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培养和提升孩子的良好人格?

 木香草堂 2018-12-20
 
如何培养和提升孩子的良好人格?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南平市关工委家长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10(课件稿)

范阳善

各位家长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参加今天的学习讨论。我们今天学习讨论如何培养和提升孩子的良好人格?农村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家庭教育要点,青少年嫉妒和易怒心理问题调适。

(一)

现在学习讨论今天的第一个话题:如何培养和提升孩子的良好人格?

日常生活中,有人聪明敏捷,有人愚笨迟钝;有人勇敢坚强,有人胆小懦弱;有人谦虚谨慎,有人骄傲自大;有人活泼好动,有人喜欢沉思;有人善于交际,有人沉默寡言;有人胸怀宽广,有人鸡肚心肠;有人乐善好施,有人自私自利;这都是人们之间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的差异,正如俗话所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的是很难找到两个心理特征完全相同的人。

前苏联心理学通常用“个性”这个词来描述人的心理倾向、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这一复合结构;西方心理学则采用“人格”来描述人的心理状态。我国心理学界过去大多数采用苏联的提法,用“个性”这个概念,但近年来我国心理学术界也越来越多地使用“人格”这个概念来描述人的这一心理状态。

一、人格的涵义

人格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原意是指希腊戏剧中演员戴的面具,如同中国的京剧脸谱一样。

心理学沿用面具的涵义并转意为人格,指的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人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汇,如“他具有健全的人格”、“他的人格很高尚”、“你污辱了我的人格”、“他出卖了自己的人格”等等,这些描述包含了人格的多重含义,如法律的、道德的、文学的、社会的意义等。

这一事实说明人格是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多侧面、多层次、多因素的统一体。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和功能性等特点。

人格由许多成分构成,包括气质、性格、能力、意志、情绪、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今天我们着重讨论气质和性格问题。

二、气质的涵义、特点、类型。

1、什么是气质。

心理学认为,气质是人们心理活动在动力方面的特征,即人们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人们心理活动的速度有快有慢,心理活动的强度有强有弱,如有的人脾气暴躁,容易动感情,而有的人则性情温和,沉着冷静;心理活动的稳定性也有不同,如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的人长有的人短;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也有不同,如有的人倾向于内部的情绪体验,喜欢独处,有的人倾向于外部事物,善于交际等等。上述特征的不同组合体现在个人身上,就构成了个人不同的气质特征。   

2、气质的特点

一是先天性。气质在很大程度上为个体先天的神经系统的特性所决定,具有先天性。新生儿刚出生时,就表现出明显的气质差别。如有的一出生就爱哭爱闹,活动量大;有的则比较安静,较少啼哭,活动量小。这些差异说明人的气质特征主要是由于神经系统的先天特点造成的。二是稳定性。一般地说,一个人的气质特点是相对稳定的,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种稳定性,一方面表现在人的一生中,如新生儿出生时表现出来气质特点,在他们后来的生活中一直都存在,活泼好动的新生儿,成长后一般也是有这方面的特点;另一方面表现在人们不同性质的活动中,比如情绪容易激动的人,在讨论问题时往往会大声地与他人争辨;在考试时往往也会情绪紧张,难以控制自己;甚至在观看体育比赛时,也总是沉不住气等等。而一个安静稳重的人,在任何场合下都能心平气和,沉着从容。三是可塑性。人的气质虽然具有先天的稳定的特点,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可塑性首先表现在气质往往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改变。青少年时,血气方刚,表现为好动、敏捷、热情、急躁;壮年时,阅历渐深,往往表现为坚毅、沉着、踏实;老年时,则多表现出安详、迟缓、孤僻等特点。其次表现在教育的影响,长期的职业训练,人使人的气质有所改变;再次表现在人们主动的自我调控,能使人的某些气质特点被掩盖或者被改造。四是中性。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气质的差异是人们言行的色彩,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的意义。一个人的活泼或稳重,不能决定他为人处世的方向,因为任何一种气质类型的人既可以成为品德高尚、有益于社会的人,也可以成为道德败坏、有害于社会的人。因此说气质本身是中性的。

