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节 走为上计 曹操退隐归乡里

 金色年华554 2018-12-20

【孟德事典】

前文曾经提到,曹操为整顿京城治安,秉公执法杀掉了蹇硕的叔父。但曹操也因此和蹇硕结下了梁子。不过曹操是凭章办事,无隙可循,而且碍于其父曹嵩的关系,蹇硕明里也不敢动曹操。只好用了个明升暗降的法子,把曹操赶出京师,调往远离洛阳的顿丘,任顿丘令。

曹操在顿丘任上没有呆太长时间,就被朝廷召回,做了个没有实权的议郎。紧接着,在公元178年,曹操因事受牵连被免去官职。事件的起因是汉灵帝听信宦官谗言,废掉了宋皇后,其父及兄弟皆被诛,这其中就有曹操的堂妹夫宋奇,曹操从坐免官,回到了老家谯郡,赋闲在家。

两年后的公元180年六月,曹操受到朝廷征召,再度被任命为议郎,回到政坛。议郎是顾问性质的官职,虽然是个闲职,但可以针对朝政发表自己的见解。忠于职守的曹操多次上书汉灵帝,针砭时弊,攻击祸乱朝政的宦官集团。然而曹操的屡次谏言都未能引起汉灵帝的重视,宦官集团猖狂依旧。曹操逐渐意识到,东汉朝廷的衰败已然十分严重,沉疴重症已绝不是他区区一个议郎所能救治的。于是,曹操不复献言,选择了沉默。

曹操的判断是正确的,东汉政府的丧钟已然敲响了。公元184 年二月, 曹操30岁时,黄巾起义爆发。

黄巾军得到了饱受东汉政府压迫之苦的黎民百姓的大力支持,史称,“旬日之间,天下响应”。黄巾军的主力部队集中在了冀州的巨鹿、豫州的颍川、荆州的南阳三个地区,其中因颍川距离首都洛阳很近,对东汉政府震慑力极大。

汉灵帝急派悍将皇甫嵩、朱儁前去拔掉颍川黄巾这颗眼中钉。却不料首战失利,皇甫嵩被黄巾军波才包围在了长社,形势危急。

危难当头,汉灵帝才想起了颇具才干的曹操,任命曹操为骑都尉。第一次得到领军作战机会的曹操,顾不得兴奋,便率部急援皇甫嵩了。

应该说,曹操的运气不错,因为在长社被围的皇甫嵩称得上是东汉政府最后的名将。猛虎被困,哪里甘心束手就擒,皇甫嵩敏锐地洞察到了黄巾军的弱点所在。曹操领兵到达长社时,正赶上皇甫嵩用计火烧黄巾军大营,曹操也抓住了战机,率军猛击,与皇甫嵩内外夹攻,一举歼灭了颍川黄巾军。

立下奇功的曹操没有再追随皇甫嵩、朱儁等人剿灭其他地方的黄巾军,而荆州、冀州等地的黄巾军也没能支撑太长时间,相继被击败。黄巾军领导人张角病逝,张梁、张宝先后阵亡,黄巾起义失败了。

尽管黄巾军主力在不到九个月的时间里便宣告失败,但其在青州、徐州的余部以及受黄巾起义影响而揭竿而起的冀州黑山军坚持战斗了很久。而曹操也将再次与他们产生交集,并籍此在乱世中起家,不过那已是数年之后发生的事情了。

此时此刻,春风得意的曹操正踌躇满志地准备在济南国相任上做出一番事业来。

曹操升任济南国相,在官职上又上升了一大步。两汉时期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将一部分土地分封给了皇亲国戚和有功之臣,分为王国和侯国。东汉时期王国的封区相当于一个郡,被分封的王,只能享有王国内部的赋税收入,而没有行政管理权。曹操所担任的济南国相一职就是中央政府派到王国管理行政事务的最高长官,职位与郡太守相同。借助镇压黄巾起义立下的功绩,曹操由县一级的行政长官升任郡一级的行政长官,得以在更大的政治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为了将辖区治理好,在国相任上,曹操狠狠地烧了两把火:

一是罢免贪官,济南国管辖的县有十余个,曹操到任后,发现各县令、长(大县最高行政长官称县令,小县称县长)大多依附朝中重臣、掌权宦官,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之前的历任国相都知道这些官吏为非作歹,鱼肉百姓,但碍于这些官吏背后强大的势力支撑,关系盘根错节,根本不敢加以干涉,生怕丢了自己的乌纱帽,只是明哲保身,不予制止。曹操在经过详细调查,掌握确凿证据后,向朝廷上报,一下子就罢免了八位县级长官。曹操的强硬手段使得大小官吏惊恐万分,有些贪官污吏都不用曹操找上门来,收拾家当,如丧家之犬般逃至外地躲藏起来。一时之间,济南国内政教大行。

