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日一联趣话(303---305)

 一片心花正放时 2018-12-20
                                                      
 
 
一日一联趣话(303)

到山西旅游,看了晋祠,看了博物馆,少不得便要去祁县走走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作为旅游项目,如今分第一景点和第二景点。第一景点就是乔家城堡的南北六大院。第二景点就是乔家的古屋及外围花园。值得细看的当然是第一景点。

这个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分南北6个大院,20个小院,总共313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

我们去的那阵子,游客挤满大院的出入口,我们跟随着蜂拥而至的游客进入那80米长的甬道之后,依次排队去那六个大院一一察看。

乔家大院是民居,但每一间房的建筑格式都颇有讲究,除了按功能和使用频率分别设计以外,贯穿在整座建筑物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尊卑有别,等级分明。房屋的方位、大小、高低、屋顶装饰的式样、门窗样式的选择、屋面高低和台阶、门槛的不同等等,都是根据房屋所住人、房屋使用人的辈分和地位而定的。从总体来看,乔家大院算得上是清代民居建筑中的精品。它的闻名于世,不仅因为它有作为建筑群的宏伟壮观,更主要的是因它在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上都体现了精湛的建筑技艺。南北六个大院院内,砖雕、木刻、彩绘,到处可见。从门的结构看,有硬山单檐砖砌门楼,半出檐门,石雕侧跨门,一斗三升十一踩双翘仪门等。窗子的格式有仿明酸枝棂丹窗,通天夹扇菱花窗,栅条窗、雕花窗、双启型和悬启型及大格窗等,各式各样,变化无穷。再从房顶上看,有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卷棚顶、平房顶等,这样形成平的、低的、高的、凸的,无脊的、有脊的、上翘的,垂弧的……,每地每处都是别有洞天,细细看来,切实让人赏心悦目,品味无穷。尤其是乔致庸倾注心血的“在中堂”,其雕刻的精细和装饰的品味,就有太多太多的讲究。

每一个导游,都会在这“在中堂”的门前讲解许许多多的故事。有一点是来过乔家大院者必须知道的,那就是这乔家大院本来的宅名叫“在中堂”,而乔家大院只是作为旅游景点方传播开来的。

原来,当时建这房屋的是乔家第三代乔致庸,庸是中庸,取其不偏不倚,执两用中之意,所以定宅名为“在中堂”。“执两用中”,是中国古代圣贤教人完美做人的处世哲学。执两,指掌握两端,即“过”与“不及”;用中,走中间路线。其含义指做事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办法。

乔致庸把宅名定为“在中堂”,最重要的想法一定是要用完美做人的处世哲学让乔家经商致富的门风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从第一代乔贵发的白手创业,到第三代乔致庸的光大门庭,显赫一时,乔家是以诚信、创新、协作、慈善等品德和作风赢得大小客户和广大人民大众的。在经商实践中,乔家形成了一种可贵的“在中堂”的思想。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乔家的各个商号,并为乔家商号的鼎盛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是以乔致庸准备让“在中堂”的思想理念和处世方法开创一个百年世家。

乔致庸的这一想法结果表明是十分成功的,乔家的鼎盛打破了中国家族经济“富不过三代”的宿命,乔家竟然可以创造延续七代达200余年而不衰的奇迹,后来的败落则与国运有关,抗战爆发,兵荒马乱,乔家合家老小数十人,只得弃家出走,避难于平津等地,从此再没回来,“在中堂”也就默默地成了一处没有乔家人居住的残旧老屋了。直到张艺谋在此拍摄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在中堂”终于借助于名人与银幕,重放光彩,也使世人重新审视其文史价值。

诗友权黎明有《乔家大院》二首题咏颇为精彩,余最赏其一,乃抄录于此:
                   《庚寅孟春过乔家大院感赋》
                  趁风紫气系寒梢,蚁客十方争晚郊。
                  燕子归来终不入,画梁空守去年巢。

这诗写于2010年,其时乔家大院已成为全国最热门的旅游景点,但诗人正是从大院由私人住居变为公众场地的这一点上找到灵感,说出“燕子归来终不入,画梁空守去年巢”这等略带讥讽意味的诗句来。燕子所以不入者,旧主人已不在呀。这诗好,但未免过于伤感。那时游览完乔家大院后就步韵一首吟道:
           
                  燕逐风摇竹末梢,高墙空守晋南郊。
                  灯笼挂处人声杂,纵有泥香不补巢。

古人多有“儿孙各自飞鸣去,犹拣新泥补旧巢”(宋·陈靖《题燕》)、“燕子不知春寂寞,自衔泥补去年巢”(宋·释居简《即事》)、“寄声梁上双飞燕,好啄香泥补旧巢”(清·袁机《春怀》)之诗句,这里乃言“不补巢”,以人声嘈杂骚扰太多之故也。然补不补巢,自是乔家后人之事,游人又何必闲操心。