3、气质的类型

人的气质千变万化,分类也很多,主要有四大分类学说:(1)体液说。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特观察到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他认为这四种体液在不同人身上比例各不相同,就形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人。500年后,罗马医生盖伦把这四种液体的混合比例称为气质,后人又进一步将其确定为四种气质类型:胆汁质(黄胆汁占优势者);多血质(血液占优势者);粘液质(粘液占优势者);抑郁质(黑胆汁占优势者),一直沿用至今。(2)阴阳说。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按阴阳五行学说把人的气质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五类。(3)神经说。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用高级神经系统学说解释了气质的生理基础,他把人的气质按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类型分为兴奋型(不可遏制型)、活泼型、安静型、抑制型(弱型),分别对应传统的胆汁型、多血型、粘液型、抑郁型。(4)对应说。主要有内向—外向说、场独立型—场依存型说、A(急躁)—B型(温和)说。

现代气质学说一般仍将人的气质分为胆汁型、多血型、粘液型、抑郁型四种。

胆汁质。这种人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平息快速,思维灵活,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表里如一,行动敏捷、生气勃勃、刚毅顽强;但遇事常欠思量,粗枝大叶,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

多血质。这种人情感丰富外露、热情大方、善于交往,思维敏捷、活泼好动,行动敏捷、适应力强;但缺乏耐心和毅力,情感不稳定,交情浅薄,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粘液质。这种人情绪平稳、表情平淡,考虑问题细致周到,安静稳重、踏踏实实、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自制力强、耐受力高、内刚外柔,交往适度、交情深厚;但行为主动性较差,灵活性略差,缺乏生气,行动迟缓。

抑郁质。这种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像丰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踏实稳重、自制力强;但行为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

在古今中外的文艺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这四种类型的典型人物。《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四个人的气质特征,同心理学概括的四种类型的特征有着惊人的一致性:洒脱俊爽的史湘云属于胆汁质;聪明灵活的王熙凤属于多血质;稳重冷静的薛宝钗属于粘液质;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属于抑郁质。

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可以按上述四种典型气质类型来简单划分。日常生活中只有少数人具有典型性气质,多数人则是介于各类型之间的中间类型。据我国心理学者针对五所大学的大学生气质调查研究显示,单一气质的人约占34.07%,混合气质的人占65.93%。因此,判断一个人的气质时,切忌硬套某一类型。

三、性格的涵义、特点、类型。

1、什么是性格。

在心理学中,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的人格心理特征。

通俗地说,一个人经常如何对人、对事和对自己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态度及行为特点就是性格。如大家常常会听到或者参与这样的议论:某人勤奋、正直、慷慨、谦虚;某人懒惰、自私、吝啬、骄傲;某人勇敢坚强、见义勇为;某人胆小怕事,见利忘义等等,这些议论涉及的就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必须指出的是,在一个人生活中,某种偶然的表现不能认为是他的性格特征,如一个勇敢的人偶而也会出现震惊或害怕,但不能因此说他是个懦弱者。同样,一个胆小怕事的人,在被激怒的情况下也可能反常地做出冒险行为,但不能因此就认为他具有勇敢的性格特征。只有那些经常的、习惯的表现,才被认为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性格受个体生物学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人格心理特征,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 就是这个道理。一个性格良好的人,往往讨人喜欢,能很好地与人相处共事,顺利地完成工作,自己的生活也会幸福快乐。反之,性格不良的人,常常令人反感,人际关系紧张,造成精神上的负担,阻碍事业的成功,自己也会感到人生不如意。 

2、性格的特点。 一是整体性。性格有很多特征(态度、意志、情绪、理智等),各种特征在每个人身上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其中,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居核心地位,影响着其他方面的特征。如一个对工作和学习态度认真负责的人,往往在性格的意志特征上表现出目的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在理智特征上会有更多的主动性、独立性等特点。性格特征的这种内在联系,使人们可以根据一个人的某种性格特征进而推断出这个人的其他性格特征。二是复杂性。性格特征虽然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但这种统一性并不是绝对的。客观现实存在的矛盾使人的性格特征之间也有相互矛盾的表现,因而具有复杂性,主要表现在:(1)性格特征在不同的情境中往往有不同的结合。如有些在校关心集体、热心社会工作、举止端庄、尊敬师长的孩子,在家里却成为态度粗暴、自我自私的“小皇帝”。(2)某种性格特征在意识的作用下往往可以被掩盖。如有些心怀叵测的人,为了达到某种卑劣的目的,往往以伪善的面孔来掩饰自己阴险自私的本性;而有的人内心很善良,与人为善,但却没有明显言行表现。三是稳定性。与气质一样,人的性格反映出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相应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因而具有稳定性。但性格的稳定性也不是绝对的。四是可塑性。客观环境的变化往往使人的性格发生明显的变化,如有些从未离开父母、闭门苦读的高中生,养成了胆小孤僻、依赖的性格特点,但当他跨进大学校门后,集体生活的熏陶,可能会使他的性格特点明显变化;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可能由于某种严重的挫折感而变得抑郁沉默。此外,自我调节、自我教育对性格的改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长期不懈的主观努力,去改造自己的性格。五是社会评价性。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性格充分表现出一个人的品德,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因而与气质不同的是,性格有好坏之分。如当人类社会发生各种突发性事件或灾难时,有的人会奋不顾身地参与抢险救灾,有的人却会退缩自保,有的人甚至会趁火打劫,这就是具有社会道德评价性的性格差异。

