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储全根:巧用经方治疑难杂症医案3则

 沧海一滴水8uba 2018-12-18


原创:崔海镇

来源:中医界


储全根,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生导师,长期从事伤寒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临床经验丰富,善用经方加减化裁治疗各科疑难杂症。储全根是笔者读研期间的导师,笔者有幸随师门诊,耳闻目染,获益匪浅,兹录恩师用经方化裁治疗临床疑难杂症医案三则,以飨读者。




1、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腿无力案


张××,男,50,2017年3月2日


初诊:
患者自述蹲倒腿无力站起,左大腿前部有酸胀麻木感,关节无红、肿、热、痛,时有腰酸,蹲下后起来困难,睡眠不佳,夜尿多,每夜3-4次,已历十余年,余无明显异常,舌质红苔薄黄边有齿痕,脉涩无力 。


桂枝10g、赤白芍(各)10g、生炙黄芪(各)30g、甘草10g、大枣15g、生姜5g、山萸肉10g、熟地10g、益智仁15g、金樱子10g、芡实15g、云苓10g、炒枣仁10g、丹皮10g、泽泻10g、延胡10g、炙乳没(各)10g、制川乌10g(先煎) (7付)


(二诊)2017年3月16日,服上方后症状明显改善,腿部胀麻感基本消失,运动自如,夜尿也有所减少,昨天感觉左腿有捆扎感余无异常,上方加:
地龙10g、红花10g。


桂枝10g、赤白芍(各)10g、生炙黄芪(各)30g、甘草10g、大枣15g、生姜5g、山萸肉10g、熟地10g、益智仁15g、金樱子10g、芡实15g、云苓10g、炒枣仁10g、丹皮10g、泽泻10g、延胡10g、炙乳没(各)10g、制川乌10g(先煎)、地龙10g、红花10g  (7付 )


(三诊)2017年4月1日,症状进一步减轻,服药期间夜尿多停药后则降至2次,双腿胀痛症状基本消失,上方加:牛膝10g。


桂枝10g、赤白芍(各)10g、生炙黄芪(各)30g、甘草10g、大枣15g、生姜5g、山萸肉10g、熟地10g、益智仁15g、金樱子10g、芡实15g、云苓10g、炒枣仁10g、丹皮10g、泽泻10g、延胡10g、炙乳没(各)10g、制川乌10g(先煎)、地龙10g、红花10g、牛膝10g(7付)

按:黄芪桂枝五物出自《金匮要略》,主治血痹,属于痹症,相当于西医风湿病范畴,条文云:“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本方具有振奋阳气,温通血脉,调畅营卫的作用,患者自述蹲倒后腿无力站起,左大腿前部有酸胀麻木感,病程长达十余年,可谓痼疾,多方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几乎对治疗失去信心,储师据“关节以麻、胀为主”在参合“脉涩无力”等症,辨为血痹,遂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合用水陆二仙丹以治夜尿频多,融入六味地黄汤以疗肾虚腰酸,制川乌用以驱逐寒湿、温经止痛,肢体筋脉挛痛,关节屈伸不利,于症尤宜。再加入延胡索、乳香、没药活血通络之品。服七付后,复诊时病者甚为欣喜,自述症状改善明显,腿部胀麻感基本消失,夜尿也减少,足见临证用经方,若方证对应,效验应如桴鼓。因左腿有“捆扎感”,遂再以初诊方加入红花、地龙,以增强活血通络的功效。三诊时,患者症状进一步改善,双腿胀痛症状基本消失,再以上方加牛膝10g以巩固疗效。


2、甘草泻心汤合赤小豆当归散治顽固性唇炎案


杜×,女,47岁,教师,2017年12月30日


初诊:
口唇发炎,局部有痒感,口唇环周皮肤有增厚皲裂,颜色紫暗,大小便正常,自觉服抗过敏药有一定效果,但反复发作,痛苦异常,严重影响生活及工作,多方求治无效舌质红苔略黄腻,时有燥热感,其他无明显异常。


甘草20g、法半夏10g、川连10g、黄芩10g、干姜5g、党参10g、北柴胡10g、赤小豆15g、当归10g、大枣15g、银柴胡15g、防风10g、乌梅15g、五味子15g、红花10g  (14付)


(二诊)自述服上方后,效果较好,唇炎改善明显,自觉浑身灼热也减轻。


甘草20g、法半夏10g、川连10g、黄芩10g、干姜5g、党参10g、北柴胡10g、赤小豆15g、当归10g、大枣15g、银柴胡15g、防风10g、乌梅15g、五味子15g、红花10g、石斛10g、赤小豆20(继服14付,唇炎痊愈)


