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早期内丹丹法著作《楚辞·远游》试析

 shjohn 2018-12-19
​我国早期内丹丹法著作《楚辞·远游》试析 (2008-08-09 09:32:26)
标签:
屈原屈原文化远游内丹丹法王船山文化
作者:王沐
一、《楚辞·远游》作者问題 《楚辞·远游》在后汉校书郎王逸章句以及宋洪兴祖补注中,均确定是屈原的作品。王注曰:“远游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履方直之行,不容于世,上为谗佞所谮毁,下为俗人所困极,章皇山泽,无所告诉,乃深惟元一,修执恬漠,思欲济世,则意中愤然,文采铺发,遂叙妙思,托配仙人,与俱游戏,周历天地,无所不到,然犹怀念楚国,思慕旧故,忠信之笃,仁义之厚也。是以君子珍重其志,而玮其辞焉。”这一段叙述屈原写作本篇的动机及思想感情,因被群小包围,夙志难伸,乃欲修炼真玄,从游仙境。幽怀积愤,颇堪同情。盖此时尚欲引退存身,以待复用,虽注者对此篇与后来许多注解家的观点未能尽同,但这是屈赋最早的注解,后来的洪兴祖、朱熹都对此篇作者问题并无怀疑。
但因洪兴祖在补注里提出了一个问题,说此篇与汉司马相如《大人赋》非常接近,他说:“长卿作《大人赋》,其语多出此。至其妙处,相如莫能识也。”这不过怀疑长卿仿作而已,却引起了后来的极大论争,论争有下列几种主张:
第一,主张《远游篇》系司马相如所作的。如郭沬若先生在《屈原赋今译》中说:“《远游》结构与《大人赋》极相似,其中精粹语句甚至完全相同,据我的推测,可能即是《大人赋》的初稿,相如本言为《大人赋》未就,其稿或被保存下来,以其风格类似屈原,故被人误会了。”
第二,主张这篇是屈原之后另一个人写的,不是屈原的作品。如近人何其芳先生说:“《远游》的思想如‘至人'、‘无为'、‘登仙'等等,和屈原根本不同,如果屈原的思想是这样,大概就不会自杀了。这显然是一个道家的人写的,不过在文字上模拟屈原的作品而已。”
第三,主张此篇是后人仿《大人赋》写的,如清吴汝纶说:“此文体格平缓,不类屈子,世乃谓相如袭此为之,非也。辞赋家輾转沿袭,盖始于子云,孟坚。若太史公所录相如数篇皆其所创为,武帝读《大人赋》飘飘有凌云之意;若屈子已有其词,则武帝闻之熟矣。若夫神仙修炼之说,服丹度世之旨,起于燕齐方士,而成于汉武之代,屈子何由预闻之?”武汉大学谭介甫先生在《屈赋新编》中更主张是西汉末年班嗣写的,但仅以班嗣亦有道家思想,论据还不够十分充足。
以上三说,观察角度不同,主张各异,但说服力似还不充分。
姜亮夫先生在杭州为楚辞专家讲授时,对此篇曾有专论,他对以上各家说法,均不同意,他说:“这里我还要谈一下《远游》这篇文章,近八十年来已被搞得乌烟瘴气,给它涂黑了。这当然不是近代才开始的,《洪补》里已有这个话了。说《远游》同司马相如《大人赋》非常接近,我们现在楚辞专家根据这句话就说《远游》就是《大人賦》,说《远游》中一些句子同《大人赋》中的句子二者对照一下有很多相同处,就说是一篇文章的两个底子,这话听来是可信的,但细想一下,这是骇人听闻的考据,骇人听闻的辨伪。说二者有关系,或说这两篇文章一是初稿、一是二稿,甚至说《远游》是抄《大人赋》的;但反过来我可以不可以问,会不会是《大人赋》抄《远游》呢?扬雄的《反离骚》、《畔牢愁》都是学《离骚》的,但他并不学《远游》,而司马相如的《大人赋》是学《远游》的,可是两者思想基础完全不同。”⑴姜先生的议论很深刻,也很透辟,可以说明《远游》确是屈原作品,而非后人拟作。