3、性格的结构特征

如前所述,人的性格是一个很复杂的构成物,包括态度、情绪、意志、理智等四个主要方面。四个方面又总是互相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于一个人身上,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具有核心的意义。人们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表现一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态度的性格特征:如善良、有爱心、诚实、热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或残酷、虚伪、冷淡等。2、表现一个对劳动、生活、学习的性格特征:如勤劳、认真、负责、谦虚等;或懒惰、粗心、马虎、自负等。3、表现一个人对劳动产品的性格特征:如节俭、节约、爱惜公物、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或挥霍、浪费等。4、表现一个人对自己的性格特征:如自尊、自信、谦虚、谨慎等;或自负、自卑、自高自大等。

四、影响人格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研究显示,人格的许多特性都有遗传的可能性,认为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同时遗传对人格作用的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智力、气质等方面,遗传因素起的作用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等方面,社会环境等后天影响更重要。

2)童年经验因素。“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格发展受到早期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如早期被剥夺母亲照顾的孩子,长大后在各方面的发展均会受到影响,父母忽视和虐待孩子对子女的心理有明显不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婴儿和年幼时,儿童与父母建立的一种和谐而稳定的亲子关系。研究显示,母爱丧失(包括父爱)的儿童,在婴儿早期会出现神经性呕吐、厌食、慢性腹泻、阵发性绞痛、不明原因的消瘦和反复感染等,还会表现出胆小、呆板、迟钝、不与人交往、敌对、攻击、破坏等人格特点,而且会影响他们一生的顺利发展,出现情绪障碍、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

    3)家庭教养因素。家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这就是俗话说的“有其父必有其子”。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孩子,使孩子逐渐形成某些人格特质。家庭的教养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权威型教养,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控制。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的性格,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二是放纵型教养,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达到失控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独尊、蛮横无理、胡闹等性格特征;三是民主型教养,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能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率、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人格特点。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质。

4)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教师、学生集体、同学与同伴都是学校教育的元素。其中,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特别是教师的公正性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校是同龄孩子群体聚集的场所,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具在很大的影响,班集体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扬善弃恶”的作用;同伴群体也是一个结构分明的集体,其中有统领者、服从者、合作者、互助者,少年同伴群体对孩子的人格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5)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人格的影响极为重要。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同时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当然当今世界出现多元文化交叉融合的现象。

6)自然物理因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如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与非洲的特姆尼人的生态环境不同,就有不同的人格特征。另外,研究表明,气候也会提高人的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现频率,如热天会使人烦躁不安,对他人采取负面的反应,容易发生反社会行为,世界上炎热的地方,也是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地方。

7)自我调控因素。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由自我意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组成,其中自我意识是核心。具有自知的人,能够客观地分析自己,不会把遗传或生理方面的局限视为阻碍个人发展的因素,而会有效地利用个人资源,发挥个人长处,努力改善自己和完善自我。健康的人格是自我的内在统一,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延伸自我、创造自我,是健康人格的四步曲。人是在发展中求生存的,自我调控具有创造的功能,它可以变革自我、塑造自我,不断的完善自我。人的自我塑造伴随人的一生,需要不懈地努力。

五、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

1、增强培养孩子良好人格的信心。一些人可能认为人的性格是天生的,难以改变。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困难也感到孩子的脾气难以改变因而失去教育引导的信心。心理可以理解,但其实是误解。据心理学家研究,人的一生中,性格的发展主要有四个阶段:一是性格的形成期,从孩子出生到11岁左右;二是性格的定型期,约从11-17岁;三是性格的成熟期,约18-30岁;四是性格的更年期,约55岁以后。

