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斯曼帝国五百年(九)

 陆一2 2018-12-20

第三章   在苏丹麾下战斗(1450-1520)

 

                         攻陷君士坦丁堡与十八次远征

    

苏丹时代的开始

1451年,穆罕默德二世即位。穆罕默德二世、巴叶济德二世、塞利姆一世和苏莱曼一世统治的一百年间,奥斯曼帝国在疆场上战果辉煌,其控制的疆域远远超过了全部推行蒂玛尔制的“本土”。本书第三、四章将按顺序梳理这四位苏丹执政时期的历史。

这四位苏丹,个性相异,但都具备领袖才能,各自主导着奥斯曼帝国的一个时代。他们成功的基础是此前一个半世纪形成的独特的适应军事征服和政治统治的体制。军事上,在乡骑士和“苏丹奴隶”构成的常备军冲锋在前。相应的行政与司法制度也逐渐完备。在占领巴尔干半岛过程中积累的统治经验,使整个帝国有效控制了安纳托利亚的中东部在内的广大地域。

上述四位苏丹执政的时代,整个体制进一步向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统治的方法以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规范传于后世。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和战场上的胜利,战利品和新增税收充实了国库。财富的增加使苏丹有余力发动下一次征服战争,以军事领袖苏丹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是奥斯曼帝国的最大特征。

中央集权的加强带来了一系列副作用,在安纳托利亚尤为显著。前章所述的一百年间,多瑙河以南的巴尔干地区被纳入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体制之内。在安纳托利亚,这种统治体制的完善却是在15世纪中叶开始的。被视为“突厥人的国家”的奥斯曼帝国,在16世纪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安纳托利亚地区的突厥系游牧民族。用对外辉煌战果装点起来的苏丹的时代,也是对内用武力和强权压制安纳托利亚的突厥人的时代。

 

插图说明:穆罕默德二世肖像   意大利画家詹蒂利·贝利尼作于1479至1480年,藏于伦敦英国国家美术馆。原书第85页。

 

插图说明:君士坦丁堡攻防战  上图是穆罕默德二世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修筑的鲁美里·希萨尔城。下图是千余年来作为君士坦丁堡屏障的迪奥多西乌斯城墙。奥斯曼军队用巨型炮发起了轰击。谷水润摄影。原书第86页。    

 

包围君士坦丁堡

对君士但丁堡的征服开启了苏丹的英雄主义时代。拜占庭帝国的皇帝宛如西沉的落日;君士但丁堡成了一座无援的孤城。千年古都的荣光不会轻易消散,拜占庭人或多或少期待着奇迹的发生;进攻者也承受着心理压力。结束这一切悬而未决的问题的是即位不久的穆罕默德二世。  

1451年,再度登上苏丹宝座的穆罕默德二世,首先采取了一系列牵制周边国家的措施,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最狭窄的地方构建要塞,形成了对君士坦丁堡的包围。这个新要塞的对岸就是包围了君士坦丁堡八年之久的巴叶济德一世修筑的要塞(阿纳多卢·吉萨尔城)。这样,从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都可以攻击从黑海沿岸的威尼斯殖民市派遣来的援军。

威尼斯是拜占庭帝国的最大盟友,威尼斯的援军对苏丹来说构成威胁。拜占庭帝国只有5000人左右的旧式军队,其防卫依靠来自威尼斯和热那亚的援军和少量雇佣军,市民也不得不参与防卫战。

继巴叶济德一世、穆拉德二世之后,穆罕默德二世是第三位包围君士但丁堡的奥斯曼苏丹。先前,巴叶济德一世企图长期围困君士坦丁堡,由于军粮供应问题,战争比预想的持久,最终以苏丹的失败而告终。腹地纵深的君士坦丁堡能够进行持久防卫,大规模和长期的包围战无法奏效。

有此前车之鉴,穆罕默德二世决定速战速决,特别是对大陆一侧的城墙以最新研制出的巨型炮全面轰击,以10余万(最多不超过16万)军队对80009000人的绝对优势,力求早日攻破君士但丁堡。巨型炮的研制者是苏丹雇佣的匈牙利技术人员。

开战以后,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和威尼斯海军相比处于劣势。

金角湾的入口已经被拜占庭帝国封锁,阻止了苏丹军队直接侵入金角湾。穆罕默德二世避开了海上的正面交锋,出奇制胜,利用涂油板将船队拖上岸,越过金角湾一侧对岸的丘陵,然后直接驶入金角湾内。

这是海陆两方面不惜财力物力的总体战。发动这场征服战,在苏丹的侧近也有反对者,一旦失败,势必影响苏丹的权威。对于在阵前指挥的穆罕默德二世来说,这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战役。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包围持续了五十日以后,苏丹下令在1453529日黎明前发起最后的总攻。奥斯曼军队像潮水一样冲入这座千年古城。这一天,拜占庭帝国灭亡了。拜占庭皇帝战死,其遗体并未找到。穆罕默德二世被称为“征服者”,在战后权力进一步集中。

