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决定孩子一生的36种关键能力(一)

 木香草堂 2018-12-18

《决定孩子一生的36种关键能力》(一)

作者:成墨初

一、学习认知篇

每个孩子天生都具备超强的学习能力,他们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就在随时随地接受各种信息,完善和丰富自己,不断取得进步,学习是他们自动化的、稳定性的内在需要。父母要做的是,着意培养那些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的几种学习能力,帮助孩子节省体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记忆力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基础

  每个孩子天生都具备超强的学习能力,他们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就在随时随地接受各种信息,完善和丰富自己,不断取得进步,学习是他们自动化的、稳定性的内在需要。父母要做的是,着意培养那些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的几种学习能力,帮助孩子节省体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天赋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后天努力与培养,记忆力的优劣也是如此。孩子的记忆力固然存在个体差异,更重要的还在于后天的培养和练习。

  【亲子现场】

  案例1

  茅以升是我国杰出的桥梁专家,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中国第一座现代钢铁大桥,在中国桥梁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他从小酷爱读书,并且善于读书。他记忆力超常,看书常常过目不忘,这个本领让很多人都羡慕,而这正是他勤奋锻炼的结果。

  为了锻炼自己的记忆力,茅以升每天早晨都会到河边看书、背书,河上有来来往往的帆船、唱渔歌的渔人,但是茅以升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将注意力完全投入到知识的海洋里。

  有一天,茅以升看着爷爷用毛笔抄写古文《东都赋》,待爷爷抄写完,茅以升便能流畅地背诵了,爷爷很吃惊,随即夸奖了茅以升。

  在爷爷的鼓励下,茅以升开始背诵枯燥的圆周率。他每天起床时把圆周率背一遍,中午前又背一遍,晚饭前再背一遍,天天坚持不懈。从10位、20位,到30位、40位……经过不懈努力,他把圆周率记忆到了小数点之后的100位。

  案例2

  佳颖今年上一年级,可是她的记忆力不太好。老师上节课教的知识,在下节课提问,她都答不上来。在家里,自己放的东西常常忘了具体位置。妈妈教她怎么看钟表,说了很多遍,她还是没有记住。

  佳颖现在的状况,与小时候妈妈缺乏鼓励和引导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有一次,妈妈带她去玩滑梯,她看着桔黄色的滑梯扶手,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滑梯的颜色和我们吃过的桔子是一样的颜色。”妈妈没有对她的话做出什么反应,佳颖以为自己说得不对,也不敢再开口了。类似的事件一再从她和妈妈之间重演。正是这种缺乏鼓励和互动的养育模式让佳颖的记忆力渐渐地变得“差”起来。

  【专家剖析】

  记忆力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基础。它是指孩子的大脑对于经历过的事物进行储存和再现的能力。对于处在学习阶段的孩子来说,记忆力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孩子学习成绩的优劣。

  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所有行为,都离不开记忆,记忆是智力活动的仓库。因此,在孩子智力发育最重要的幼儿时期,父母应该关注孩子记忆力的发展。

  很多父母都存在误区,认为记忆力是天生的,孩子记忆力差是因为天资愚钝。其实不然,孩子记忆力的好坏和父母对他们记忆力开发的程度,以及孩子本身记忆的条件和记忆的方法有关。此外,影响孩子记忆力的因素还有动机、兴趣、身体素质、情绪等。

  研究表明,孩子出生后两三天就有一定的记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能力会获得自然的发展,但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更能有效提高孩子的记忆力。

  世界著名记忆大师佐治·乌希林有着惊人的记忆力,1989年,他成功挑战了吉尼斯记忆的世界纪录。他记忆30副纸牌,共1560张牌的次序,共花去20个小时。然后他用2小时43分钟的时间,准确讲出每张牌的点数,只错了两张。谈到记忆的诀窍,他说自己以前的记忆力并不好,上学时为了应付难记的功课,就去图书馆找可以帮助记忆的书籍,通过摸索,练就了超强的记忆力。

  人的记忆潜能是巨大的。著名科学家冯·诺依曼通过研究认为,人一生的记忆储量,相当于七、八千万册图书的信息量,然而,我们所利用的大脑潜能只是极少的一部分,一个人一生最多只发挥了大脑潜能的10%。如果父母能够意识到记忆力对孩子的重要影响,教给孩子科学的记忆方法,打造孩子“照相机式”的大脑,孩子的智力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发展。

 

培养孩子记忆力的6大方法

  方法一:了解孩子记忆的特点

  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记忆特点,知道影响孩子记忆力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更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增强记忆力。不可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要在孩子能力范围内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记忆力。

  孩子3岁之前,对自己感兴趣和特点鲜明的事物容易记住,但这种记忆往往缺乏目的性,随意性较大,所以,记忆保持的时间较短。通常,1岁的孩子只记得几天前的事情,2岁左右的孩子记得几个星期之前的事情,3岁的孩子可以回想起几个月之前的事情。3岁前的记忆有很强的情绪色彩,孩子容易记住那些使他们感到快乐或悲伤的情景。

  3岁之后,孩子的无意识记忆逐渐发展,他们能清晰地记住物体的名称、伙伴的名字、自己放置物品的位置,以及简单的古诗和儿歌,记忆保留的时间明显加长,能保持好几个月,记忆的内容也变得丰富起来。随着父母的引导,孩子的有意记忆也开始发展,父母可以明确指出识记目的、任务,这样有助于帮助孩子记忆。孩子的兴趣增加,就会努力识记一些东西。

  此外,父母还要了解影响孩子记忆的因素,如孩子的情绪状态、孩子对所记忆事物的感知程度、孩子的知识经验、孩子记忆对象的特点、记忆对象的多少等。父母要在此基础上,鼓励孩子多观察事物,增强孩子的有意记忆。

  方法二:为孩子大脑提供科学营养

  父母应该明白,孩子较强的记忆力需要健全的大脑以及良好的大脑环境,因此,父母要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调整好孩子的饮食结构,增加提高孩子记忆力的食物供给。

  在孩子的饮食方面,父母要保证孩子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它是脑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的桥梁,对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大有裨益,主要存在于蛋黄、瘦肉、海鲜、黄豆等中。父母还要让孩子常吃胡萝卜,这有助于保证孩子大脑的新陈代谢。此外,还要合理搭配蔬菜、水果,如菠萝,里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热量小,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记忆力。

  父母还要合理控制孩子的饮水量。科学研究显示,当孩子大量饮水时,血液中的水分就会增多,渗透压下降,血容量增加,使下丘脑合成及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这对孩子的记忆力是不利的。

  父母在保证孩子大脑营养供给的同时,还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外界环境,因为孩子所处的环境对于记忆力也是有影响的。父母要为孩子准备安静的环境,情绪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可以集中注意力记忆,而杂乱无章的环境容易干扰孩子的注意力,影响孩子的记忆力。

  方法三:激发孩子的记忆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在兴趣的指引下,会逐渐增加记忆的积极性,对有兴趣的东西往往会表现出很强的记忆力,所以,父母要有意识地激发孩子的记忆兴趣。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记忆效果会更理想。

  兴趣也是孩子求知欲的体现,是记忆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激发起孩子的兴趣,才可以引导孩子增强记忆力。

  有位爸爸为了给孩子讲清“微笑”和“大笑”的区别,在孩子面前故意露出微笑的表情,然后问孩子:“你最近的表现很好,爸爸很高兴。你看爸爸的表情是什么?”孩子说爸爸在笑,接着,孩子也露出了笑容。

  爸爸看到孩子露出笑容,哈哈大笑起来,说:“爸爸表扬你,你是不是很开心啊?”孩子点头,爸爸问孩子刚才自己的表情是什么,孩子说:“是笑哈哈的,您都笑出声音了。”

  “是的,爸爸很高兴你最近这么努力。”爸爸接着问:“微笑和大笑的区别是什么啊?”孩子回答说:“微笑是脸上的表现,没有声音;大笑是高兴得笑出声来。”

  孩子在爸爸的引导下,产生了对“微笑”和“大笑”的兴趣,自然就对这两个词语的区别记忆深刻了。

  成人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很容易记住,对于自己不感兴趣,但是必须记住的东西,也会强迫自己去记忆,但是孩子就不同,他们的自制力差,需要兴趣的引导,因此,父母要想让孩子学会记忆,只能靠激发孩子的兴趣,而不能一味地强迫压制。

  生活中经常会发现一些记忆力优秀或超常的孩子,他们的记忆能力是在强烈的学习兴趣基础上勤恳学习和练习得来的。

  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处,这样孩子就会生活在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心情舒畅了,孩子的记忆兴趣就会更加浓厚,记忆的效果也会更理想,不仅记得快,而且记得牢。

  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在兴趣的指引下,轻松快乐地去记忆,而不要去强迫孩子学习、记忆,这样记忆效果肯定不理想,孩子也会产生厌烦心理。

  方法四:让孩子掌握遗忘规律

  记忆规律也是遗忘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发现,人在学习过程中,遗忘是必然的,但是有科学规律可循。遗忘总是先快后慢,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减缓,遗忘的数量也会减少。

  父母要根据这个遗忘规律,教孩子把握记忆的最佳时机。当孩子学习知识后,要及时指导孩子复习,随着时间的增加,可以逐渐减少复习的次数,间隔的时间也可以逐渐延长。

  另外,父母还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指导孩子选择不同的记忆方法。对于年纪小的孩子,最好让孩子间隔一天就复习一次;对于年龄大点的孩子,间隔的时间可以较长些。

  在孩子参加考试之前,父母要帮助孩子加强复习,熟悉课本知识,进行有意识记忆,以增加记忆的效果,同时还要提高孩子的记忆信心。

  方法五:帮助孩子发现最佳记忆时间

  记忆的特点是因人而异的。人的记忆时间有四个最高峰:早晨起床后、上午8点到10点、下午18点到20点、晚上睡觉前。这四个时间段,脑神经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思维灵敏,记忆效率高。父母是和孩子最为亲近、最了解孩子的人,要细心观察孩子,找出孩子的最佳记忆时间,让孩子在最佳状态中记忆知识,以达到理想的记忆效果。

  高林今年上初三了,明年要参加中考,课业压力很大。以前他每晚10点前一定会上床休息,现在每天晚上10点以后,他都要再多学习一段时间。

  妈妈发现后,觉得这样下去对孩子的身体不好,可高林告诉妈妈,每晚这个时候,他都觉得自己的记忆力特别好,平时记不住的东西也会轻松记住。

  妈妈认识到这是孩子的最佳记忆时间,于是不再干涉孩子的学习时间,只是叮嘱孩子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早晨起床后,大脑经过一夜的休息,消除了疲劳,记忆的效率最高,适合记忆一些比较难记的内容;上午8点到10点,大脑极易兴奋,适宜学习需要很强思考力的内容;18点到20点,是归纳和整理知识的最佳时间;晚上睡觉前,适合回顾复习全天学习的知识,重点记忆难记的知识。

  父母可以将孩子的学习时间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然后分析孩子的状态在哪个阶段最好,最适合在哪个时间段记忆,从而找到最佳记忆时间,让孩子在这个时间里去识记、背诵、理解知识点,不断重复直至记牢。

  方法六:让孩子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

  孩子的大脑潜力是巨大的,父母如果有意识地教给孩子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会使孩子达到事半功倍的记忆效果。可以对孩子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有效培养和发展孩子的记忆力:直观形象法、游戏记忆法、归类记忆法、理解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器官参与法、开头结尾记忆法、口诀记忆法、重复强化法、情绪记忆法等。

 

 

你让孩子异想天开吗?