但为什么各家观点这样纷歧呢。冯友兰先生说:“有人说: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同《远游》有类似的意思和字句,因此推断说《远游》不是屈原做的,是汉朝的人模拟司马相如的《大人赋》而托名屈原。这个说法没有什么史料的根据,仅是一种推测,两者只是意思和字句有相同之处,但没有别的证据,仅靠这一点,说司马相如模拟屈原,那不更顺理成章吗?汉朝以后的人用儒家思想解释屈原的作品,造成一个屈原是儒家的假象,以这种假象为前提,于是就说:儒家的人怎么会讲起黄老的话呢?因此就说《远游》原来不是屈原的作品。据历史的先后,只能说司马相如模拟屈原,不能是《远游》模拟《大人赋》。”⑵这就是议论纷歧的根源,现在研究《远游》,必须脱掉屈原儒家的外衣,还他以养生家的本来面目,才能拨开云雾,寻出真谛来。
船山先生独具慧眼,认为此篇是讲养生之道,并肯定此篇为屈原自作,他在本篇注释前言中说:“按原此篇与《卜居》、《渔父》皆怀王时作,故彭咸之志虽夙,而引退存身以待君悔悟之望,犹迟回而未决,此篇所赋与骚经卒章之旨略同而畅言之,原之非婞直忘身亦于斯见矣。”所以《楚词通释》于此篇释为养生之学,且明确地解为有系统地讲解古代内丹丹法,冯友兰先生亦认为系属黄老养生之学,我们是同意他们的看法的,所以我们以王逸、朱熹及王船山先生注释为根据,肯定本篇为屈原讲述古代丹法的著作,并排除儒家解释及从文学角度分析方法,而从内丹丹法观点试析如下。
二、《楚辞·远游》的內容
《远游》的中心思想,王船山先生在序例里已经指出。他说:《远游》极玄言之旨,非《诺皋》、《洞冥》之怪说也。后世不得志于时者,如郑所南、雪庵类逃于浮屠,未有浮屠之先,逃于长生久视之说,其为寄焉一也。”是本篇重点,虽畅言玄修,实则寄托热爱祖国的情怀,欲以远害尊生之道,修持健康体魄以待良机,以为祖国献身。所以船山先生定为楚怀王时期屈原流放汉北时所作。《楚辞通释序例》曰:“《远游》之情,唯怀王时然,既迁江南,无复此心矣。”盖自沉之念,已萌生于心,不再作长生之想。因而船山先生赞美说:“志士仁人,博学多通,而不迂其守,于此验矣。
船山先生遭遇,颇似屈子,未展雄才,即逢国变,辗转衡湘,备尝艰苦,恢复无望,国破家亡,所以亦深研玄一,以寄旷远,因情感有所共鸣,所以对此篇探讨较深,虽系笺释《远游》,实亦夫子自道也。
《远游》一篇实分四个部分:
1.游仙动机——开头就讲离尘游仙的动机,是因为环境迫厄,愿脱尘世羁绊,但夙质菲薄,难遂愿望。然更思天地无穷,人生如寄,神去形存,亦奚以为?故欲求正气之所由,虚静恬愉,无为自得,以求达到长生目的。
2.理想的仙境——这一段自“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遺则。”至“余将焉所程”三段,是说仙人如赤松子、傅说、韩众都已升举。他们精灵照耀,变化往来,忧患莫侵,超世离俗,虽自己内心向往,但仙踪已远,怎样寻求呢?
