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鉴赏辞典》第八十三首《送刘昱》(李颀)

 古风泊客 2020-10-24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

 【古风泊客一席谈】

  送刘昱


     【盛唐·李颀·古体诗

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北风吹五两,谁是浔阳客。

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

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

    拼音版:

bā yuè hán wěi huā ,qiū jiāng làng tóu bái 。

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běi fēng chuī wǔ liǎng ,shuí shì xún yáng kè 。

北风吹五两,谁是浔阳客。

lú cí shān tóu wēi yǔ qíng ,yáng zhōu guō lǐ mù cháo shēng 。

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

xíng rén yè xiǔ jīn líng zhǔ ,shì tīng shā biān yǒu yàn shēng 。

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

[作品介绍]

《送刘昱》是唐代诗人李颀创作的一首古体诗。全诗共八句,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以写景起兴,抒写离情别绪;后四句是第二部分,在设想的景况中,寄寓一腔深情厚谊。这首诗以临风寒苇轻点别绪,以秋江白浪,抒发豪情,描写肃杀而又雄壮的分别场景和离别氛围。

[注释]

     ⑴刘昱(yù):作者的友人。

    ⑵苇(wěi):芦苇。李时珍《本草纲目》:“苇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芦,长成曰苇。”

    ⑶浪头:掀起的波浪。

    ⑷五两:古代的候风器,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而成。

    ⑸浔(xún)阳:地名,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古称。

    ⑹鸬鹚(lú cí):一种鸟,也叫水老鸦、墨鸦、鱼鹰,属于鹈形目鸬鹚科。

    ⑺郭:外城。

    ⑻金陵:今江苏南京的古称。

    ⑼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译文]

八月的芦苇和江边的浪花都是白色的。

北风吹着候风器,谁才是浔阳的客人呢?

雨后天晴,鸬鹚在山头停留,扬州的外城晚上生出潮水。

行路之人晚上住在金陵的小岛上,可以听到沙滩边大雁的鸣叫。

  [作者介绍]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一称赵郡(治今河北赵县)人,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725年)进士及第,曾任新乡县尉,晚年在帮乡隐居。他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其诗内容丰富,所作边塞诗,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生平事迹见《唐才子传》。有《李颀诗集》,《全唐诗》编其诗3卷。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颀宦游江南送别朋友刘昱时所作。刘昱不知何许人,从诗中可考见的,他与李颀是朋友,但关系并不十分密切,两人当时同在镇江扬州这一带。八月间,刘昱溯江西上,准备到九江去,李颀作此诗送别。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在有情无情之间,着笔淡永,但也并不是敷衍应酬。

诗一开头,就以景衬情,渲染了离别的气氛:“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八月秋意凉,岸边的苇花是白色的,江中的浪头也是白色的,再加上秋风瑟瑟,于是,浪花借助风力打湿苇花,苇花则随风而扑向浪花,两者似乎浑然一“白”了。这“白”,不是严冬霜雪之白,也不是三春柳絮梨花之白,而是凉秋八月之白,既不绚烂,也不凛烈,而是素净萧疏。此诗将芦花与秋江浪花联想在一起,让人感受到一片雪白的情境之中,纯洁的友情之爱白浪滔天——那种“芦花一白万顷雪”的情景之美,也就构成了雪花一样翻腾的江水了。其时,北风吹动船桅上的“五两”,似乎在催赶着离客。“浔阳客”,表明了船的去处。浔阳,在镇江的西南方,北风恰是顺风。看来,船就要趁好风而开动了。那么,“谁是浔阳客?”当然是刘昱,这一点,诗人明白,读者也明白。然而诗却故意用设问句式,使文气突起波澜,增强了韵味。八月风高,苇寒浪白,谁也不会愿意风行水宿。眼前刘昱偏偏要冒风波而远去浔阳,因而“谁是”一问,言外之意,还是希望刘昱且住为佳。诗心至此而更曲,诗味至此而更永。

