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蒙求解读|杨震、丁宽、谢安、王导

 细雨青衫 2018-12-20

东汉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从小好学,跟着太常桓郁学习欧阳尚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其实他父亲杨宝就学欧阳尚书,可谓是尚书世家。再往上数,高祖安平侯杨敞,是汉昭帝的丞相,太史公司马迁的女婿;伯祖平通侯杨恽,写过著名的《报孙会宗书》,然后因此腰斩。


传说,杨宝九岁的时候路过华阴山北,看见一只黄雀,被鸱鸮(猫头鹰)击落在树下,又惨被蚂蚁纠缠,羽毛七零八落的。杨宝把它救下来,放到行囊里,每天喂它黄花。一百天后,黄雀的羽毛长全,就飞走了。当夜,有一个黄衣童子来到家中,向杨宝磕了两个头,说自己其实是西王母的使者,感激君子仁爱救拯。然后赠给杨宝四枚白环,「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矣。」成语「结草衔环」,之「衔环」,就从这里来。杨家也果然如此,杨震、杨秉、杨赐、杨彪祖孙四代皆出任太尉或司徒,人称「四世三公」。


杨震学识高而且品行公廉,当时的儒生们说他是「关西孔子杨伯起」。杨震曾客居他乡数十年,不受州郡的召命。年过五十才开始做官。后来升官至东莱太守,赴任的途中经过昌邑(今天的山东巨野昌邑镇)。老朋友王密是昌邑令,晚上怀里抱着十斤金子谒见杨震。暮色静谧,夜烛高照,灿烂的黄金映照着王密灿烂的笑脸。可这个笑脸马上就要僵硬到到到酸楚了,因为下面这段名垂史册的对话。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后汉书》记载:「密愧而出。」大概王密当时只想自己的愧色「暮夜无知者」吧。不过这愧色恰又如杨震所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杨震因此被称为「四知先生」。后来,杨震官至太常、太尉,忠言直谏,不惧权贵。


他的子孙也多能继承他的遗风。二子杨秉,世称「淳白」,曾从容地对人说:「我有三不惑:酒,色,財也。」玄孙杨修,是曹丞相的主簿,被曹所杀。他的父亲杨彪叹息道:「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这就是「舐犊」一词的出处。十四世孙杨坚,正是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


杨震像 选自明王圻《三才图会》


西汉丁宽,字子襄,梁(今河南汝州临汝)人。项生去跟田何学《易》,丁宽是项生的随从。可这个随从却「读易精敏,材过项生。」干脆直接做了田何的学生。等丁宽学成回家,田何便对门人说:「易以东矣。」田何本是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当时迁到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居住。后来丁宽又跟随周王孙学易古义,号称「周氏传」。七国之乱时,丁宽为梁孝王刘武的将军,抵御吴王刘濞的进攻,人称「丁将军」。


丁宽是西汉的经学大师,杨震是东汉的经学大师。

 


谢安高洁  王导公忠


东晋谢安,字安石,陈国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四岁的时候,桓彝见到他,感叹道:「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王东海即王承,为人简约通达,不加修饰,曾任东海太守,故称作「王东海」。王导也特别器重他,所以他年纪很小就名重一时。


可谢安不喜欢做官,当了几年就去会稽的东山隐居了。和王羲之、许询、支遁等一起厮混,游山玩水,每天下棋操缦,谈论诗和远方。好几次有人请他做官,什么尚书郎、吏部郎,他都坚辞不去。谢安虽然是个宅男,每天窝在家里,但名气却比做中郎将的弟弟谢万大很多。大家都说他有「公辅」的气质。升平四年(360年),谢万打了败仗被废,谢家人没有做大官的了。于是,谢安就出来,入桓温幕府为司马。桓温正是桓彝的长子,为征西大将军。


去新亭(今南京雨花台,当时建康的军事重镇。)赴任的时候,满朝文武都来相送,高崧揶揄他说:「先生多次违背朝廷旨意,在高高的东山上睡觉。大家在一起都讲,您安石不肯出山,天下苍生该怎么办啊。现在,天下苍生该拿您怎么办啊?」谢安面有愧色。谢安从隐居的会稽东山,到首都建康做官,这就是所谓「东山再起」。


桓氏与晋室矛盾深重,谢安常居中调和。他和桓温立场不同,却一直互相敬重。桓温曾跟身边的人谈谢安:「颇尝见我有如此客不?


咸安元年(372年)简文帝驾崩,桓温挥师进京,屯兵新亭,欲「诛王谢,移晋鼎」。太后派谢安和王坦之去见桓温。路上坦之神色慌张,问谢安咋办。谢安神态自若,只说了一句「晋祚存亡,再此一行。」见桓温,坦之汗流浃背,手上的笏版都拿倒了。所谓「手版倒持」,正是如此。桓温暗中安排了人准备刺杀,谢安有所察觉,但还是神态自若,就席,坐定,抬眼望着桓温,从容说道:「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桓温笑着说:「正自不能不尔耳。」于是一座皆大笑,一场宫廷浩劫化于五行。太原王家的王坦之和谢家的谢安,本是齐名,世人从此以为坦之劣于谢安。


