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南滇国青铜文化展”,再现消失的古代滇国!

 rhg上善若水 2018-12-21





 


由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主办的“铜铸滇魂——云南滇国青铜文化展”,26日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展,展期为期3个月。这是首次以滇国文化为主题的原创展。

展览汇聚了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珍藏的滇国青铜器文物精品120件(组),展览从“古国重光”、“青铜铸史”、“遗失王国”、“开疆划界”四个方面,集中展示了滇国青铜文化的诞生、发展及最后的终结,展现了这一时期云南滇国青铜文化历史和综合研究成果,带领观众寻觅神秘的滇国极富特色的文化内涵,探寻其历史之谜。

滇国是中国西南边疆古代少数民族的部落,滇池盆地是云南面积最大的一个山间盆地。滇池水域宽广,四季如春,周围土地平坦,田渔丰饶,适宜人居。公元前278年,楚国遣楚将庄硚率领一支队伍到达滇池地区,征服当地人后,后因归路被秦国所断,就留在滇池地区,建立滇国,都城在今昆明市晋宁区晋城镇。战国晚期,生活在滇池边的“滇人”崛起称王,成为云南青铜时代最强大的一股势力。

滇国在云南历史上大约存在了500年,出现于战国初期而消失于西汉初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出兵征讨云南,滇王拱手降汉。

▲观众参观展览。| 韩宏摄

滇国青铜器在社会中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形态万千,异彩纷呈。展览的“古国重光”部分展示了云南青铜文化发轫于商周之际,勃兴于战国,西汉达到鼎盛,东汉逐渐没落。重点部分“青铜铸史”展示了云南青铜文化发展的高峰期。

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同于商周中原青铜器崇神重礼的程式化、符号化,滇人在充分汲取多种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巧夺天工的冶铸技巧,将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熔铸成一件件青铜艺术杰作,滇国青铜器堪称世界青铜艺术史上罕见的、不可复制的个案。

国宝“牛虎铜案”见证古滇国文明

“夜郎自大”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成语。可是,“不知有汉”,夜郎王并不是第一人。滇王不了解汉帝国的雄阔,曾问汉武帝的使者:“汉孰与我大?”事实上,当时,中原不知有滇,滇人不知有汉。

令人诧异的是,在汉朝发现滇国之后,没过多少年,这个古国就消失了,历史上,除了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古滇国有少量的记载外,再也找不到其它文字资料,滇国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历史岁月之中湮没了2000多年。直到1955年晋宁石寨山滇王族墓地的发现,才让古滇王国的光辉重现。之后,玉溪市江川区李家山古墓群、昆明市官渡区羊甫头墓群的发掘,出土了上万件文物,这个沉睡了千年的古王国终于向世人展现出历史真容。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在中国文物考古界,有两次惊人的发现:一是甘肃武威出土的铜奔马“马踏飞燕”,二是云南玉溪李家山出土的铜祭器“牛虎铜案”。从此这一北一南、一马一牛的精美雕塑誉满神州,轰动世界,并有“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之称,同时也翻开古滇王国神秘面纱的一角。

▲国宝级文物、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牛虎铜案“。 | 韩 宏 摄

记者今天在现场看到了云南省博物馆的这件镇馆之宝,“牛虎铜案”形状为一头站立的大牛,四蹄就是案腿,前后腿间有横梁连接,以椭圆盘口状牛背作案面。大牛的腹下站着一头安然无恙的小牛。大牛身后是一只咬住牛尾的猛虎,其四爪抓住大牛的后胯。

“牛虎铜案”是战国时期铸造的青铜器,是古代祭祀时用于陈放牛羊等物品的器具,体现了古滇国青铜器的独特风格,也是艺术审美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工艺珍品,堪称天下无双的国之瑰宝。