我们所面对的未成年人,主要是18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他们正处于性格的形成期和定型期,其生理、心理都在发生剧烈变化,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是个性即人格发展的转折点,是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的不稳定时期,可塑性大,是性格塑造的关键期。因此要抓住这一时期,充分重视对孩子的人格塑造问题。

信心不足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对教育的功能作用认识有偏差。教育本来是不仅能塑造个体、也能引导社会风气的,但现在似乎是社会风气引导了教育,使人感到无能为力。因而要增强教育功能的认识,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相信教育的作用和力量。

2、明确健培养康人格的方向。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追求健康高尚的人格,提出了很多理想人格的标准或要求。

1)在中国。中国心理学史学家燕国材先生对《周易》以来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提出的理想人格进行了概括整理,归纳了理想人格的18项心理特征:(1)天人合一的主客观念;(2)奋发有为的积极态度;(3)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4)仁义礼智的完整道德;(5)谦虚逊让的美好德行;(6)诚信不欺的正直精神;(7)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8)自我节制的调控能力;(9)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10)与人和乐的积极情感;(11)与人和同的待人态度;(12)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13)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14)刚柔并济的处事方法;(15)胜不骄败不馁的正确态度;(16)趋时守中的处世原则;(17)革新创造的变革精神;(18)特立独行的完善人格。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能提出如此全面的理想人格特征,实在难能可贵。

2)在西方。20世纪中叶,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概括出自我实现者的15种优良人格特征:(1)准确地认识现实;(2)宽容和悦纳自己、他人与周围世界;(3)自发性、单纯性和自然性;(4)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5)具有超然于世的品质和独处的需要;(6)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超越环境和文化的束缚;(7)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赏力;(8)经常能够产生神秘体验或高峰体验;(9)对人类的认同、同情与关爱;(10)具有深厚的个人友谊;(11)具有强烈的民主精神;(12)具有强烈的道德感;(13)具有哲理的和善意的幽默感;(14)富于创造性;(15)具有抑制和评判现存社会文化的精神。

人格品质是多方面的,要学习引导的内容也非常多,如前所提到的优秀人格18条、15条都很好。但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以下六个方面是基础性的,有了这些基础,其他良好人格会自然衍生出来:一要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人格精神。教育孩子表情、语言、感知、双手、身体、思想等,都要活泼开朗,勤动手、动口、动脑,大胆大方表达意见。二要培养孩子安静专注的人格精神。教育孩子玩的时候尽情玩,玩得专心,从中得到快乐和收获,而需要安静的时候要能够静得下来。不能安静专注,注意力就容易分散,难以成就大事,智力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三要培养孩子勤劳善良的人格精神。要教育孩子从小学习劳动,以劳动为乐,哪怕大人回到家,孩子帮助拿双拖鞋,帮母亲学习做点饭菜,都值得鼓励和肯定。要教育孩子与人为善,将心比心,尊重他人,从小培养孩子关心家人和周围的人,长大才能学习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四要培养孩子勇敢自信的人格精神。培养孩子从小不怕黑暗、不怕鬼怪、不怕孤独、不怕小动物、不怕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等,长大一点要教育孩子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要有勇气,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和挫折。五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人格精神。教育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去做,大人不要包办,包括小时候的吃饭睡觉,大一点孩子的饮食起居等都要自己照顾自己,遇到问题要勤于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六要培养孩子探索创新的人格精神。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广泛兴趣,启发孩子对新奇事物看、听、做、问、记,并试着自己动手,搞小发明等,特别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求异、逆向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了解认识自己孩子可能存在的不良人格特征。人无完人,每个孩子可能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良性格特征,比如:自我。20世纪80年代后,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祖父两代共同围绕第三代的一个孩子转,使孩子从小就处于求必应的地位,久而久之,孩子逐渐习惯了这种特殊地位,并由此形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特征。自私。由于父母的娇惯溺爱,孩子往往得到的多,付出的少,这样的生活习惯使得孩子从小就很少考虑别人的需要或要求,容易滋长自私性格。加之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特权腐败现象等不良影响,许多孩子不愿为集体、为他人做事,只顾自己。势利。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孩子也学会势利,讲求实惠,有利益就来往,没利益不来往,不讲公平、正义,不讲责任、良心,追求所谓的“成功”,为了“成功”,可以不顾一切,不惜采用包括丧失人格的一切手段。任性、脆弱、承受力差。由于家教的不当,一些孩子可能形成了任性、脆弱的性格特征,凡事固执任性,难以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同时感情、意志又相当脆弱,受挫力差,稍遇不顺,便心灰意冷,一落千丈。攀比、跟风、盲从。孩子处于人格尚未成熟阶段,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加上大人和社会、媒介的一些不良导向,孩子在思想观念和行动上容易出现攀比、跟风、盲从现象,如攀比衣着、盲目崇拜偶像、崇尚享受、追求高消费的生活方式等。冷漠、孤僻。由于家长过于严厉或独断的教育方式,或长期闭门苦读以及长期被亲人所忽视等原因,致使一些孩子极为冷漠、孤僻,对人对事都表现出冷漠,不苟言笑,常常独来独往,不愿与人为伍。

