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岁女孩每天被各种兴趣班排满,当问及感受时她的回答让人心酸

 遁地的蜘猪侠 2018-12-20

这个女孩名叫朵朵,今年4岁,每天被舞蹈、钢琴、英语、全脑开发练习题排满了日程。她说她最不喜欢舞蹈课,在大学当老师的爸爸却以为那是她最感兴趣的。大人和孩子的感受完全错位了。

4岁女孩每天被各种兴趣班排满,当问及感受时她的回答让人心酸

这么小,朵朵已经会为了爸妈开心而假装,她不想让爸爸妈妈失望,只能压抑自己的天性,乖巧地配合。她说她的感受不是伤心,不是烦(已经习以为常),而是一个“乏”字——太准确了,让人听来心头一震,心下不忍。

4岁女孩每天被各种兴趣班排满,当问及感受时她的回答让人心酸

可她爸爸却觉得:“谁不累?我觉得她不累!我真觉得她不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自己苦心一直为孩子付出,孩子所有的努力都是应该的,都是值得的,并且,孩子自己会感到快乐。

4岁女孩每天被各种兴趣班排满,当问及感受时她的回答让人心酸

朵朵爸爸这句“谁不累”,也代表了中国家长普遍的教育焦虑,他们耗尽精力、付出一切,想打造一个精英,等待被未来社会选中。为了“赢在起跑线”,或者仅仅为了“不输”,每个人都很累,从父母到孩子。

这个片段引起了热议,它来自儿童纪实教育实验节目《超能幼稚园》。人们惊奇地发现,一个像朵朵爸爸这样温和儒雅、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很多心力的父亲,也可能不知道孩子的真实感受——他用的力气越猛,孩子对他隐藏得越多。

为什么会这样?

为了观察当下儿童学前教育里最普遍的困境和问题,节目组根据儿童教育心理学,科学搭建了一所梦幻幼儿园的现实场景,请来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边玉芳教授做园长。

4岁女孩每天被各种兴趣班排满,当问及感受时她的回答让人心酸

又从全国找来十个素人家庭。这些家庭里十个3-6岁、性格各异的孩子,一起在“超能幼稚园”度过了三个月,他们的爸爸或妈妈则在“24小时实时观察室”观看孩子在幼稚园的表现。

4岁女孩每天被各种兴趣班排满,当问及感受时她的回答让人心酸

家长在这里看到了孩子的另一面,就像照镜子,觉察到平时无意识的亲子沟通问题。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这是每一个大人都需要学习的功课。

可是,厌学是人的天性,大人尤其如此。节目组便应大众所需,请来5位人气实习男幼师,通过培训、考试,合格之后进入幼儿园实习。选择幼师的首要条件是和支教一样,必须对孩子有爱和责任。

实习男幼师们不断受到孩子的挑战,受到边园长的监督、援助、批评,在冲突不断的真实记录中,科学教养的理念、知识就跟着具体场景,轻松、实用地传递出来。

我追看了两期,觉得很有意思,因为这面镜子太好用,把90%的亲子沟通问题都照出了原形。

01“为你好”,孩子为什么不领情?

节目里有一个特别漂亮的混血女孩刘一凡,她妈妈和她相处的方式就是典型的权威型“为你好”。

在玩具店里,凡凡挑中了自己喜欢的玩具,但妈妈说不行,拿起另一件买单走人,说“这件才更适合你”。凡凡一直说“我不要”,赖着不肯走。妈妈直接拽着她的手,拖离玩具店,因为她觉得有些事情是不能由小孩决定的,总说“不要”,就是挑战了她作为妈妈的权威。