“不论是从造型来看,还是从器物本身的寓意来看,‘牛虎铜案’都是非常有特色的一件国宝级文物。”秦陵博物院讲解员韩东红告诉记者,这件“牛虎铜案”中的牛是云南的峰牛,是当时滇人主要的肉食来源。从寓意上来说,牛是财富的象征,又表示着生命,底下站着的小牛犊又预示着新生。也有专家说,牛把小牛犊护在肚子下,这可能也表现母爱。从寓意上现在更偏向于财富,指的是死亡和生命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它的造型非常漂亮,为配置重量在牛尾处焊接了一只虎,底座上用连裆把牛腿连在一起,为保持稳定,连裆处放一小牛。

“‘牛虎铜案’高43厘米,长76厘米,宽36厘米,重17公斤。”云南省博物馆党总支书记马云川说,在中国古代,祭祀礼器往往是统治者权威的象征,像“牛虎铜案”这样的礼器,绝不是一般贵族可以拥有的,因此有专家推测,其墓葬的主人应该是一位王室成员,也有专家认为这件“牛虎铜案”的主人有可能就是滇王本人。

滇国的青铜兵器与中原兵器完全不同,中原的兵器在装饰上会华丽一些,而滇国的不少兵器上焊接着一些可爱的小动物,调皮、可爱,如“立猪铜矛”上圆雕的立猪;仪仗用器“二兽争鱼铜戈”,銎背上焊铸的两只水獭。

展厅展出了滇人使用的5类兵器,有铜戈、铜矛等勾刺类兵器,铜斧、铜锤、铜戚等砍劈类兵器,远射类兵器、防护类兵器。还有一类奇特型的兵器,如铜狼牙棒、八棱形铜棒和镂空铜锤等。

据了解,狼牙棒是滇国特有的一种青铜兵器,器型和结构较为奇特,在木棒的上端装成圆形或八棱形铜棒头,棒上有排列整齐的锥刺,就像锋利的牙齿,故名“狼牙棒”。

▲”立犬铜狼牙棒“。|韩宏 摄

记者看到—件32厘米长的铜殳,这是滇国一种多功能兵器,它将矛头和狼牙棒合铸在一起,八棱形的棒上有排列整齐的锥刺,棒的前端另铸一矛头,矛头下有一个鼓形座。既能击打,还能向前刺杀。

▲”骑士猎鹿铜扣饰“。| 韩宏 摄

一些造型独特的特制仪仗器上带有髹漆的木柲。据了解,它们不是实用器,而是权威的象征,为滇国的王侯贵族们所拥有。另一件“手形銎铜戈”整体铸成了手握短剑形,构思巧妙,为中国青铜器所罕见,显示了滇人丰富的想象力,为滇文化的艺术珍品。

贮贝器:青铜铸造的无字“史书”

贮贝器是用来贮藏海贝的青铜容器,类似于现在的“储钱罐”,它是滇国青铜文化的独特产物,是滇国王侯贵族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此次展览展出的贮贝器中,有“籍田祭祀场面铜贮贝器”、“叠鼓形狩猎场面铜贮贝器”、“四牛鎏金骑士贮贝器”“、鎏金双人盘舞铜扣饰等。

记者看到,“籍田祭祀场面铜贮贝器”器身为铜鼓形,顶部圆片状的盖子上,表现的是贵妇人主持下即将举行的一次籍田祭祀和赶集贸易活动场面,布局疏密有致,人物生动逼真。

伞下,坐在轿子里的是一个鎏金的贵妇人,旁边有为其打伞的仆人,整个场景中,骑马开道的、赶集的、卖柴禾的,卖布的、卖酒的,扛着铲去劳动的、提筐买东西的,好不热闹。

韩东红说,这个器物上面共有35个人、两匹马,各人的身份、等级不同,表现的是春耕祭祀和赶集贸易场面,反映了当时贵族和老百姓的生活和贸易的繁荣景象。它们把滇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凝结到每一件器物中,体现了滇人生活的细节,“它是滇国社会生活的一个浓缩,差不多是一部立体的史书”。