参战的意大利人、拜占庭文人和很多奥斯曼人都记录了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中世纪大决战。所以,战斗的过程后人了解的很详细。但也有一些问题,比如,城市被破坏到何种程度。征服后,奥斯曼士兵究竟掠夺了几天,各种史料众说纷纭。伊斯兰法承认士兵有掠夺三日的权利。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掠夺在一天之内收场是比较妥当的。有史料记载:掠夺是全方位的;另一方面,没有被破坏的建筑物和免于逮捕的平民也有很多,因为一切都纳入了奥斯曼帝国的保护之下。

穆罕默德二世不希望破坏城市,他希望将各方面的破坏减到最小程度,这一点各史料记载是一致的。对于俘虏,苏丹态度慎重、区别对待。特别是对拜占庭帝国的部分贵族,确保他们交纳赎身金以后能够自由。

穆罕默德二世很快进入了圣索菲亚大教堂,将其改为清真寺。此外,在征服之后,将城市的主要教会与修道院改建为伊斯兰教设施。这些宗教设施是整个城市复兴的核心。其中包括保存到今天的卡伦德尔哈内旧教教堂。有些设施则仅在战争后的奥斯曼帝国史料中出现过名字,比如阿里斯托医院。

宏大的君士坦丁堡并不是被陷落后一日之间的掠夺而毁掉的,在被征服以前就近乎荒废。穆罕默德二世希望把城市尽快恢复到可以使用的状态,以便由奥斯曼帝国继承。

陷落三日后的星期五礼拜在圣索菲亚清真寺举行。主持者是出身于大马士革的苏丹的宗教事助手阿克西姆·赛廷。他在包围战的最后阶段,宣布找到了先知穆罕默德的教友阿尤布的墓,以此来鼓舞士气。阿克西姆·赛廷大肆宣传:奥斯曼帝国对君士坦丁堡的征服是伊斯兰教的胜利。他书写的文辞优美的捷报,还送到了开罗的马穆鲁克王朝的宫廷。

 

建设新都

依据奥斯曼帝国的史料,在征服战进行的过程中,穆罕默德二世就宣称要将“宝座移往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被攻占后,具体的复兴政策很快提出。但作为城市的名称,多数情况还是使用“君士坦丁堡”(土耳其语称“君士坦丁尼亚”,下文一律称伊斯坦布尔)。

穆罕默德二世首先确保未被逮捕的,或已支付赎身金而获得自由的希腊人的安全,承诺维持旧有的习惯与宗教;保障商人的人身自由和买卖自由。而且,在加拉塔地区的热那亚商人也被保障人身安全、通行和买卖的自由,虽然热那亚曾经支持拜占庭帝国。

下图是奥斯曼帝国颁发的确保上述各项的希腊语文书

 

插图说明:1453年颁布的承诺保障居住在君士坦丁堡的热那亚商人的安全的奥斯曼文书。藏于大英博物馆。原书第90页。

 

另外,穆罕默德二世为复兴这座人口锐减的城市,对参加攻城的军人、欧莱玛、神秘主义教团成员都给予了市内建筑物的居住权。根据历史资料,作为军功的奖励而获得市内不动产的人中,就有在征服战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巨型炮研制者匈牙利人乌尔班,还有在第一章介绍的著有《年代记》的阿修克·帕夏·扎迪。而且,穆罕默德二世向帝国各地派遣使者,招募自愿移居伊斯坦布尔的人。

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大城市及其他被征服地区,也有富裕的商人、工匠被选出,强制移民伊斯坦布尔。这种政策在各地引起了不同程度的混乱。

在征服战争后,帝国政府很快开始修补城墙、建设要塞,以防备可能到来的十字军的攻击。结果,连十字军的影子也没出现,新加固的城防再也没派上用场。

1457年,穆罕默德二世提出了在伊斯坦布尔建立大型市场和商队专用旅社的计划,目的是为移居来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从事经营活动创造条件。依据伊斯兰世界的商业习惯,将这些商业设施租赁给商人和手工业者。穆罕默德二世将这些商业设施“捐赠”给圣索菲亚清真寺,商人和手工业者上交的租金用于维护和管理宗教设施。这被称为“瓦克夫”制度。

在统治的后半期,穆罕默德二世在过去的圣使徒教会所在地修建了宏伟壮丽的梵提夫清真寺。圣使徒教会所在地是拜占庭帝国历代皇帝的墓地。在象征着拜占庭王权的地方修建象征奥斯曼王权的苏丹清真寺,绝非突发奇想,这是穆罕默德二世深思熟虑的结果。

穆罕默德二世不仅修建了自己的清真寺,而且命令身边的将军们根据财力在市内重要的地方修建自己的清真寺。只是,将军们的清真寺不能超越苏丹的规格,而且大小是统一的。以苏丹为顶点的权力金字塔在建筑上已经有所反应。

苏丹极力倡导的建设计划和人口政策推动了伊斯坦布尔的复兴,在征服战争后的三十年,城市的人口又恢复到10万,其中40%是希腊正教徒、亚美尼亚教徒和犹太教徒。1453年以前几乎是零的伊斯兰教徒迅速增长到全市人口的60%。在新来的移民中,非伊斯兰教徒也有很多。奥斯曼帝国不问宗教出身,积极吸纳富裕的商人和手工业者移居伊斯坦布尔。伊斯兰教徒占六成、非伊斯兰教徒占四成的伊斯坦布尔人口比例一直维持到20世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