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博客文章
2018-12-19 | 阅:  转:  |  分享 
  
老师,你真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吗?来自周景平教授博客名称:周景平的BLOGhttp://blog.sina.com.cn/goldred
10当大家谈教育时,都把「以学生为中心」挂在嘴边,但真正能把这句口号,落实在教学中的老师,有几位呢?从最近几个中文MOOC的教学过
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老师还是「唯我独尊」的多,根本就忽视了跟学生之间的沟通。造成这种现象的,跟我们自古以来的「尊师重道」文化
,息息相关。就以最近上海交大在Coursera开的「唐诗宋词人文解析」为例吧。原本八周的课程,拖延成为十二周,却未正式写信告知学生
延课的日期和原因,也忽略了学生有自己的时间安排,只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悄悄的做了更改,若不是论坛上有同学提醒,很多人都不知道何时会
结束!其实,这门课的李康化老师讲得很好,他从人生的得意、失意、爱聚、分离、老病、死亡等各个不同的情境,来读唐诗宋词,引发学生对生命
意义的探索,只是一再拖延,每周视频越来越多,打消我许多兴致,还有期末考占50%的担忧,若不是珍惜前面所花的功夫,为了取得那张证书,
我真不想玩下去了。相对之下,我每周都会收到ChinaX老师的来信,老师除了附上了针对上一周教学内容答疑的视频之外,还预告了第六模块
结束之后,要放暑假,到九月四日才开始上第七模块,这真是个好消息,不但让学生松口气,老师们也能轻松一下,最重要的是,老师及早宣布,让
学生心理上能预做准备,这就是老师尊重学生的具体表现。ChinaX老师来信中的视频不长,只有十二分钟,学生很容易抽个时间就看完了,不
像「唐诗宋词人文解析」专门把第五周改为答疑周,该周的答疑视频,长度是两小时,助教又没有把视频切割分成小段视频,并点出每小段的主题,
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想听的内容。学生真的能听下去,听得完两小时吗?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行为吗?课程的内容与进度说明,是开课之前,就
正式登在Coursera课程页面的,等于是老师与学生间的一个约定,尊重并遵守约定,是文明社会的礼仪,约定不是不能修改,教学也需要弹
性调整,但不是老师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是要考虑到学生的情况,跟学生沟通并说明的。凭良心说,「唐诗宋词人文解析」的教学视频拍制,
极为用心。老师准备的材料也很丰富。第一和第二周的内容很精彩,虽然视频的时间长一点,还能接受。但越到后面,老师越讲越多,「人间有味是
清欢」就扩增为两周,「人生自是有情痴」虽然是一周,内容却是两周的分量。老师可能以为「倾囊相授」才是认真负责的表现,也是给学生最好的
教导。其实不然,学生的时间有限,MOOC的学生一半以上是有工作的,时间宝贵,只想学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他们跟大学校园内的年轻学生
很不一样,需求不同,要求又高,又有很多人学过国外的MOOC,很容易来跟中国MOOC做对比,这一点,被很多MOOC老师忽略了,他们还
是以校园内的学生为目标来教学!然而MOOC的特色,就是内容在精不在多,很多国外老师说,他们拍摄MOOC视频时,最大的困难来自于教学
设计师的要求,一再要求他们减少教学的内容,MOOC的短视频,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看完之后,还可以自行消化一下,有疑问的地方,
查查百度或Google,老师只需要讲个脉络,细节可由学生视时间和兴趣,自行寻找和添加。北京大学MOOC负责人李晓明老师,在演讲中屡
屡提到MOOC有五项要素,非常精辟,他说:「MOOC是主讲老师负责的,通过互联网支持大规模人群参与的,以(1)讲课视频、(2)作业
练习、(3)论坛活动、(4)通告邮件、(5)测验考试等要素交织的教学过程。但是国内很多老师对MOOC的认识,不是这么深入,他们把最
大的心力,放在拍摄视频上,其次就是作业和试题的设计,每周公布新视频和新作业,认为这就完成MOOC的教学,其实,这跟教室教学中的单向
沟通模式,不是很像吗??MOOC不同于OCW,不同于视频公开课,不同于精品课,不同于资源共享课的地方,就在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丰
富的互动。这互动是经由「通告邮件」和「论坛活动」来激发的,这种互动是沟通的、随机的、自然的,探索的,也是最能启发灵感和趣味的!是M
OOC的特色,也是精华之所在,但是却被许多老师忽视了!?例如,香港中大在Coursera的课程,由李欧梵老师主持的「中国人文经典导
读」,最近进入期末作业互评的阶段,我所评的五份作业,写得都非常好,是我以前在互评过程中少见的,没想到同学之中卧虎藏龙,这么优秀。在
兴奋与感动之下,我就想到去论坛与同学分享,结果却发现已经有同学捷足先登,贴出「互评的感受」的贴文了,我在其后写出了响应,陆续也有其
他同学跟着发表感想。只可惜还未见助教团队发声。助教团队是可以帮忙老师经营教学过程的,可惜在这方面,能做得好的并不多,我印象较深的,
能够担起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桥梁的,善尽职责的,是台大吕世浩老师的助教赖国峰先生,他能够关注到学生的动态,转达给老师,也会透过电子邮
