面,以Dendrobates、Epipedobates及Phyllobates3属为主流。此3属主要分布在中美至南美洲(亚G~马逊河南部)地区。 

*箭毒蛙之毒:
毒性强,据说还可置人於死,毒性前三强依强弱顺序为剧毒吹箭蛙、金带吹箭蛙及火红吹箭蛙3种。此种毒与魟鱼同属於会使神经麻痹之毒素。除上述之3种以外,其他的种类并不会致命,其毒素只是会让手腕如烫伤一般红肿。



但是从C. B个体检测出来并无毒,据说是箭毒蛙在栖地中所捕食到的白蚁,混合白蚁体内所取之物质(蚁酸)所产生毒素。美国之科学家曾以美国白蚁餵食C. B.个体,其实验结果并无毒性产生。由此实验结果进而推测,该是箭毒蛙因吃了什麼有毒物质所导致。


在『C .B.个体无具毒性的确认』之报告书指出,关於大家往往还是会对容易到手之箭毒蛙,含有毒素之事要小心。但是经常输入的W.C之箭毒蛙,除了上记3种以外,也稍加注意点的话就无大碍。具体的说,应注意有伤口的地方不要触摸,以免使箭毒蛙的毒素进入体内,注意触摸过的手,在未洗手前不要摸眼睛、嘴吧等。另外,不论是哪种生物或是无毒的C. B.,饲养箱中都可能会有杂菌,因此触摸过应注意要洗手较可放心。像我不知已触摸过亚马逊箭毒蛙wc、画眉箭毒蛙CB及蓝黑箭毒蛙3种多少次,但至今依然存活著。尤其像蛙有人畜共通的疾病如链球菌(蛙的红腿症)及黄色脊随败血症等所以养蛙的网友要注意处碰过两栖类之后一定要洗手



箭毒蛙分为树栖型及地栖型。概分的话,可依体形区分,体型较小者多为树栖,而体型大者为地栖。会鸣叫的是雄蛙,有的种类其鸣叫声宛如鸟啼一般美妙。体表艳丽的警戒色是大家所知道的,纵使是同种类的,色彩也各有所异。


在几年前饲养蛙类最难的就是箭毒蛙,现在已与其他蛙类一样容易多了。为何会困难度变容易了!其实当时所能采集的都必须是要到栖息地,而且很难才能捕捉到W.C.,输入到国内过程中常会引起紧迫,到手的箭毒蛙已都体弱不堪。身体衰弱的个体对寄生虫的抵抗力相对减弱,在如何努力也徒然无功,让人提起箭毒蛙就与短命青蛙画上等号。 


现在不论是来自美国或是欧洲的C .B.个体较以往容易取得,当然C .B.个体并不是全部不会有寄生虫,不过已经让人改变观念,不再认为箭毒蛙是难以饲养的种类。以前由美国或是欧洲运\输过来的W.C.,总得花上48小时以上才能到,现在美国或欧洲运\输来的C .B.个体最久也不会超过24小时,在体力上就有差异了。



所以在商店中所见到的箭毒蛙多为C .B.个体。虽然店中偶而也会有W.C.,但由於是从中南美直接过来,且运\输时间比以前缩短许多,所以会比起以前的个体好很多。饲养的相关讯息增多,让饲养变得更为容易。譬如说,以前知道要繁殖果蝇来餵食,却不知量为如何,故容易给食太少而造成箭毒蛙死亡。 


从箭毒蛙饲养箱套装到饲养繁殖


*基本的「气温」「湿度」「土」及「植物」: 

在为箭毒蛙制作家时,首先第一个要考虑的是气温及湿度,接下来是土和植物,以上四样是缺一不可,其余的可随个人喜好。土一定要放,是最重要的关键。



另外,在饲养箱有时会有臭味,主要是因为玻璃上会有蛙儿的排泄物,所以记得当有异味时,要好好的将玻璃擦拭乾净。(可以用电话卡刮除) 或许,会认为蛙儿生活在土里所以多少身上沾有泥土也是当然,其实健康的蛙儿即使潜在土中身上也不会沾有泥土的所以如果蛙蛙身上有沾到异物而又无法自行排除及代表此蛙有问题。 


*何谓最基本好的饲养箱:

先想好要养在什麼的箱子里,箱子小的话可以少养几只,关系到气温及湿度的土及植物只要有的话,养在另一个器皿也可以。 其实并非饲养箱小真的没关系,可以的话当然是大的较好。主要是因为小的话,箱外的温度变化会快速影响箱内,而大的饲养箱对外在的温7



度变化虽有影响但不至於变化剧烈。


具体的说,体型小的种类可饲养在规格约长30×宽20×高25㎝中。长45㎝的饲养箱便可以饲养大型的种类。


关於箭毒蛙之饲养法完整解说 


*首先要尊重青蛙: 
希望我详细介绍箭毒蛙饲养方法,在这里我有一个请求,也就是「希望尊敬蛙儿」。你们都是一些喜好生物的人,这样说似乎多余了,若有尊敬蛙儿的心态,才会因抱有「怎样做是最好的」使你在饲养中提出疑问。


若人问说「青蛙有什麼为了不起」,以「因为可爱所以了不起」这样抽象的回答,确实让人困扰,其实蛙儿跟人一样是有感觉的。不论是痛、脏、冷热、明暗或则是饿了、好吃、累了及快乐等,都可以感受到的。



只是这样的感觉并无法在学术上设题用问答方式来表示,反过来反而会被认定它是无感觉的。总而言之,我想说的是,对此说抱持相信态度的人,大多饲养状况良好。譬如说,为自己蛙儿取名字的,大部分都饲养得很好。因为会帮它取名字,便代表你对它人格的认定。


