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师“关心”惹的祸?

 张班级管理 2018-12-18

案例回放

一名女学生母亲突然去世,之前她对母亲意见较大,母亲去世她也不愿意让任何人知道。但班主任处于关心,告诉了她们宿舍的一位同学,让这个学生关心她。她知道后情绪特别激动,一致对老师耿耿于怀。最近在班级公开顶撞班长,对班主任也不尊重,敌对情绪特别大。她此前在学生会工作还是比较认真的,因为她不服从管理,学生处先停了她的学生会工作。有的老师说不该停,但她连老师都不尊重,怎么能留在学生会呢?


【六措并举求突破】

山东省聊城财经学校姜雪剑

首先班主任要保持平和,消极情绪是理性的杀手。我交流一下我的类似经验:此前我班一个男生的父亲急病去世,他很难过,不想让同学们知道。我想:如果保密,那么其他不知情的同学难免会无意中刺激到他;不保密,可能会刺激到他的自尊心。

一、动之以情

我先表达了安慰,鼓励他勇于面对。尊重学生想法,在学生同意的前提下开展工作。违背学生意愿,是万万不行的。

二、晓之以理

我让他假想一下,假如是别的同学遭受了这样的不幸,那我们是不是应该适当地帮助他?反之,我们能不能跟他开不合适的玩笑来刺激他?该男生当然会给出正确的答案,每个遭受不幸的同学都应该得到尊重和帮助。

三、将心比心

同理你也有权利得到应有的帮助和尊重,同学们也有义务不刺激你。所以我建议这个事情不要保密,要相信同学们能理解支持我们。反之保密的做法是不自信的表现,对自己和同学们都不好。他终于同意不保密。

四、及时关注

我也没有大肆宣扬这件事,只是告诉了几个有正气感的班干部。叮嘱他们不在这名同学面前提家长去世的事情,对他近期的各种反常行为多留意,多包容,常汇报。

五、转移注意

我让这名同学担任我任教科目的课代表,在锻炼他的同时,便于对其经常观察和交流。又让他担当管理班级门窗开关的“门神”,鼓励他为班级做贡献。他在班干部的带动下,学会了踢足球,日渐阳光起来。

六、跟进帮扶

这位品学兼优且家庭困难的同学在评助学金的时候迟迟不写申请书,我知道他心里有郁结,于是找到他信任的亲戚做工作,最后成功地争取到助学金。现在,这名同学各方面都表现得很好,与同学们关系融洽。

【换位思考促转变】

四川交通职业学校陈睿

换位思考修复关系

育人的前提是建立关系,和学生成为自己人。缓一缓,给孩子空间,她需要的是一个自我修复的过程。她此刻的愤怒不是冲着老师来的,试想一下,一个孩子为何之前对母亲有怨气?因为觉得母亲对自己不好,我跟母亲赌气她就会关注我,然而现在她走了,永远没有机会修复想要的母爱了。她会怨自己、怨人生,她在用痛苦惩罚自己。可以把情况跟家里人(她信任的)说,寻求家人的帮助更适当。老师如果不放心,可以私下喊一个细心的孩子远远的观察着,有能力的话也可以自己观察着,她缺什么远远送过去,然后离开,坚持下去,直到孩子自己愿意开口再酌情跟进。

积极沟通化解误会

班主任可以告诉与之发生误解的孩子,她最近正在面临一些极其困难的事,他需要我们的包容作为帮助。班主任不是全能战士,无需扛起所有责任,人生中有些问题只能自己面对和解决。学生如此,我们也如此。尤其是今天的老师往往身兼数职,如何告诉孩子团队精神和合作,那就是我们老师先合作,心理方面的问题就交给心理老师好了,我们可以学一些足以帮助大多数孩子,但帮不了所有孩子。学习整合资源可以让老师从繁重的事务中抽出身来,去构思班级整体规划,去建构班级德育工作的体系,也能让自己有时间好好生活。

专业人员及时跟进

不建议其他学生介入,如果学校有心理工作室,请专业人士跟进。班主任如果不能包容消化这样的戾气,不要自己强行解决。最简单的检验自己是否适合帮助孩子的方法就是当她怒吼抵触时我是否感到伤害,是否觉得愤怒,我是否有明确方法跟进,如果解答不了就毫不犹豫找心理老师。

【集体帮助寻契机】

福建省泉州农校陈懿祾

确实不能停掉这学生在学生会的工作。这是她积极动力的一种表现,可以以此为契机,鼓励她认真工作,在班级也能认真表现。想要她在班级有所改变,就得摸清她的心结,做一下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她的心结就在她母亲的事件,虽然她跟她母亲有意见,但也不喜欢妈妈离世,她的心里应该假想妈妈还活着,所以不想别人知道妈妈过世的事,也不想别人提起这事,这是她心痛的地方,也怕别的同学瞧不起她。

她现在心理是最脆弱,需要呵护和尊重,更需要老师和同学们的情感支持与关爱。班主任和同学知道此事,关爱方式欠妥,以后只能用默默的关爱与包容,用行动证明大家是在关心她。再让其他任课老师侧面提醒她大家对她的爱与关怀,让她自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倔强。

海南三亚技师学院杨宇

他对母亲意见大,可能正是对母爱求而不得的外在表现。一般来讲,外在表现越激烈,内心的爱就越深沉。本来他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没有了母亲,结果同学知道了,而同学不管从地位、技巧上可能都不能很好的处理这个问题,导致这个学生情绪走向偏激。如果是我,我会先把学生从对母爱渴求的压抑中拉出来,让她回忆母亲的“不好”,解开她对母亲的误会。接着让他回忆母亲的好,给她证实每个妈妈都是爱孩子的,只是抱得了砖就抱不了你,最后鼓励他振作起来努力学习回报母亲。