闲操心是多余的,但诗人却必须借些闲事屯寄和抒发情感。否则,直奔主题,直诉情感,直发议论,诗味无存矣。闲话少说,为乔家大院撰一副对联方是正事。触目所见,灯笼最惹眼。就从灯笼入手好了,联文曰:

   高挂灯笼添喜庆;广披德泽种琅环

一日一联趣话(304)

平遥古城据说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平遥旧称“古陶”,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古城一直是县治所在地,延续至今。古城以市楼为中心,大街、小街及无数小巷经纬交织在一起,功能分明,井井有条。走在步行街上,可以想见古代晋商在这大街上热火经营的场面。如今,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店保留着旧时的模样,那些屋檐下的灯笼,那些门窗的式样,那些店面的招牌和装饰,还有几分复古的味道。
实际上,这种青石板铺成的老街,在中国的许多古镇都见过。但这里看到的,是后来修建的,有点过于平坦和整齐。感觉上便没有乌镇、周庄、丽江等较多保留原汁原味石头上踩出古老岁月光华痕迹的那种韵味。如果说,平遥古城也有自己的特色的话,那就是满大街都布满了冠云牛肉和推光漆器的门店招牌。
                         
木雕是平遥老街上见到比较多的手工艺品,但琳琅满目的还是漆光闪亮的各种推光漆器。平遥推光漆器,是用炼制过的大漆髹饰木器家具和精致器皿,经过漆后细磨,磨后再漆,反复数遍,然后用手掌推擦出光泽,再经多种工艺,绘饰出山水花鸟,亭台楼阁或人物故事,工序细致复杂。外观古朴雅致、构造精细、漆面光洁,绘饰金碧辉煌,手感细腻滑润,耐热防潮,经久耐用,为漆器中之精品。

据说在晋中,有一俗语家喻户晓:“平遥古城三件宝,漆器牛肉长山药”。在古城三件宝中,漆器列为第一,可见确实值得拥有。实际上,平遥推光漆器的诞生,有其历史和本土的双重渊源。平遥地处黄土高原,新石器时代,这里覆盖有大量树木。有一种叫漆树的树种分布甚广。先民们便用漆树的浆汁涂抹食器,以图光亮、好看、耐用,于是后来也就有了漆器的工艺。春秋战国时期平遥漆器初具雏形,而到汉代,漆器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平遥推光漆器髹饰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以此种技艺制作的漆器在唐代开元年间已遐迩闻名,明清两代由于晋商的崛起,推光漆器有了长足的进步,开始出口到英、俄等国。可见,到平遥,不买一二件推光漆带回去,那才叫遗憾。

平遥的南大街有市楼跨街而立,位于全城中心,突兀耸立,雄踞全城。因楼南有井,水色如金,故此楼又称金井楼。
 
市楼高耸在古城中央,与城东清虚观、大成殿等高大建筑,遥相呼应,对应于城中大片平缓的灰色民居屋顶,构成古城起伏变化的优美轮廓。就古城来说,市楼与城墙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成为平遥古城的象征。

走过南大街之后便到衙门街去看平遥县衙。座北朝南,占地二万多平米的平遥县衙,据说是我国现存极少的、保留完整的古县衙之一。

从县衙房屋的建筑高度、门面与周围民居建筑相比较,没有当今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豪气和阔气。也缺乏那种森严戒备的防范意识。衙门街上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楼高耸于民居和县衙,东面“听雨楼”,西面“观风楼”。县衙里面有一木梯,可通钟楼和“观风楼”上。站在“观风楼”上便可以俯瞰县衙门。这在今天便非拆不可。

热闹的老街和几座有特色的城楼、市楼、衙门都看过以后,从东城门沿着裸露的城墙,往只有古旧的房屋还未重新翻修的角落里走,别有一种沧桑的气氛。

平遥古城也有许多楹联值得赏读。比如,中国晋商第一票号“日昇昌”的门联:“日丽中天万宝精华同耀彩;昇临福地八方辐辏独居奇”。霸气而有一地富商大贾的风范。县衙门联:“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古代县衙的职事是办案,所以劝告老百姓别轻易打官司及训诫官员清白与民做主便是最高道义。古衙仪门分左右两门,一门是告状人所进出,一门是被处极刑的死囚通道。这两门联也颇有意趣,死门联云:“百载烟云归咫尺,一暑风雨话沧桑。”告状门联云:“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门外、门内两重天。联语均言及要害处。我们本家的一副闲联也值得一提,包管可让你捧腹,那是
郭家巷厕所联:“因人而设来随便;解君之急可自由。”