  丰富的想象力是发展孩子创造力的基础和保证。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要给孩子自由想象的空间,鼓励孩子异想天开,保护孩子珍贵的想象力。

  【亲子现场】

  案例1

  娓娓晚上对妈妈说,想让妈妈和她一起去阳台看月亮。妈妈带她来到阳台,娓娓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今天的月亮真好看,像一只明亮的灯泡。”妈妈第一次听人将月亮形容成灯泡,忍不住笑起来。

  娓娓听出了笑中嘲讽的意味,感到自己说了傻话。妈妈看到孩子的表情,意识到自己让孩子误解了,立即向孩子道歉,对孩子说:“月亮多漂亮啊,你的形容很恰当。”妈妈知道,如果自己对娓娓说“月亮不是灯泡”,孩子的想象力就会受到伤害。

  又有一天,娓娓又拉着妈妈去阳台上看月亮,这天的月亮是月牙,娓娓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今天的月亮像是一个香蕉。”妈妈微笑地夸奖孩子的想法,热情地肯定了孩子的想象力。

  案例2

  早上刚起床,小刚就跑到爸爸面前说自己做了个梦。当时爸爸正在擦上班要穿的皮鞋,没有太多的时间搭理他,就制止了孩子的说话,让他赶紧去洗漱。

  饭桌上,小刚又和妈妈谈起了自己晚上做的梦,说梦见自己长了两只翅膀,飞到天上去了,说着手舞足蹈起来,妈妈边笑边说:“傻孩子,人怎么会有翅膀呢。”

  爸爸在旁边附和着妈妈,教育孩子要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不要整天胡思乱想,还挖苦孩子说,如果把心思都用在学习上,成绩早就上去了。

  【专家剖析】

  想象力是指在现实知觉的基础上,经过大脑的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不少父母都赞叹发明家和科学家的想象力,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想象力,只不过常常被父母忽略了。

  心理学家说,想象力是人生的智慧翅膀,它可以使孩子冲出狭窄的生活空间,认识更为广阔的世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可以丰富他们的经历,增长他们的见识。

  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能力,是孩子应该具备的强大的智慧力量。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推动着知识的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一般人对于现象功能区只使用了50%,这说明发展想象力的潜力很大。孩子正处于想象力最丰富的时候,虽然缺乏一些专业知识的基础,但有可能正是因为孩子没有固定的思维方式,才可以天马行空,激发孩子丰富的创新能力。

  孩子的自我意识较差,对事物的认识尚未定型,表现出“泛灵性”的思维方式,这就给孩子提供了充分的自由想象空间。但是很多父母会批评孩子异想天开,打击孩子的想象力,这样做是错误的。孩子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对于问题一般没有固定的答案和思考模式,这正为他们的想象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生活中的很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最初的想象开始的。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要给孩子充分的空间,放飞孩子幻想的心,哪怕孩子提出了不符合实际的想法,也要给孩子适当的鼓励,以此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智力。

  幼儿期是孩子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孩子在学龄前形成的想象力,是他们一生创新性思维的基础,因此,父母要保护和引导孩子的想象力。

 

6大方法培养孩子想象力

  方法一:尊重孩子的想象力

  孩子喜欢问为什么,这是他们想象力萌芽的标志。家庭教育只有顺应孩子的天性,才会真正有效,这就要求父母面对孩子怪异离奇的想法时,要懂得尊重孩子自由想象的权利,这是对孩子创造天性的最大保护。

  慧慧很喜欢画画,一天,她正在专心画画,爸爸走到她身后,看见她正在画一个小孩和一只小兔子玩。

  爸爸饶有兴趣地赞美道:“孩子,你画得真好,你可以告诉爸爸小兔子正在和谁捉迷藏吗?”孩子抬起头,开心地说道:“和我啊。”“爸爸和妈妈都想参与到你们中间去,怎么办啊?”

  孩子托着下巴想了想,说:“那我把爸爸妈妈都画上去吧。”“嗯,慧慧真聪明。”爸爸说着摸了摸慧慧的头。慧慧从爸爸那里得到了鼓励和支持,对绘画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爸爸的做法不仅保护了慧慧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并且引导孩子在画画的同时提升想象力。当孩子用稚嫩的声音说出自己的想法时,父母要尊重孩子,抓住激发孩子想象力的机会,不可对孩子敷衍,更不要嘲笑孩子。给予孩子合理的解释,在尊重孩子原始想法的基础上,试着反问孩子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这样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更丰富的想象。

  父母尊重孩子的想象力,也就是保护了孩子的积极性,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对于孩子的想法,父母要真诚地鼓励,不要有不重视的表情或做法,让孩子在父母积极的回应中,学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方法二:引导孩子进行主动想象

  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开始具有想象力,也是最容易形成思维模式的阶段,一旦形成,就会长期保持,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要注意引导孩子主动想象,及时鼓励孩子做出充满想象力的回答,以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同时,多让孩子接触诸如美术、音乐等领域,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父母还要多带孩子亲近大自然,为孩子的想象力增加材料储备。

  四岁的李丁正在看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看着看着,突然从沙发上跳起来,做着大头儿子的动作。爸爸看着活泼的儿子,也和孩子一起到处跳上跳下,父子俩一起做着动画片里面的动作,还为动画片添加了很多情节。父子俩玩了一个多小时才停下来。

  李丁的思维和思想明显比同龄孩子要开阔得多,正是得益于平时这些模仿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要使孩子的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和锻炼,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孩子冲破惯性思维的束缚,超越已有知识的限制,完善和发展创新能力。

  方法三:拓展孩子的知识经验

  想象力是建立在丰富的表象基础之上的,如果孩子大脑中没有足够的表象储备,就不会激发起他们的想象力。表象是外界事物在孩子头脑中留下的影像,它们是很具体的、形象的,是想象的基础和材料。

  当父母为孩子读一篇散文的时候,孩子的头脑中会形成自己的想象。但是不同孩子的想象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不同孩子的知识经验是不同的,表象越丰富,想象也就会越丰富。

  因此,父母要让孩子更多地接触新鲜的事物,使孩子尽可能对事物产生基本的认识,然后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在今后遇到类似的事物时,就可以调动自己的想象力。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观察、记忆,孩子接触和认识的事物越多,想象力就越丰富。此外,父母还要有意识地丰富孩子的词汇,因为即使再丰富的想象力,也是要靠语言表达出来。词汇贫乏的孩子,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表达词汇而缺乏想象力。

  父母要为孩子提供一些有想象色彩的书籍和作品,在家庭中进行类似于故事接龙的游戏,让孩子自己编故事的结局等,通过这些活动,锻炼孩子的想象能力。

  方法四:用游戏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孩子一般都喜欢游戏,游戏时,孩子会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理解进行创造性的反映,想象力也会得到发挥。孩童时期是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男孩或女孩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玩得越好,想象能力就会越强。

  李跃问爸爸轮船是怎样发明的,爸爸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说要和孩子进行一个游戏。爸爸端来了一盆水,并把一只很轻的鞋子放在装满水的盆子里,鞋子立即漂起来了。

  爸爸看着孩子好奇的神情,顺势问道:“如果我们将水盆看成大海,那么那只鞋子就是什么?”孩子马上回答说是轮船。于是,爸爸接着给孩子讲起了古人如何在看到漂浮在水上的木板后,想到用木板制造船只,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发明了用更结实的钢板来制造轮船。

  孩子看着水上的鞋子,在爸爸的引导中,想象力也随之调动起来。

  父母也可以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去,扮演一定的角色,使游戏变得更加复杂,这样孩子的想象能力也会变得更加丰富。比如父母和孩子玩打电话的游戏时,父母鼓励孩子编电话内容,孩子也许会联系到自己最近听到的大灰狼的故事,对妈妈说自己的门口有只大灰狼。游戏的时候,孩子特有的想象力会让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也会给父母带来惊喜。

  与此同时,玩具是激发孩子想象力的物质基础,也是游戏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材料。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为孩子选择恰当的玩具。玩具不必以价格来评价好坏,而要看是否可以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智力。父母也可以为孩子提供玩具的原材料,让孩子自己在制作的过程中发挥非凡的想象。

  方法五:教孩子学会幻想

  幻想是想象的基础,喜欢幻想的孩子,一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幻想的过程中,孩子可以给自己赋予不同的角色,体验喜怒哀乐,丰富孩子的人生。在幻想的过程中,孩子会假设遇到棘手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因此,父母必须呵护孩子的幻想能力,鼓励孩子幻想。

  凡尔纳是美国的著名科幻作家。他曾在自己的一部小说中描绘了一幅想象的图景: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即将建立一个火箭发射站,火箭在那里被发射,飞向人们心中向往的月球,去拜访嫦娥、吴刚、玉兔,他还具体描述了宇航员在飞船中失重的情景。

  没想到,100年后,美国真的在佛罗里达州发射了人类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而且据飞行员描述,失重的情况竟和凡尔纳幻想中描写的一样。除此之外,直升机、雷达、坦克等,也都可以在凡尔纳的小说中找到雏形。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人制造的潜水艇,与凡尔纳小说中描述的也相差无几。

  凡尔纳写的科幻小说中,提供了神奇的想象,给无数后人巨大的启迪,这就是幻想的乐趣和力量。

  幻想是发展想象力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往往脱离现实,跨越时空,创造出新形象。孩子在自己的幻想中,会想象出很多事情的出现及解决的方法,从而减少自己走弯路的次数,想象能力也会从中得以提升。

  父母要鼓励孩子进行幻想,即使孩子的幻想有常识性错误,也不要制止,因为那是孩子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萌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方法六:经常给孩子讲故事

  孩子在听父母讲故事时,想象力会很丰富。他们会在父母的故事中想象出故事中的人物和情景,也会想象故事以后的情节发展。当父母讲的故事不符合他们的想法时,他们会想象其他的结局。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的想象力会得到发展。

  歌德的妈妈在他小时候,就经常给他讲故事,但是她讲故事的方式很独特,她会在讲故事的中途突然停下来,给歌德留下想象的余地,让歌德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妈妈的故事继续讲下去。歌德在妈妈的培养下,具备了丰富的想象力,最终成为著名的作家。

  因此,父母可以尝试不给孩子讲完整的故事,而是积极鼓励孩子将故事补充完整。对于孩子补充的故事,父母不要打击,要适时热情鼓励,使孩子的想象力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

 

五个方法激发宝宝的想象力

  知识越多想象就越丰富吗?这不一定。如果儿童从小不把知识学活,不会联想,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么他只能再现过去曾感知过的形象。所以要激发儿童的好奇心,鼓励他们问几个为什么,引起他们思维活动的兴趣。实践证明以下五种方法,可为促进幼童想象力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续故事:给孩子讲故事时,不要都讲完,可以中途停下来让孩子去想象故事的结尾。

  ○补画面和画意愿画:补画面是画一幅未完成的画,让孩子去补画其余的内容;意愿画是让孩子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不要硬行规定画的主题和内容。

  ○听音乐:放一段孩子较易听懂的乐曲,让孩子想象乐曲表达的情景,并将这一情景说出来。

  ○由说到想:向孩子提供一些特定情景,让孩子去想它的具体情况,如问孩子“天下大雪了,外面是什么样啦?”等等。

  ○“你将怎么办”:向孩子提供一个问题情景,让孩子想出各种解决办法,如“走路遇到一片水洼,你将怎么办?”