*关於树栖型、地栖型及半树栖型之配置不同:
箭毒蛙栖息型态分为树栖型、地栖型及半树栖型。


只是地栖型也是会爬树的,有时还可以看到会爬到高约2m的饲养箱。参考
(http://www./dutchvivariumslk.html )



虽说地栖型会在地面附近产卵,树栖型会在树上产卵,当实际饲养时可发现事实不然,所以不论是树上或是地面,都应该设有可较隐藏的场所。


具体说,地栖型的饲养箱中要有以流木、落叶、底片盒作为可隐藏的家。树栖型饲养箱树木作为可隐藏的家。一般饲养箱高约20㎝,所以只要放置像树高些的植物,或是放置剖开的椰子壳。


*隐密式的家要比蛙数多:
饲养箱首先考量的就是蛙儿的家,越是隐密对蛙儿越好,当然要依蛙儿的栖性设置。除此若多设置几处隐密处供蛙儿为家,偶而蛙儿也才能换家而栖。


*如何选购健康的蛙儿:
当然是选胖的、有精神的,简单的说,就是能吞食食饵之蛙儿最好。


为了兴趣而才饲养蛙儿,所以当然是外观没问题的优先选购,然而有的外观虽看不到毛病,然而不进食而瘦弱的个体,最好是不要选购。 



若有一只体长1.5㎝的胖蛙,与一只体形瘦小,体长约3㎝的瘦蛙,还是选胖的较好。因为半年后胖蛙体长可长到3㎝,而瘦蛙或许是会长到4㎝,但这必须是蛙儿要进食才有用的。 


*蛙儿表皮的重要性:
蛙儿的表皮与人的肌肤一样,只是蛙儿占有的重要性比人还多。一旦表皮出现乾燥,就明显的表示身体状况不佳,所以千万要注意表皮的变化。 



蛙儿有光泽的表皮代表身体健康状态。每天需观察,状况不良者甚至於有时都不能顺利脱皮。有的个体只有背部有光泽,而四肢色泽暗沉,就表示不是状况很好。若只有背部可脱皮的话,则表示状况还不是很差。此外沾有异物的蛙也不要选择. 


*坐姿是判断蛙儿的重点之一: 
蛙儿若身体肥胖,挺著胸,撑开双脚坐的个体一定是健康的。而这样的蛙儿一般会坐在饲养箱中最中心点,而且会是其中最为有强权的个体。


若前双脚弯曲,似趴著模样的个体,则是全体中最为弱势的。如此的个体很可能会捕不到食饵,在还不算很瘦时带回家,给予良好的捕食环境便无大问体题。



但也有可能捕不到,,所以千万别选择时,至少要选有捕食能力的。


只要是会进食的蛙儿就没问题。全部要选很胖的是有点困难,只要是稍稍肚子平的,而吃了肚子会鼓涨起来的就可以。若是背骨稍有隆起者,可能就得多些时间才会改善,也请记得有可能是无法改善的。


*关於性别的判断: 
目前店家所贩售的箭毒蛙中,有90%以上是难以判断性别的。怎麼说,因为很少人会去贩售成熟的个体。店家主要贩售的都是CB个体的箭毒蛙,一般都尚未成熟。而在未成熟的全体中,我想要100%确实区分性别是不可能的,只能凭直觉罢了。大部分选较胖的,准确度会高些。



时常也可以发现店中所贩售的WC个体,多属成熟个体,所以性别当然可以区分了。通常成熟的状态个体,会鸣叫的当然是雄性,而比雄性体型大上一圈的便是雌性。据说D.galactonotus和D.azureus还有D.tinctorius前脚指尖--部分大的是雄性,D.tinctorius的—最威张的是雌性。


开始要住在饲养箱:
带回家后马上放入的饲养箱中,所以在您买蛙只前就应当把养蛙得环境布置好。只是必须确认容器的气温绝对是23-28℃。不论是放置在太热或太冷的饲养箱,长时间下来都会造成蛙儿虚弱。湿度也应保持70%。对於较神经质的个体,移入后可马上给予饵食试试看。若不吃的话也不用太担心,半天后-隔天就会进食。


*确定箱中的温度及湿度:
对於饲养箱内的气温、地温及湿度都必须确认。所以气温计及湿度计是必备的。饲养箱内目标温度为25-27℃。在此范围内的温度误差是不会造成蛙儿死亡。与人一样的,当太热(30℃以上)会中暑,太冷(20℃以下)生理会停止。



因应夏季高温之对策:
饲养箱置於在夏季白天超过30℃的场所时,夜气温是绝对重要的了。对策→是采用对流方式,将饲养箱内装置小型通气扇,此时须注意湿度的变化,勿太过乾燥。一般都是以冷气加上定时喷雾气。


*冬季空气管理→数值一定须确认:
冬季不论是气温、地温及湿度皆下降,加温加湿是必要的。另外要在饲养箱内不同处多确认目标温度。特别是当地温下降时更要注意。好不容易才适温的蛙儿,可是一点也不喜欢在冰冷地面上活动。另外在有暖气的房子里的饲养箱,也要再次确认气温、地温及湿度。为提升湿度,可用温水(25℃)喷洒。



为使气温及湿度上升时,网盖上可加放玻璃板或压克力板,这样温暖的空气才不至於外流效果快。但不要忘记数字的确认,是否气温没有上升!是否处於近乎不通气的状态下会太闷热!


