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古代文献的艾灸灸量研究

 留梦心田 2018-12-20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中医典籍中的“灸量”问题作出全面系统的归纳和内涵解析。 一方面,追溯艾灸疗法的发展历史,以灸疗在不同时期的运用及发展情况为背景,探索诸位医家关于“灸量”的观点及主张,并通过归纳和分析,总结出古代医家施灸治病的过程中,关于灸量认知的理论体系。 古人施灸用量的一般规律是:地处南方,夏日温热,老少赢弱,头面四肢,或外感新病,病情轻浅,灸之宜少;地处北方,冬季天寒,年轻体壮,胸背腹部,或内伤久病,病情深重,灸之宜多。同时,灸量也应随病情发展而变化,灵活运用,知常达变。 此外,古代医家会通过灸治过程中患者的反应来判断施灸足量与否,主要包括:1.是否出现一定的效应,如:病愈、急症缓解、感觉转变。2.是否发灸疮。3.是否出现灸感。基于综合判断,以防止施灸过量引起的不良反应。 另一方面,通过整理历代记载艾灸疗法较多的医籍和灸疗专著中的灸疗论述,对其所载灸法、灸方进行分类和归纳,进而对“灸量”在临床运用的特点作出总结。 1常见病症的灸量分类 大灸量主要针对脏腑虚损、阳气不足、毒邪深重或者痰湿、瘀血等邪气内阻等原因导致的较为严重的病症,包括:痈疽、中风、水肿、鼓胀、虚劳、消渴、痢疾、积聚、瘿病、翻胃、鼻衄、胸痹等。 中灸量主要针对涉及脏腑病变所致的病症,如:泄泻、便秘、胃痛、脐周绞痛、咳喘、吐血、奔豚等;痰浊、湿热、瘀血等邪气内阻导致的病症,如:癫狂痫、淋证、梦魇;或者外感毒邪,病位较深的疾病,如:疟、霍乱吐泻等。 小灸量主要针对病位较浅,病在肌表,或病在气分,或属热证,所灸部位多在头面或四肢及四肢末端的病症,包括:腰痛、哕、转筋、鼻塞鼻涕、瘰疬、牙痛、头痛、癣疹疣、目翳、胎位不正等。 2小儿施灸的灸量特点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耐受力较弱,且脏腑之气清灵,对各种治疗反应灵敏,故古代医家治疗小儿疾患,无论从灸壮形状的大小还是从灸壮数量的多少来看,都低于成人的灸量。 3保健灸的灸量特点 保健灸最显著的特征是施灸频率低,施灸部位多用神阙,关元,气海,膏肓,丹田,足三里等穴,背腹部穴位的灸量比较大,且常需灸至发灸疮。保健灸单次取穴的数目:若以强身保健为主,一次所灸穴位较少,多用独穴;若要防病,则以防治疾病相关穴位为主。施灸时间:若为强身保健,则施灸无明确固定时间,多在四季交替,或天气有变时施灸;若为预防疾病,则应于发病前预灸或有发病前兆时急灸。 4隔物灸的灸量特点 古代医籍所载的隔物灸种类虽多,但治疗范围相对局限,主要治疗如痈疽、发背、瘰疬,或如虫毒、蛇犬咬伤、痔漏等外科类病症,及少数其他疾病。隔物灸所采用的艾炷比直接灸艾炷大,如“小指”,“梧桐子大”。古人施用隔物灸的灸量一般都较大,但大多日灸量少,而疗程长以累计灸量。 5艾卷灸的灸量特点 古人施用的艾卷灸属于“实按灸”的范畴,主要用于治疗寒性病症。操作时,所隔纸要有一定的厚度以防止烫伤,且按灸的次数亦不能过少,以达到热力深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