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缅甸服装

 楠川慧子 2018-12-21

缅甸服装

《我是猫》节选

我们猫就单纯多了,想吃的时候就吃,想睡的时候就睡,生气的时候大发脾气,伤心的时候嚎啕大哭。日记这种无聊的东西是绝对不会写的,也没有什么写的必要。


 在漫长的生产活动及生活过程中,缅族逐渐形成了民族物质生活上的共同点。由于缅族是外来民族,随着物质生活环境的改变及历史上与其它民族的长期相处、融合,物质生活习俗方面较先缅人时期有很大变化。缅族服饰根据其功用的不同可以分为头饰、上衣、筒裙、拖鞋、男装、女装、普通服饰、传统民族服饰等。



缅族人平时都穿民族服装。男子一般穿立领长袖汗衫和无领对襟长袖缅式外套,下身穿沙笼;女子一般穿无领长袖偏襟紧身上衣,下身穿紧身筒裙。无论缅甸男子或女子平日都脚穿拖鞋。缅甸妇女喜欢戴花,大多是鲜花。脸上抹一种用檀那卡树加水研磨的粉浆——一种缅甸传统的化妆品,用以防晒和保护皮肤。
头饰
传统男性头饰为包头(岗包)。包头风俗据传源于印度,缅族人包头巾的风俗始于阿瓦朝时期(14世纪中叶)。古代缅族男性以留长发为美。作为一种发式,他们常将发髻盘于头顶。为了不使发髻掉下散掉,缅族人借鉴印度人的做法,用布将发髻包上扎好,或在盘好的发髻外再围上一条布带。到了贡榜朝后期(19世纪)缅族人不再蓄发,岗包的功能也就随之改变,由实用转为装饰。
在古代,岗包是官员与平民、大官与小吏明贵贱的标志。现代缅族人一般不戴岗包,只有在正式场合如庆典婚礼上才系包头。包头巾完全成了装饰品。从质地上看,包头巾多为丝质,颜色多样。包头巾的右侧有包头巾尾。女性头上无包头。在头饰方面有发髺,并常在头上戴金花装饰。现代,缅族妇女还在头上插鲜花,在肩上披披巾。披巾始出于阿瓦,颜色较为鲜艳,贡榜后期曾大规模流行。缅王时期,披巾约有一肘宽(1.5尺),长过双膝,现代披巾较以前略有缩短。


筒裙
缅族男女下身均着筒裙,筒裙又称纱笼。穿简裙之俗在蒲甘时期就有了。筒裙一般长4.5尺,宽5尺,用整块布缝接两头而成。
男式筒裙称作“布梭”,多由大花格布或冷色调棉布缝制而成。女式筒裙叫作“特门”,颜色艳丽,上腰缝有两三寸宽的腰边,腰边多为黑色。系筒裙时,男子在腰间正前方系纱笼结,女子在左侧系纱笼结。


上衣
男式上衣分衬衣和外农两种。缅式衬衣多为白色长袖,立领。外衣分对襟衣和右衽衣两种。右衽衣较为少见,男女均穿,男式比女式长。现代男性多穿对襟衣。对襟衣无领、窄袖,一般有五粒布扣,三个兜,无兜。女式上衣为用素布或彩布做成的薄有衽外衣。无领、无兜、紧袖、紧身、短幅。
鞋子
缅族人不论男女均穿人字带拖鞋。拖鞋质地上分牛皮底平板绒带拖鞋和泡沫拖鞋两种。旱季、凉季穿牛皮底拖鞋,雨季穿泡沫塑料拖鞋。
缅族妇女爱打扮,喜欢扎发髻,在头上插鲜花。妇女常戴的饰品有耳环、耳钉、戒指、手镯等,现代女性好用化妆品。传统上,缅族妇女常在脸上和身上擦黄香楝粉。黄香楝粉由黄香楝树干研磨而成。妇女们早上沐浴后,常把黄香楝粉调水,涂抹于脸颊、手臂上。黄香楝粉不但气味芳香,而且还可以润滑肌肤、祛热防晒。乡下妇女喜欢用黄香楝粉在脸颊上抹两个圆圈,或用牙刷刷成四方格子等形状。


缅族男子有纹身习俗。纹身起源于图腾信仰,为的是防灾避祸。后成为男子成人的标志。纹身部位在上体胸前背后、腰至双膝之间,胳膊上也可以纹身,纹身的图案多为吉祥物如:伽龙鸟、龙、鱼等。也有纹经文。咒语的、古代不纹身的男子被认为是懦夫,常被人看不起,现代这种观念已经改变。大范围纹身的现象已经很少见了,人们一般只在手腕、胳膊等处稍许纹上几个字或简单图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