可是刘昱究竟是留不住的。北风吹着五两,何况雨止潮生,又具备了扬帆启碇的条件。“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这两句并不是泛泛写景,而是既暗示离客之将行,又补点出启行的地点(鸬鹚山当在镇江一带,其地已不可考)。而诗由此也已从前面的入声十一陌韵而转用八庚韵,给人以清新之感,与这两句所表现的秀丽景色是十分和谐的。于是,刘昱在这风高潮涨雨霁天晴之时走了。诗人伫立凝望着远去的客船,不禁想道:今宵客船会在哪里夜泊呢?“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一般送客诗,往往易落入送别时依依不舍,分别后惆怅独归这一窠臼,而李颀却把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到行客身上,代行人设想。身在此,而心随友人远去。后来北宋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用的也是这种手法。诗人推想刘昱今夜大概可以停泊金陵江边了,那时,耳边会传来一阵阵凄凉的雁叫声。苇中有雁,这是常见的,因而诗人由镇江江边的芦苇,很容易联想到雁。但仅仅这样理解还不够。雁是合群性的禽鸟,夜宿苇中也是群栖的,群栖时一般不发声,如果发出鸣声,那一定是失群了。刘昱单身往浔阳,无异于孤雁离群,那么夜泊闻雁,一定会联想到镇江的那些朋友,甚或深悔此行。“试”字,即暗含比意。反过来,留着的人都思念刘昱,这就不必说了。末句既以“雁”字呼应芦苇,又从雁声发生联想,委婉蕴藉,毫无显豁呈露之气,别有一番情味,开后来神韵之风。

此诗虽然是一首古体诗,但在古拗中时有律句,在散漫中夹带对偶,丰富多姿。如第一段头两句都是拗句,而第三句用律句;第二段四句七言诗,除第一句是连下五个平声字的拗句外,其余三句都是格律严整的律句,与七律仄起式的第二、三、四句平仄格律全同,在声律上兼有铿锵顿挫的音乐感、柔和婉谐的美感。再如“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两句,在前后一片散漫之中,突然插入工整的对偶句,正所谓“于局势散漫中求整饬”(《说诗晬语》),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在声韵与情境的配合方面,第一段用节拍急促的五言诗,配以短促的入声韵,抒写临别时激烈的情怀;第二段,情境由激烈转为舒展,声韵也随之转换,变五言为七言,化急节为慢声,配上悠扬的平声韵,更显情深意切。

佚名


《送刘昱》   [盛唐·李颀·古体诗]

八月寒苇(wěi)花,秋江浪头白。

八月的芦苇和江边的浪花都是白色的。

苇:芦苇。浪头:掀起的波浪。

北风吹五两,谁是浔(xún)阳客。

北风吹着候风器,谁才是浔阳的客人呢?

五两:古代的候风器,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而成。浔阳:地名,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古称。

鸬(lú)鹚(cí)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

雨后天晴,鸬鹚在山头停留,扬州的外城晚上生出潮水。

鸬鹚:一种鸟,也叫水老鸦、墨鸦、鱼鹰,属于鹈形目鸬鹚科。郭:外城。

行人夜宿金陵渚(zhǔ),试听沙边有雁声。 

行路之人晚上住在金陵的小岛上,可以听到沙滩边大雁的鸣叫。

金陵:今江苏南京的古称。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送刘昱》,诗人写的一首送别友人刘昱的赠别诗。

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八月的芦苇和江边的浪花都是白色的。

八月,天气转凉,露凝而白。一场秋雨一场寒。江边的景色都是白色的,似乎都带有一些寒意。

北风吹五两,谁是浔阳客。北风吹着候风器,谁才是浔阳的客人呢?

五两:古代的候风器,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而成。浔阳:地名,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古称。

北风呼呼,正是挂席起航之际。那么,去往浔阳的客人是哪一位呢?

反问句在这里的运用,带着一种伤感、留恋、依依不舍的意味。没有平白直铺,根据艺术特色。

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雨后天晴,鸬鹚在山头停留,扬州的外城晚上生出潮水。

此联极佳。

一描绘了长江两岸的美景。二点出了诗人送别刘昱的起航之地,是在镇江鸬鹚山与扬州城郭外。三指出了起航之际是雨过天晴的傍晚。

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 行路之人晚上住在金陵的小岛上,可以听到沙滩边大雁的鸣叫。

这是诗人在脑海里浮现出的一幅画面:故人晚上一定是宿在金陵城外吧,请你听一听,沙滩边那失群大雁的凄凄鸣叫声。

尾联奇异。且把诗人思念友人,友人又思念诗人的双方面的相思情感都委婉地表现了出来。

《送刘昱》,是诗人写的一首送别友人刘昱的赠别诗。诗人通过描写肃杀寒白的送别场景和设想的孤雁鸣叫的夜泊景况,抒发了诗人与友人间深厚的友情。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