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房说小青龙汤有毒?

 阿弥陀佛cq1zp7 2018-12-19

昨天,当归医生给一个咳嗽的患者开了小青龙汤,其中有15g细辛。今天他又找到当归医生。

“我跑了好几家药店,都不给抓细辛,说15克细辛会吃死人,咋回事?”

原来,细辛被检测到含有有毒的“醚”成分,对呼吸有麻痹作用,过量吞服会导致死亡。因此药典规定,细辛“有毒”,一副中药里用量不能超过3g。


那为啥我们还给病人重用细辛?


自古至今,医家重用细辛的不在少数,其中首推“医圣”张仲景。他在 《伤寒杂病论》中,曾 17 次用到细辛,平均用量超过3两。


如果按照一两约为15g计算,张仲景的平均用量是45g;按照现在多数医家倾向的1 两等于现代 1 钱的计算方法,1 钱等于5 g,则张仲景的平均使用量为15 g,也远超《药典》规定用量。


换个角度,医圣治过多少病人?如果细辛有如此明显的副作用,会加在方剂里吗?


后来,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证明,煎煮30分钟后,细辛中的“醚”就挥发的所剩无几,不会产生毒性了。

(所以我们开的药大家放心用哦~)

PS:如果大家平时熬小青龙汤不方便,可以选择中成药小青龙颗粒


像小青龙这样的好方子现在都配不到,中药药典之不合理可见一斑。

因此,很多中医从业者疾呼:继续这样下去,中药亡矣!中医亡矣!



中医从来都讲究一个辨证思维。

小道经方虽然秉持着发扬中医的信念,但对西医的方法也保持客观的态度。


今天,不黄就“不吹不黑”谈谈中药检测的“唯成分论”。



首先,“唯成分论”是啥意思?


简单来说,是根据中药材中某一两种成分的含量是否达标,来判断它是否合格。


举个例子:有一瓶标签是当归粉的药粉,怎么知道它是不是真的?合不合格?

按照西药的思维,能补血?是因为含有补血的成分!

那么检测药材中是否有这个成分,含量有多少就行了。


看起来好有道理的样子!但应用起来问题就多了。


首先,只测成分,区分不出用药部位。


还是以当归为例,它可以被细分为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主要成分都是阿魏酸,是完全一致的。而众所周知,不同的部位在中医临床应用上是完全不同的:

当归头——偏重于止血

当归身——偏重于补血
当归尾——偏重于活血

全当归——主要作用补血、活血

阿魏酸含量检测合格了,但该用当归头的地方用了当归尾,岂不是不能治病还害了人?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麻黄的茎是发汗解表的,麻黄的根是止汗收敛的。用麻黄碱的含量来评价并没有区别;

生石膏成份是硫酸钙,但硫酸钙能代替生石膏吗?


其次,只测成分,不能反映药材炮制后的变化。


比如,生麻黄发汗作用强,用蜜炙过以后就成了止咳平喘药;

首乌对肝肾有损害,但是经过古法炮制,即用黑豆水浸泡,再九蒸九制,之后就没有毒了,反而滋补肝肾、乌发的作用增强了。

中药炮制是个大学问,有的炮制是用来增效的,有的是用来解毒的,有的是用来改变归经的。

如果炮制过后主要成分变低了,不合格率高,岂不是逼着药材厂商用未炮制的药材?



那中药成分检测有必要吗?

有必要。


古代一直依赖性状判别中药优劣。在手里捻一捻、闻一闻,质量怎么样心里就有数了。

这是个经验活儿,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非“行家里手”不可。

古代人少,药材也少啊!一个镇两三个小药房,质量把控完全没压力。

现在中药的用量有多大,靠有经验的人去分辨性状,分辨的过来吗?


古代药材都是上山采的,没有环境污染的问题,也就是看看年份和产地。

现在中药靠种植,有工业污染、化肥、农药;采收后可能掺假、染色、增重。捻一捻尝一尝能看出重金属、农残、黄曲霉素吗?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中药材。


多数的中药材特定品种都有它特定的种植区域。人参被称为“东北三宝”,但种到海南,就长得像萝卜一样粗,已经没有药用价值了。

但药材需求量大,单一产地供应不足,一味药材从哪产的都有,性状也不完全一样。要保证这些药都有用而不是有害,除了检测成分,还能咋办?


因此,中药量产的情况下,为保障安全、有效,必须引入更先进的检测手段对药材的一些具体指标进行控制和规范!



中药检测有利有弊,让每一个中医人又爱又恨!

不黄认为,药材含量检测是对的。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在于标准没有与中医实践相结合。


药典是我们质量管控的底线。难以想象如果废除药典的标准,中药材市场会是什么乱象!我们还敢吃中药吗?


我们一直渴望着中医中药走向世界。

中医如果想普惠大众,让全世界都承认我们的智慧,中药必须可管、可控。


但中医中药,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用生活实践摸索出来的,怎么能用西方的壳子硬套!


中药成分复杂,我们更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征求更多中医专家的意见,参考中医临床经验,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医药特色的标准。


进入现代社会,中医中药摔了个大跟头,现在重新蹒跚起步。


不黄相信给他们多一点时间,多一点理解,药典会更合理、更贴近中医实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