 

 

激励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有创造力的人们,在其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会去想象可能的未来,这种未来的可能性还像一粒种子埋在土壤里或刚刚破土而出。在孩子从婴儿变成青年人的过程中,你可以通过鼓励他内在的兴趣,激发孩子的这种能力。这能培养他的好奇心和探索世界的渴望。

  创造力在生命之初便开始萌芽,你的宝宝开始意识到他做的一切是有价值的。他了解这些,因为他能依靠你,或者其他在生命中爱护他的人,你们会回应他的目光、姿势和动作,即使他还不会使用词语。当孩子在地板上爬,你跟着他,让他带着你爬,他不仅会被你的古怪行为逗得大笑,还会感受到他作为领导者、创始者的快乐。如果你把一个毛茸茸的大枕头放在他面前,注意观察他会不会爬到它上面,钻到它下面,或是绕着它爬。如果你模仿他的行为,他会觉得自己很重要。让自己对意想不到的方位产生兴趣,他会认为这是对他辛苦爬行工作的奖励。

  对孩子发展创造力的所有最初行动都给予热情回应,你就是在鼓励他成为一个趋势确定者,而不是一个跟随者。当他三五岁开始使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假装游戏能让他探索到更新的、更丰富的领域。如果你一直参与类似的情景剧,漂亮的公主被一口尖牙的狼惊吓,而你已经第十次扮演那个又大又坏的狼,那么你就可以试着添点儿新花样。让你扮演的狼倒下,撞伤了肘部,哭着呼喊妈妈。用很多出人意料的行为帮助孩子跳出框框去思考。

  当他进入小学,开始撰写22世纪的想象之旅,有兴趣展示自己热情洋溢的想法。这时,提醒他回忆在天文馆里是什么样的感受,仔细询问他笔下的人物的眼神和声音是什么样的,看你的问题是否可以帮他构思更复杂的故事脉络。

  当他开始攀爬成长之梯,你要帮助你的孩子更多地运用感官与技巧。如果他特别擅长绘画,建议他为自己的画编个故事。如果他不喜欢艺术项目,而是喋喋不休,看他是否喜欢用他的双手描绘一个他刚刚讲给你的情境。

  甚至音乐椅也能提供创新的机会。每次音乐停止,孩子可能都处于不同的姿势,有时盘膝而坐,像个印度人;有时靠在椅子边正尝试着保持平衡;有时双手伸展、双足离地。鼓励孩子创造性地使用他的身体和感官,不仅对自己,还对他人。

  当孩子读中学,注意力转向运动,或者独自追求音乐和艺术等,你要鼓励他首先要适当掌握一些基础技能,以此帮助他维持这些兴趣。所有的孩子都能欣赏到专业舞蹈者舞姿的美妙或优秀绘画作品的赏心悦目,但是,当他们在自己身上看不到这种天赋,或看不到拥有这方面本领的迹象时,就会很快放弃。

  尽管必须掌握游戏的基本规则,或者弹奏音阶,或大量素描,这些基础能力必须具备,无可替代,不过对于你和你的孩子而言,尽量少使用枯燥严格的方法,而是采用更有兴趣的方式去掌握所需技巧,这一点很重要。当练习的过程可以有更多的变化,那么无论是弹奏音阶,重复练习射击还是描摹一幅画作,便都会进展得更好更顺利。

  如果鼓励孩子去掌握这些技能,将自己独特的天赋用在这些过程中,并且让他认识到并非只有这种方法才可以成功,那么,创造的乐趣与适应的乐趣就能让他在这些基础训练中保持对这项活动的爱好。还要让他懂得:在了解每件需要了解的事情之前,他应该暂时搁置自己的想法。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埃伦·兰格在她的书中强调,如果我们准备让直觉和创造力来帮助我们,那么我们要避免给自己的思想设置条条框框,或给自己设下过于严格的规定:“如果我们的思维被限制在某一事物上,或者做事的某一方法上,不动脑子就作出判断,那么我们会抹杀我们的直觉,忽视周围很多现实世界的事物。”如果阿基米德的思路被限制在洗澡上,他可能不会发现排水量的问题。

  当我们的孩子长到十一二岁,他将表现出更高级的反应能力,这就是预料未来或或然性的思考。鼓励他质疑你,让他提问:“那么,如果……会怎样?” “如果我这样做,会得到这样的结果,但如果我那样做,又会怎样?”在他们十七八岁时继续和他们对话,这将关系到孩子们的未来发展。让孩子清楚表达所见的世界,以及未来几年的世界,尤其在他表现出兴趣的领域。尊重他的这些想法,甚至那些可能第一次听起来有些微不足道的想法,这些想法似乎很傻,但也许能让他联想到一个更好的想法。伟大的想法来自出人意料的方式。

 

怎样训练孩子的想象力?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神奇的大脑,大脑有左右两个半球:左脑主要处理语言、逻辑、数学、次序,即所谓的学术性活动;右脑主要处理节奏、旋律、音乐、图像和幻想,即所谓的创造性活动。

  今天,人类十分重视对右脑的开发,而开发右脑,发挥创造力,主要是运用想像力。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是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著名论断。他还说,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20世纪自然科学发展史上,几乎无人能与爱因斯坦的成就相比,他在科学史上占据着划时代的地位。

  然而,谁能知道,这个头发蓬乱、不修边幅的犹太人,在中小学时代竟然常常被斥为“智力迟钝”,甚至被断言将来“一事无成”。

  爱因斯坦在回顾自己的童年时,多次谈起他所体验的惊奇感。他说:“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他认为,学生最可贵的动力是想像力、好奇心、求知欲、学习中的乐趣以及对学习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而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努力引导学生形成这些能够启发创造性的心理能力。他的结论是:“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画画,是培养孩子创造力、想像力的重要途径。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作者是留美教育管理学博士黄全愈。其中写道:

  美国孩子学画画,老师往往不设样板,不定模式,让孩子从现实生活到内心想像的过程中自由构图。孩子虽然画得“一塌糊涂”,但十分高兴。画完之后,只问老师“好不好”,而从来不问“像不像”。黄博士说:“回答‘像不像’,是指‘复印’得如何;回答‘好不好’,是指创造得如何。”

  黄博士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的小学美术老师达琳曾来中国云南作学术交流。不少中国老师请教她:“怎样教孩子的创造性?”达琳很困惑:“创造性怎么能教呢?”

  达琳给中国孩子出了一道题:《快乐的节日》。结果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画圣诞树,而且画得一模一样!她仔细观察,原来孩子们的视线都朝着一个方向:教室墙上的一幅画里有棵圣诞树!达琳把墙上的画遮起来,要孩子们自己创作一幅画来表现这个主题。令达琳感到吃惊的是,那群孩子竟然抓耳挠腮,一副茫然的样子……达琳老师不得不又把墙上的那幅圣诞树揭开……

  这个真实的故事的确令人深思。中国有千千万万个孩子在学画画,问题是怎么学?学什么?用什么方法去学?是用“眼”画画,还是用“心”画画?这可能就是模仿与创造的不同点。

  我很同意黄博士的观点:模仿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由于没有心的参与,可以说是一个类似“复印”的过程。长此以往,虽然技艺越来越高,可想像力却越来越差。他的眼睛里有画,而心里没有。眼睛里的画只能是别人的画,只有心里的画才是自己的。

  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是用“心”画画,正是在“心画”的过程中,培养了创造力。

  北京市和平里四小就是一个注重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学校。有一天,日本教育代表团来校观摩四年级的美术课。美术老师胡明亮画了一只流着眼泪的小鸭子,让同学们以这只鸭子为主题,当场创作一幅画。30分钟后,全班36名同学创作出37幅画,令日本教育家们大为惊讶,连连称赞:“中国的孩子太富有想像力了!”

  孩子们都画了些什么呢?胡老师把同学们的作品带给我。

  赵亦鑫画的是《失去自由》。小鸭子被关在铁笼子里,望着一群高飞的大雁在默默地流泪。

  陈溪画的是《不准动!》。一个戴着假面具的人,正用枪口对准一只流泪的小鸭子。

  李佳画的是《水污染》。小鸭子从被污染了的河里叼起一条小鱼,而小鱼只有骨头架子,小鸭子伤心地哭了。

  最精彩的是唐小晰的《触景生情》。一只小鸭子呆呆地站在“烤鸭店”门前,看到爸爸妈妈都被挂起来烤熟了,自己成了“孤儿”,不禁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我想,如果我们的美术课都能像胡明亮老师这样教,让孩子们充分展开想像的翅膀,那孩子可就解放了。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人类的发明,都来自大脑。一个奇妙的主意怎样才能产生出来呢?这就要张开想像的翅膀,打破原有的模式,学会重新组合,把不方便变为方便。比如:

  改变的方式。把两辆汽车摞在一起,改成双层,让它的容量加倍,也可以把汽车减半、扩展、切开、拉长等。

  代替的方式。用小球代替钢笔尖,制造出圆珠笔;用互联网代替传统的通讯方式。

  重组的方式。把耳机和收音机组合在一起,成为“随身听”;把商场和地铁车站连在一起,地铁的出口也就是商场的入口。

  我向全国著名少先队教育专家段镇老师学了一招:加一加,减一减。比如,在一个圆圈上加点儿什么,能变成什么?

  我曾经去一所城市小学和一所农村小学,让孩子们做这个游戏。我在黑板上画了五个圆,让五个孩子上来画。结果,城里的孩子画的多数很复杂:向日葵、小花、小孩、钟表、太阳等。而农村的孩子画得却较为简单,比如圆上加一竖——梨;圆下加一竖——气球;圆下画一横——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圆中画一个正方形——铜钱;圆上点上很多小点点儿,一个男孩告诉我——芝麻烧饼!