*关於饵料:
箭毒蛙的饵料基本上是应该每日给予。可多分几次给饵,只要有进食就可以放心。饵料可以选择容易取得之不会飞果蝇或蟋蟀。



*如何斟酌饵料量:
问题在於给予饵料的量,凭良心说,要靠看自己目测,可以以一周的量去算,但为了更确定量的数目,还是要做纪录较好。像果蝇或是蚜虫,果蝇体积小一次给予的量就必须很多,当然很难去计算正确的数字,只能用目测。例如身长超过4㎝的蛙儿,可一日给饵约50~100只果蝇,只是放入饲养箱的100只果蝇,见蛙儿逼近当然是会四处乱串,未必可全数吃到!所以可以再多放一点。 



另外为避免一次放入无法全部吃食,所以分几次给予会比较有效。而且养两只以上的话,捕食更有效果因为个体竞争。


*依个体胖瘦判断:
给予充分的饵料后,接下来就是判断饵料对蛙儿的健康。能使蛙儿吃得肚子饱饱的便OK。若饵食剩余很多的话,就可以将量减少。依蛙儿的胖瘦去判断是否要再增减。


例如2只身长超过4㎝的蛙儿,一天约可给300只果蝇。2只身长约3㎝的蛙儿,一天约可给180只果蝇。2只身长约2㎝的蛙儿,一天约可给130只果蝇。依这样的量来餵食的话,隔天饲养箱中所剩的量应该不会很多,而且可将当天的量稍减。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纪录量,也许每个人应该一饲养的方式与以斟



*引起食欲的白蟋蟀:
蟋蟀的种类有许多,而箭毒蛙偏好白蟋蟀,当然应依蛙儿及蟋蟀体型的大小作为考量,若蟋蟀体型大的话数量就可少一点。


*种属不同捕食方式不同:
现在一般较多人饲养的是Dendrobates、Epipedobates及Phyllobates3属。Dendrobates属基本上是以伸舌黏住食饵再送入口中方式进食。Epipedobates及Phyllobates2属则以张口待饵飞入方式进食。Phyllobates属有时也会伸舌吞食。


因捕食方式的差异所以饵食的大小也有异。Dendrobates属的食饵要小型昆虫,而Epipedobates及Phyllobates属的食饵则昆虫体型可较大些。餵食较大型食饵的数量可较少。



最大属为Dendrobates属,一般捕食的蟋蟀约米粒(体长约5㎜),蛙儿小时候的饵食体型要更小点。体型小的Epipedobates及Phyllobates属,如米粒大小的昆虫可以顺利吞食。 餵蚂蚁蟋蟀比餵果蝇量少省事,而数量的话约是餵果蝇量的1/3。


若有剩余的蟋蟀也要记得给予营养,否则蛙儿吃了营养失调的蟋蟀,蛙儿也营养失调。通常以钙粉及维他命为主,一周约1-2次,也可以在果蝇培养基中添加作二次食物载体。



*蟋蟀培育法:
培育方式虽有许多,以下为自然生式方式
【1】在浅\浅\的盒子里,先铺上厚厚的且已沾湿的培养土。并放入蟋蟀饲养箱中
【2】将成熟的蟋蟀多数移入【1】之中。
【3】温度保持25-30℃,等待产卵。
【4】如果放入的是成熟的蟋蟀,便会迅速在土中产卵,可轻轻将土拨开看有长椭圆形的 卵。若发现有粪便时,应用夹子取除,否则容易产生霉菌,另外还要注意湿度。 
【5】将以产卵的土盒小心取出放入塑胶盆中。在土千万不可以乾燥,保持土有适当的水分。
【6】重复【1】-【5】动作。因为可能有的蟋蟀肚子里还有卵。
【7】【5】的时候要放置在保持25-30℃的地方,约2周后小蟋蟀便可孵化。刚孵化的为白色坠适合饲养箭毒蛙,其余取出移入到专用的盒子中,给予小蟋蟀饵料通常是给予小鸡饲料及微乾的蔬菜。
【8】如此的繁殖方式,每产一批便餵给蛙儿,种亲太相近不好,尽快加入新亲种较好。



*采集其他饵食昆虫时:
采集饵料的虫类十分困难,一般的虫类大多可能受到杀虫剂或农药等的污染,已受污染的地方绝对没有青蛙,甚至连杂草也没有。水沟侧面呈绿色的话,表示附近有受到杀虫剂污染的可能。其他像公园也不大保险。



注意了这些之后,所能采集到的虫类还可能有寄生虫的问题,这也是需要考虑的。当管理培育下的果蝇或蟋蟀量不足时,不妨尝试采集饵虫看看。


关於采集是急不得的事,有时候也可能无功而返,所以还是确保有果蝇或蟋蟀的比较好。


*白蚁:
用果蝇或蟋蟀餵食固然好,但对箭毒蛙而言它的食物是白蚁。以白蚁餵食的话,就算量比蟋蟀少也没关系。只是大部分的人认为要确保白蚁有一定的量是有困难的。



倒也并非没有白蚁不行,当有的人到山上时,就可以请人从倒木中采集一些白蚁。虽有人说白蚁如军队一般,有强而有力之下颚,其实不然黑蚁倒是真有如军队一般,且有强而有力之下颚,所以可千万注意饲养箱中不要出现黑以较好。


*初生的蚜虫:

我会去注意一些植物上是否有蚜虫,有蚜虫就会整只捡下带回会餵箭毒蛙 尚未进食的小蚜虫是最营养的。进食后的小蚜虫身子会慢慢转硬,蛙儿可就不喜欢了。



*关於水池及给水:
没见过箭毒蛙喝水,但是尿倒是蛮多的,主要是因为水分都是由皮肤表面所吸收的。所以一天最少一次喷水,让整个饲养箱内湿湿的 箭毒蛙讨厌喷水到他身上,自然是会逃开,这时只要避开蛙儿将饲养箱中喷湿是没关系的。


另一个给水的方式便是制作池子,蛙儿虽然未必是游泳高手,但也绝不是旱鸭子。池子深度可与蛙儿肩等高,甚至池中放块石头。



池子未必一定要有,只是变态后的几个月之间,饲养环境水分多对身体较好,所以也可以制作湿地带。 


*关於照明:
箭毒蛙产於赤道旁之地域,日照时间约为12小时前后,若24小时照明的话,蛙儿可就没有休息时间,如此身体会变差。但也未必一定要照12小时,只是想让蛙儿繁殖的话,最好是照明12小时较好。



