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统计局>>重庆市文化与科技融合SWOT分析

 莎莎图书馆1984 2018-12-20

  文化与科技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特征之一。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一种历史性的发展趋势。文化软实力和科技硬实力的有机融合,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应顺应趋势,遵循发展规律,不断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从而带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内涵特征

 

  文化科技融合是指基于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创新的一般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有效地选择和运用各类先进技术手段,加快技术集成创新,增加文化产品的表现力、感染力、传播力、影响力,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科技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先进的工具,丰富了文化创意的表现形式,提高了产品制作效率,加速了文化产品的传播速度,促使文化产品市场化。文化为科技产业提供了鲜活的内容,赋予了科技创新深刻的内涵,提高了产品的附加价值,促进了创新成果的大幅增加,推动新兴技术产业化。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意和内容是核心,科技是推动实现创意的手段,融合的最高层次是形成新的商业模式。融合的结果将会引发新兴产业、新兴市场、新经济增长点的出现,进一步推动重庆经济结构调整,从而大幅度提高重庆市的文化软实力和科技硬实力,提升其综合竞争力。

 

  二、重庆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作为市场分析方法,主要是从微观层面来分析产业发展与竞争的情况,它的4个要素分别为: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通过SWOT来分析产业本身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有利于从产业经济学层面深刻认识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点,明确产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优势分析

 

  1. 高素质研发人才不断壮大。2017年,全市拥有R&D人员13.2万人,是2010年的2.2倍,研发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其中研究人员6.0万人,博士毕业9641人,是2010年的2.4倍,硕士毕业1.8万人,是2010年的1.9倍;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达到7.9万人年,是2010年的2.1倍,高素质人才加速聚集,为重庆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产业融合基础较好。一是文化产业发展迅猛。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92.69亿元,是2004年的11.3倍;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3%,比2004年提高了1.57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攀升。二是科技产业基础扎实。2017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总量为364.63亿元,实现快速增长,增幅高于全国水平,总量位列全国第17位;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为1.87%,位列全国第11位,超过福建、湖南、辽宁、河南、河北、江西等大部分东中部省市,居全国中上水平。

 

  3. 空间集聚效应凸显。截止2016年末,全市共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60307家,比2012年增长302.2%,四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1.6%。分区域看,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阶梯状的空间集聚分布形态,以主城片区为核心、逐渐向渝西片区、渝东北片区以及渝东南片区辐射。大量的产业项目、科技资本、人才资源汇聚主城片区,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发展的要素不断集聚,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带来积极的溢出效应。

 

  (二)劣势分析

 

  1. 基础理论体系缺乏。目前,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的统计口径及方法缺乏统一标准,人们对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的性质、地位、特点、规律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等,认识还比较模糊,对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的范畴理解不一致。由于文化与科技分属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区域,存在一定的壁垒,条块分割导致部门和行业协同不足,所以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重庆虽出台了一些相关支持政策和文件,但还不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对文化与科技融合机制、模式、路径等缺乏系统研究。就融合产业集聚区和相关企业而言,如何真正实现文化与科技的互促发展,还停留在理念层面,对具体的困难和问题缺乏深刻的研究。

 

  2. 融合创新能力较弱。由于文化体系的科技意识不强,观念比较落后,科技与文化融合深度不够。许多人认为文化与科学技术融合不相关,文化是文化,科技是科技,出现文化与科技融合“两张皮”的现象,文化与科技融合缺乏一种文化的自觉意识。纵观重庆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不难发现,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与文化产业重点领域之间存在错位和不匹配,重点产业领域之间缺乏有机关联,导致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关键技术支撑不足。

 

1 重庆高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重点领域比较

 

序号

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

文化产业重点领域

1

新能源

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

2

民用航空制造业

文化及创意相关产业

3

先进重大装备

互联网产业

4

生物医药

广告及会展服务

5

电子信息制造业

数字经济产业

6

新能源汽车

文化信息传输

7

海洋工程装备

 

8

新材料

 

9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3. 高端跨界人才稀缺。从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生产力,并利用科技融合形成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需要许多具备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创新型技术人才、文化创意人才以及战略性企业管理人才。一方面,由于尚未建立对文化领域人才的认定办法,当前适用的技术职称评定办法与文化领域人才的专业造诣、工作业绩不相适应,不能有效引导文化领域人才成长。另一方面,高层次、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人才难以引进、极易流失,也对文化与科技融合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机遇分析

 

  1. 秉承文化与科技融合导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把文化与科技融合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重庆市委、市政府积极参与,通过整合资源、调整布局,积极促成两江新区(原北部新区)成为首批16家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之一,并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关于加强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等80多个重要文件,支持和引导重庆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的发展。国家战略导向和地方政府政策支持,为重庆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 顺应世界产业发展趋势。经济之危,文化与科技之机。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具有反经济周期的特点。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都是在经济萧条之时,开始大力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从而实现后工业化阶段向服务业、高附加值的制造业转型,带动经济转型升级。当前,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己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性产业,其产值在GDP占比都普遍高于10%。因此,在经济增速逐渐变缓的当下,在把握发达国家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重庆应顺应发展趋势,积极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提高创新能力,增强综合竞争力。