  新知识、新技能怎样才能学得快呢?有一个成功的做法:进行“形象训练”,画脑图——把全部东西在脑子里绘画组合。

  日本有位著名医生,小时候,祖父教他骑自行车,并不先买车,而是让他看别人怎么骑,让他反复想着自己应该怎样骑,在这个阶段,他一次也没有骑过车。过了一段时间,在他找到感觉以后,祖父才买了自行车。他开始骑的时候,有点儿摇晃,但很快就得心应手轻松自如了,连他自己都奇怪为什么掌握得这么快,其实这就是画脑图的作用。学医后,这个经验得到充分的运用。他第一次给患者做阑尾手术,就十分出色。执刀之前,他先反复进行形象练习,回想观看高年级同学手术时的全过程,脑子里浮现出自己执刀手术的全部形象,预想可能出现内脏粘连等复杂症状,描绘着自己有条不紊地及时判断处理的全过程。由于事先做好思想准备,一旦走上手术台,就没有了初次执刀的紧张慌乱。

  再说说我自己。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大学本科和研究生课程。考试前,我的复习方法是将知识画成树状的图,所有的知识点就是树突,反复看,反复想,最后形成一个脑图。这样,大部分要点都记得比较清楚。另外,上台讲话,我也很少拿稿子,有的时候一口气讲三四个小时。有人说我记忆力强,其实不是,是我已经事先把所要讲的内容画好了脑地图,想着“图”讲,这样就能声情并茂,用心与听者交流。有时,我觉得有了稿子反而会限制我讲话,反而给自己造成“麻烦”。

  这其中,冥想是十分重要的。你把自己想像成一个成功者,你就能成为一个成功者;想像成一个失败者,你就可能是一个失败者。孩子在上考场、上赛场、上台讲话或者表演之前,你对他说“别紧张”,他肯定会紧张;如果让孩子想“我都准备好了,我会自如发挥的”,那一定会有好结果。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聪明、敏捷、健康的大脑。那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喂”好脑。大脑需要能量,能量主要从食物中获取。有人说,你的孩子早餐吃什么,决定着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当然有些夸张,但也不无道理。平时,要多给孩子吃富含维生素C和蛋白质的食物,比如新鲜蔬菜、水果、大豆制品、肉类、鱼类等,早餐能吃一根香蕉更好。脑在工作时需要大量的氧和糖,所以要常常保持室内的空气清新,注意通风换气。要让孩子经常做深呼吸运动,也就是“调息”。具体做法是:闭目,吸气——吸到丹田,呼气——把气吐尽。平时让孩子多运动,才能保证大脑有充足的养分。

  使用脑。俗话说得好:“你不用它,就会失去它。”要使大脑得到开发,就要经常使用它,脑子越用越灵,不用就越来越笨。集中精力多思考是锻炼大脑的最佳方法。思维敏捷的人,都是好动脑筋、勤于思考的人。我们批评“题海战术”,是因为它把复杂的脑力劳动变成了重复的“体力劳动”,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极为有害。

  放松脑。自然放松,轻松愉快,可以活跃大脑的生理功能,是保护大脑的好办法。我掌握了一套大脑的“放松术”,效果很不错,通过主观意志的活动,放松全身肌肉,从而调节紧张情绪和高级神经活动的机能。

  现在,每逢组织孩子们活动,在紧张之余,我经常带着他们进行放松训练。当然,程序没有这样复杂,但常常使疲惫而又兴奋的孩子得到很好的头脑休息,也方便他们更好地参加后面的活动。

  父母们还要注意,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是保护大脑的最好办法。因为人只有在睡眠时,肌体内的免疫细胞才能很好地生长。长期睡眠不足,免疫功能自然下降,人就爱生病,也会影响工作和学习。

  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帮助孩子开发大脑吧——巨人醒来之时,正是即将成功之日。

 

注意挖掘让想象力飞翔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有很多种渠道,让孩子写童话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事实上,想象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注意随时随地挖掘和积累,就像一只小鸟,只有羽翼丰满,想象才能飞上属于自己的天空。

  有一次,我陪女儿去池塘捉鱼,去池塘的路是一条窄窄的小路,路两旁长了许多带蔓的杂草,有的地方把小路都遮住了。我问女儿,这草像什么,女儿歪着头看了半天,也想不出像什么,我用手晃了晃她的头,笑着说:“想的越形象越好,要放开了想。”

  我晃女儿的头时,把她的头发都晃散了,有的还遮住了她的眼睛,她撩了一下前额上的头发,说:“绿油油的草像头发一样,把眼睛都遮住了,风吹过来,是它用手把头发撩开,它想看清我们的笑脸,还有飘着白云的天空。”

  一次,央视正播一个地板广告,其中有一句广告词:“好地板自己会说话。”

  那天正吃午饭,电视上又播这个广告,我就顺嘴说:“婧婧,地板怎么会说话呢?”

  女儿瞅着广告,说:“假如把自己想象成一块地板,也许它们自己也会有家庭,也会有自己的生活呢?”

  我说:“肯定是呀,有的木头本身就是药材,这药材就是树家族中的医生,人们有了病都会去找它看。”

  女儿听了我的话,也有了更多的想法,叽叽喳喳地就说开了,“有的树是歌唱家,小鸟的叫声就是它练习唱歌呢。有的树还特别有学问,人们叫它博士。”

  我赶紧点头称是,并说,这些树都有自己的名字,你叫它们什么呀?

  女儿放下饭碗,想了一会说,有两块地板,一块来自智慧树,是一个善良的女孩子,人们叫她艾丽丝,小学生的作业她都会做,每次都能考一百分;她的哥哥,另一块地板,是用药树做成的,叫凡卡,能治很多人类治不了的病。

  她妈妈听女儿这么说,也插嘴替这两兄妹想象情节,说它们喜欢穿什么样的衣服,妹妹还扎着一对羊角辫。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好像我们的生活中真有这样一对兄妹一样。

  大概过了十多天吧,女儿兴冲冲地从自己的屋里拿出一叠稿子,说童话写出来了,题目就是《神奇的地板》,并念给我们听,听了后,我先是夸女儿写得好,肯定女儿的成绩,然后指出不足,说她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描写少了些,读者只闻其声,如何让读者身临其境感觉到它的喜怒哀乐呢?我见女儿还没明白,就拿过一面镜子,放到女儿面前,说你看看自己,你高兴时,你的眼睛是弯弯的,眉毛是向上扬的,你如果把这些写出来,这叫惟妙惟肖。可你为什么笑呀,再把你笑的心理活动写出来,就活灵活现了,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就有机地融为一体了。

  女儿听了我的话,点点头,说:“以后你们再让我写童话时,就这样提意见,我才能越写越好!”

  这篇稿子女儿后来又改了多遍,直到满意,才让我打印出来,寄给了《中外童话故事》杂志,并很快在该刊发表。

  想象力就是这样,你给它一个经历,它就会陪你走进自己的生活。

 

想象力品质是智力的翅膀

  借助于合理的想象可以理解世界上的许多事情,了解古今中外的丰富知识,并进行创造性活动。

  只有让思想长上翅膀,让它驰骋、发散,才能实现创新,这正是想象力在发挥重要的作用。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借助于合理的想象可以理解世界上的许多事情,了解古今中外的丰富知识,并进行创造性活动。

  家长应该为孩子多创设一些情境,在活动中使孩子的想象力得到发展。比如,给孩子讲故事时,家长不要急于把故事讲完,而应该注意训练孩子给故事结尾的能力,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孩子想象力。

  歌德小时候,他的母亲经常给他讲故事,但她讲故事的方式比较独特,总是讲到中途就停下来了,留下一个空间来让小歌德想象,鼓励小歌德自由地发挥,把故事续说下去。由于自小就受到想象力的培养,歌德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作家。

  其实,想象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们在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儿童教育专家认为,孩童时期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时机,孩子们奇异丰富的想象往往孕育促成奇妙的创新,因为,任何创新都萌芽于看似幼稚的异想天开之中。

  作为父母,当我们面对孩子们那丰富的“异想天开”的想象和充满灵气的回答时,应该放弃已经准备好的“标准答案”,对孩子们可贵的想象力进行有效保护。要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不要呵斥孩子所谓“荒唐”的想法,应该给予孩子以积极的回应,不要让孩子想象力毁于我们的一句话。

  创新是时代的品质,是知识经济的动力;孩子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家长一定要精心呵护孩子的想象,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只有这样,孩子梦想的种子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培养孩子想象力的4种方法:

  (1)首先要尊重孩子的学习特点,给孩子创造想象的机会和空间。

  (2)对孩子的想法要持鼓励和支持的态度。

  (3)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

  (4)在生活中不再事事包办或对孩子控制太多,避免抑制孩子的想象力。

 

不要为孩子想象力画上框框

  圆圆上幼儿园时,有一学期幼儿园要开设几个特长班,每周上两次课,一学期300元,谁想上谁上。班里的小朋友都跃跃欲试地要报名,这个报舞蹈班,那个报唱歌班。圆圆从小爱画画,她说想报画画班,我们就给她报了名。

  特长班开课后,圆圆每周从幼儿园里带回两张她上课画的画,都是些铅笔画,各种小动物。这些都是按照老师给的范例临摹出来的,老师在上面给打分。从她这里我知道,老师的打分是以像不像为标准的。画得越像,打的分越高。

  这以后,圆圆画画开始力求“像”了。她很聪慧,在老师的要求下,画得确实是越来越像,分也得得越来越高。可是我也同时有点遗憾地发现,她画中的线条越来越胆怯。为了画得像,她要不断地用橡皮擦,一次次地修改。与她以前拿一枝铅笔无所顾忌、挥洒自如地画出来的那些画相比,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小气与拘谨。

  过了一段时间,开始画彩笔画,圆圆非常高兴。她喜欢彩色的画。有一天,绘画班老师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每人画一幅表示到野外玩耍的画,说要挑一些好的挂到幼儿园大厅里展览。

  圆圆从幼儿园一回来,就迫不及待地拿出她的彩笔,找了张大纸画起来。她画得非常投入,拿起这根笔放下那根笔的,连我们叫她吃饭都有点不愿意。她胡乱吃了几口,就又去画。到我洗完碗后,她也画完了,得意洋洋地拿来给我看。

  我的第一感觉是她画得很用心,颜色也配得很好。一朵红红的太阳放着五颜六色的光,像一朵花一样。以纸的白色作天空,上面浮着几片淡蓝色的云。下面是绿草地,草地上有几个小女孩手拉着手玩。小女孩们旁边有一条小河,河流是粉色的,这是女儿喜欢的颜色。她为了让人能明白这是河流,特意在河流里画上了波纹和小鱼。

  看着这样一张出自5岁小女孩之手,线条笨拙稚嫩,用色大胆夸张的画,我心里为孩子这份天真愉快,为天真所带来的艺术创作中的无所羁绊而微微感动着。我真诚地夸奖圆圆,“画得真好!”她受到夸奖,很高兴。

  她从来没有这么用心去画一张画,自己也认为画得很好,感觉比较有把握被选上贴到大厅里,就对我说:“妈妈,要是我的画贴到大厅里,你每天接我都能看到。”我说我一定要每天都看一看。

  我让圆圆赶快把画收起来睡觉,她往小书包里装时怕折了,我就给她找了张报纸把画卷了,她小心地放到书包里。

  第二天下午,我去接圆圆,看见她像往常一样高兴地和小朋友一起玩,她高兴地跑过来。我拉着她的小手走到大厅时,她忽然想起什么,扯扯我的手,抬起头看着我,脸上浮起一片委屈。我问怎么了,她说,妈妈,我的画没选上。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

  我赶快给她擦擦眼泪,问为什么。她小嘴噘一噘,停顿了一会儿,才低低地说:“因为我把小河画成粉色的了。”我问:“画成粉色的不好吗?”

