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文时,如何由写实转换为写虚呢?

 学生100分之路 2018-12-18

我们在写作文时,如果能恰当地运用虚实结合手法,往往能够提升文章的档次感

写“实”就是写具体人、事、景、物

写“虚”则是写抽象概念、精神、品质、哲理、情感、思想等。

那么,“实与虚”之间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转换呢?穆老师认为方法有三

🏮〖1〗象征手法

🏮〖2〗联想想象

🏮〖3〗暗喻手法

方法虽然很多,穆老师认为专其一即可。

穆老师先给大家一道试题,如下: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有“象征物”的作文和“无象征物”的作文之间的差别,如下图:

穆老师接下来给大家具体讲一下象征手法的应用。

🏮〖1〗象征的含义

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2〗挖掘象征物的方法

🏮〖3〗范文例举

同学们,当我们写母爱时,千万不要说:“妈妈,我爱你,我爱死你了”,这样给人的感觉很“虚”。

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借助一棵具体之合欢树来表达对母亲的爱。

这就是由虚转实,是不是很棒?

同学们,实与虚,虚与实,它们之间是可以根据行文需要互相转化的,千万不可固化哦!你们学会了吗?加油哦!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34   19评论
 分享
 举报

在写作文过程中,学生们常常会遇到“实物类”题目或者“虚幻类”题目,如果掌握了实与虚之间相互转化的秘诀,便可以手握打开写作大门的金钥匙,无往而不胜。

那么,“实物类”题目有那些呢?如:《好大一棵树》《小草》《向阳花》等等,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实物注脚。“虚幻类”题目如:《幸福是什么》《成长》《爱心》等等诸如此类,核心字眼看不见摸不着,需要用心灵去感知体悟。

都以上文中第一个题目为例。

前者,如果仅仅写出来物本身的外形、颜色、成长过程、物种特征,充其量是一篇优美的状物文,还须赋予他们“虚”的层面,如精神品质,大树可以就其伟岸特质、奉献精神进行挖掘,从而由物到人、以实见虚、借物喻人。

后者,如果大而化之地侃侃而谈幸福,就会显得空洞无物,文章缺乏说服力、亲切感、厚重感。还须对“幸福”进行落地,如被理解、被关爱、目标得以实现、家人平安健康等等,用具体可感的生活实例进行展叙,从而由虚到实、由抽象到具体,有效引发情感共鸣。

建议学生们多练笔、多尝试,一定会有进步提升的。



 1   评论
 分享
 举报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为文之道,一实一虚。

实为写景叙事,虚为抒情议论。实写为基础,虚写为升华,虚实相间,才是文章的章法。

文无定规,而有定法。就常态而言,开篇起笔,宜轻盈飘逸,故以虚发端,以精美的语句点题,三言两语,一笔带过为妙,文字过长,顿显呆滞。古人称之为“风头”。

而实终究为文章的血肉,丰满厚重是文章优劣的第一要素,所以叙事是文章的主体,选择好素材,设置好故事情节,刻画好言行举止细节,自是为文者首要任务。再施之以跌宕起伏,峰回路转……若能如此,作文便已基本成功了。

但是,血肉再丰满,也需骨架支撑。情节发展的斗转之处,时间空间的切换之时,终究离不开结构的起承转合,这,便需要虚的语句乃至段落化作经络来黏连绾合,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过渡、铺垫、呼应、总领、总结等等。此为虚的形态之一:结构,功能是确保行文的完整、顺达与紧凑,防止文章构建的断裂。

如果说情节是文章的血肉,那么,主题当为文章的灵魂。而显性的主旨,非抒情议论莫属。以叙事散文为例,每一个细节叙写完毕,少不得要以抒情议论句去点题升华一番。结尾也是这样,是为卒章显志。否则就是就事论事,文章自然失之表面化。

总之,作文的布局谋篇,一言以蔽之,就是虚与实的设计,实于形,虚于神,虚实相间,方可形散神聚,相得益彰,一如山峦之于烟云,缭绕相依,才能足显神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