4岁女孩每天被各种兴趣班排满,当问及感受时她的回答让人心酸

这个场景太常见了。很多家长会想:我都给你买玩具了,你怎么还闹脾气?太不懂事了。明明一件好事,弄到大人、孩子都不开心。

家长拒绝孩子很可能是有道理的,比如孩子喜欢的玩具不适合ta的年龄段,比如玩具太贵超出家长的预算,又比如孩子非要买的那个家里已经有了。

可是孩子的生气也有道理,因为家长的处理方式等于直接否定了ta的感受,“我喜欢什么”好像完全不重要,妈妈觉得好才是真的好。

“为你好”式的沟通,天然带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潜台词是:我看到的才是对的,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你还是得听大人的话。

大人用自己的认识,碾压了小孩的认识。可是你并不能代替小孩去感受,ta的感受还是没有变,ta就是不开心呀。

怎样的沟通既能尊重孩子的感受,又不是无原则地百依百顺?你需要听孩子说,并给ta几个明确的选择。“你喜欢这个玩具,是因为什么?”如果ta说,因为里面有个小公主/挖土机,你可以说:“嗯,我知道了,你喜欢小公主/挖土机。可是这里写了,这个玩具要7岁以上才能玩。那边还有几个玩具也很有趣,你想选哪一个?”

不给孩子选择权,只是让ta遵从大人心目中的“为你好”,更大的危险是,久而久之,孩子也认为自己的感受不重要了。ta会习惯性地遵守比ta更强势、更主动的人的规定,习惯性地“听话”。

就像朵朵,进入超能幼稚园之后,你会发现这个典型的“乖”孩子几乎不会说“不”。她不提要求,即便在大家都疯玩的时候,她也在一旁默默坐着,保持小淑女的姿势,满眼羡慕。

这种隐忍自己的“懂事”,真的是她爸爸希望的吗?背后有没有遗憾?

你看,当从另一个视角观察了女儿24小时后,爸爸对幼儿园老师们说了一段长长的话,几乎落泪:

4岁女孩每天被各种兴趣班排满,当问及感受时她的回答让人心酸

戳心了吗?

02 追在身后讲道理、吼叫,为什么不起作用?

在超能幼稚园里,最让老师们头大的,是一个叫核桃的孩子。

他爸爸工作忙,常年不在家,说孩子是半个“空巢儿童”。核桃从小由姥姥带大,隔代教养,非常溺爱,核桃几乎没有任何规则意识,换了四五个幼儿园总是被劝退,因为他该吃饭时不吃饭,该睡觉时不睡觉,总是要和别人逆着来。

4岁女孩每天被各种兴趣班排满,当问及感受时她的回答让人心酸

超能幼稚园开学第一天,核桃就给了班主任俞灏明一个下马威。俞灏明整个上午都在追着他跑,画风是这样:

“核桃,吃早饭了。”

“我不饿。”

“那你等下饿了怎么办?”

“不会的。我不吃。”

“核桃,我跟你说,你不能总是这么自私,只顾你自己开不开心,别人的感受都不管。你在你家里可能是国王,但你不会永远只待在自己家里,在幼儿园你不能这样……”

核桃捂起耳朵:“别说了!好烦啊!”

……

到了中午,因为生活老师在一片混乱中没有听到核桃说“我不要土豆丝”的要求,核桃直接冲老师大叫,跑到玩具区,又不肯吃饭了。其他孩子也受到影响,从饭桌上跑下来。

俞灏明忍无可忍,吼了核桃。

核桃有点害怕,但还是不肯服输,转身走开了。

在“24小时实时观察室”里,核桃爸爸说:“削(打)他!这孩子,你必须让他怕你!”又说,“我要在,他不敢这样。”

吼孩子,打孩子,真的有用吗?核桃爸爸想必也是没有很好的办法,才会使用这种办法来管孩子。

边玉芳教授看不下去了,赶紧把俞灏明叫到园长办公室,给他支招。

4岁女孩每天被各种兴趣班排满,当问及感受时她的回答让人心酸

边教授后面的一番话,对所有家长都很有用。她告诉俞灏明,核桃所有的行为,其实只有一个目的:引起别人的关注。大家做什么,他偏不做什么,因为他知道这样一定会有老师专门来关注他。俞灏明越是追着他唠叨,他越是不会听话,因为他的目的就是获得不一样的关注,现在“不听话”使他达到了这个目的,他为什么要改呢?