  “老师说小河是蓝色的,不能画成粉色的。还有,白云也不能画成蓝色的。我画错了。”女儿说得神色黯然。

  我心里忽然被什么钝钝地击了一下,一张画不能被选上倒无所谓,但因为这样的原因不能被选上,并且导致孩子说她“画错了”,这样一种认识被灌输到她小小的心中,却深深地让我有一种受伤感。

  我心疼地抱起圆圆,亲亲她的小脸蛋。我说:没关系,宝贝,你不要在意,没选上就没选上吧。圆圆无可奈何地点点头。

  我带着圆圆往家走,一路思考就这件事我应该对她讲些什么。我问她,画交给老师了吗?她说没选上就不用交,带回来了,在书包里。

  回到家里,我让圆圆把画拿出来,她从书包里取出画,已被她折得皱巴巴的。

  我把她抱在腿上,和她一起看这张画。我问她:“你为什么要把河流画成粉色的呢?”她想了想,嘟哝说:“说不出来为什么,就是觉得粉色的好看。”

  我说:“对,画画就是为了好看,所以我们说一张画,只能说它好看不好看,不能说它对或者错,是不是?”圆圆听了,有点认同,点点头,忽然又否定了,说:“小河不是粉色的,是蓝色的,我就是画错了。”我问她,怎么知道小河是蓝色的而不是粉色的呢?

  我知道她实际上是没有见过青草地上的小河的,她的经验是来源于以前看过的一些书画刊物和老师今天的观点。我的问题圆圆回答不出,她想了想,有点不耐烦地说,“反正就是蓝的嘛。”

  我说,走,咱们看看水是什么颜色,起身领她往厨房走去。

  我拿出一只白色磁碗,接了一碗水,放到桌子上,问圆圆是什么颜色。她看了看,有点为难,看看我,不知该说是什么颜色。我问她是蓝色的吗,她摇摇头。我追问是什么颜色,她想了半天,别别扭扭吐出“白色”两个字。

  我又找了一只红色的小塑料盆,把水倒进去,问她“是白色的吗?”她看看红色盈盈的水,不好意思了。看看我,狡黠地反问“你说是什么颜色?”

  我笑笑,拿起红色塑料盆,把水流细细地倒入水池,一边倒一边说:“你看,水是透明的,很清亮,它没有颜色,是不是?”圆圆听我这样说,好奇地把一根小手指放到水流下,让水顺着指头再流下去。水流完了,她抬起头来看看我,有点感叹地说:“水没有颜色!”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我说,你说对了。于是言归正传,领着她回到她的画上。

  我重新抱起她,拿起她的画,问她,那你说,河流该画成什么颜色?圆圆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画成没有颜色的。”我问:“那你该用哪根笔画呢?”她正要说,又一下子语塞了,回答不上来。

  我笑了,“没有一根笔是没有颜色的,对不对?”圆圆点点头。我继续问,“那你说,河流到底该怎么画呢?”圆圆眨巴着眼,困惑地看着我,不知该如何回答。到这里,河流已是无法画出了。我看这个小小的人如此迷惘,心疼地亲亲她的小脸蛋。

  为了还原她河流的色彩,我不得不先消灭河流的颜色。

  于是我慢慢对圆圆说:没有谁可以规定小河必须画成蓝的,小河本身是没有颜色的。但我们画画儿的时候,总得用一种颜色把它画出来呀。如果画画儿只能画真实的颜色,那我们就永远找不到一支可以画小河的笔,对不对?圆圆点点头。

  我继续说:还有很多其它东西,在我们的彩笔里也找不到它们的颜色,但我们也可以把它画出来。所以你要记住,一张画只有好不好看,没有对或者错。你可以大胆地使用各种颜色——河流可以是粉色的,只要你喜欢,它可以是任何颜色。

  解决了河流的颜色问题,圆圆愉快地玩去了。我心中却又是忧虑又是无奈,我企图以这样的观念影响女儿,呵护她的想象力。可我如何敢领着年幼的孩子,以她的稚嫩,去迎战教育中的种种不妥。最现实的比如以后上不上这个绘画班的问题——

  继续上这个班,就得听老师的话,就不能把河流画成粉色的。每一次上课,老师都给孩子们一个画画儿的框框,孩子的想象力会被一点点扼杀。这样的绘画班,只能使孩子的想象力加速度地贫乏。如果不上,当别的小朋友到特长班上课时,女儿坐在小椅子上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往外走,她小小的心一定是充满委屈的,她怎么能理解突然中止她上绘画班的缘由呢?我的这样一种担忧如何能向她解释得清楚?

  我叹口气,心里真希望幼儿园取消绘画班,那样的话,让我再交300元也愿意。

 

中国儿童为何想象力太差

  最新公布的几项调查研究显示,中国儿童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但创造能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21个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其中的想象力得分最低。儿童是最需要想象力的。而面对这样一个结果,我们不仅失望,而且忧虑。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般说来,欧美国家都较注重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开发,而中国学生往往逻辑思维的训练较多。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就是想象力。德国大作家歌德小时候常听母亲给他讲故事,但他母亲讲故事的方法比较独特,总是讲到一半的时候就停下来,余下的故事则让小歌德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继续说下去,歌德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作家是不是和他母亲说故事的方法也有点关系呢?

  在美国,还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1968年,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听后非常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是“薇拉小姐教的。”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位母亲立即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她的理由令人吃惊,竟是说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象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幼儿园教她识读了“O”后,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诉状递上去之后,幼儿园的老师们都认为这位母亲大概是疯了,一些家长也感到此举有点莫名其妙。3个月后,此案在内华达州州立法院开庭,最后的结果却出人意料,幼儿园败诉,因为陪审团的23名成员都被这位母亲在辩护时讲的一个故事感动了。这位母亲说:“我曾到东方某个国家去旅行,在一家公园里见过两只天鹅,一只被剪去了左边的翅膀,一只完好无损。剪去翅膀的被放养在较大的一片水塘里,完好的一只被放养在一片较小的水塘里。当时我非常不解,那里的管理人员说,这样能防止它们逃跑。他们的解释是,剪去一边翅膀的天鹅无法保持身体的平衡,飞起后就会掉下来,因此可以放在大水塘里;而在小水塘里的天鹅,虽然没有被剪去翅膀,但起飞时因没有必需的滑翔路程,也会老实地待在水塘里。当时我非常震惊,震惊于东方人的聪明和智慧。可是我也感到非常悲哀,今天,我为我女儿的事来打这场官司,是因为我感到伊迪丝变成了幼儿园的一只天鹅,他们剪掉了伊迪丝的一只翅膀,一只幻想的翅膀,他们早早地把她投进了那片小水塘,那片只有26个字母的小水塘。”这段辩护词后来竟成了内华达州修改《公民教育保护法》的依据,其中规定幼儿在学校必须拥有的两项权利:1、玩的权利;2、问为什么的权利,也就是拥有想象力的权利。

  反观我们的传统文化,其中大部分则是鼓励儿童要顺从听话,而不鼓励独立见解;鼓励中庸、随大流,而不鼓励竞争、冒尖;鼓励稳妥可靠,而不鼓励异想天开;鼓励儿童把成人的兴趣当作自己的兴趣,而不保护和激发儿童天性中潜在的兴趣和想象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应试教育也是阻碍想象力和幻想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想象和幻想教育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上,有很多做法束缚了儿童的想象力发展。

  如果把人的认识比作一个圆圈的话,那么有两种能力是重要的。一个是在“圈内”熟练生存的功夫,一个是突破这个圈、进入“圈外空间”的本领。就人类的发展而言,后一种能力更关键、更重要。人类的发展历程,正是不断地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曾框住了我们思想的“圈”。而要想突破这个圈,首先必须敢于想象。正所谓,敢想才能敢干。如果连想都想不到,如何突破、如何创新?

  创造性的工作必先始于思维上的突破。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太喜欢、太钟爱标准答案了。这一情形反映到教育身上,便是应试教育中的“唯标准答案是从”。在我们的教育中,很少有探讨性的东西,多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题目。不鼓励异想天开,不鼓励见解独立,不鼓励多向思维。所以使得学生们在长期的训练中,慢慢形成了只愿循规蹈矩、不敢表达异议的心理。很多时候,离开标准答案反而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了。  (时辑)

 

 

孩子的主见比智力更重要

  独立思考能力是优秀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就必须给孩子独立做决定、自己做事的权利。

  【亲子现场】

  案例1

  王卓和王亚是姐妹俩,她们经常在一起做功课。王亚的数学学得很吃力,有时候做数学作业做到很晚,姐姐王卓想帮助她,可是王亚始终不愿意。很多时候,王卓已经上床睡觉了,王亚还伏在桌子上做作业。

  有一天,王卓睡醒一觉,发现王亚还在写作业,她问王亚在做什么?王亚说有道数学题算不出来,王卓让王亚把题目拿给她看,说她可以帮她解决,可是王亚拒绝了,说:“不用,我自己想想吧。”

  王卓起床,将那道题的答案写完放在桌子上,自己又去睡觉了。但是王亚没有看答案,而是自己认真思考。当她困倦了的时候,就起身走走,然后继续坐在桌子前做题。

  第二天,王亚的数学作业得了“优”。王卓知道,这是妹妹独立思考的结果。

  案例2

  明明今年上一年级了,他的爸爸常年在外出差,妈妈对明明呵护备至,家里什么事情都不让明明做,明明有不同的意愿也常常得不到妈妈的支持,久而久之,他只知道听从于妈妈的指挥,一旦有难以决定或解决的问题,都会向妈妈“求救”。

  如果妈妈多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明明缺乏主见、不会思考的缺点就会克服。可是妈妈却将孩子的行为理解为对自己的信赖。

  这天晚上8点多了,孩子还没有回家,妈妈着急地出去找孩子,当走到学校门口时,看到明明正站在那里,但是学校里面已经漆黑一片。经过询问才知道,明明的几个同学让他在这里等着,说去为明明买吃的了,他就乖乖地在那里等他们。

  妈妈立即意识到,孩子是被别人捉弄了。她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决定以后要逐渐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专家剖析】

  孩子思维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思考能力上。能够独立思考的孩子,思考问题的时候严谨科学、思路清晰,得出的结论会证据充足、符合逻辑。

  一个孩子很聪明或智商很高,只能说明他有创造的潜能,并不说明他很会思考。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迪·博诺将智力和思考的关系,比喻成汽车同驾驶司机技术的关系。司机可能有一辆好车,但是技术不熟练,就不会让好车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反之,司机可能开的不是好车,可驾驶技术很高,也能把车开好。

  思维能力强的孩子,必定是会独立思考的人。他们对问题总会有迅速而灵活的反应,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孩子学习的目的,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正确处理问题,但很多父母都只重视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了“高分低能”的不正常现象。

  孩子的思维能力,主要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依靠场景、画面等一切可以感知的表象,通过对这些形象的理解,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抽象思维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作为思维的基本元素,来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

  曹冲称象的故事则说明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大臣们想了很多称重的方法,可是都行不通,这时曹冲站出来说自己有办法。他叫人把象牵到船上,等船身稳定了,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做了一个记号,然后把象牵到岸上来,在船上装上石头,等船身达到原来的记号时,曹冲就叫人停止装石,把石头的重量称一下,从而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拿破仑说:“思考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事实正是如此,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会有创新能力,进而更好地掌握人生。能够独立思考的孩子,往往会有自己的主见,做事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具有自己的个性和自信,这也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的素质,孩子能够独立思考,遇到疑难问题时,就不会向父母寻求直接的答案。

  父母要认识到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

  方法一:不要直接告诉孩子问题的答案

  孩子年龄小,遇到疑难问题时,总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帮助,想直接得到答案。这时父母一定不要助长孩子的这种习惯,不要当时就给孩子一个直接的或确定的答案。否则时间长了,孩子会对父母产生依赖心理,不会自己动脑思考,也就难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了,这对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和思考能力都是没有好处的。

