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札记(七)——诗词的阅读与鉴赏

 qingpodushu 2018-12-21

一、古诗文阅读——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一种是诗词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称为一篇诗词的眼目。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

炼字是诗词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特别讲究“炼字”。所以才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说法。大家非常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要`其中的“绿”字,王安石不厌其烦,易“十许字,始定为绿”。

2、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的四名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表达了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在于它的生动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是情中景。如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是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什么奇观,惟有“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必须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圆”“直”二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达了诗人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于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达到了至高的艺术境界。

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一诗,写诗人在流放途中突然遇赦,心情欢快、振奋,急切盼望与家人团聚。头两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借早上绚丽的景色流露诗人在出发前的欢快心情。后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更是透露出诗人此时心情的轻快舒畅。诗中无一字直接写情,但又无一字不言情,诗人的情感都融化在景色中。

  二、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读诗题,鉴类型。

每一首诗词都有标题。诗词中,词、曲除标明词牌、曲牌外,多数也都有标题。如毛泽东的《沁园春》“沁园春”词牌,“雪”则是标题。通过读诗题,可以初步鉴别出诗的类型。诗歌的类型。按内容可分为: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送别诗、怀古、咏史诗、叙事诗、抒情诗、讥讽诗、哲理诗等。每一种类型都有自己的写作特点。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或借古感怀,或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鉴赏时就要弄明白借何物显何志。

诗题往往会标明该诗表现感情的基调。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中,诗题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

又如【唐代】郎士元《听邻家吹笙》“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

“不知墙外是谁家”是对笙乐的来源产生的悬想揣问。这悬揣的语气,不仅进一步渲染了笙声的奇妙撩人,还有听者“寻声暗问”的专注情态,也间接地表现出那音乐的吸引力。于是诗人动了心,进而起身追随那声音欲探个究竟。然而,“重门深锁无寻处”,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不禁令人于咫尺之地产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强烈的憧憬,由此激发了一个绚丽的幻想——“疑是碧桃千树花”。注意其中的“疑”字,因有了这一“疑”字,可知诗人并非描写“庭院美景”,而是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的奇妙。

又如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风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以上三首诗,都属于抒情类。从诗题看都是听到笛声引发情感的事件。

【第二步】要把握诗歌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文本的创作背景。文学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时代产生的,鉴赏作品就一定要把握诗歌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文本的创作背景。了解他生活的时代,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例如唐朝诗人朱庆徐的《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本诗只有通过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文本的创作背景,我们才能够判断出,诗歌内容决不像字面所表现出来的那么简单。这是诗人应试前,献给张水部的“行巻”希望得到张水部的赏识。仅仅作为“闺意”,这首诗已经是非常完整、优美动人的了,然而作者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

又如上例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与郎士元《听邻家吹笙》的诗,虽都属于抒情类,但结句不同,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也不同。郎士元《听邻家吹笙》诗结句“疑是碧桃千树花”是从奏乐的环境着想,与前“隔彩”呼应。这里的“碧桃”是指天上王母的桃花。灼灼其华,竟至千树之多,是何等繁缛绚丽的景象!非人世间的灵境。而一个“疑”字,写出如幻如真的感觉,使意象给人以飘渺的感受。同时,它又象征着那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情感。而李白诗的结句“江城五月落梅花”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是一种冷落的心情。这里只有把握李白的人生经历和文本的创作背景,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李白的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被放。是乾元二年遇赦东归,途经江夏时所作。当时老朋友史郎中在江夏特意陪他游览了当地名胜黄鹤楼。黄鹤楼头,那悠悠笛声给凭栏远眺的诗人李白平添了无限思绪,兴会之余,他写下了这首诗。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当时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使诗人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使诗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又如王安石《船泊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从表面看是一首山水诗,通过王安石的经历和文本的创作背景,对作品的思想内涵才有了深刻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是: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为同乎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由于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这首写於熙宁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本诗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对此,诗人感到欣喜。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

【第三步】读注释。

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重要的作用。最突出的是对诗中典故含义的揭示。如:

杜牧【金谷园】诗:“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这是一首即景生情。乃是引过去之人,以比喻今事。大概写人经过西晋富豪石崇的金谷园遗址而兴吊古情思。其中有两个典故:

香尘:是引用石崇为教练家中舞妓步法,以沉香屑铺象牙床上,使她们践踏,无迹者赐以珍珠的故事。

坠楼人:即引绿珠跳楼之故事,金谷园为晋时石崇之别墅,崇有妾名绿珠,美而艳,善吹笛。孙秀欲得之,而崇不许,秀因大怒,矫诏收崇。时崇正宴于楼上,介士到门,崇对绿珠云:吾为尔得罪。珠泣道:当效死君前,乃坠楼死。诗人在此是以人比喻目前所见之落花,乃以人喻物。

“香尘”、“坠楼人”都是金谷园中,在石崇身边发生的事。若不读注释这一典故就不明白,就不会理解诗句的内涵。

【第四步】理清诗的结构层次,找出诗的中心。

诗的结构层次就是“起、承、转、合”四个层次。而且四个层次的编排顺序不可任意颠倒调换。这是任何一位诗人必须遵循的一个理论原则。

绝句诗的结构层次最容易理清。一句一个层次。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转”;第四句是“合”。

七律诗的结构层次也很容易理清。第一联是“起”;第二联是“承”;第三联是“转”;第四联是“合”。

排律诗、乐府诗,歌行等长诗,要理清它的结构层次就要费点功夫。但也有规律可循。一般转韵处为一段落,但每一段归那一层次就要加以斟酌。

诗词的后半部分是诗的中心。根据诗的四个层次的编排顺序,诗的前半部分是诗的“起、承”部分,只是通过诗人的所见所闻,将事件的时间、地点、以及事件构筑的意象等做出交待,甚至进行一些渲染,都是为诗的后半部分——诗的中心做铺垫的。所以,诗歌的中心都在诗词的后半部分。后半部分包括“转”。“转”也只是前半部分与中心的纽带。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只有最后,诗的又称结句或断句、落句,作者方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概括全篇,突出了主题。绝句诗,一般是第四句。七律诗,一般是第四联。如:

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自缘身在此山中。

 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毛泽东《咏蛙》:“……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第五步】鉴赏诗人运用语言文字的艺术技巧。即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诗的每一个层次,由于诗的类型不同,诗人的所见所闻以及摄取景物不同,更重要的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不同。所以在艺术特色上,及其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上也截然不同,这充分展现了诗人语言文字艺术的才能。

如诗的“起”这一层次,就有明起、暗起、陪起、兴起、反起、引起、感叹和设问式等表达方式。“承”这一层次也有顺承与转承之别;“转”这一层次,转的技巧较高,要转得有精神,有变化,又须与起承相揖让,更须如疾雷破山,使观者惊愕。既要灵活,又不可离题太远,互相照应方为杰作。转的方式有:

1由叙事转为议论。。如李商隐登乐游》“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由写景转为推理。如朱熹《读书观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由写景转为抒情。贾至《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却,春日偏能惹恨长”。

诗的合这一层次的表现形式也有多种,如概括式、抒情式、理喻式、设问式等等。

诗人就是通过采用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用简练精美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内涵。读者在阅读、分析一篇作品时,也只有具体地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才体验到诗歌美,才可以从中欣赏到诗人运用语言文字艺术的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