4、掌握指导孩子人格培养的一些具体方法。一是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发展心理学认为,心态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未来。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往往在孩提时代。很多家长让孩子来学习并实践《弟子规》是很明智的,当然也要与时俱进。适当的约束可以避免孩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意识。同时行为习惯的培养,单靠一时的指导是不够的,还要不断地训练。行为习惯的训练方式主要有:(1)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和适当的条件,促使孩子形成习惯。(2)有意识地训练。对孩子提出一定的行为要求,不间断地让孩子坚持,如自觉遵守纪律、爱护公物等。(3)根除不良习惯。在培养良好行为的同时还要注意根除坏习惯,可与孩子共同讨论坏习惯的危害、适当地批评以及督促等方式来实现。二是培养孩子学会关心别人。为了发展孩子的人格智能,父母需要帮助孩子克服单向情感的缺陷,让他从小懂得爱父母、爱同伴;学习关心别人、尊重别人,使他们在爱和关心的互动过程中健康成长。三是培养孩子学会接受挫折。父母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说“不行”、“不可以”。当孩子情绪激动时,可用忽视、不理会、转移注意力等策略让其平息怒气,之后再说明道理。另外,要鼓励孩子做通过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情。当孩子失败时,要给予支持鼓励或提供适当的帮助,让孩子体会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变挫折为挑战、变失败为成功,使孩子的自信、自尊与内省智能得到培养和发展。四是培养孩子生活的独立性。要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培养独立精神。香港巨富李嘉诚、美国战时总统罗斯福都是这样教育孩子的。五是家长既要民主教养孩子又要敢于教育孩子。教育孩子不能太严厉,但也不能放任自流,既要民主教养,也要敢于教育。六是父母要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模仿是性格塑造的有效方法之一。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各种良好的榜样,同时更重要的是,在为孩子树立先进、表扬好人好事的同时,家长要非常重视自身的表率作用。此外,还可以通过适当的反面事例教育孩子,以防止和控制孩子消极性格特征的形成。七是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从根本上来说,家长苦口婆心的说教、外部榜样的教育等也不是万能法宝。一切外来影响都必须通过孩子不断内化、自我调节才能形成良好性格。因此,家长应当帮助孩子认清自己性格中的缺陷,指出良好性格的特征以及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不断地鼓励孩子进行性格的自我教育和塑造。

