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碑极品《 爨龙颜碑》临摹分析

 南腾 2018-12-20

清道光七年(1827年),著名金石学界、书法家、云贵总督阮元在云南访得一块古碑, 甚为珍视,跋曰:“文体书法皆汉晋之正传,求之北地也不可多得,云南第古石也。”这则评价从艺术本体上看,有其恰如其分的一面,如“汉晋之正传”、“北地也不可多得',但另方面是否也有地域上的局限和历史局限性,只从时间上看,比起《爨宝子》,《爨龙颜碑》整整晚立53年(《爨宝子碑》于东晋大亨四年,也谓义照元年,即405年四月刊立,只是直到乾隆四十三年,即1778年才被人发现而已),所以似乎不能称之为“第一古石”了。但为了叙述的方面,我们从发现的时间早晚为界姑且这样称呼吧。

《爨龙颜碑》,全称《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龙颜碑》,立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二年(458年)九月刻立,爨道庆撰文,无书写者姓名,亦有认为书者为爨道庆。此碑高338厘米,宽146厘米,厚25厘米。有额,星半圆形,上书24字,“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除碑阴题名外,仅碑阳就存文字900多。《舞龙颜碑》常与《舞宝子碑》合称“二雾”,因其碑身高大,字数较多,常谓“大”,后者为“小爨”。

《爨龙颜碑》叙述了墓主龙颜的生平和历任官职等情况,是研究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要氏家族政治、文化的重要资料,在书法艺术上与《爨宝子碑》一样,对研究晋宋间书法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碑旧位于云南省陆良县东南,现存负元堡小学。

《爨龙颜碑》 在元明时期已有人在著述中记录,只是没有引起世人足够重视,直到阮元访拓,又被元福收人《滇南古金石录》,从此名闻天下。康有为对此碑评价最高,似乎有点过誉,但从侧面是否可以折射出《爨龙颜碑》本身内含的价值,诸如:在《广艺舟双楫》中称赞此碑“为雄强茂美之宗”。

《爨龙颜》与《灵庙碑阴》同体,浑金璞玉,皆师元常,实承中郎之正统”。在《论书绝句》中日:“铁石纵横体势奇,相斯笔法孰传之,汉经以后音尘绝,惟有龙颜第一.碑。”附有注释云:“浑厚生动,兼茂密雄强之胜,为正书第一。昔人称李斯篆画若铁石,体势飞动,可以形容之。”在具体的笔法上称赞:“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置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当为隶楷极则。”


抛开古人的华美之词,从技法上分析《爨龙颜碑》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笔力雄强, 简古苍茫,有隶书遗意,含篆籀笔法。

在方起方落的用笔中, 加人圆势笔意,或重起重收,或重起轻收,方式多样,自然活泼。折画的转折多用圆转暗过之手法,很少像《爨宝子碑》那样以汉碑的直折式为主,楷书意味更浓。


《爨龙颜碑》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风格的高度古拙与技巧的相当熟练融为一体, 这种状况极为难得。古拙的风格在人们的印象中常会与笨拙、幼稚、不成熟连在一起, 这实在是一个误解, 须知在各种风格的表现过程中,皆能找到技巧的相互对应,只是对于“古拙”的“熟练技巧”有一一个认识和表现上的误区而已。


二、 线条形态变化多端。在《舞龙颜碑》中,各种点的处理灵活生动,多以“方”式出现,但大小有别,神态各异。

横画也是碑中极意塑造的一个元素,在长短、方圆、斜正等方面交叉出现,意态古朴。竖画的斜势走向非常明显,与横画的俯仰揖让相互穿插,使平稳的气象中别具一种波澜。


三、结构上,总的方面以茂密取胜,方整为主,但又能伸缩避让,舒敛自如,姿态奇逸。

《爨龙颜硨》的结构与《张猛龙碑》和《嵩高灵庙碑》有相似之处,《爨龙颜碑》应处于中间位置;把《爨龙颜碑》的单字轴线摆正些,就非常像《张猛龙碑》;而与《嵩高灵庙碑》比起来在古质浑朴之象方面有暗合,只是后者古朴过之而已。《爨龙颜碑》与《嵩高灵庙碑》一样, 皆擅于通过具体的一个笔画 来协调已经形成的格局,造成新的平衡,奇趣横生,一派生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