  聪明的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不是告诉孩子答案,而是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从中学会独立思考。比如,当家里的电视突然没有影像和声音时,爸爸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看看是电源的问题,还是电视机自身的问题。孩子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思考能力,积累了经验,当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时,会充满成就感,思维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

  如果孩子暂时无法独立解决问题,父母可以示范,通过查阅资料、反复思考等方法,让孩子学习思考的方法,这对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非常有益。

  方法二:主动提出问题和孩子一起讨论

  问题是思考的起点。孩子小时候,脑子里会有很多问题,当孩子向父母提出问题时,父母要和孩子一起讨论,耐心地向孩子解释,父母积极地帮孩子解决问题,孩子就会提出更多的问题。

  父母也可以经常给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的大脑经常处于活跃状态,通过这种方式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父母要让孩子学会主动思考,就要从为孩子提出问题入手,父母的问题可以激发起孩子的兴趣,孩子会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不断思考。

  理查德·菲利普·费曼是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获得了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能取得这么辉煌的成绩,和他爸爸从小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他的爸爸非常善于引导孩子思考。他将自己扮演成外星人,“外星人”遇到费曼,会问很多地球上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的区别啊?”“为什么会有气候和天气的变化啊?”在这样的提问情境中,费曼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学会了思考。

  后来,爸爸带费曼去博物馆,为了引导孩子对博物馆产生兴趣,爸爸还是通过提问的方式。他先让孩子自己阅读某些相关书籍,然后再向他提问,对于孩子没有理解的问题,他用易懂的话为孩子解释。

  费曼对于爸爸的教育非但没有感到厌烦,相反,爸爸的提问和讨论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他对百科全书上的科学和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24岁时获得了博士学位,28岁时担任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47岁时获得了诺贝尔奖。

  孩子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父母要善于提出开放性的题目,比如茶杯的不同用途等,还可以用如何解决突发事件,如:“你如果在大街上走丢了怎么办”等类似问题来引导孩子思考。

  父母利用这样的方法,让孩子从全面和新颖的角度思考,让孩子勇于突破常规的想法,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方法三: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

  父母要给孩子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才会有活跃的思维,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压抑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不容易有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思想会受到父母的左右,只会盲从附和父母的意见,这样会影响孩子思考能力的发展。

  父母应鼓励孩子有自己的见解,在孩子发表意见时,即使是错误的,也要让孩子说完,然后再给予适当的指导。对于孩子的正确意见,父母应该积极肯定和表扬,增加孩子主动表达的自信心。

  青青的爸爸是个很民主的人,在家里,他允许青青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使她说得没有道理,爸爸也不会批评她。

  周末,爸爸带青青去参观一个书画展,事先爸爸没有告诉青青里面的画全部是一个人的作品。青青在仔细地看完每幅画后,对爸爸说:“爸爸,这个画家的画真好。”

  爸爸觉得很纳闷,孩子怎么会知道是一个人的作品,他问孩子:“是吗?你觉得好在哪里啊?”孩子回答道:“这些画的颜色搭配很好看,笔法也很大胆。”爸爸听了孩子的话,满意地笑了。

  很多孩子不敢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怕说得不恰当,会受到父母的责备。而青青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和青青的爸爸平时鼓励孩子勇于发表意见是分不开的。

  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调动自己的思维能力,用合适的方法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这是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体现,因为孩子会对自己的问题和表达方法进行缜密的思考。

  方法四:对孩子讲一些益智故事

  益智类的故事和资料很多,真人真事和寓言故事都有涉及。父母通过给孩子讲这些故事,互相讨论感兴趣的话题,对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小猫咬住了一条小鱼,小鱼妈妈恳求小猫将自己的孩子放了,小猫说:“你猜我会吃了你的孩子吗?如果你答对了,我就会放了它。”小鱼的妈妈想了一会儿,说:“你想吃掉我的孩子。”小猫兴高采烈地说:“我如果将孩子还给你,你就说错了,所以我现在要将小鱼吃掉。”小鱼的妈妈立即说:“如果你想吃掉我的孩子,就表示刚才我猜对了。你就该信守承诺将孩子还给我。”小猫被小鱼妈妈的话弄得糊里糊涂,只好松了口,小鱼的妈妈便带着小鱼离开了。

  父母引导孩子从故事中看出小鱼妈妈的聪明,她利用小猫和小鱼思考前提的不同,抓住小猫逻辑思考上的漏洞,救出了自己的孩子。这类故事可以锻炼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

  方法五:和孩子玩一些益智类游戏

  生活是教育孩子的最好课堂。生活中,孩子一般都喜欢游戏,如果父母在游戏中注入益智因素,就可以促进孩子思维力的发展。父母经常和孩子玩一些益智类的游戏,既能沟通亲子感情,又可促进孩子思考能力的发展。如父母利用节假日的时候,举行一些智力竞赛之类的游戏,可以邀请孩子的一些朋友一起参加。

  每个周末,聪聪的妈妈都会邀请孩子的小伙伴来家里做游戏。她会为孩子们准备很多谜语,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并培养孩子的推理及想象能力。她还鼓励孩子们彼此提出谜语,推想答案。偶尔,妈妈也让孩子用扑克牌做数字游戏,锻炼孩子的思维。她还特意买了象棋,让孩子在下棋中锻炼思维力。在妈妈的引导和帮助下,聪聪的智力发展得很顺利。

  在游戏中,父母要教孩子学会思考,运用推理、比较、概括的方法,去促进思维的发展。要鼓励孩子多动手、多动口,全面促进和训练孩子的思维。

  方法六:允许孩子标新立异

  孩子有新奇的想法,父母不要否定孩子,要允许孩子标新立异,因为标新立异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

  有一个推理故事是这样的:江上有座东西向横跨江面的桥,人通过需要5分钟。桥的中间是个亭子,里面有个看守者,他每隔3分钟就出来一次,看到有人通过,就会让他回去,不准他通过。有一个聪明的人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从东往西过桥,走了两分半钟就转过脸来往东走,当看守者出来的时候,他就能掉过头来过桥了。

  如果不破除常规,是无论如何也过不了桥的。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父母要引导孩子换种考虑问题的思路和角度,经过合理的分析和整理、归纳,设想新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你发现孩子的创新能力了吗?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能力并不是多么神秘的能力,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多样化、探索式的思维方式。孩子都爱思考,父母要保护孩子的思维潜能,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多多鼓励。

  【亲子现场】

  案例1

  王欣刚学会拿画笔,很喜欢涂鸦。有一次,李阿姨去她家里玩,看到孩子正在画画,孩子画的是一个蓝色的圆圆的东西,李阿姨没有看出来那是画的什么,于是,她问孩子在画什么,孩子回答说:“香蕉。”

  李阿姨正纳闷的时候,孩子的妈妈走过来看了一眼,说:“嗯,你画得不错。”说着还摸了摸孩子的头。这让李阿姨更疑惑了,这不是在误导孩子吗?

  事后,李阿姨问孩子的妈妈:“孩子用蓝颜色画香蕉,你怎么不去纠正孩子的错误呢?”那位妈妈诧异地看着李阿姨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孩子有这样的想法,说明她有创造性思维啊,或许她以后真的可以培育出蓝色的香蕉。现实生活中的香蕉,她自己吃的时候就会明白它是什么颜色的。”

  案例2

  月月的妈妈平时工作很忙,甚至周末也很难抽出时间带孩子玩。这个周末,好不容易有时间带月月去看儿童剧,还惹得她心里很不痛快。她觉得孩子的很多话很幼稚,甚至是无稽之谈。

  妈妈带她走在路上,月月就指着天上的白云说:“妈妈,棉花糖怎么跑到天上去了?”妈妈抬头看,明明是白云。孩子继续说道:“妈妈,棉花糖后面肯定藏着一个小仙女吧,她怎么不肯出来让我们看见呢?我要是长两只翅膀就好了,可以飞上去看看。”

  当时距离儿童剧开演时间不多了,妈妈也没耐心听她说话,就打断孩子的话,说道:“小傻瓜,天上哪有仙女,你也不会长出翅膀的。”

  月月听了妈妈的话,委屈地掉下了眼泪。

  【专家剖析】

  在现代社会中,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主旋律。创新能力是孩子智力的重要体现,有创新意识的孩子,可以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同时,创新能力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的意识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内在动力源泉。

  孩子具备了创新能力,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进而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带来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新成果。而缺乏创造能力的孩子对周围的事物没有兴趣,缺乏好奇心和求知欲、内向保守、人云亦云、缺乏主见等,这些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创造潜力,尤其在他们三岁左右,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兴趣和求知欲,这时正需要父母的耐心引导,以促进孩子创造力的发挥。在美国,父母都很重视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支持和鼓励孩子的创造性活动,但在中国,孩子一旦有所“破坏”,常会被父母戴上“调皮、不听话”的帽子。实际上,中国父母的做法是错误的。

  创新能力是抽象的,很多父母觉得无从下手,也有的父母担心自身创新能力不强,不足以启发孩子的创新能力,甚至害怕自己扼杀了孩子的创新能力。实际上,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没有那么困难。

  孩子幼儿时期创造力就开始萌发了。研究表明,一般孩子5岁时,拥有90%的创造力,7岁时拥有10%的创造力,但是8岁以后,创造力就下降到2%。因此,父母要抓住解放和启发孩子创造力的关键时期。孩子小时候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想和思维开阔,没有什么束缚,有不可限量的创造能力,因此,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黄金时期是在幼儿期。

  父母要意识到创新能力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把握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的良机,对孩子施以科学合理的引导,使孩子的潜能得以最大的发挥,为孩子成为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

 

培养孩子创新能力五大方法

  方法一:为孩子营造充满创新意识的家庭氛围

  孩子出生后到幼儿期,家庭是他们的主要生活环境,接触最多的是父母。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在影响着孩子,并且,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会模仿父母的做事态度和方法。

  因此,为了培养出具有优秀创新能力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创新的形象,同时,还要给孩子传达乐于创新的态度。

  当孩子要玩新游戏时,父母如果说:“别玩那个,危险。”或者说:“你现在还玩不了那个。”孩子想了解新鲜事物的兴趣就会受到压抑,无法尝试新游戏就会产生挫败感,这就会压抑和打击孩子的主动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更无从谈起了。

  父母要创设宽松、和谐、平等的家庭气氛,做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父母,采用开明的管教方式,遇到事情多从几个新视角分析和解决,帮助孩子解答难题也要从多个角度考虑,这样,孩子会从父母那里获得积极的学习榜样。

  父母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鼓励孩子尝试有难度的游戏,让孩子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一旦发现孩子的天赋,就要积极鼓励和培养,让孩子的创造性天赋得到发展。

  方法二:善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激发孩子创新能力的内驱力,是孩子有所成就的动力,它可以唤起孩子的内在潜能,使孩子完全投入到创造性活动中去。富有创新精神的孩子,一般都有较强的好奇心,许多发明和创作并不是事先预料到的,往往是在好奇心的推动下,经过创新性思维得出来的。

  孩子只有对客观世界的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才有可能发现改进和改变的方面,而这正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好奇心越强,掌握的现实材料就越多,就越有利于创造出新的成绩。