无论贫富贵贱,终须临急一解方达自由境界,事涉天下所有人,所以更能会意而嘉其趣。好了,好的对联一定是切事合身而见趣,今日之联为平遥古城而撰,漆器是平遥的一张名片,当然不能不用,还有听雨楼、观风楼也颇见特色,都化妆入列就是,联文曰:

烟云入漆绘新梦,风雨登楼塑古陶

一日一联趣话(305)

距平遥古城仅35公里远的王家大院,也是一座具有汉族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所以,到了平遥,就一定要看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的建筑特色,其实和乔家大院都差不多,但规模更大,布局更讲究,雕琢更气派。据说现在向游人开放的红门堡、高家崖堡及王氏宗祠三组建筑群,尚不足王家大院总占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据学者考证,明万历年间至清嘉庆十六年,静升王氏家族的住宅,随其族业的不断兴盛,总共营造了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之巨的建筑群体,远比占地15万平方米的北京皇家故宫庞大。在静升村“五里长街”和“九沟八堡十八巷”的版图里,王家至少占据了五沟五巷五座堡。其中,完全城堡式的五座住宅群,在地盘规模之体内,更张显出其磅礴的气势。

这五座城堡群,分别以“龙、凤、虎、龟、麟” 五种灵瑞之象建造,以图迎合天机。即红门堡居中为“龙”,高家崖堡居东为“凤”,西堡子居西为“虎”。三者横卧高坡,一线排开,态势威壮,盛气十足。东南堡为“龟”,下南堡为“麟”,二者辟邪示祥,富有稳家固业传世之喻意。如今开放供游人所参观游览的红门堡和高家崖堡,及王氏宗祠(即孝义祠)均为清康乾嘉年间所建,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占地面积45000平方米,是王家大院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之精华。这阵势,这规模,这气派,便是乔家大院无法相比的。

细看王家大院的建筑,的确有着“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熳”的特征。你看那门楼,简洁而显大气,素朴而见威严,整体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

从院落布局来说,与乔家大院一样为多进式院落,但样式多变,组合得体。整个建筑设制,集官、商、民、儒四位于一体,既遵循了中国古代传统的阴阳五行之说,又合乎了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伦理道德礼制,同时还在建筑的局部和细微之处,汲取了南方园林建筑的设计风格,将造院技巧与造园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王家大院建筑艺术的又一大特色。

从墙堡甬道环大院巡行,可居高临下看清城堡内外的景象,那天游览后便为王家大院题诗一首云:
                     层楼叠院望无边,就势依山美景连。
                     城堡院墙成甬道,四维高阁可观天。

从高处往大院底下俯视,只见庭院深巷纵横交错,曲幽多变,巧连妙缀,有如迷宫。可叹其博大精深壮观,天工人巧地利。
   
与乔家大院一样,王家的整个大院里,凡堂必有楹联,凡门户必有匾额。其质料大多数为木材质,少数是砖石刻成。它们诗书气华,无一雷同,字数寥寥,意境悠远。不仅增添了宅院的儒雅之气,还赋予每幢院落妙不可言的精魂神韵。驻足品味,颇能令人叫绝。

这里随手摘录几副。“凝瑞”门楹联:        
           仰云汉,俯厚土,东西南北,游目骋怀常惬意;
           沐烟霞,披彩虹,春夏秋冬,抚今追昔总生情。
祭祖堂楹联:
           追旧德,为善最乐济乡里;修先业,耕读传家望青云。
养正书塾南房楹联:
           写书竹简拈鲜碧;临帖藤笺榻硬黄。
桂馨书院西月洞门对联:
           簏簌风敲三径竹;玲珑月照一床书。
凝瑞居敬业堂楹联:
           听汾,思波涛天下,唯心路须静;望绵,知崎岖世上,岂蜀道才难。
“义高三世”居楹联:
          世事如棋,让一步不为亏我;心田似海,集百川方见容人。
从月洞门楹联:
          谈心直欲梅为友;容膝还当竹与居。

这些楹联文采、韵味、意境都相当地不错,值得细细品味。但如果与乔家大院相比,则王家大院的楹联显得粗糙一些,低俗一些,有些楹联甚至不合律,例如:

“竹静居鹤”门联:
          百年世事,为赋新诗强说愁;一片刚肠,却道天凉好个秋。(上下联后半部分失对、结尾均为平声)
敦厚宅大厅楹联:铭先祖大恩大德,恒以礼义传家风;训后辈务实务本,但求清白在人间。(上下联前半部分音步皆用仄声,结尾皆用平声)

像这种不懂联律而强凑为联的例子很多,说明王家整体文化水平比乔家要低几个档次。也难怪,毕竟这王家是从做豆腐卖豆腐发家致富的,没有书香世家的底子。但只凭一点手艺便成就一个叱咤风云的家族伟业,也足以让人感叹不已的了。就从这里为王家大院留一副对联好了,联文是:

     生意适时成伟业;家风厚处有青云。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