5、根据孩子不同性格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引导方式。1)开朗直率的孩子。这些孩子一般心胸坦白,有啥说啥,兴趣广泛,爱发议论,不拘小节,但容易在言行上被人误解。对这些孩子要以表扬为主,适当给予提醒,防微杜渐。(2)自尊心强的孩子。这些孩子一般有上进心,在学习、生活上对自己要求严格,但怕被别人说不是,脸皮簿,挫伤自尊心后打击很大。对这些孩子要注意照顾其面子,有问题个别谈话,不宜当众批评,更不能打骂。(3)温和顺从的孩子。这些孩子一般心地善良,有同情心,听众命令,服从领导,但有时感情脆弱,遇事缺乏主见。对这些孩子要适当多给些任务,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批评,克服其脆弱性。(4)倔强刚毅的孩子。这些孩子一般能吃苦,有怕困难,但有时缺乏灵活性,对交办的任务不理解时,容易发生抗衡,好顶牛。对这些孩子要给予经常鼓励,多给予方式方法的指导。(5)心胸狭小的孩子。这些孩子一般好动脑,但心眼小,遇到不顺心或涉及个人利益时,喜欢斤斤计较。对这些孩子要经常以先进典型为榜样,耐心说理,开拓其胸怀。(6)固执任性的孩子。这些孩子一般有主见,但牛脾气,不容易听不进别人意见。对这些孩子要多用事实、榜样来教育或用后果教育法让孩子自己接受教训。(7)性情软弱的孩子。这些孩子一般比较听话老实,但缺乏自信,比较自卑,胆小怕事。对这些孩子要注意更多地予以表扬鼓励、肯定成绩,同时创造机会使其有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8)毛毛燥燥的孩子。这些孩子一般有热情,做事中做作业很快,但性子急,粗枝大叶,丢三落四,学习缺乏计划性。对这些孩子要经常提醒,警钟长鸣,同时要坚持训练细心检查的办法。(9)疲疲塌塌的孩子。这些孩子一般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经常迟到早退。对这些孩子要经常提醒,启发其自觉性,适当纪律教育。(10)粗暴急躁的孩子。这些孩子一般求胜心强,容易感情冲动,心中容不下事,好放炮,事后又常常后悔。对这些孩子要避开锋芒,采取冷处理,待冷静下来后坚持疏导,再跟他讲道理。(11)沉默寡言的孩子。这些孩子一般任劳任怨,学习较好,少言语,但有时会稀里糊涂。对这些孩子要多讲道理、少指责、多指点。(12)傲慢自负的孩子。这些孩子一般反应较快,但过分自信清高,爱表现自己,好发议论,虚荣心较强。对这些孩子看准问题后,可以适度批评或与之争论,坚持以理服人,使其明白天外有天。

                                (二)

现在学习讨论今天的第二个话题:农村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及家庭教育要点。

1、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家长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管教;二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亲子沟通;三是家长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四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物质满足轻精神关怀 ;五是多数流动儿童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影响孩子学习环境。

2、农村流动儿童的主要心理特点。有心理学者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主持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该量表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卑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8项内容),对某城市流动儿童进行团体测验,结果发现流动儿童与当地儿童相比,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普遍存在着焦虑水平高、孤独倾向突出、自卑倾向严重的心理特点,同时还普遍存在退缩性、攻击性、不公平感、被岐视、没有归属感、自我评价低、社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行为问题。(1)焦虑。流动儿童由于经常转学、流动、教育上的不连贯性,各地教育发展水平不一,加之教师教学方法的差异,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明显差于当地学生,致使他们表现出明显的学习焦虑。调查显示:有25%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信心;33%的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有26%的学生出现过回家作业不完成现象;有52%的学生放学不及时回家,经常在街上玩耍。究其原因,主要是家长工作时间长,不重视或无心顾及孩子教育,同时这些孩子也缺乏可以静心学习的必要环境和条件。调查显示:79%的流动儿童没有自己的房间,与大人同住。一家多口人蜗居,吃、喝、拉、撒全在一起,孩子很难有基本学习的空间,长此以往,孩子的学习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由此产生了压抑、焦虑不良情绪,有的导致厌学的心理。(2)自卑、孤独。流动儿童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很难真正融入当地社会,不少地方存在当地人歧视外地人、本地学生歧视外来学生、甚至教师中也有歧视外来学生的现象,致使流动儿童由于生活、学习环境陌生,常常表现出不信任人的孤独倾向,并表现出严重的自卑心理,对学习没有信心。调查发现:有38%的同学认为班级中的同学看不起他;有22%的同学斤斤计较、心胸狭窄,受到别人批评或冒犯时,会立即采取报复行为;有24%的学生认为自己与其他同学在一起是多余的,他们经常会产生孤独自卑的情绪,但是他们又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严重地造成了心理上的障碍。

3、农村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要点。1)家长要勇敢地面对陌生环境和生活困难,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2)家长要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多与儿童交流,多了解儿童的思想动态,为儿童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3)家长要加强自身学习,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4)家长要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共同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5)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自身要有严谨生活的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

(三)
        现在学习讨论今天的第三个话题:青少年嫉妒和易怒心理的调适。

关于青少年嫉妒心理

1、什么是青少年的嫉妒心理?嫉妒心理是一种对他人的优势和幸运心怀不满而产生的恼怒、怨恨甚至破坏性的负面情感体验。嫉妒心理通常是和别人对比后,感觉到对方比自己强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情感,容易在有相拟境遇和相似目标的人之间产生。如果两个目标和环境差别很大的人一般是不会产生嫉妒心理的。女生之间,尤其是好朋友之间,嫉妒心理较常见,也较明显。