  刚刚的爸爸很喜欢养花,家里的花很多。一天,刚刚突发奇想地剪下了几枝月季花和太阳花,悄悄地埋到了泥土中,还煞有介事地为它们浇水。过了两天,他看到月季花都蔫了,但是太阳花却开花了,还冒出了几个新芽。

  孩子很纳闷,因为两种花是按照同样的方法种的,可却是不同的结果。他带着自己的疑问去找爸爸。爸爸看见自己的花被孩子破坏了,心里很生气,但他转念一想,这正是孩子好奇心的体现啊。

  于是,爸爸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给孩子讲了为什么会出现那样的情况。他相信,鼓励孩子的每一点新想法,对孩子会是莫大的帮助。

  孩子的头脑通常是开放式的,对外界新鲜事物往往怀有浓厚的兴趣,因此,他们会以好奇的心态向父母提问,这些问题是孩子了解世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父母千万不要对孩子的问题置之不理,或是嫌弃孩子,否则,孩子会逐渐失去好奇和热情。

  父母要珍视并且善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正确激发和引导孩子的好奇心,为孩子提供安全的创造环境,点燃孩子学习新鲜事物的欲望。父母可以耐心地回答孩子的提问,经常陪孩子出去走走,使孩子的好奇心向正面发展;而如果一味地斥责、制止孩子的探索行为,则会阻碍孩子的好奇心发展,或者会把孩子引向错误的方向。

  方法三:重视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对于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孩子从外界获取的信息,80%都是通过观察获得的。孩子学会观察,才会记忆和思考,因而观察力是思维的出发点,创新能力的发展离不开观察力,孩子只有在生活中多听、多看,才会掌握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才能顺利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去解决问题。

  孩子的创新性除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教育和环境的影响,父母要从孩子小时候开始,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帮助孩子拓宽视野,让孩子敢于观察、善于观察,以开启孩子的创新性。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他以具备洞察各种现象的超强观察力著称。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注意观察周围,处处留心,时时注意,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观察机会。出国讲学、参加会议、旅游等,他都会进行实地观察。

  当他出国讲学取道美国时,横跨美洲大陆,期间停下来最少六七次,专门爬山考察地质。他从英国回国途中经过意大利和瑞士,也进行了野外地质考察。

  最终,他创立了地质力学,帮助中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如果孩子生活单调,观察的机会少,就会使其脑细胞较多地处于压抑的状态,大脑皮层发育迟缓,智力也会随之受到限制。

  相反,如果孩子生活在丰富多彩、充满新鲜事物的环境中,大脑就可以接受到很多新鲜刺激,常处于兴奋状态,智力发育就较快,创新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由此可见,要想让孩子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父母就必须有意识地带孩子多出去走走,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孩子幼儿期时,观察力缺乏稳定性,持续的时间短,也缺乏系统性和概括性。父母应该教给孩子基本的观察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身边的事物,让孩子学会有目的地观察,逐渐具备条理性和概括性,在提高孩子观察力的同时,发展孩子的创新能力。

  父母还要教给孩子从表及里、由近及远、从局部到整体的观察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习惯,为孩子的创新能力准备好源泉,以促进孩子创新能力的提高。

  方法四:教孩子掌握创新技巧

  科学的方法和技巧是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先导。能够有所成绩的人,无不是经常从他人想不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他人没有发现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多角度地分析和看待事物,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逐渐形成创新性思维。创新的主要方法有延伸、综合、革新、演绎、变向等,很多经典性的创新都运用了其中一种或是多种方法。只有掌握了这些创新技巧,孩子才会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性思维。

  比如,家里的曲别针,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发现它的其他作用,如代替别针、做鱼钩等。

  方法五:鼓励孩子的探索性行为

  冰心曾说过:“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孩子爱玩,喜欢探索未知的事物,并不意味着孩子是坏孩子,相反,这正是孩子创新能力的开始和萌芽,父母不仅不应该制止,还应该有意识地保护和珍惜,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去发现和研究感兴趣的事物及想法。只要孩子是安全的,父母就应积极鼓励他的各种探索。

  鲍林是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他的父亲是药剂师,有自己的实验室。鲍林小时候就非常喜欢实验。他很崇拜父亲能够调配药物,非常想亲自动手做实验。

  父亲很早就注意到孩子对实验感兴趣,开始有意识地教给孩子如何调配药品,怎么做实验。在爸爸的许可和支持下,鲍林每天都待在实验室做实验,最关键的是,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探索精神。

  父亲在鲍林9岁的时候就不幸去世了。鲍林忍受着痛苦,从消沉中走出来,重新进入了实验室。正是在父亲的鼓舞下,鲍林走上了探索科学的道路,后来在化学领域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父母要学会欣赏孩子的探索欲望,允许孩子的探索行为,包括在家里拆卸一些东西。父母可以提前告诉孩子,在拆卸的时候记住拆卸的顺序,拆卸完之后试着重新组装好。这样做,既满足了孩子的探索欲望,又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即使孩子不小心将父母的东西弄坏了,也不要轻易地责怪孩子,否则会扼杀孩子的创造性。

 

 

良好学习能力让孩子不断进步

  孩子具备了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就会随时随地接受各种信息,更好地完善和丰富自己,不断取得进步。父母不仅要把结论告诉孩子,更要教会孩子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自己得出结论,体验学习知识的乐趣。

  【亲子现场】

  案例1

  上二年级的韩语,经常拿着陌生的词语向妈妈请教怎么读,妈妈觉得孩子如果总是这样,就学不会自己学习,于是给她买了一本《新华字典》,韩语再来问妈妈的时候,妈妈认真地对她说:“以后遇到没学过的字或者词,先在这本字典里找。如果找不到,再来问妈妈,这样你就会学会学习。”

  随后,妈妈翻开字典,教给孩子正确的使用方法。韩语按照妈妈的介绍,自己去查询不认识的字词,不仅解决了难字难词,还觉得自己的知识变得丰富多了。她现在可以完全靠自己查阅字典来看读物了。

  在字典的帮助下,韩语读了很多书,不但增长了知识,还学会了学习,她的成绩也很理想,大家都叫她“小博士”。韩语最近还被大家评为了学习委员。

  案例2

  王永今年10岁,头脑很聪明,但是不爱读书学习,作业都要在妈妈的督促下完成。妈妈不在家时,他从来不会主动做作业,更别提复习、预习了,学习成绩不太好。

  这天,他放学回到家,看到爸爸像往常一样在玩电脑游戏,他轻轻走到爸爸身边,看到爸爸正拿着武器和里面的敌人厮杀,就不自觉地给爸爸做起了“外援”,告诉爸爸该怎么玩。

  妈妈看到父子俩玩游戏的场面,眉头不禁皱了起来。为此,她不知道已经劝过爸爸多少次了,但爸爸不知道以身作则,终日沉迷于游戏中。王永在爸爸的影响下,也迷上了玩游戏。任凭妈妈怎么教育,他都不听,妈妈也没有好的办法让孩子自觉学习。

  王永放学后就坐在电脑面前,结果造成视力和学习成绩一起下降。妈妈很头疼。

  【专家剖析】

  学习能力是指孩子在掌握基本工具和思维方式下,自我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局长保罗·郎格朗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由此可见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孩子具备超强的学习能力,学习就会变成他们的内在需要,具有自动化、稳定性的特征,因此,父母要让孩子意识到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学会自觉地学习。

  父母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总是会想尽各种办法。其实,让孩子学会学习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只要能够找对方法,孩子的学习能力就会提高,学习成绩也会一路上升。

  知识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孩子想获得丰富的知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就需要不断学习。这要求孩子不仅要在学校里努力学习,还要在课外广收博纳,吸收各种知识,这时,学习能力对于孩子来说就显得更为必要了。

  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孩子成绩的高低,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学习成绩明显好于学习能力不强的孩子。如果孩子的学习能力差,或者学习存在障碍,就难以取得好成绩。

  在孩子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很多父母一味要求孩子掌握知识,而忽视了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孩子在面对困难时,缺乏正确的解决方法,就会感到学习充满压力和困扰,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父母的心愿,但是“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孩子的学习中,“渔”就是指学习的方法、学习的能力。父母要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找到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慢慢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方法一: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父母通过自己的行为,为孩子营造勤奋好学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从小产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使他们主动拿起书本,主动地追求知识,真正地学会学习。

  父母想要让孩子专心学习,首先自己要安静下来,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不要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如不看电视、不大声说笑,选择安静的活动,如看报纸、看书等,让孩子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中,学会专心致志地学习。

  父母最好为孩子准备一个独立的书房,给他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一间独立安静的书房,容易让孩子静下心来,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不受外界无关信息的干扰,因此学习效果也更佳。

  此外,父母应该努力帮助孩子排除学习的干扰因素,例如,规定孩子不能把玩具带进书房,写作业时不要接待朋友或同学。

  方法二: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孩子自觉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需要从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入手。

  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强烈,就会积极地探索学习方法,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相反,如果对周围的事物不感兴趣,就不会激发起学习的欲望。因此,要想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就要先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父母可以多向孩子展示学习的前景,使孩子对未来充满信心,这样孩子才会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学习,提高自主性。

  思佳今年读三年级,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尤其是数学。尽管妈妈经常对她讲数学的重要性,思佳也知道数学的重要性,但是学习成绩总是没有起色。

  这天,妈妈拿了一个有趣的关于计算的脑筋急转弯,思佳觉得很有意思,就很认真地思考。妈妈顺势引导她读了很多锻炼大脑思维的书籍,在妈妈的帮助下,思佳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她觉得在思考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很多快乐,还总结了很多学习方法。不知不觉,思佳的数学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学习能力也不断增强。

  孩子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动力。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教育影响和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孩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自然会全心全意地努力学习。

  父母要让孩子的学习充满新鲜感,不断赏识孩子的进步,用名人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孩子,激发起孩子对学习的热爱。

  方法三:帮助孩子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

  没有明确的目标,孩子的学习就会停滞。合适的学习目标,是孩子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可以激励孩子主动发掘自身的潜能,积极地学习。所以,父母帮助孩子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合适的学习目标就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而要切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能违背孩子的意愿和要求,盲目地给孩子设置学习目标。

  雷丛丛今年上小学五年级,学习非常勤奋,成绩却不太好,每天的学习也没有计划性,也没有给自己制定过学习目标。

  妈妈建议她制定学习目标,可是她却说那样多浪费时间啊,还不如多做几道数学题呢。妈妈认真地对她讲目标的重要性。在妈妈的督促下,雷丛丛制定了自己的学习目标,立下规定,每天必须掌握当天学习的知识,力争在下次考试中前进5个名次。

  在学习目标的激励下,雷丛丛的学习劲头增加了,成绩果然也有了起色。

  帮助孩子制订学习目标时,父母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在深入了解孩子的自身特点和想法之后,和孩子一起制订学习目标。同时,父母应该告诉孩子,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最好具体到每一天需要完成的目标。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结合起来,孩子的学习会更有目的性和方向感。

  一旦孩子的学习目标和现实脱节,父母要及时修正,让目标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学习目标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孩子有了自己的目标之后,父母要监督孩子的执行情况,鼓励孩子按照目标进行学习,只有将目标坚持到底,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方法四:教给孩子科学的学习方法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孩子需要掌握各种信息,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孩子才能主动接受各种知识,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学习方法是孩子学习的催化剂,可以帮助孩子战胜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让孩子轻松地获得知识。