孝武帝即位,桓温还是威震内外,而朝廷终究和睦,全赖王坦之和谢安的尽忠辅佐。这种平衡,才使得晋能对抗北方的苻坚。


太元元年(376年),孝武帝司马矅亲政,谢安总揽朝局。同年,苻坚也统一了北方。终于,南北之间爆发战争。谢安冷静应对,先有「围棋赌墅」,后是「小儿辈大破贼」,最后晋获得全面胜利。战争的最后决战是在淝水,史称「淝水之战」。而在战争中,谢家的声望大增,引起皇室司马氏的猜忌,竟然没有得到封赏。谢安又乘胜北伐,收取失地,把秦晋之间的界线,从长江向北推到黄河,黄河以南,重归晋朝。然而这更加引起朝野的猜疑。谢安于是「素退为业」,让出权力。太元十年(385年),谢安去世,谥为「文靖」,追封「庐陵郡公」。

 

谢安弈棋


晋王导,字茂弘,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光禄大夫王览之孙。十四岁的时候,陈留的高人张公看见王导很是惊奇,对他堂哥王敦说:「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司马睿为琅琊王,和王导十分要好,对王导言听计从。时值「八王之乱」,王导尽力辅佐司马睿,希图复兴晋室。


永嘉元年(307年),司马睿移镇建邺。初到江南,吴人根本不搭理他。住了一个月,竟然没有人来拜访。恰逢三月上巳节,王导就让司马睿乘坐肩轝,布置威仪,他自己和王敦以及其他名流乘马跟在后面。建邺的望族,纪瞻、顾荣躲在自家门缝后面偷着瞧,见是这种阵势,纷纷滚出门来跪在道旁,表示卑服。王导又亲自登二位府上拜访,纪、顾从此归附司马睿,「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


后来,洛阳倾覆,北方战乱,中土士族十有六七来江南避难。王导又劝司马睿趁机大力延揽贤才,以图大略。在王导的主持下,荆州扬州一片祥和,户口殷实。司马睿称赞王导道:「卿,吾之萧何也!」以至于时人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谓。


建兴四年(316年)匈奴王刘曜攻陷长安,俘晋愍帝。次年,司马睿改封晋王,任王导为丞相军咨祭酒。当时桓彝初到江南,见晋国衰弱,对周顗感叹道:「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欲求全活,而寡弱如此,将何以济!」等见过王导,回来见到周顗又感叹道:「向见管夷吾,无复忧矣!


桓彝的忧惧在逃到江南的士人中很普遍,每到闲暇,他们都出新亭到郊外宴饮,纵论时事。一次,周顗在坐中哀叹,「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大家听到,无不痛哭流涕。唯独王导愀然色变,言道:「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人于是不再哭泣。


建武二年(318年),司马睿称帝,是为晋元帝。没过几年,王敦谋反,刘隗劝元帝全杀掉王氏一族。王导率领兄弟子侄二十多人,每天早上在皇宫前请罪。元帝以为王导素来忠诚有节操,赐还朝服召见。大殿上,王导跪下,头都碰到地上,谢罪说:「逆臣贼子,何世无之,岂意今者近出臣族!」元帝竟光脚就跑下来,抱住王导说:「茂弘,方托百里之命于卿,是何言邪!」于是昭告天下:「导以大义灭亲,可以吾为安东时节假之。」


元帝死后,导受遗诏辅佐明帝,明帝死后,导又受遗诏辅佐成帝。晋成帝司马衍比王导小四十多岁,即位的时候才五岁。每次见到王导,都会磕头下拜,给王导写手诏,开头必说「惶恐言」,中书下给王导的诏书,开头也必写「敬问」,这后来都成为一种定制。咸康五年(339年),王导逝世,葬礼持续了三天,十分隆重。


王导像

王导、谢安都是建立、辅佐东晋王室的忠臣,虽权高位重,朝野倾心,而忠心耿耿,善始善终,留下美名。


王家、谢家是东晋望族,执掌朝廷大权,两家都住在建康秦淮河和青溪之间。此地是三国时东吴禁军驻扎地,禁军皆着黑衣,故又名「乌衣巷」。五百年后,繁华散尽,脂粉飘零,刘禹锡再到南京,不由叹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国的童蒙读物,第一本便是唐李翰的《蒙求》。李翰,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李华宗子,累迁翰林学士。李翰很有文采,《新唐书》说他「为文精密而思迟,常从令皇甫曾求音乐,思涸则奏之,神逸乃属文。」曾作《进张巡中丞传表》,使张巡忠烈事迹大白于天下。后来韩愈作《张中丞传后叙》,即补此文之阙。


《蒙求》写成于天宝五年(746),《周易·蒙》下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书名即取自于此。《彖》曰:「蒙以養正,聖功也。」《象》曰:「蒙,君子以果行育德。」蒙之含义,大致在此。《蒙求》通篇为四言对偶韵语,共2484字,这种形式对后来的蒙求读物影响深远;内容为历史人物故事,言之有据,简要清通。《四库总目》评价其为「大致淹通,实初学之津筏也。」


今天我们对《蒙求》做一些简要的解读,以期能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做一点贡献。虽不至于「养正育德」,然冀以囊萤之火,添秉烛之功,庶几无差。才学浅陋,拙于为文,有不确不当之处,希望读者不吝赐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