按:甘草泻心汤在《伤寒论》中用于和胃补中,消痞止利,在《金匮要略》中被作为治疗狐惑病的专方来使用的,狐惑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综合征。储师指出:“甘草泻心汤的适于脾胃虚弱,寒热错杂证,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经湿热不攘,循经上扰,可致唇炎,患者唇炎反复发作,多方求治无效,舌苔黄腻,渴而不喜饮水,参合脉症;“濡弱稍弦”,辨为:“脾胃虚弱,湿热内蕴”,故以甘草泻心汤为主,寒温并用,补泻兼施;口唇皲裂瘙痒,乃为湿热郁久,耗伤阴血,血燥生风使然。故又合用赤小豆当归散,以当归养血兼祛瘀生新,赤小豆清利湿热兼,口唇颜色紫暗,加入红花以活血祛瘀,银柴胡、乌梅、五味子三药合用是储师常用的抗过敏组合。方证合拍,故效如桴鼓,二诊时,患者症状改善明显,口唇瘙痒感消失,颜色变淡,身上燥热感亦减轻,叹为惊奇,效不更方,加入石斛以增强养阴之功,继服14付,唇炎霍然而愈,诸症如失。


3、真武汤治鼻衄水肿案


段××,男,65,2017年5月25日 退休工人


初诊:
自述于1993年行胃部切除手术,现贫血明显,面部苍白少华,经查血色素较低,大便稀1日二次,小便多,夜尿三次,形寒肢冷,时常流鼻血,每次,偶有心慌心悸,双下肢水肿,脉沉细数,脾肾两虚先以调理脾肾为治。


(1)熟附片(先煎)15g、干姜5g、云苓15g、泽泻10g、白术15g、熟地10g、白芍15g、山萸肉10g、怀山药15g、大枣15g、党参10g、炙黄芪15g、怀牛膝10g、肉桂10g、炙甘草10g、益智仁10g、白茅根10g  (7付)  


(2)桂附地黄丸3盒


(二诊)2017年6月1日,自述服上药后症状大有好转,大便偏稀的症状有所改善,小便次数减少,心慌好转,矢气多,双下肢浮肿明显减轻。


熟附片(先煎)15g、干姜5g、云苓15g、泽泻10g、白术15g、熟地10g、白芍15g、山萸肉10g、怀山药15g、大枣15g、生晒参5g、炙黄芪15g、怀牛膝10g、肉桂10g、炙甘草10g、益智仁10g、炒枳壳10g、车前子(包煎)10g、甘枸杞10 (14付)


(三诊)2017年6月15日,患者服上药后,病情进一步好转,时有流鼻血的情况竟消失,畏寒肢冷的现象明显好转,大便一日两次偏稀,夜尿三次,乏力感减轻,双下肢浮肿减轻。


熟附片15g(先煎)、干姜8g、云苓15g、生白术15g、熟地10g、白芍10g、山萸肉10g、怀山药15g、生晒参6g、炙黄芪15g、肉桂10g、炙甘草15g、益智仁10g、砂仁10g、补骨脂10g、泽泻10g、防已10g (14付)


(四诊)2017年6月24日,双下肢浮肿基本消失,面部气色好转,舌质红苔黄薄腻脉弱上方加:云苓15g、去防己。


熟附片15g(先煎)、干姜8g、云苓15g、生白术15g、熟地10g、白芍10g、山萸肉10g、怀山药15g、生晒参6g、炙黄芪15g、肉桂10g、炙甘草15g、益智仁10g、砂仁10g、补骨脂10g、泽泻10g、茯苓15g  ( 14付)


(五诊)2017年7月6日,患者症状进一步好转,阳虚水泛之体经多次中药调理症状大为改善,现形虚脉弱,气色转好,精力不充的状况也有所改善,继续脾肾双调。


熟附片(先煎)15g、肉桂10g、干姜5g、云苓10g、熟地10g、怀山药15g、炒白术10g、生晒参5g、生黄芪15g、山萸肉10g、丹皮10g、泽泻10g、益智仁10g、覆盆子10g、芡实10g、大枣15g、车前子(包)10g、(28付,患者服完诸症霍然,要求继服膏方以巩固疗效)


按:真武汤由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5味药组成,具有温阳利水的功效,可用于治肾阳虚衰、水湿泛溢之水肿、小便或利或不利、腹痛下利、肢肿、体颤、肉跳及心阳虚衰、水气上凌之心悸等症。储师指出运用好真武汤要着眼于“阳虚水泛,虚阳上冒”的病机特点,患者年已耄耋,初诊即现典型的脾肾阳虚证,如“形寒肢冷”,“下肢浮肿”“夜尿多”等症,唯“鼻时常流血”足以惑人,若以“鼻衄”为实热证,则治法亦乖。储师指出:肾火不潜,虚阳上冒故有斯症,心慌心悸乃是“水气凌心”使然,以真武汤为主,加入肉桂引火归元,黄芪、大枣、以补气,下肢水肿偏盛,故又加入牛膝、车前子。并配合桂附地黄丸,汤丸并进,效果更佳,二诊时,症状就大有好转,小便次数减少,心慌好转,双下肢浮肿明显减轻,方已和拍,继以上方加入枸杞子,三诊、四诊、五诊均以真武汤加减收功。



⊙版权声明:文章为中医界原创,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