  成绩优异的孩子,并不是那些终日刻苦的“书呆子”,他们比其他同学更注重游戏和玩乐,学习生活非常开心,关键的原因是他们会学习,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应该是集预习、听课、复习为一体的。父母要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预习、听课、复习的方法。

  预习是孩子学习的关键,只有学会预习,才会逐渐培养起自我学习的能力。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制定好预习计划,合理把握预习的时间。

  课堂是孩子获得知识最有效的方式。父母要教育孩子珍惜课堂时间,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敢于提问。

  “温故而知新”,善于复习的孩子才会更好地掌握知识。父母要帮助孩子安排复习的时间,根据遗忘规律选择恰当的复习方法,帮助孩子检查复习的效果。

  方法五: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果孩子能够在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他便会将追求知识、努力学习当成生活中重要的事情来对待。

  学习习惯一旦形成,便会日积月累地对孩子的学习产生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和变化,而不良的学习习惯则会使孩子丧失学习的热情,延误个人的发展。

  马可尼是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从小失去了爸爸,妈妈将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到了他身上。他没有辜负妈妈的期望,非常懂事,每天都勤于苦读,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他所在的农庄有一座藏书楼,里面的书籍涵盖了物理、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当马可尼第一次见到这些书的时候,就爱上了它们,每天沉浸其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

  马可尼不满足于看书,还亲自动手实践。他整天埋头于读书和做实验中,亲友都害怕他的身体受不了,就决定“绑架”他。亲友趁他睡觉的时候,用黑布蒙住他的眼睛,将他抱到妈妈的房间内,还锁上了门,可是,第二天早上的时候,却发现天窗开了,原来马可尼越窗而出,回到阁楼上去了。

  1899年,他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用电波传递信息的实验,开辟了信息传播技术的新篇章。

  正是因为惜时如金、埋头苦读,马可尼学到了广博的知识;正是因为他锲而不舍地做实验,才掌握了熟练的实验技能,这一切,都源于马可尼强烈的学习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方法六: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

  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自学能力,才会保证孩子可以随时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行学习,不被社会所淘汰。

  要让孩子学会自学,首先需要增加孩子学习知识的动力,使孩子对学习保持积极的兴趣;教给孩子适当的自学技巧和基本方法,比如学会使用工具书来查阅自己所不知道的内容,学会自己探索;还要帮助孩子克服懒惰的坏习惯,自觉将学习作为增加知识的手段。

  孩子具备自学能力之后,就可以将被动变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不会提问的孩子不会学习

  为什么孩子总是“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是一件好事,喜欢质疑、问题多的孩子总是学习得更透彻,因为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孩子掌握的是“思考的链条”。

  【亲子现场】

  案例1

  科内尔·海门斯因其在呼吸和血液等方面的研究做出的突出贡献,获得了1938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他能取得如此卓著的成绩,和爸爸从小对他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海门斯的家离北海不远,爸爸经常带他去那里划船、游泳。有一次,他们正在海上玩着,海门斯突发奇想,问道:“爸爸,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一样生活在海里啊?”

  当时,海门斯的爸爸是一位在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的研究上成绩显著的学者,他耐心地给孩子讲其中的原因:“人如果一直潜在水里,就呼吸不到氧气,因此不可能和鱼一样始终待在水里,但是如果在潜水之前多做深呼吸,在水里待的时间就越长,因为做了深呼吸之后,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就会减少。这里面的学问多着呢,还等待人们去研究。”

  海门斯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还有很多未知数呢!”他默念道,于是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像爸爸的科学家,解开大自然和人类的很多谜底。

  案例2

  王飞在外人面前很少说话,更别提向别人提问了。他很小的时候,也是一个爱问“为什么”的孩子,他常常会拿“天上怎么会下雨啊”、“为什么会有黑夜和白天的区别啊”、“月亮上有什么啊”之类的问题来问妈妈。

  可是妈妈对他很没有耐心,常常不耐烦地说:“去,去,去!没看见我在忙吗?长大后你就会知道了。”王飞为了不惹妈妈生气,以后就不再问这样的问题了。

  上学之后,王飞有不懂的知识也会拿回家找妈妈请教,妈妈还常常嘲笑孩子笨,说王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

  王飞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害怕在学校里向老师和同学提问,会受到同样的讽刺挖苦,就变得沉默寡言,即使有不会的问题也不提问,在这样的情绪影响下,他的学习成绩也一直没有起色。

  【专家剖析】

  质疑是指对各种问题都持怀疑、好奇的态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其实代表孩子在主动思考,如果孩子将这样的能力用在学习上,往往会取得更理想的成绩。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质疑是孩子学习的开始,如果孩子早期没有养成质疑、好问的好习惯,将来就不会有较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就是对几个问题产生疑问,并且自己努力去寻求正确答案,从而在科学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是一个善于提出问题的人,在1900年第二届国际数学大会上,他做了题为《数学的问题》的报告,提出了当时数学领域内的23个问题,这些问题后来被称为“希尔伯特问题”,对后来数学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其实,只要可以提出大量的问题,就说明这门知识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果问题越来越少,则预示着衰亡。

  孩子爱提问、爱质疑,正是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孩子向父母、老师、书本发问的过程,就是积累知识的过程,因此,孩子的质疑能力很重要。质疑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是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另辟蹊径、探索新知识的重要途径。这样的孩子遇事也会独立思考。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重要的不是孩子是否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而是要有一种怀疑精神,对知识保持强烈的好奇心。父母要想让孩子学到真学问真本领,培养孩子的质疑能力是不可缺少的。父母一定要珍惜孩子的质疑能力,积极肯定和回应孩子的提问,一定避免训斥、讽刺孩子。父母应该重视孩子的质疑,耐心倾听孩子的提问,并启发和诱导孩子自己去解开疑问。

 

激发孩子提问的五大妙法

  方法一:保护孩子的质疑之心

  父母不要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质疑,而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理解孩子的问题。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会以兴趣为基点,琢磨、研究,从而发现问题、学到知识,甚至会有所发明创造,因此,聪明的父母要学会保护孩子的质疑之心。

  詹姆斯·杜威·沃森是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得主。他从小就很聪明,爱提出问题,并且还会亲自实践,尤其是对于生物遗传问题。

  有一次到吃饭的时间了,可是沃森还没有回家,爸爸出去找他,发现他正一动不动地半蹲在一个鸡蛋上,爸爸很纳闷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举动,沃森说:“母鸡是这样孵小鸡的,我想看看自己可以吗?我就拿了一只鸡蛋,估计一会儿就可以孵出来了。”爸爸听了大笑,但他立即意识到自己的态度是错误的,他先是肯定了孩子的质疑精神,然后给孩子讲清了道理。

  沃森正是在不断的质疑中,成长为一个科学巨匠的。

  善于提问题,是孩子好奇心的体现。孩子提问题,说明孩子对问题感兴趣,父母珍视孩子的提问,是在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如果压制孩子的好奇心,那么,孩子的质疑能力就不会得到发展。孩子有质疑之心,说明孩子是在真正地思考问题,这在学习中是必需的。孩子只有对知识和学问怀着质疑的心情,才会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增加自己的智慧,实现学习上的进步。因此,父母一定要保护孩子的质疑之心。

  保护孩子的质疑之心的诀窍是,父母应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学会换位思考。当发现孩子的质疑之心时,要学会理解和支持,更要不失时机地肯定和引导孩子。

  方法二:认真对待孩子的提问

  孩子向父母提出各种各样的怪问题,说明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动了脑筋,而且也反映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父母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要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认真为孩子作答。

  另外,孩子向父母提问,是他们求知欲望的体现,也可以反映出孩子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父母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发现孩子的长处和缺点,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有一天晚饭后,鲁迅先生靠在躺椅上,小海婴在他身边问了很多幼稚的问题,对于他的每个问题,爸爸都耐心解答。

  “爸爸,你是谁养出来的啊?”

  “是我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

  “你的爸爸妈妈是谁养出来的啊?”

  “是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

  “哦,那最早的时候,人是从哪里养出来的啊?”小海婴锲而不舍地问道。

  鲁迅先生没有表现出一丝不耐烦,面对小海婴企盼的眼神,他耐心地说:“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不是简单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你现在年龄小,还理解不了。等你大了,老师会给你讲清楚的。只要你好好学习,这个疑问就会解决。”

  鲁迅先生的回答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知道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又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对于孩子暂时理解不了的问题,选择了避而不答,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埋下求知探索的种子。

  对于难度适中的问题,父母应该详细解答,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同时告诉孩子自己的解题思路。对于难度较高的问题,父母不必感到难堪,更不要用训斥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权威,而要坦诚地告诉孩子自己不知道,并和孩子一起来讨论,为孩子树立起实事求是的榜样,这样还可以激发起孩子的求知欲望。

  无论孩子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父母都要耐心倾听,力求做出正确的回答,并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此外,父母要欢迎孩子提问,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方法三:引导孩子学会提问

  要想让孩子学会提问,父母首先要做到善于向孩子提问,经常和孩子谈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从而引导孩子学会思考和提问。在提问孩子的过程中,内容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和知识范围,不能提得过难或过易,不然会挫伤孩子思考的积极性。孩子经常处于提问和思考的环境之中,自然会慢慢学会提出自己的疑问,进而养成质疑的习惯。

  父母要掌握和孩子说话的技巧,启发、引导孩子的好奇心,比如不马上为孩子提供答案,而是进一步提出疑问和悬念等方式,激起孩子更强的求知欲。

  方法四:鼓励孩子自己答疑

  对待孩子的提问,父母要善于引导,注意拓展孩子的思维。如果孩子的问题自己稍微动脑就可以解答的,父母就不要直接给孩子答案,而要鼓励孩子自己去思考,否则孩子会养成什么事情都依赖父母解答的坏习惯。

  当卡尔·威特三四岁的时候,爸爸每天都要把他带到郊外去,让他接触和观察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有时候,爸爸会捉一些昆虫,然后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教给他昆虫方面的知识。

  遇到自己也不知道的问题,爸爸便会老实告诉孩子:“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我们一起去找答案吧。”

  父母不妨让孩子多接触新鲜的事物,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并自己去寻找答案,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孩子在自己答疑的过程中,也会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五:适时地赏识孩子的“质疑之心”

  孩子对事物提出自己的质疑时,父母要给予适当的赏识,让孩子更加大胆地去质疑。父母千万不要否定孩子的意见,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从他们的年龄特点和思考方式出发,积极肯定他们的想法。

  刘聪回家后对爸爸说:“爸爸,今天老师讲的有个地方不对。”爸爸放下手中的报纸,饶有兴趣地让孩子说来听听。

  原来,刘聪今天学了《麻雀》一文,老师说这篇文章表现了伟大的母爱,可是他却认为,文章从始至终没有提到过麻雀是不是母麻雀,所以,他怀疑老师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文章中的麻雀也有可能是“爸爸”。

  爸爸觉得孩子的话有道理的,于是表扬了他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能力。

  即使孩子的质疑很幼稚,不一定完全正确,父母也要充分肯定孩子的这种行为,用鼓励的心态保护孩子用心思考的精神。

 决定孩子一生的36种关键能力(一)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http://baby.sina.com.cn/z/36guanjiannenli/index.s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