 

  3. 抢占国际国内消费市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结构逐渐从物质消费向文化消费、精神消费升级,从生存型消费向追求生活质量的享受型消费转变,一个巨大的文化与科技融合产品的消费市场逐渐形成,这为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获取大量的经济利润,还能够将自身的文化意识形态融入物质产品,在输出自身的物质文明的同时输出自身的精神文明,以影响受众的生产、消费习惯和意识形态,增强世界各国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获得更多的国际市场。

 

  (四)挑战分析

 

  1. 融合产业市场不确定。文化与科技融合产生的是新技术、新产品,面临的又是新兴市场,因此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新技术可能会影响技术产品的适应性、先进性、完整性、可行性和可靠性,从而产生市场的不确定性。融合产业所对应的市场不能被清楚描述,需求量不能准确计算和刻画;有些融合产业技术开发是成功的,市场是稳定的,但是产业面向市场以后,却不能收到预期的市场回报。市场接受度和认可度低、反应慢、时间长,使投资难以在预期的时间内收回,从而增加投资风险,为投资者的回报预期带来不确定性。

 

  2. 复合型人才培养难度高。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是一个多链条细分工、要求全方位协作的系统工程,且行业间的鸿沟较深,专业间的距离越远,因此,需要大量既掌握高新科技又熟悉文化艺术规律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重庆面临着人才结构不合理与人才培养模式欠妥的问题。一方面,传统的文化与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文化与科技融合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却很少开设相关的专业。除了专业设置与用人需求存在脱节的问题,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设备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科研选题等方面也存在着忽视艺术科技、忽视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倾向。

 

  3. 外部竞争压力大。美国的电影业和传媒业、英国的音乐产业、德国的出版业、日本的动漫产业、韩国的游戏业都是在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北京、上海、广东、陕西、江苏等省市文化发展占据中国的半壁江山。作为西部经济发展中心的重庆,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规模相对于国外及国内先进省市比较落后,整体实力与自身的经济发展规模也不相匹配,竞争实力相对较弱。除了面临本土竞争外,还受到国外巨头企业的威胁。国外企业通过采用本土化战略,不断开发中国的文化资源,抢占中国市场,对重庆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的发展构成了直接威胁。

 

  二、SWOT分析结论及建议

 

  (一)分析结论

 

  通过分析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优劣势可知,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融合产业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高技术产业发展基础比较扎实,为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融合产业空间集聚效应凸显,有利于具有相似文化背景和知识积累的企业之间吸收彼此的空间溢出,从而降低融合创新的成本。重庆当前正处于技术改进阶段,对新型产业业态的出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融合创新能力相对较弱。高素质研发人才集聚,但是跨界复合型高端人才短缺,且培养难度较大。

 

  当前国家战略导向和地方政府政策支持,为重庆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既顺应了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也有利于增强世界各国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获得更多的国际市场。但因为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导致融合产业市场也具有不确定性,可能存在投资回报不均衡现象,增加了融合产业发展的风险。此外,来自外部产业竞争的压力,对重庆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的发展构成了直接的威胁。

 

  (二)几点建议

 

  1.强化政府对融合产业的导向作用。

 

  进一步深刻领会十八大、十九大提出的加强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各级政府在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发展中的导向和综合协调作用,制定和完善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一是适应重庆实际需求,不断优化顶层设计。二是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注意协调技术与文化政策、技术与财政金融政策等方面的关系。三是营造适宜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搭建政府、企业、用户等多方平台,有效提高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活动中研究与开发的投入需求,进而提高整体的投入规模。

 

  2.加大培育扶持力度,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应围绕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的取向,依托重庆文化资源和高科技优势,实施关键技术突破,培育新型产业业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启动消费和加强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的契机,创造新的文化业态、提供新的文化样式、改造升级传统文化产业,狠抓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的关联、配套与分工协作,做到策划与储备重大文化科技项目并重、遴选与落地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相接、做大做强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相扣,充分发挥其支撑、带动和辐射作用。

 

  3.攻关重点核心技术,激发自主研发创新。

 

  一是聚焦主要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形态,有针对性地突破文化科技产品生产、传播、消费等环节的关键技术和集成应用技术,重点开发数字动漫制作、数字音视频和高清影视制作、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网络出版、语义智能搜索等关键技术,加强研发文化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技术标准、关键元器件和装备,推动若干重大文化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二是引导和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及高校不断开展研发创新活动,特别是开展与市场密切结合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断提高各项研发投入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比例。

 

  4.注重高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充分利用重庆发展条件、区位优势和政策导向,深化产学研合作,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探索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是鼓励文化科技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共建培训基地,加大对文化科技人才教育培训、扶持激励力度。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在注重培养的基础上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科技人才、海外文化创意、科技研发等高端人才。三是提供文化科技人才创业平台,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的体制机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