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冷兵器时代的铠甲,还有多少你不知道的秘密?

 好了明理 2018-12-19

在冷兵器时代,士兵在近距离搏斗过程中,一方面要勇猛杀敌,另一方面也需要尽最大可能的保护自己少受伤害,为此便诞生了一种士兵的身体防护工具——甲,这便是铠甲的前身。

在这里有一个概念需要先搞清楚,那就是“铠”与“甲”的区别,以及为什么我们又习惯称之为“铠甲”。中国先秦时,也就是春秋时期以前,主要用皮革制造,称甲、介、函等;战国后期,铜、铁等开始普遍用于军事和农业,出现用铁制造的铠,皮质的仍称甲;唐宋以后,不分质料,或称甲,或称铠,或铠甲连称。

冷兵器时代的铠甲,还有多少你不知道的秘密?

据传,甲是蚩尤发明的。铠甲起源于原始社会时以藤、木、皮革等原料制造的简陋的护体装具。商周时期,人们已将原始的整片皮甲改制成可以部分活动的皮甲,即按照护体部位的不同,将皮革裁制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皮革片,并把两层或多层的皮革片合在一起,表面涂漆,制成牢固、美观、耐用的甲片,然后在片上穿孔,用绳编联成甲。皮甲在车战中与盾相配合,可以有效地防御青铜兵器的攻击。在使用皮甲的同时,也开始在甲上使用一些青铜铸件,但并不普遍。战国后期,锋利的钢铁兵器逐渐用于实战,促使防护装具发生变革,铁铠开始出现。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铁铠甲片,是在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的。但直到汉朝,铁铠才逐渐取代了皮甲。西汉时期的铁铠经历了由粗至精的发展过程,从用较大的长条形的甲片(又称甲札)编的札甲,逐渐发展为用较小的甲片编的鱼鳞甲;由仅保护胸、背的形式,发展到加有保护肩臂的“披膊”及保护腰胯的“垂缘”。随着钢铁加工技术的提高,铠甲的精坚程度日益提高,类型也日益繁多,其防护身躯的部位逐渐加大,功能日益完备。到三国时已出现了一些新型铠甲。铠甲的完善和发展高峰在隋唐时期,到宋代因为火器的出现,铠甲的防御功能显得就相对比较脆弱了,故而慢慢铠甲的发展也就开始走向了衰退的时期,不过铠甲一直延拥到清朝末年,士兵都还在使用,只是面对希望列强的枪炮攻击,铠甲的防御能力已经无济于事,只能在近距离搏斗中还能起到它原有的防御功能。到近代战争爆发后,铠甲也就基本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冷兵器时代的铠甲,还有多少你不知道的秘密?

以上是铠甲的大致发展和衰退历程,那么铠甲,还有多少是我们不知道的呢?是不是心中还有很多的疑虑?我们接下来再来介绍一些关于铠甲的细节。

冷兵器时代的铠甲,还有多少你不知道的秘密?

第一、铠甲穿上去热吗?

答案是肯定的,就是春秋之前用皮革、棉、布等材料制成的甲,也是很厚的,因为他需要做的比较厚,才能缓冲、缓解穿戴者受到的正面打击。战国后期的铠甲,里面接触身体的是皮革或者布、或者棉等材料的内衬,以此来减小铁铠对皮肤的摩擦,以及缓冲打击,所以穿上去感觉很热是必然的,但是对于拼杀在战场的兵将来说,战场上首先考虑的是性命,若能有效保护自己的身体少受打击创伤,那么热也就是微乎其微的事了。

冷兵器时代的铠甲,还有多少你不知道的秘密?

第二、铠甲有多重?是否会造成士兵行动缓慢?

我国古代的盔甲并不轻。在宋代,锁子甲的重量大约15公斤,15世纪时的哥特式全身甲也有大约20公斤。虽然17世纪最重的盔甲达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是在20——30公斤的范围内。在铠甲的重量方面,一般重量与防御能力是成正相关的,也就是铠甲越重,他的预防面就大而且防御能力也就大;重量轻防御能力就相对会减弱。所以到了宋朝,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铠甲以29.8KG为限。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35KG;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铠甲定为28-33KG;而弩射手的铠甲定为22-27KG。

铠甲重量自然也会对穿戴者的行动产生一定的影响,越重的铠甲,越会造成行动缓慢。所以士兵穿戴什么样的铠甲,也会因为自己士兵的战斗能力来考量,若是轻骑快攻型部队,则会要求速度敏捷,在铠甲的选择上就会从轻质的来选择。若是列阵对抗,则会选择防御弓箭、防刺伤能力更强的重型铠甲。

冷兵器时代的铠甲,还有多少你不知道的秘密?

第三、为什么作战双方都穿着铠甲,战斗过程还是死亡惨重?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知道铠甲的具体防御部位,及防御能力春秋以前的甲,能够防御远程的弓箭射伤,抵御弓箭的穿透能力,能够减缓刀剑的砍伤,但是对于刺伤的防御能力却是很弱的,所以古代打仗都是先拼杀打斗,再拼打过程寻找刺杀机会。另外铠甲一方面是防御,另一方面也需要让穿戴者能有效进攻,故而肢体需要活动自如,所以脖颈、四肢基本上是没有甲片的,没有多少防御的,铠甲的重点防御部位在于前面的胸腹,后面的背部。故而在拼杀过程还是能寻找到对方的刺杀部位的。尤其是头部、脖颈最容易被伤害。所以古代战争中都以斩敌首级为战斗中评价功劳大小的依据。

看完以上介绍,希望能让您了解更多铠甲的知识。

原创文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