至於紫外线是否必要!倒是意见分歧。只是箭毒蛙并非是生活在洞窟中,所以并不是一定要。强烈的紫外线对蛙儿皮肤一定会有害,但是,若是以饲养爬虫类所使用的紫外线的话,蛙儿还是有抵抗力的。可使用含柔和紫外线的萤光灯管,这样饲养箱中的植物产生日阴环境对养殖更好。


*每日须确认之例行动作: 
对饲养的箭毒蛙每天要维持确实的给饵及喷水外,最好对气温也要确认。每天花个10秒注意一下温度计。


在每天的例行事项中最频繁的应该是喷水。喷水前记得将留在叶子或壁面的粪便取出,在以喷水清洗。不论是在喷水或是给饵时,要观察蛙儿是否有所变化,也许会有新发现也说不定。我在对於饲养生物的观察一直都相当重视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提出与大家共同讨论。



经常有养蛙的缸中如果去触摸缸壁会发现有黏黏的感觉,这是一层生物膜,通常是有一些细菌产生,当蛙将排泄物排泄在缸壁上时,成为细菌营养而成的。虽然你用水将排泄物冲掉,但是还是会有痕迹存在,这些痕迹就够形成病原菌的温床,我曾看过缸壁连树蛙都无法攀附的缸 子,理所当然的养甚麼死甚麼.一刮下是一呈黄褐色的液体,其实有时缸子有异味而找不出原因有时也是这层生物膜造成 解决的方式适用电话卡刮除,大概2~3天刮一次即可,你可以用触摸来判断.只要你掩够, 动作小心,箭毒蛙是可以接受的,不然每天的餵食,喷水,灯的开关,早就受到极大的惊吓.果蝇尸体、蛙大便之类的有机碎屑,是会被利用,但是最后还是会被分解成氨氮亚硝酸.



累积在你的蛙缸之中,当累积越来越多时,就容易造成环境的过分负担形成病原如果观察蛙粪(在地上的)通常第二天就会发霉,长出白色的菌丝,如果你不处理,菌丝的范围会 越来越大,尤其是湿润的环境,试想如果你的箭毒蛙不幸经过这个区域,所以我通常会把蛙粪,植物的枯,腐叶及大型的有机废物去除,果蝇的尸体藉由换水时去掉,不让累积在环境之中,更别说让它在缸中自然分解,因为我们养的环境负荷力有限不像大自然,养箭毒蛙的缸子如何有水流呢?如有水流也不会像养鱼的缸子一样四周循环后把废物排出,裸缸最为可能,但是有造景就会产生死角而使废物堆积.养蛙如果是用底部过滤通常会有在上层覆盖垫材来种植植物及铺地植物吧,流水经渗透作用后到底部汇集,再由马达抽出经过过滤系统后打回缸中滴流出吧,但是你的大型废物应该会停留在你铺设的表层(如土壤)假使你的缸子的生态能够做到像原产地的热带雨林一样的快速分解,但是通常不易,缸中的分解速率是缓慢的,如要等待大型废物自行分解后成为元素态再经由植物或过滤系去除,我个人还是认为用人工去较佳,且蛙粪残饵等有机废物如要靠水流汇集通常不易.



我的重点是去除大型有机废物,相信养鱼时大家都会把残饵等有机废物捞除不会让它在缸中腐烂来考验自己缸子过滤系统生物滤床的能力i-W我们所拥有的过滤系统其实与自然界来比较是非常弱的,有生态学家估计,一个养殖的单位面积要摩凝自然界的自净要超过300个单位,并且要配合多种的生物才能达成一样的效果,[我们有听说谁的水族箱倒缸,但可从未听说自然界倒缸(人为除外),有限环境中如有过多的营养盐常常是危机的开始,因为有限的系统有易菌同常有一定的数量,而过多营养盐超过它的负荷时就会形成有易菌的死亡,取而代的就是有害菌了,且大型有机物残留在缸体表面如果你的缸子没其它分解者,仅仅依赖细菌分解是缓慢的,就算有其余分解者来帮忙分解,同样在缸中会产生一些废物,而缸子是很小的不像自然之中的广大,无氧分解时产生不良气体在雨林之中箭毒蛙是闻不到的,但是在养殖缸之中即使通风再好,蛙还是被限制在狭小环境之中难保不会造成伤害.



再来谈谈饵料的问题吧,日本杂志中谈到,大型箭毒蛙一天之内至少要吃1百只的饵料,但是由箭毒蛙的摄食能力约三只之中仅能吃到一只,如此估计我们约要放200只以上符合要求,然而在这样的条件之下所累积残饵的数量惊人.建立一个有效的过滤系统是每个人所希望的,有机废物经由过滤系统代出养殖缸中再经由分解去除如能做到如此当然是最好,但是在两生缸中有机废物不易由水流带出到过滤系之中,它不像水族箱中充满流动性的水,藉由水流来带出废物,而本身的废物分解速率又无法快速藉由分解而消失,情非得以只好以人工来介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养殖生物及环境能够达成平衡,但是在人为的环境所建立的平衡系实在太弱,也许无法从表面观察的出来,但是或许其中已经好几种菌像已经过世代交替,等到你发现时也许为时已晚,如能藉由小小的步骤来减轻系统的负担,使得缸中的平衡维持让您的蛙能活的更好