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嫉妒心理的背后,是强烈的好胜心、过分强烈的自我意识,喜欢超过别人,一旦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看到别人超过自己,便通过嫉妒心理求得心理的平衡。当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挫折和困难,而采用理性的手段又无法克服这种困难的时候,就会采用一些非理性的手段去追求心理上的平衡,嫉妒心理就是这种非理性手段的表现。

嫉妒心理的危害:嫉妒心理是一种扭曲了的病态心理,伤害性很大,通常具有对抗性、明确性和隐蔽性,在一般的状态下不易被人发觉,但造成的后果却往往是相当严重的,在嫉妒心的驱使下,人们会做出许多无理荒唐的举动来,如伤害他人身体、破坏他人财物、也有因为嫉妒而折磨自己等等。嫉妒心理不仅对个人成长非常不利,而且会危害到他人、甚至社会。因此青少年要尽力避免嫉妒心理的产生。

2、青少年应该如何面对嫉妒心理?1)认清嫉妒的危害。嫉妒的危害一是打击了别人,二是伤害了自己。遭到别人嫉妒的人自然是痛苦的,嫉妒别人的人也会因整天沉溺于对别人的嫉妒之中,没有充沛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提高自己,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延误了自己的前途。因此认清其危害是走出嫉妒误区的第一步。(2)克服自私的心理。嫉妒是个人心理结构中的“自我”过于膨胀的表现,要根除嫉妒心理首先要根除这种自私心态,只有驱除私心杂念,拓宽自己的心胸,才能正确地看待别人,悦纳自己。(3)正确认知自己。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也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别人取得了成功并不等于自己的失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只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现实地衡量自己的才能,为自己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就可以避免嫉妒心理的产生。(4)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是一句俗语,心理学上叫“移情”。当自己心生嫉妒时,不妨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着想,运用心理移位法,可以让自己体验对方的情感,有利于理解别人,抑制不良心理状态的蔓延。(5)努力提高自己。嫉妒的起因就是看不惯别人比自己强。如果能集中精力,不断学习探索,使自己的知识、技能、身心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也可以减少嫉妒的诱因。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将自己的时间填得满满的,自然也减少了产生嫉妒心理的机会。(6)完善性格缺陷。但凡嫉妒心理极强的人,大多是心胸狭窄、多疑多虑、自卑内向、心理失衡、人格心理素质不良的人。要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因素,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7)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公平、适当的竞争是向上的动力。对手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因而必须建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3、父母应该如何面对有嫉妒心理的青少年? 1)多观察早预防。嫉妒心理产生时都会有一定特征的,如思想过度紧张,喜欢猜疑别人;经常说一些风凉话;对别人取得的成绩产生过度羡慕;过高地要求别人,曲解别人的心理和动机等等。家长如果发现孩子这些现象,应该及时提醒纠正,通过教育批评让这种心理及时扭转,使其转变。(2)少说教多举例。孩子一般不喜欢枯燥的说教,家长可以采用一些委婉的方式,如采用身边的实例或者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去达到说服教育的目的。如嫉妒心理,可以引用周瑜和诸葛亮的故事,通过讲故事让孩子明白嫉妒心理其实于人于已都有没有好处,这样既避免直接批评孩子引起的尴尬,又可以让孩子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发现自己的错误。(3)少比较多提高。所有的嫉妒心理可以说都是由比较而来的,孩子通常都是盲目的,往往喜欢将自己的一切不分场合、状况地与别人进行比较。当看到自己不如别人时,就心生不满,甚至怨恨。其实,人无完人,虽然别人可能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好,但是自己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从而消除对别人的敌视心理。(4)少争斗多和谐。家长要针对孩子爱嫉妒的毛病,有的放矢地多给他们讲一些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故事,培养孩子宽广的胸怀,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健康高尚的人格,这样就不会因为一些小事产生过激的情绪和行为。

关于青少年易怒心理

1、什么是青少年的易怒心理?易怒是一种情绪过分冲动的性格缺陷,表现为性格暴躁、鲁莽,动不动就发脾气,常常因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稍有不顺心就采用咂东西、吵闹甚至暴力、离家出走等极端的方式去处理。

易怒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也在增长,身体和思维都在发生迅速的变化,有了一种已经长大了的错觉,尤其是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非常迅速,但实际上还没有自立的能力,却急于脱离父母又不得不在生活物质上依靠父母,就形成了他们心理上的矛盾和痛苦。一旦什么事情发生,没有适当的解决方式,便依靠最原始的发怒和暴力来解决。