件,说明课程的最新动态、重要的调整以及课程移除的时点。有些中文MOOC课程的助教,只是转达师意,却未能善体民心,不清楚自己在MOO
C课程中的新任务与角色,他们应该要成为「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担当起意见交流和沟通的信差,透过电子邮件或论坛,来发布或响应消
息。但是能尽到此种责任的助教,实在很少。所以对于MOOC助教的培训,非常有必要,他们做得好,就能减轻老师教学过程中的负担,帮助老师
了解学生所关切的事项,并实时提供解答,增进师生之间的互相了解和情谊。「以学生为中心」的第一步,就是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担忧,问题与
期待,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例如复旦大学在Coursera开的「大数据与信息传播」,很多学生选的是付费认证的方式,表示他们对课程的
重视和想拿证书的决心,当他们在互评拿到低分时,自然会有抱怨和不平,老师就要倾听和安抚,做出适当的沟通,而非任其发展。?在两岸「尊师
重道」的文化环境之下,要老师放下身段,像西方老师一样的「以学生为中心」,是有难度的,但在世界文明进化的洪流中,「以学生为中心」是必
然的走向,也是MOOC课程的精髓所在。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曾说过:「可贵者胆,所要者魂」,许多老师们奋先投入MOOC教学的胆识,让
我们敬佩与感谢,但更希望他们能掌握到MOOC教学的灵魂,即是「尊重对学生的承诺,变动教学流程之前先沟通」,「以平等心进行师生互动」
,「善用新科技(论坛、社会化媒体与电子邮件)与学生沟通」的MOOC特质,发挥出MOOC的最大魅力。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好课”标准来自
浙江绍兴熊丹萍的博客,博客名称:熊丹萍的BLOGhttp://blog.sina.com.cn/xiongdanpinghttp
://blog.sina.com.cn/xiongdanping用上多媒体,又播放视频又播放声音;课件做得不仅漂亮,而且非常完善,
从课堂演示到课后评价,还提供笔记本和查询功能!学生发言十分踊跃,最好还有机会让学生到讲台前操作一下鼠标;学生可以自己查资料,或者自
己阅读老师提供的资料;学生之间要讨论学生最好能提交作品或“成果”……?作为老师,我很清楚这样的课意味着什么。首先,需要到处求人。
比如,得去找合适的视频,并切出适用的片段。如果不行,就要自己做,而自己做视频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况且,设备、人、技术……素材全
准备好了,还得做课件。单是要漂亮就不得了,几乎要请美工了。制作更是需要极大的耐心,否则完全对付不了那些烦琐的格式、链接和按钮。如果
还要追求功能上眩人耳目,就非得有点“技术”不可,此时,编程过硬的人可以好好“秀”一把。其次,需要学生配合。他们必须非常积极,并且
热烈而不混乱。当需要当众操作时,最好不要出错,或者按照老师的意图出错,以便教学设计方案顺利进行,况且,课件上的顺序或答案也是不能改
的呀。学生在电脑上阅读的速度得快,并且能迅速理解;讨论要迅速进入主题,并卓有成效地总结出点什么;还要熟练地制作ppt或写word,
以便“汇报”……否则课堂时间就不够了。再次,学校的设备必须无条件供应,方便、稳定。除了上公开课,谁又能保证呢?难免课前十分钟才发
现有问题,或者正上着课,病毒使整个局域网瘫痪。总之,为了一堂形式上的好课,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精力上,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太多了。教育
是需要可持续发展的,哪一堂课不应该是好课呢?教育技术应该成为教育实践的润滑剂,使之进入良性循环,而不是恶性循环的导火索。有人认为
,好课的标准是效率高、效果好、有吸引力。我认为,还应该加上以下三条,说得夸张点就是:1.不能累死老师2.不能累死学生3.不能把学校
的钱全花光老师、学生、学校(甚至家长)都觉得不太麻烦,而且各自的利益没有受到损害(如果有增加当然最好了),改革才有希望继续下去。
确切地说,老师不用过多花费额外时间,付出的能在经济上适当体现;学生不用额外增加学习费用,学习效果没有降低;学校不用增加过多的设备投
入,不需要动员大量老师协助。记得一部政治片中有一段采访,被采访人的大意是说,长期中国革命延续下来一个观念,要改变事物,就是要革命
,革命就是要彻底推翻,现在我们需要另一种思路——改良,改良也很好。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那么教育改革呢?教育技术的运用是一场改革,而不是革命,明白这一点,教育技术就不会陷入“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自恋怪圈,老师们和未来的老师们接受起来就不会再有那么大的抵触情绪了。?附:指定教材上的说法(参考)——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评价标准: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否合理教学计划的实施是否简单易行是否能够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
献花(0)
+1
(本文系教技1601侯...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