透明精灵——玻璃蛙


玻璃蛙生活在中美洲的热带雨林里,当它们处在淡黄色的叶子上时,身体看起来就会透明,在玻璃上更是如此了。



内脏清晰可见,可见生物进化的神奇与多姿。

玻璃蛙会在山区河流、小溪及小河上的叶子或丛林产卵。这个小精灵对于环境的变化也十分敏感。



好萌的一对小黑眼。


角蛙的饲养介绍

角蛙可以算是全世界最普遍的宠物蛙。几乎在每个水族馆都看得到,近年业者更名为招财蛙,大概是想仿效日本的招财猫。


中文学名:角蛙 
界:动物界 
科:角花蟾科 
分布区域:阿根廷,乌拉圭大草原地带及巴西

角蛙特点

养过角蛙的人都知道,角蛙整天只是吃,一张大嘴占了将近身体的一半,这种构造可以说就是为了大量进食而演化的。正是所谓的嘴大吃四方。

形态特征

身体呈矮胖的模样,仿似一只粽子,嘴巴很大,全身皮肤布满细长的疣粒,眼睛上方有凸起的三角形肉质小角,身体底色以黄色、黄褐色、鲜绿色居多,上面则散布有不规则之黑褐色、啡红色、淡棕色的斑纹。全身布满大大小小凸出之疣粒。

雄性体100mm,雌性可达125mm。经常把身体半埋于土中等待猎物上门的埋伏型狩猎者。角蛙肤色艳丽,头上有角状突起,外形狰狞可怕,性情也极残暴,它是蛙中的魔鬼。它除了捕食昆虫、小鸟等外,还以同类为食,许多性情较温和的蛙通常是它们的口中之物。角蛙在幼蛙时期就很残暴,它们捕食其它蛙类的幼蛙。

发育和变态

角蛙的发育和变态(指受精卵发育变态成幼蛙)的历程因种而异。主要是角蛙对长期生活环境适应的结果。

发育

角蛙的胚胎发育(受精卵变成蝌蚪)所需要的时间,不同的种类差异很大,如中国林蛙胚胎发育累计需 7 天左右,而牛蛙只需 5 天左右,棘胸蛙却要 l0天左右。胚胎发育又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温度、溶氧量、酸碱度、机械振荡和盐度,其中温度的影响最大。在适温范围内,温度高发育快。温度在 14 ℃ 以下, 37 ℃ 以上胚胎发育停止或发生畸形,甚至死亡。角蛙的胚胎发育可以分为不同时期,一般分为 25 个时期,每个时期有一定的发育时间。

变态

角蛙的变态是指角蛙的幼体(蝌蚪)变成成体的过程。也就是为了适应成体蛙的陆栖生活,改变幼体水中生活的外形特征和内部结构。主要表现为:蝌蚪的尾部和鳍褶被吸收并完全消失;鳃被吸收、鳃裂闭合、围鳃腔消失;角质齿和角质颚脱落,口部形态发生变化。泄殖腔管退化;某些血管退化和双循环形成;四肢发育;中耳发育与第一咽囊相连,鼓膜发育;眼从头的背部突出并长出眼睑;舌长出;皮肤结构发生变化,上皮层增加、表皮细胞角质化、皮肤腺体发育并沉入结缔组织层,皮肤出现新的颜色和斑纹;各器官系统逐渐分化、发育和完善。在变态过程中整个身体缩小。

习性

生活环境于南美温暖而较干燥的大草原地带,对湿度要求60%到80%,它们的适温环境为26-29摄氏度。利用雨量较为集中的夏季来繁殖,会选择在池底产下200-1000颗宛如一个网球大小的卵块。

角蛙是一种两栖类动物。所谓两栖就是角蛙的生活中需要有水域和陆地,角蛙的幼体─蝌蚪必须生活在水中,而成体都需要生活在近水的潮湿环境中。这种生活方式是角蛙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角蛙类是由水中生活向陆地生活的进化中形成的过渡型类群。角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然而,成体适应陆地生活,由鳃呼吸发展到以肺和皮肤呼吸,外形上失去尾,形成了四肢。所谓水陆两栖中的水是指淡水,海水中不能生存。因此,干燥、无水、阳光直射的环境是不可能有角蛙类生存的。大部分角蛙类的活动时间在晚上,白天则隐藏在隐蔽处,以防烈日和敌害。

角蛙的体色是一种保护色,通常表现出与环境的颜色相近,不被敌害所发现,从而保护自己。在植物丛中的角蛙以绿色为主,并有斑纹。如林角蛙为绿色,棘胸角蛙为棕色,牛蛙在明亮的环境中体色会变浅。

角蛙幼体 ─蝌蚪生活于水中,用鳃呼吸。初期蝌蚪用外鳃呼吸,外鳃在头的两侧,各有 3 个分支。后期蝌蚪外鳃消失,变成 4 对内鳃。蝌蚪变态成为幼蛙后,内鳃消失,生出 1 对囊状的肺,可以从空气中呼吸氧气。然而肺的构造简单,由肺所吸取的氧气不能满足蛙的需要,因此要借助皮肤来呼吸氧气,由皮肤所吸取的氧气,占总呼吸量的 40 %左右,而呼出的二氧化碳主要靠皮肤。尤其在冬眠期,几乎全部靠皮肤进行呼吸。皮肤呼吸的必备条件是皮肤湿润,干燥的皮肤不能进行气体交换。这就是蛙类喜欢栖息在近水、潮湿、阴凉环境中的道理。

摄食习性

角蛙是两栖类动物,蝌蚪在水中生活,成体以陆栖为主,也可以入水。因此野生的角蛙能在陆地上和水域中摄食。

蝌蚪的食性

蝌蚪的摄食方式与鱼类相似,将粉状食物与水同时吸入 口腔,然后将水从鳃裂处压出,食物被吞下;另外,蝌蚪的口缘的角质齿,能啃下食物微小颗粒,与水一起吞入口中。角蛙蝌蚪是肉食性,可投喂红虫或其他蛙类蝌蚪。因不久后即可上岸,故环境无需布置,只需一个过滤器,尽可能少换水