易怒心理的危害。易怒是一种非常有害的心理障碍,对周围的环境和自己的成长发展都会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常常使人失去理智,造成对他人和自己的伤害。

2、青少年应该如何面对易怒心理?1)多参加集体活动,勤释放自己的能量。缺少能量不是好事,但能量过剩也不是好事。青春期正是精力和能量都不断增长的时期,需要多寻找一些有益的活动去释放自己的能量,以免除乱发脾气或者胡思乱想。经常参加一些健康的活动是有益的,如到健身房锻炼,去球场踢球,到野外效游,爬山或者参加文艺比赛等,既是一种能量释放的过程,又丰富了自己的生活,锻炼了身体,使心情轻松平静,从而能大大减少和周围人发生冲突的概率,更可以避免发脾气。(2)认识到发脾气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发脾气其实是一个人无能和懦弱的表现。只有对现实无能为力又不讲道理的人才会乱发脾气,而一个聪明的人则是通过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不要以为恶劣情绪就能够给别人带来恐吓和威胁,其实发脾气只会让人看到无理和粗鲁。发脾气除了带来生活的不安和痛苦外,别无它用。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总用发脾气来解决问题了。(3)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自控能力。爱发脾气也民自控力差的表现,很多孩子也意识到发脾气不好,但是他们到关键时刻就没有办法管束自己。在平静理智的时候会明白自己不对的地方,但是遇到事情的时候,他们就来不及多想,如果是这种情况,就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去训练自己。每次遇到不顺心或者麻烦的事情应该先想一想,这件事情会有什么后果,发脾气能不能解决问题?给自己20秒钟或者一分钟去控制情绪,如果控制不了再爆发也为时未晚,如果能控制,就说明你已经战胜了自己。或者在每次想发脾气的时候转移一下注意力,如想想最近看的一部电影,或者翻翻自己以前的相册,找一些愉快的回忆,就会记忆刚才的不愉快了。4)学会换位思考,多为别人考虑。在每次发脾气之后,仔细地想一想,如果别人因为一件小事就对你吹胡子瞪眼睛或者破口大骂,甚至砸东西,你的心情会如何呢?你一定会受不了,更何况我们发脾气的对象大多数是我们最亲近的亲人和朋友,他们是世界上最关心和最爱我们的人。他们对我们的干涉和指责,一般都出于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才做出的。总之,冲动是猛兽,它在无意中爆发,却带给我们的生活灾难性的后果。我们一定要克制自己的冲动,控制这头猛兽。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易怒的状况是会得到改善的,我们也会重建和亲人朋友的关系,恢复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

3、父母应该如何面对有易怒心理的青少年?1)控制事态,避免正面冲突。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发怒,这一点是无可避免的,一旦遇到可能发生矛盾和磨擦的地方,父母应该想办法旁敲侧击,寻找巧妙而合理的方式去应对。(2)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标志,就是独立和自我意识增强,渴望有独立自由的空间,渴望像大人一样被尊重,虽然他们还不是成人,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成年人的约束和教导,可是毕竟他们已经开始脱离儿童期了,家长在很多问题上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相信孩子的品德和自控力,让孩子既有被尊重的感觉,父母也不会觉得很累。但是在很多大的原则性问题上父母还是一定要坚持,如道德原则和法律原则,不能一味放纵。(3)不压制,合理忍让。孩子都有一定的自尊心,尤其是在青春期的孩子,自我被肯定和尊重的需要就更加明显。用家长的权威去压制孩子是不对的。在自己的观点和孩子发生分歧的时候,不妨给孩子表达的机会,让他有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之后再给孩子一点自己的看法。其实很多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按照孩子自己的想法做未必就是坏事情,无形中还能锻炼和培养孩子独立和自己判断的能力,这一点对孩子的发展很有好处。(4)理智冷静,从容应对。当大人和孩子发生意见冲突或者孩子和别人发生意见冲突的时候,父母不能同样失去理智,火上浇油,而是要用成年人的冷静和理智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仅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而且还会增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孩子有时候只是意气用事,家长应该拿出成年人的样子来,让孩子心服口服。

下节课预告。这一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讨论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心理?重组家庭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家庭教育要点,青少年自恋和叛逆心理问题调适。欢迎家长朋友们参与学习讨论。

谢谢各位!

 如何培养和提升孩子的良好人格?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http://www./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9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