福建省龙岩卫校李丽娟

我个人认为这个学生内心很痛苦,如果她只是对母亲心怀不满和怨愤,母亲去世她不会不让大家知道。她的内心肯定充满矛盾、悲伤、不满、埋怨、愧疚……老师虽然是出于关心透露了家事,但事实是没有尊重学生的意愿。我建议当事老师找个机会真诚道歉,关心教育与引导,学生会慢慢接纳理解的。

【心理引导多鼓励】

山东省临沂卫校曹卓

这个案例我想也是对我们班主任工作的细腻程度、换角度思考问题等的一个提醒,在开展班级层面的工作之前,是否做好对她心理状况的充分了解和把握?在没有获得她的充分信任的情况下,就匆忙向同学透漏,很容易激发她的过激反应,造成她的逆反情绪。因为这名同学对母亲的态度比较复杂,她其实是在失去母爱的痛苦追悔中用这种方式在惩罚自己,是青少年时期比较典型的自虐型表现。

班主任首先应该找途径让她充分释放痛苦,让她感受到班主任老师对她内心的复杂情感有共鸣,才会给予老师实行“共情”和“自己人”的机会,释放的过程中使她卸下浓厚的敌意和防备,这个时候班主任可根据她在班级中的具体表现和优缺点,设计策略帮助她渡过痛苦平复期。

广东省海洋工程学校杨少姗

这位班主任把学生母亲去世的事情都告诉她室友,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事情发生时应该私下找该同学沟通并征求她的同意。现在感觉班主任认为她做对了,是为了学生好,事实上没有尊重学生的隐私,考虑她的感受,这些东西是不是学生想要的? 

天津民族中专章陈鑫

班主任肯定是好心,但是没想到会是这样,不能直接批评班主任,这样肯定会特别伤害班主任对工作的热情。但是可以拐个弯,让班主任和孩子道歉。我觉得改变这个孩子的态度需要时间,因为性格不是一下子形成的。孩子需要爱和时间,教育的基础是先让学生感觉到爱,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知道老师是为了自己好。孩子正是转折点,态度不好也是正常的。

【对症下药巧沟通】

河南经贸技师学院高远

1)孩子真的有问题吗?

所谓孩子的问题也许只是我们想当然地感觉有问题。

记得有一次在火车站,我看到一个女士拿着特别大的行李箱出站,特别吃力,我从后面走过来,出于好心询问:“需要帮忙吗?如果你信任我,我和你一起搬出去。”这位女士笑着说说不用,眼神里充满了怀疑。我只好独自先离开。

这件事给我的启发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们想的那样需要帮忙;帮忙人也讲究方式,不能让对方有负担。

但我如今每次经过火车站看到需要帮忙的还是会帮下。

最近一次是出差参加演讲比赛,有个妈妈带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经过闸道门后,妈妈突然说一句“我拉掉什么东西了,妞妞在这里等下看着行李,妈妈马上回来。”然后把闺女和行李留在过道上,自己跑过去了。

我正好经过旁边,看到后实在担心小女孩的安全,我站在小女孩后面两米多的地方,看着小女孩,全程没有打扰她,也没有跟她说话。直到她妈妈回来,我才不声不响离开。

帮忙别人不需要有太多痕迹,这件事情我现在回忆起来心里还是暖暖的。

2)如何选择管理的时机?

如果孩子确实有问题,为什么非得马上解决,有些问题并不需要马上解决,需要契机,需要由头,需要氛围,需要很好的切入点。

如果没找到切入点,可以留心,但别急着干预。




【管理跟进防后患】

河北省邯郸学院秦超杰

第一,学校暂停她学生会做法是可以的,目的在于告诉她,即便老师做的有不妥,可以私下跟老师交流。也不能当面顶撞老师,不能任性。作为一个学生干部,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配做干部。今后的生活中还可能碰到很多不如意,学会管理情绪。

第二,等学生冷静后找她谈谈,私下老师可以向学生道歉,不该未经同学允许把私事告诉他人。但是也请她理解老师,老师也是好心,只是在保护学生隐私上做法欠妥。

第三,教育学生正确看待母亲去世这事,单亲的家庭不不丢人,母亲去世也不丢人,即便学生知道了也不丢人没必要大惊小怪。

第四。老师多理解学生。学生为啥情绪激动,我分析她是三个原因:一是承受不了,打击太大。无论母亲再不好,她母亲去世都会让她伤心欲绝,她的幼小心灵还承受不了母亲突然去世。二是悔恨自己。母亲突然去世了,她可能突然感觉母亲重要了,她可能感觉如果自己不让母亲生气,可能母亲还不会去世,她有点自责。三是感觉命运不公,别人都有喜欢的母亲,自己却有个“讨厌”的母亲,如今居然连“讨厌”的机会也要剥夺了。

海南工业学校王建

学校管理者所谓的学生问题,其实是她自己的问题。

1、她没有看到班主任工作中不尊重学生的问题;

2、对学生因班主任不尊重其隐私导致的情绪问题视而不见;

3、年级管理者很在意自己的权威,似乎我对你好你就必须对我好,这不是对学生真正的爱。




    案例点评:
     教育不应该是生硬的,更不是胁迫,而是尊重、生活、互动,更是宽容和理解。只有对学生多一份尊重,才会迎来师生和谐。

      只有给孩子以真挚的爱,给孩子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孩子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和仰慕的心理,才能向老师敞开内心的世界,老师才能“对症下药”,让沟通收到应有的效果,把孩子们心中的光芒唤醒,看到精灿灼人的明眸。





本文由相关班主任研讨群老师友情提供,谨致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