成体蛙的食性

成蛙为捕食性动物,通常只捕活的动物,主动地寻找措物或被动地等猎物靠近到一定距离时突然捕捉它们。捕食要依赖视觉。由于蛙的眼球角膜呈凸形,水晶体呈扁圆,并且远离角膜,所以能看到较远的物体,能发现数米以外的活饵。此外,蛙眼在头的上方两侧,两眼眼球距离大,对近距离内的食饵,不能形成双眼视觉,视野重叠范围小,所以近距离的食饵显得模糊不清。而且蛙的视觉反射是不完全的,会动的物体才能被看见。尽管蛙的视力不佳,但嗅觉能感知气味,帮助捕食。

角蛙在陆地上使用舌头捕捉猎物。在水中直接用下颌捕捉猎物。

繁殖信息

交配

国内少有角蛙繁殖,因为很难模拟气候变化,导致发情。角蛙基本上,雄性体型较小,最大约10CM;雌性较大,约15CM左右。而且雄性在繁殖季节会发出求偶的鸣叫。

角蛙是饲养蛙类中最适合的入门种类。台湾每年进口数量庞大的角蛙,但是繁殖成功的人较少,可能与角蛙比较特殊的繁殖周期与方式有关.基本上,角蛙成体雌雄辨别并不困难,雄蛙体型较小,最大约10公分左右,嘴巴的比例也比较小。雌蛙的体型比较大,最大约15公分,而且嘴巴占身体的比例更大。雄性在繁殖季节会发出求偶的鸣叫。用手轻按雄蛙的腹部也可以刺激它发出鸣叫,雌蛙就几乎不会叫或是只会发出低沉的喉音。至于幼蛙就不容易分辨雌雄了。

繁殖

尽管角蛙饲养容易,体格又壮硕,但是繁殖却并不容易,必须经历1-2个月的干燥低温的所谓冬眠期才能诱发它们的交配与排卵.这一点可以将它们放在铺满潮湿水苔的小缸中再放在阴凉处所,温度控制在20-21度,让水苔自然干掉即可,但缸中还是需要置放小水盆.以备不时之需。交配后的雌蛙会将卵附着于水生植物旁,约2-3天就会孵化成蝌蚪。由于蝌蚪也有同类弱肉强食的习性,所以水中必须放入较多水生植物供躲藏,或是将蝌蚪各自隔离饲养。蝌蚪的成长迅速,只要一个月左右就可以转化为幼角蛙。幼蛙也是以隔离饲养比较安全。只要达到幼蛙阶段,死亡率就会大幅降低。除了不小心吃到哽死或撑死,倒也没什么致命的病症会威胁到它们的生存。它们算是饲养蛙类最好的入门种类。

每年的4~7月是角蛙的繁殖季节,也是乡间、河边最热闹的季节。到了晚上,大部分雄蛙会频频发出悦耳的叫声以吸引雌蛙前来产卵。通常一只雌蛙一次可产下约300~500颗卵,但由于一部分卵会被其它的动物吃掉,因此能够孵化出来的卵并不多。角蛙的卵经过变态发育成成体。蛙卵先变成蝌蚪。蝌蚪拖着长长的尾巴,经过一个半月后,蝌蚪生长出后腿,在过半个月前腿也从鳃孔中长出来。有趣的是,它们的腿都是在体内先长成后在突然伸出体外的。最后蝌蚪的鳃和尾巴消失,就发育成蛙。

种群分布

经常把身体半埋于土中等待猎物上门的埋伏型狩猎者。栖息于南美温暖而较干燥的大草原地带。
角蛙是原栖息在南美洲的大型蛙类,共有7种,随着栖息环境和分布地点的差异,身体上的斑纹和色彩各有不同,体形最大可达15公分左右。它最显目的特征就是在头部两侧眼睛上方具有柔软肉质状的角状突起。角蛙头部上方的突起主要是为了让自己在充满落叶的环境中,能够模拟成落叶的形状而逐步演化的结果。它习惯守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等待猎物靠近再捕食,因此几乎很少会看见它四处移动或改变姿势。相当贪吃的角蛙只要是看见身形较小的动物经过它,几乎都会被一口吞下,甚至是同类也不例外。不过它们对于不会动的食物,则好像看不见似的一点都不感兴趣。

角蛙是一种栖息在地表潮湿落叶层中活动的陆生蛙类,当繁殖季节来临时,雄蛙会发出低沉的鸣叫声来吸引雌蛙的靠近,在配对后将卵产在地表降雨所临时形成的小水洼中,等待水中的蝌蚪长大成为小蛙后,从此就不再下水。角蛙的成长速度惊人,如果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半年体形就可以超过10公分了,由于外形十分有趣,因此常被人们饲养作为宠物。

品种介绍

角蛙的亚种至少有六种之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钟角蛙(C. ornata),其次是南美角蛙。而最昂贵的就属亚马逊角蛙(C.conuta),又称为霸王角蛙。身价数千人民币。角蛙各亚种的原生栖地各自分离几乎完全不相重叠,所以也就各自能够保持较独立的体色。但是因为人为的杂交和改良,又另外发展出许多变异的体色,使得要分辨亚种也是越来越困难。

钟角蛙(阿根廷角蛙) Ornate Horned frog (Argentine Horned frog)
绿角蛙Ceratophrys cranwelli
苏里南角蛙 Ceratophrys cornuta (亚马逊角蛙、霸王角蛙)
巴西角蛙Ceratophrys aurita
哥伦比亚角蛙Ceratophrys calcarata
秘鲁角蛙Ceratophrys stolzmanni
草原角蛙Ceratophrys joazeirensis
厄瓜多角蛙Ceratophrys testudo
魔鬼蛙 Beelzebufo