▲”籍田祭祀场面铜贮贝器“的盖部,有35个人和两匹马,右侧站着的那个高个子是外国人。| 韩宏 摄

“你看,这件青铜器盖上的人物中,还站着一个外国人!从衣服纹饰看,判断是个波斯人。因为其他滇人不论男女都是赤脚的,就他一个是穿鞋的。”韩东红说。

滇国是我国的西南门户,南边与缅甸、印度接壤,南下的丝绸之路就是通过云南到达缅甸、印度和南亚,这件贮贝器反映了当时贸易的繁荣。

“叠鼓形狩猎场面铜贮贝器”通高65厘米,盖径29厘米,底径48厘米,它由两鼓上下重叠焊铸而成,器盖上铸有立体狩猎场面,两个鼓身均布满阴刻线纹图案。在现今出土的滇国文物中,这是唯一一件表现狩猎场面的叠鼓形贮贝器,器盖上的圆雕场面和鼓身上的阴刻图案相互呼应。

这件器物对贮贝器、滇国的人群构成、生态及动物群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器线刻纹饰中出现了人物装扮的类似狮子的形象和长象牙的动物、牦牛等,为滇国的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证据。

▲”叠鼓形狩猎场面铜贮贝器“盖上的狩猎场景。 | 韩宏 摄

52厘米高的“四牛鎏金骑士贮贝器”束腰圆筒形,器身两侧对称雕铸虎形耳,底有3个虎爪形足。器盖正中铸有1个鎏金骑士,头梳椎髻,腰佩长剑,穿紧身衣裤。通体鎏金显然是身份显赫。

其坐骑之马昂首挺身,张口翘尾,显得十分威武。盖的周围雕有腰肥体壮的4头牛,抬头垂尾作行走状。整个器物装饰题材由动物到人物,高低错落有致。这件非常精美的文物,是早期青铜器中最完整的一件,去年还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展出。

▲”四牛鎏金骑士贮贝器“。 | 韩宏 摄

“鎏金双人盘舞铜扣饰”上两名舞蹈者的服饰相同,头后梳条形小髻,高鼻、深目,着紧身裤,其上有圆形花纹。腰部束带,身侧佩剑。双手执圆盘,作边歌边舞状;其下有1条蛇,口咬前人之右足,尾绕后人之左足。整件扣饰造型生动有趣,动感极强。现场专家介绍说,从两个舞蹈者的形象特征与装束看,应是异域来客,有学者认为他们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塞人”。

“无论是器物的造型还是图案的组合与布局,以及纹饰的雕刻工艺,滇国的青铜器都显得相当成熟,表明在西汉中期,滇国青铜器的铸造和线刻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韩东红介绍,由于2000多年前的滇国处于一种类似于“复杂酋邦”或“方国”的社会发展阶段,滇人没有系统的、成熟的文字来记录历史,贮贝器自觉不自觉地承担了“史书”的使命,它用直观感性的立体雕塑群像,再现了滇国社会历史的鲜活场景,是研究古滇国文明最真实的材料。

此次展出的孔雀盖提梁铜壶、鎏金双人盘舞铜扣饰、饰三兽铜盒、蚀花玛瑙珠、玻璃珠等青铜器文物造型生动有趣,动感极强,吸引着参观者纷纷驻足。

▲”纺织场面铜贮贝器“。| 韩宏 摄

“铜铸滇魂——滇国青铜文化展”形式设计采用了大跨度的空间布局,以U型逆向参观路线及散点式展品布置方式,使观众既不走回头路又不会出现扎堆参观的窘境。这是对传统集中式展览的一次有益突破与尝试。

该展览以滇国古城墙场景复原作为展览开端,以模拟滇王宫室内场景作为展览的高潮部分,以青铜浮雕设计多角度反应滇人的生活居住状态作为展览的结尾。秉承体验、互动、思考的展览设计理念,让消失的古滇国文化重现光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