边教授给了俞灏明两个建议:

一是,在核桃不肯跟大家一致行动时,先暂时忽略他,更多关注其他孩子。核桃发现捣乱不能引起老师关注,自然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

二是,多注意发现核桃做得好的地方,每一件小事都表扬他,既满足他希望获得关注的需要,又对他有正面的引导。

果然,下午大家一起拔草时,这两个办法对核桃很管用。尤其是核桃拔起一棵草,俞灏明马上表扬了他,核桃积极性大涨,成了班上的劳动主力军。

4岁女孩每天被各种兴趣班排满,当问及感受时她的回答让人心酸

边教授的这种教育方法,其实在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孩子:挑战》里有详细的介绍。

书的第二章里写:“如果我们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向,必须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否则我们几乎难以改变他们的行为。”怎么样了解孩子的动机呢?可以通过观察孩子某个行为产生的结果。比如核桃捣蛋行为的结果,就是得到了大人的持续关注。

书的第三章里写:“一个行为不良的孩子,是个气馁的孩子。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发展,孩子就不能得到归属感。”

核桃很可能就是这样:一方面被溺爱,另一方面又不断被否定和打击。父母常常缺席,他其实有点缺少安全感,又不知该怎样去获得。他发现越是“不听话”,爸爸妈妈就越是会来关注他,于是就故意“不听话”。大人需要透过行为看到他的渴望,才能与他真正沟通。

03 孩子喜欢、信任什么样的大人?

在五个明星男幼师里,我发现孩子最喜欢、信任的,是那些能看见他们情绪、承认他们情绪,并且会陪他们一起玩耍的人。

比如费启鸣。他才22岁,家长们担心他太年轻,都不选他当班主任,可他却很得孩子们欢心。

4岁女孩每天被各种兴趣班排满,当问及感受时她的回答让人心酸

在开园派对的时候,大家闹作一团,五个男老师只有费启鸣注意到小男孩云飞的分离焦虑。他蹲下来,用平等的姿势、温和的言语,还有拥抱来安慰云飞。虽然“我们是男子汉,我们不哭”这个说法不提倡,但他至少真正看见了孩子,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陪伴了他,帮他度过了和妈妈分离最难的阶段。

4岁女孩每天被各种兴趣班排满,当问及感受时她的回答让人心酸

后来,男孩多多尿裤子,费启鸣带他去换洗,有一个镜头也很有意思:

多多对摄像机说:“你不要拍也不要播哦。”费启鸣把摄像机的头摇了摇,假扮摄像机跟他对话:“它不同意。”多多马上被逗笑了。

这就是真的会和孩子玩的大人,他是站在孩子的视角来跟孩子玩扮演游戏,而不像有的大人会很扫兴地解释:“摄像机不会说话哦。”

朵朵的爸爸可能就属于那种不太能体会孩子情绪的大人。晚上,家长和孩子视频,分开了一整天,孩子本来有很多新奇的体验想跟大人分享,结果只有朵朵爸爸给女儿提要求:“你要好好刷牙……”朵朵马上不想再聊了,挂了电话。

朵朵说,她想在这个幼儿园里住一百年。可我感觉到的,却是心酸。

童年的亲子关系,可能影响人的一生。在节目最开始,秦奋的这段话让人触动:“我不知道我自己能不能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称职的老师,将来不知道能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父亲……因为,我爸真的是很早以前就不和我生活在一起了……”

4岁女孩每天被各种兴趣班排满,当问及感受时她的回答让人心酸

是的,为人父母是一件需要学习的事。

多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这个节目里获得如何沟通、如何去爱的启发,无论现在有没有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