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头琴演奏《绒花》《北国之春》,果然名不虚传!

 宅翁老李 2018-12-21

马头琴演奏《绒花》《北国之春》

演奏者朝克吉勒图(包朝克),是中央民族歌舞团中的马头琴独奏演员,也是著名的蓝野乐队中的第一马头琴演奏者。他的琴声中有辽阔大草原的深远,有蓝天白云般的纯净,有蒙古汉子刚强的风骨,更有着草原母亲的深深柔情。


01《北国之春》原是一首思念家乡的歌曲,经林煌坤、吕远等众多词作家填词后,迅速红遍大江南北。歌曲的持续火热也引起了许多著名歌唱家的相继翻唱,该作品也成为了华人社会流传最广泛的日本民谣之一。

然而,听过了许多版本的《北国之春》,不知道你是否听过马头琴演奏的版本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首别有韵味的《北国之春》吧~

点击下方音频欣赏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北国之春朝克吉勒图-马头琴传说


02《绒花》由刘国富田农作词,王酩作曲,经李谷一演唱后迅速红遍大江南北。该作品以委婉抒情的曲调,歌颂了电影《小花》中女主人公坚韧的精神。2017年,该歌曲被选为电影《芳华》的插曲,由韩红重新演绎,再度走红全国。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绒花朝克吉勒图

朝克吉勒图用马头琴演奏的《绒花》,充满了苍远缥缈的草原气息!

李谷一《绒花》电影《小花》插曲

马头琴,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清史稿》载:'胡琴,刳桐为质,二弦,龙首,方柄。槽椭而下锐,冒以革,槽外设木如簪头似扣弦,龙首下为山口,凿空纳弦,绾以两轴,左右各一,以木系马尾八十一茎扎之'。可知,马头琴原来也有龙首。
此早在《元史》卷71《礼乐志》有载:'
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为马尾。'据岩画和有些历史资料中显示古代蒙古人开始把酸奶勺子加工之后蒙上牛皮,拉上两根马尾弦,当乐器演奏,称之为'勺形胡琴'。
当前很多专家认为这就是马头琴的前身。勺形胡琴当时最长的也是二尺左右,共鸣箱比较小,声音也就小多了。
至今蒙古国的西部也有人把马头琴叫'勺形胡琴'。当时琴头不一定是马头,有人头、骷髅、鳄鱼头、鳖甲或龙头等,此外还有人说,这种琴的琴头有呈猴头或玛特尔头的形状。
玛特尔形似龙,面似猴,象征一种镇压邪魔的神物。据有关学者考证,马头琴一名大约得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纪初,琴首是由龙头或玛特尔头改为马头的。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琴类,如:皮胡、锹胡、四胡、奚琴、稽琴等都是当时的流行乐器。元朝时期随着宫廷生活的逐渐富裕宫廷内有专门的演奏、唱歌、跳舞的人员,马头琴也就慢慢地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内容之一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