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直方周易》乾九五文言又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zhaogengbai 2018-12-18

声明:此译文由赵庚白原创,复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直方周易》乾

【乾】九五 文言又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 况于鬼神乎?

【译】文言 天子或诸侯随从大自然以使行动不违背天地化育万物的功能;随从太阳、月亮以使行动不违背光照规律;随从四时季节以使行动不违背四季次序;随从祖先的治国方略不违背其对福祸、好坏地论述。重视自然现象所以与自然现象不违背,承继自然现象所以遵循自然气候条件。与自然现象尚且不违背,何况杰出人物呢?何况祖先的治国方略呢?

此段文言篇幅较长以下将其分段注解。

【原文】夫大人天地,与日月合其明

【译文】天子或诸侯随从大自然以使行动不违背天地化育万物的功能;随从太阳、月亮以使行动不违背光照规律;

注释: ⑴“”语气词。用于句首,以提示下文或表示对某事进行判断。《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⑵“大人”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王公:天子与诸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

⑶“”语气词。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孟子·尽心下》:“仁也者,人也。”

⑷“”随从,随着。《国语》:“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

⑸“天地”指天地之间,自然界。《吕氏春秋·慎行论》:“天地之精也。”

⑹“”符合,不违背。《荀子·性恶》:“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⑺“”用于句中,无义。《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⑻“”古代特指天地化育万物的功能。姚配中注:“化育万物谓之德,照临四方谓之明。”

⑼“”照亮,照明。《吕氏春秋·达郁》:“人皆知说镜之明己也,而恶士之明己也。”

【原文】与四时合其序,与鬼吉凶

【译文】随从四时季节以使行动不违背四季次序;随从祖先的治国方略不违背其对福祸、好坏地论述。

注释: ⑴“四时”四季。《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⑵“”次序。《楚辞·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⑶“《汉语大词典》祖先。《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⑷“”治,治国。《汉语大词典》犹治。《荀子·王制》:“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夫是之谓大神。”王先谦集解引郝懿行曰:“《释诂》:神者,治也。然则大神谓大治。”又《易·系词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冒:统括;天下:国家;道:治理。)

⑸“”符合,不违背。《荀子·性恶》:“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⑹“”指代第三人称,他(她、它)或他(她、它)们。韩愈《师说》:“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⑺“吉凶”福祸、好坏。《史记·卷一二七·褚少孙补·日者传》:“方辩天地之道,日月之运,阴阳吉凶之本。”

【原文】先天弗,后天而奉天时

【译文】重视自然现象所以与自然现象不违背,承继自然现象所以遵循自然气候条件。

注释: ⑴“”尊崇,重视。《史记·本准书》:“安宁则长庠序,先本绌末,以礼义防于利。”

⑵“”天生的,自然的现象。《荀子·解蔽》:“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⑶“”连词。表因果。犹因而,所以。《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⑷“”“不”的同源字。《公羊传·桓公十年》:“其言'弗遇’何?”注:“弗,不之深也。”

⑸“”违背,违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违天必有大咎。”

⑹“”承继。《商君书·境内》:“陷队之士知疾斗,不得斩首队五人,则陷队之士、人赐爵一级,死则一人后。”

⑺“”遵循。《韩非子·有度》:“奉法者强,则国强。”

⑻“天时”宜于做某事的自然气候条件。《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原文】天且弗违,而乎? 况于鬼神乎?

【译文】与自然现象尚且不违背,何况杰出人物呢?何况祖先的治国方略呢?

注释: ⑴“”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尚且”、“况且”《列子·汤问》:“且焉置土石。”

⑵“”表示转折关系。《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⑶“”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何况”、“况且”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况大国乎。”

⑷“”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以凑足音节。《诗经》:“黄鸟于飞,集于灌木。”

⑸“”人才,杰出人物。《左传·文公十三年》:“子无谓秦无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