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OTAPAA教学│意义建构

 shelly0214 2018-12-20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在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不是来源于单纯的教授和被动的接受,而是来源于直接的经验,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主动探索和意义建构来获得的。意义建构是学习者通过人际合作使自身的认知结构与外部环境信息相互作用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活动式探究者、意义的建构者”。因此,建构主题提出了“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学习者需要从真实情境之中获得直接的体验和感受。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与同伴和教师的协作和会话完成学习任务,包括资料的搜集分析、问题的讨论、学习成果的评价等等。而意义建构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让学习者对当前的学习内容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建构主义倡导的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建构者,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意义建构需要依靠教师和同伴的帮助,教师还要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材料、搭建建构的环境。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学习者的知识不是被教授得来的,而是在一定情境下通过主动探索获得的。建构主义强调的是知识的理解而不是灌输。解决具体问题时,知识不是拿来就用的,而是需要解决者基于自身经验去建构,针对问题的情景对自己原有知识再加工再创造。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学习者在自己原来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对新知识的加工进行的意义建构,这里的意义是建构于学习者个体新旧知识和经验的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之中,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代替的。

建构主义的师生观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意义建构者,是在教学活动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的探究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帮助者和引导者,要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支持。学生的建构是在教师指导帮助下的建构,建构的过程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又强调教师的指导、促进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提示我们的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究性,尽可能地要创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意义建构的真实环境,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学应以解决真实问题为目标,以形成学生内在认知与问题之间的冲突,引发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动力。教师应加强教学活动的设计,课堂教学应创设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环境,形成交流互动的氛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究性,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通过合作互助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促进意义建构。教师应从书本知识的搬运工转变为学生建构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促进者和评价者,发挥教师更重要的价值。因此,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将在教学活动中变得更主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