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草药:野菊花

 医草yicao 2018-12-21

关注“医草”,认识中草药。本期草药是野菊花,其实野菊花并不是纯野生的菊花,而是一种菊科植物的名字,这套路深了点,甚至还有点滑,好好的车说翻就翻,昨天医草才在药店买了野菊花,今天就知道了这样的事实,打击甚大,不过药店的小姐姐应该也不知道,毕竟医草在药店那会身边人也不知道野菊花不是野生。


【学名】

野菊[yě jú]

菊科菊属野菊、北野菊、岩香菊等植物。


【别名】

九月菊、黄菊花、黄花草、汉野菊、甘菊花、苦薏、油菊、篱菊、黄菊子、山菊花、野黄菊、篱菊花、野菊花、黄菊仔、野黄菊花、石艾、少花野菊、山黄菊、七七芽、路边菊、东篱菊、正菊花等。


【生长环境】

分布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及西南各地。广布印度、日本、朝鲜、前苏联。

生于山坡草地、灌丛、河边水湿地、滨海盐渍地、田边及路旁。喜凉爽湿润气候,耐寒。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栽培为宜。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0.25-1米,有地下长或短匍匐茎。茎直立或铺散,分枝或仅在茎顶有伞房状花序分枝。茎枝被稀疏的毛,上部及花序枝上的毛稍多或较多。基生叶和下部叶花期脱落。中部茎叶卵形、长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3-7(10)厘米,宽2-4(7)厘米,羽状半裂、浅裂或分裂不明显而边缘有浅锯齿。基部截形或稍心形或宽楔形,叶柄长1-2厘米,柄基无耳或有分裂的叶耳。两面同色或几同色,淡绿色,或干后两面成橄榄色,有稀疏的短柔毛,或下面的毛稍多。

头状花序直径1.5-2.5厘米,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疏松的伞房圆锥花序或少数在茎顶排成伞房花序。总苞片约5层,外层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2.5-3毫米,中层卵形,内层长椭圆形,长11毫米。全部苞片边缘白色或褐色宽膜质,顶端钝或圆。舌状花黄色,舌片长10-13毫米,顶端全缘或2-3齿。瘦果长1.5-1.8毫米。花期6-11月。


【药用价值】

头状花序、全草、根入药。性味苦、辛,凉。毒性低慢性用药并无蓄积中毒现象。入肝、心经。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消肿解毒。用于风热感冒,肺炎、白喉,胃肠炎:高血压,疔,痈,口疮,丹毒,湿疹,天泡疮。

内服:煎汤,2~4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煎水漱口或淋洗。

1、疔疮:野菊花和黄糖捣烂贴患处。如生于发际,加梅片、生地龙同敷。

2、大、小叶性肺炎,支气管炎,阑尾炎及一般急性炎症疾病:野菊花一两,一点红五钱,金银花藤叶一两,积雪草五钱,犁头草五铰,白茅根五钱。水煎服,每日一至二剂。

3、头癣、湿疹、天抱疮:野菊花、苦楝根皮、苦参根各适量。水煎外洗。

4、蜈蚣咬伤:野菊花根,研末或捣烂敷伤口周围。

5、白喉:㈠野菊一两,和醋糟少许,捣汁,冲开水漱口。㈡野菊叶和醋半匙,将野菊叶捣烂后,加白醋调匀涂在喉头。


【化学成分】

花含野菊花内酯、野菊花醇、野菊花三醇、野菊花酮、菊油环酮、顺-螺烯醇醚、反-螺烯醇醚、当归酰豚草素、当归酰亚菊素、苏格兰蒿素、刺槐甙、木犀草素、木犀草素-7-β-D-葡萄糖甙、槲皮素-β-D-葡萄糖甙、矢车菊甙、菊黄质、胡萝卜甙、豚草素、刺槐素、刺槐素-7-O-β-D-吡喃半乳糖甙、1-单山萮酸甘油、棕榈酸、熊果酸、亚油酸、β-谷甾醇、羽房豆醇、正二十八烷醇以及挥发油等。

野菊全草含挥发油、蒙花甙、木犀草素的甙、矢车菊甙、菊黄质、多糖、香豆精类、野菊花内酯。挥发油中主要为莰烯、樟脑、葛缕酮等。

药理作用:心血管系统作用、血小板聚集影响、降压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等。

临床应用:预防感冒、治疗呼吸道炎症、宫颈炎、痈毒疖肿、高血压病等。


【饮片性状】

秋、冬二季花初开放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

干燥的头状花序呈扁球形,直径0.5~1厘米,外层为15~20个舌状花,雌性,淡黄色,皱缩卷曲;中央为管状花,两性,长3~4毫米,黄色,顶端5裂,子房棕黄色,不具冠毛;底部有总苞,由20~25枚苞片组成,作覆瓦状排列成4层,苞片卵形或披针形,枯黄色,边缘膜质;各花均着生于半球状的花托上。味苦,继之有清凉感。

夏、秋间采收全草、根,鲜用或晒干。


【配伍禁忌】

1、脾胃虚寒者慎用。

2、阴虚火热体质者少用。

3、孕妇慎用。


【相似植物】

菊花,菊科菊属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 亳菊 ”、“滁菊”、“贡菊”、“杭菊”。

性味甘、苦,微寒。无毒。入肺、肝经。

功能主治: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临床用于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等。

内服:煎汤,1.5~3钱;泡茶或入丸、散。

胎菊,在花朵未完全张开的时候摘收经干燥加工制成。

菊米,比胎菊再小一些,完全没有开放的菊花花蕾加工。


【植物文化】

菊科是双子叶植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科,共13族1300余属,近22万种,广泛分布在全世界。菊科多为草本,叶常互生,无托叶。

中国约有220属近3000种,全国各地分布,其中异裂菊属、复芒菊属、太行菊属、画笔菊属、重羽菊属、黄缨菊属、川木香属、球菊属、葶菊属、栌菊木属、蚂蚱腿子属、花佩属、华蟹甲草、华千里光属、紫菊属、君范菊属等15属为中国特有。

菊科有大量的药用、观赏和经济植物。药用植物有佩兰、艾纳香、火绒草、天名精、签野菊、菊花、青蒿、款冬、千里光、白术、苍术、牛蒡、雪莲花、红花、水飞蓟、蒲公英等。在中国菊科植物中,大约有300种可为药用。

野菊是一个多型性的种,有许多生态的、地理的或生态地理的居群,表现出体态、叶形、叶序、伞房花序式样以及茎叶毛被性等诸特征上的极大的多样性。

1、山东、河北滨海盐渍土上的野菊,全形矮小,侏儒状,叶肥厚,注定是一种滨海生态型。

2、江西庐山地区的野菊,显示出叶下面有较多的毛被物。

3、江苏南京地区及浙江的野菊中,有一类叶在干后成橄榄色的。

野菊与甘菊接近,在这两个种的共同分布区内,可能有杂交现象的发生。


【注意】

菊科植物数量庞大,分布广泛,却多数长相酷似,功效虽相近但有部分品种较为特殊,小伙伴勿轻易采摘食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