其中草原角蛙和厄瓜多角蛙因为发现数量稀少,所以市场上难以得见。角蛙各品种的原生栖地各自分离几乎完全不相重叠,所以也各自能够保持较独立的体色。但是因为它们本身的色彩变化就不少,人为的杂交和改良又另外发展出许多变异的体色,再加上白化个体,更使得要分辨正确品种也是越来越困难。市场上比较常见的杂交个体就是雄性绿角蛙与雌性霸王角蛙所配出来的个体。称为蝴蝶角蛙,外型与霸王角蛙十分类似,只有下巴与绿角蛙一样是白底散布黑斑,与霸王角蛙漆黑的下巴不同,可以据此来辨别。市面上的南美洲角蛙很多是杂交的,所以这里所说的南美洲角蛙纯粹泛称而已。对于喜欢饲养两栖类的新手而言,角蛙是个不错选择,但对于害怕经常进行换水、清理等工作之饲主而言,就最好别想了。另外想欣赏宠物动来动去之乐趣,这物种也不算是个好选择。但喜欢以欣赏艺术品般心态的话,则当别论,因角蛙每天大部分时间只会花在打坐和冥想。

饲养

喂食方法

角蛙是守株待兔之猎食者,可供应的食物包括所有会动的昆虫、蚯蚓、金鱼、乳鼠及蛙类等,基本上它们甚么都会吃。在养久了,甚至连肉类也会吃。喂食时用钳子夹着,并摆动 饵料诱食,或轻轻摩擦角蛙之口边,刺激食欲。至于多久喂饲一次,以一只不足3cm的角蛙而言,约2-3天喂饲一只蟋蟀或小金鱼。若喂饲过量,它们会出现反吐,甚至因而死亡。最好的投喂时间,就是清早和傍晚时间,当然下午也会进食,只是比较迟钝些许吧。到角蛙较大时,可投喂乳鼠,但每次喂饲之间隔时间,则要拉长,差不多7-10天一次。若经常喂饲,会长大得很快,但只会长脂肪,而不长肌肉和骨骼。在原栖地角蛙的主要食物就是同类的幼体,所以不适合与其它蛙类或大小差异太大的同类混养。

饲养技巧

角蛙可以饲养在任何有水的空间,大小不拘,只要水深不超过它体高的一半,它都可以活得很好,对温度的需求也不高,任何可以吞下的活体食物如小鱼蟋蟀等或是摇晃的肉片。死老鼠等都是照单全收,静止不动的食物它们是看不见的。在原栖地角蛙的主要食物就是同类的幼体,所以不适合与其他蛙类或大小差异太大的同类混养。

饲养空间

一只成年的角蛙(由吻端至泄殖孔长4-6英寸)可以很舒适地生活在一个塑料的储衣箱或10加仑大的水族箱内。如果你仅仅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可以不用垫材。如果是需要展示,厚达数英寸(具体厚度,视你想让你的角蛙将自己埋得有多深而定)的椰土是很好的选择;不要使用石子以免被当作食物咽下去。要把角蛙养得好,紧记不要被太阳光或其它强力紫外线直接照射到,若要照明的话,可以使用水族箱用的荧光灯管,或一般白光管。饲养缸中的水最好每天更换,椰土一月一换。尤其是看到有排泄物时,更要尽快清理,因为排泄物中的化学成分会伤害角蛙(及其它两栖类)的健康。角蛙在吃饱后,会把身体藏在底材中,只露出头部。每天向饲养缸中喷洒清水,以维持缸中湿气,令角蛙皮肤避免干燥。

饲主最好尽量避免,以手直接触摸角蛙(及其它两栖类),更换底材时以网或铲把角蛙从后捞起,移至水盘清洁,接触过角蛙及其它两栖类后,必须要彻底洗净双手。

饲养环境

角蛙可以饲养在任何有水的空间,一般角蛙会整天蹲在同一地方极少移动,所以空间大小不拘。只要水深不超过它身高的一半,它都可以活得很好。每只角蛙应该独立饲养,饲养缸里面可直接铺设椰土,或一块1-2cm厚之湿透海绵供其竭息,但切勿选用有尖锐硬角的石块,以免角蛙因追捕食饵时刮伤。

照顾因素

水应该使用已经除掉氯气的水、过滤水,或是泉水。自来水可以通过化学方法,或者煮沸,或者放在敞开的容器里过夜,来进行除氯。两栖动物是不喝水的,它们依靠皮肤来吸收水份,所以要提供一个大水盆子,让蛙可以很容易地爬进爬出。最简单的布置方法,就是将一个裸缸倾斜放置,让较低的一端蓄上一英寸左右的水。水应该每两天换一次,或者一旦脏了马上就换掉。温度:角蛙可以忍受的温度范围为华氏70-90度。温度较低时,投喂食物的次数要降低一些,量也要少些。最适的温度范围为华氏75-80度。

进食

角蛙吃小鼠、金鱼、蚯蚓--几乎一切在它们面前活动的东西。一只成年角蛙每周的食量不应超过一只中等大小的小鼠或两条较大的饲料金鱼。它们总是很饥饿,但是喂得过多会导致蛙极端超重,使得它可能无法长期保持健康。要投喂活洱,如果是死的,要用镊子夹着在它面前晃动。如果是喂小鼠,最好是喂刚刚处死的或是解冻的小鼠,因为这样对蛙来说,比较安全,而对小鼠,也比较仁慈一点。

健康

蛙类偶尔会在短期内显得肿胀起来,并且后肢作出痉挛样的动作,在全身擦拭,这是蜕皮时正常的的行为。蛙很快就会以这种方式褪下它外层的皮肤,并暂时地裹着一层清澈的黏液,这层黏液不久就会消失。如果角蛙显得没精打采,食欲不振,而又不是因为环境温度太冷,这就要引起注意了。首先总归是检查水质,然后是空气质量(空气中的污染物可以落在水里,也可以直接作用在动物身上),再后是食物。被称为“红腿病”的细菌性感染,有时候也会影响到蛙类。其特征为蛙的腹部和/或后腿的下侧发红,如果不加治疗,往往会致死。请与兽医请教抗菌素的使用及具体剂量。不要使用消毒剂;留在缸里的消毒剂对蛙是有害的,甚至会杀死它们。用温水和少量温和的洗涤肥皂来清洗鱼缸。彻底冲洗,完全弄干,以除去任何来自于自来水中氯气。