二是毁淫祠,西汉青州城阳王刘章有功于国家,死后,后人为其立祠祀奉。青州诸郡争相效仿,隶属于青州的济南尤其厉害,建设的大小祠堂达到六百多座。这些祠堂大多数没有按照典章建立,并且不按照礼制的规定进行祭祀,属于‘淫祠’。同时官吏们以建立祠堂、开展祭祀活动的名义向百姓征税,搜刮民脂民膏,百姓日益贫困,历任长官不敢禁止。曹操上任以后,将这些祠堂全部毁坏,禁止官吏百姓祭祀,取消了这种挥霍财物、伤风败俗的行径。

曹操在济南国烧的这两把火收到了良好成效,史称‘一郡清平’。

不过尽管曹操政绩卓著,可他的道路未能继续走下去。没过多久,朝廷一纸调令下来,将曹操调离了济南国,到东郡去担任郡太守。东郡太守与济南国相地位相等,且就当时的地域重要性而言,东郡地位和济南国相地位也不相上下,在别人看来,这不过是一次普通的同级调动而已。然而曹操却敏锐地从这纸调令中发现了问题,自己担任济南国相的时间并不长,政务方有起色便被调离,其中必有隐情。联想到自己罢免的贪官中不少人依附于当朝的权贵宦官,曹操断定是自己让朝廷高层不满了。曹操知道,如果自己继续这样干下去,很有可能遭受打击报复,甚至会给家族带来不幸。但去迎合权贵们的意愿,与他们同流合污,却又违背了自己的志向。

为了避免发生不测之祸,曹操对东郡太守一职托疾不就。果然曹操一退让,朝廷方面立刻顺水推舟,不再给曹操实职,只给了他一个闲差事,又让他去做议郎。曹操由这次任命彻底验证了自己的担心,朝中权贵对自己实在是看不顺眼了,根本不愿意自己再出现于政治舞台上。为了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曹操决定回故乡谯县隐居。他在县城以东五十里的地方盖了一座幽雅的书房,在此春夏读书,秋冬射猎,学文习武,以自娱乐。

为什么曹操这么死心塌地的要退隐呢?真的只是避祸那么简单吗?

事实上,曹操还有更深层面上的考虑。东汉末年,名士隐居是十分盛行的时尚。由于隐居被人们认为是有才能而又清高的人才做的事情,因此隐居可以抬高身价,成为当政者注目的对象。曹操常以“非岩穴知名之士”而自憾,如果能得机会做一段“隐士”当是莫大快事。

这一次,曹操是做了长时间隐居的准备。第一,既然“不能违道取容”,隐居当是最好的选择;第二,天下大乱之势已定,既然不能立即驰骋沙场,“待天下清”后而再举亦是最安全之策。曹操隐居乡间,其实是在以旁观者的角度窥视局势,等待时代的召唤。

曹操的以退为进收到了成效,他不仅躲过了政敌对他的迫害,而且由于他之前已经树立起了有魄力,有作为的良好政治形象,朝廷内部始终对其有着很高的评价。而在曹操隐居期间,曹操的父亲曹嵩仕途正顺,居然位列三公,当了太尉(尽管是花了一亿钱买的)。曹嵩的走红,也决定了曹操不会在家寂寞太久。

公元188年八月,面对天下动乱的形势,汉灵帝为加强守护京师、保卫皇室的力量,组建了一支新军(因其统帅部在西园,被称为西园新军)随时应对京师可能出现的暴动、政变等突发状况。这支部队由八校尉统领,人选由汉灵帝亲自选定,曹操幸运地成为了其中一员,被任命为典军校尉。与曹操共事的还有汉灵帝最宠信的宦官、八校尉之首蹇硕,大士族出身、曹操的少年玩伴袁绍等人,能与这些人为伍,曹操无疑又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教你三十六计】

曹操所使用的计策——走为上计,此计为三十六计中第三十六计。

1、计名出处

走为上,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著《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

2、原文解析

此计原文是: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全军退却,避开强敌。这种以退为进的军事策略,并不违背正常的用兵法则。

这一计的原文可分为‘全师避敌’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前后两部分,‘左次无咎,未失常也’是将‘全师避敌’升华到了易理层面的高度,此项运用了作战时部队在左边还是右边扎营都要依据具体形势来定的象理,来解释大敌在前,我军暂避锋芒,选择退却也是正确的选择。

3、孟德用计

结合计名出处和原文解析来看,走为上计,是指在敌强我弱、我方无法取胜的情况下,主动撤退,保守实力的一种谋略。此计的关键善于‘走’。‘走’的表现首先是半途而止,激流勇退,而敢于半途而止,激流勇退,是需要胆识、魄力和智慧的。需要我方冷静分析形势,把握好‘走’的艺术。曹操的暂避祸乱,是属于以退为进。当敌对势力具有绝对优势,我方无计可施而且自保不能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有计划地组织撤退,以便积蓄力量,寻机东山再起。就像《潜伏》里说的那样: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