3.王乔所授的丹法及行功体会——此一部分自“重曰”起至“左雨师使径侍兮,右雷公以为卫。”都是讲丹法行功的径路及修持。
4.大丹已成,不忍即去——这一部分由“欲度世以忘归兮”至“与泰初而为邻。”讲刀圭入口,将度世上升,乃复回顾故国,不忍离去,遂炼神合道,等待机缘。并藉王乔之言,阐养生之术,实则欲去未能,不过以此舒怀而已。船山先生释解此一部分的结语里说:“屈子厌秽浊之世,不足有为,故为不得已之极思,怀仙自适,乃言大还既就,不愿飞升,翱翔空际,以俟时之清,慰其幽忧之志,是其忠爱之素,无往而忘者也。”但本文至此,已想像丹已大还,周流于上下四方,无所窒碍,所以说:“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虽此时暂不冲举,也已出有入无了。
三、《远游》与内丹丹法 《远游》是讲游仙还是讲丹法呢?研究楚辞学者议论纷歧,已在前言之中论及。而王船山先生独排众议,确定本篇系内丹丹法著作,并分别加以注解,他在“序例”中说:“黄老修炼之术,当周末而盛,其后魏伯阳、葛长庚、张平叔皆仿彼之言,非有创也。故取后世言玄者铅汞、龙虎、炼己、铸剑、三花五炁之说以诠之,而不嫌于非古。”又在《远游》小序中说:“所述游仙之说,已尽学元者之奥,后世魏伯阳、张平叔所稳秘密传,以诧妙解者,皆已宣泄无余。盖自彭聃之术兴,习为淌洸之寓言,大率类此,要在求之神意精气之微,而非服食、烧炼、祷祀及素女淫秽之邪说可乱,故以魏张之说释之,无不吻合,而王逸所云与仙人游戏者,固未解其说,而徒以其辞耳。”是屈原养生之术,为周代仙人王乔之遗教,此说证以战国初期《行气玉佩铭》记载之丹法,完全可信。而船山先生认为本篇为周代流传之丹法祖经,并认为与后来汉唐宋元各代之正统丹法,无不吻合,所以详加注解,加以肯定,此种见解,来源脉络,极为清楚,引经据典,论证确凿,本已无可怀疑,但儒家道家,观点各异,儒家及词赋家,自然反对这种说法,但如果从哲学观点来探讨渊源,自然会平心静气地承认这种解释。如冯友兰先生总结这一章说:“黄老之学,到了汉末,终于成为道教,道教所修炼的有内丹和外丹,外丹是长生不老药;内丹是炼精气神的。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内丹的理论基础就是精气说,屈原的著作中的精气说,也可说是为道教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料。”⑶冯先生的见解,是比较平允的,虽对《远游》丹法方面只偏重精气说,但他是有自己独立见解的。
内丹丹法渊源于楚地,前已论及。王乔传为周灵王 (前57l一543)太子晋,未详是否,但其为在屈原之前一古代学仙者,则无疑义。王乔、赤松均为楚国行气派之祖,且沿汉水流域,流传于长江南北,则《行气玉佩铭》为此派所传,似极可能。更证以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初年帛书《却谷食气篇》,帛书《导引图》也都在楚地出土,图内关于内炼方法如:“蟾息”、“胎息”、“雁息”、“龙息”、“沐猴唤引戾中”等,虽皆为站式,但就图形来看,都是静立微举两手,胎息且肃立两手下垂,此种功法,均与丹法筑基方面的收心、止念、调息、守一的姿式和理论相吻合。此墓葬在公元前168年,此图当为西汉早期绘制,也可以说明行气内炼功夫兴于楚地,为后代内丹丹法之祖。
至于东汉魏伯阳著《参同契》为丹法之祖书,魏伯阳原藉会稽郡,在战国晚期并入楚地,他于汉末总结内丹丹法,也可以为行气一派兴于南方之旁证。
所以《楚辞·远游》承王乔之遗教,为系统之叙述,其渊源有自,并无可疑。但道教丹法,本系秘传,师徒单传,知者较少。注楚辞各家人都以儒家观点立论,力排佛老,所以对丹法之说,认为穿凿附会,盖其对道教丹法,无从理解,所以误解甚多,实则皆皮相之谈,臆测之论而已。
王船山先生,深研理学,不尚佛老,但对佛老内容,亦擷英咀华,加以阐发,如对佛经有《相宗络索》之作,对道教则以丹法笺释《离骚》、《远游》。盖养生行气之法,早在楚地流传,以后经道教吸收整理,遂为道术一重要部分。是以丹法实为发源荆楚地区的宝贵遗产,沿汉水至洛阳流传的道术精英,在道教成立以前,早已存在了。
王船山先生既尊重此荆楚地区的宝贵遗产,又寻绎其发展系统:认为继承王乔此派者为汉魏伯阳的《参同契》,宋张伯端的《悟真篇》及其再传弟子葛长庚即白玉蟾的丹法著作。所以在《楚辞通释序例》中特别提出汉魏伯阳、宋张平叔 (伯端)及葛长庚,认为他们都是继承王乔遗教立言,并引为注释《远游》篇的主要依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