抓持

除了作体检和搬动动物所需,否则不应把它们抓在手里。所有两栖类的皮肤都具有通透性,对毒素很敏感。有可能,在某一天,你的手上就沾满了对蛙来说是有毒的物质(发胶、杀虫剂、粉笔灰、墨水、消毒剂、肥皂,等等),这是很平常的事情--所以在抓动物前一定要将手彻底洗净。抓的时候,要一只手抓住它的两条大腿,而另一只手在腹部下面托住身体。避免单单通过腿部来抓持角蛙(会造成骨折),或单单通过身体(过度挤压会造成内伤)。温湿度饲养角蛙的湿度要求要高,85%或以上是少不了;另外它们的适温在26-29度左右,晚上最好可以降低温度约3-5度。在冬季则可利用电毡加温,而夏天则不需要任何保温设备,只要把饲养缸放在阴凉通风之地方角落。

看似很萌,其实很猛——苏里南角蛙




图片来自:Meet Amazonian horned frog !!

苏里南角蛙(Ceratophrys cornuta)又名霸王角蛙也称亚马逊角蛙,主要生活在亚马逊河流域,体长7-15厘米,眼睛上面有凸起的”睫毛“,背部有蝴蝶状的花纹,后肢有发达的蹼。

外表很萌

人们眼里的萌物一般需要大眼睛、大嘴巴、大脑袋和小身体,这些条件苏里南角蛙全部具备,如果你不仔细观察会误以为是别人画的卡通图案。

生猛挑剔苏里南角蛙的大嘴巴非常突出,它们擅长伏击,守株待兔等待猎物经过嘴边,然后一口下去吞掉。只要是嘴能塞得下的食物它都吃,比如老鼠、小鸟、小鱼等等,有时候也会吃同类!在宠物玩家眼里苏里南角蛙不算好养,它们太过生猛,太过挑剔,不高兴了就算你把食物送到嘴边它也不会吃。



扭一扭舔一舔再泡一泡亚马逊牛奶蛙(Amazon milk frog )

人类已经开始致力于保护濒临灭绝的物种,可是直到现在,我们连地球上的物种数量都知之甚少。




亚马逊牛奶蛙(Amazon milk frog),

学名:Trachycephalus resinifictrix,

属科:树蟾科Hylidae。

生活范围:南美,巴西,哥伦比亚等。

生活环境:中高湿度之雨林环境。

生活习性:夜行性,群居,入睡时眼晴闭合,四肢紧贴身体。日间留在高处休息,晚间捕食。

颜色:黑白牛奶。



饲养缸准备:如一般树蛙一样,牛奶蛙需要一个较高的饲养缸,并于缸内加设树木及树枝/树滕,以供其攀爬栖息之用。底材以椰泥附以水苔铺面作补湿之用。缸底应准备一个水盆,水位为蛙高度的一半。当蛙太热或想沉水时,它会走进水盆浸水。

清洁:水盆内的水应每天更换,每天移走目视可见的排泄物,每2-3星期将缸内设备清洁一次。缸内建议使用假植物,因为真叶在不断洗擦中,容易受伤并逐渐腐烂,过程难以观察,直至您发现植物烂根烂叶时,缸中已积累了极多腐败物,细菌及真菌,此时已对蛙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温度:25-29度之间,晚间最低25度。于缸内高处及底部放置2个温度计以作监测。冬季以暖毡加温,加温范围为缸高度的一半至三分二。把暖毡直立贴近缸的一边,经常监测缸内温度有否超出所需温度。切勿使用暖胆加温,因暖胆会令蛙的皮肤湿度于短时间暴跌。

湿度:50%-60%,缸内中间放置湿度计以作监测。

照明:牛奶蛙不需要照明,注意避免阳光直射。

成体体形:雄性成蛙约6cm,雌性成蛙约10cm。

进食方式:用口咬着再用手推进口里。



食材:成蛙隔天喂6-8只蟋蟀。亚成蛙每天2-4只蟋蟀,幼蛙每天最多6只蟋蟀苗。刚离水的幼蛙需每天进食残翅果蝇约20只。建议在喂蟋蟀前,将红萝卜,青叶喂饱蟋蟀,再沾上钙粉去喂饲牛奶蛙,效果比单纯喂蟋蟀更佳。由于树栖蛙消化能力不及地栖蛙,故不建议以面包虫、杜比亚作为主食。但偶而进食并无问题。另外,建议每周1次把食材混入钙料一同喂食。



繁殖:亲蛙抱合并于树洞或积水中产卵,每次产下卵约100-200只,其后亲蛙不会照顾蝌蚪。但公蛙会留守于同一树洞长达一年,其间会与数只雌蛙于同一树洞产卵。若两胎蝌蚪时间太近,较强壮的蝌蚪会食掉较弱的和未受精的卵。经过约20天(较其他树蛙2-3个月更短),蝌蚪便会离水上岸,刚离水的幼蛙需进食残翅果蝇。

在人工繁殖情况下,于饲养箱内设置不透明容器,水位约两寸,牛奶蛙会在造雨后72小时内的晚间进行交配,建议将已产卵的亲蛙移离繁殖箱。而卵亦移至浅水水盆以便照顾,受精卵会在24小时内成为蝌蚪,每胎只会有约20只蝌蚪成功孵化,水位高度刚盖过蝌蚪就可,注意适时移走没有受精的卵以免污染水质。如果72小时内未见亲蛙产卵,把造雨系统关掉最少3星期后再作尝试。

寿命:20年



- The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