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RCS |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本所簡介

 昵称58260775 2018-12-21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Institute of Social Research and Cultural Studies) 成立於2002年,以「社會研究」(實證研究及批判理論)與「文化研究」(跨領域及在地脈絡)的學術淵源出發,設立碩士班與博士班。設立宗旨在於跨越人文社會學科之疆界,深化社會思想與文化理論的批判性思考,強調面對當前文化議題,進行脈絡化之歷史社會與政治經濟的分析。

 

 

社文所的教育目標

碩士班著重培養對於社會與文化之現象與議題能夠具有敏銳觀察、邏輯分析、批判思考與深入評論之能力,亦能具有資訊判別、創意策劃、 跨領域整合、團隊合作與決策執行之能力。碩士生畢業後能夠具有在各類型文化產業、出版界、各型媒體、博物館、藝術策展單位、文化政策 研究等機構就業的競爭力,亦能夠具有在國內外人文與社會領域攻讀博士學程的厚實學術準備。

博士班著重培養學術研究與教學的實力,除了強調研究生對於社會與文化之現象與議題能夠具有敏銳觀察、邏輯分析、批判思考與深入評論 之能力,以及具有資訊判別、創意策劃、跨領域整合與決策執行之能力之外,社文所對於博士生的養成理念更著重於學術研究的嚴格與活力。 社文所秉持超越人文社會學科專業領域規範之理念,鼓勵研究生展開人文、社會、藝術、科學等不同面向之學術研究,期待能培養活潑探索的 心靈,既具有國際觀點亦有在地關懷的學術取向,以及自發學習、持續養成、追求卓越的思考潛力。

 

 

社文所的學術特色

■ 跨領域背景、具有高度研究能量、教學認真而密切合作的教師研究團隊,持續對學界提出貢獻
社文所以擁有跨領域背景的優秀研究群著名,包括專擅精神分析文化理論、批判思想與跨藝術研究的劉紀蕙,社會思想與都市民族誌的朱元鴻, 亞洲文化研究與東亞知識現狀的陳光興,品味文化史與當代法國思潮的邱德亮,政治思想與基進民主理論的林淑芬, 日本古典與現代思想史的藍弘岳,以及中國二十世紀文學與文化思潮的彭明偉。 我們的教師具有高度研究能量,近年來持續執行政治、 美學與倫理的理論性學術研究, 並專注於東亞現代性知識構成與民族國家批判研究的整合型計畫,已經累積了可觀的成果。

■ 關注台灣學術文化與在地化參與
台灣的文化研究學會第一屆理事長陳光興、第二屆理事長劉紀蕙、 第三屆理事長朱元鴻,皆在本所任教,堪稱文化研究重鎮。本所教師主編的兩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研究刊物,朱元鴻主編的《文化研究》學刊, 以及陳光興主編的Inter-Asia/Cultural Studies,皆為國內外著名且極具學術份量之刊物,對於帶動學術研究以及提升本校學術地位, 有不可忽視的貢獻。

■ 具有問題意識的課程規劃以及豐富的台聯大文化研究跨校課程支援
本所課程以 「社會、文化與政治思想」作為理論思考深化的主軸,另外發展「台灣文化研究」、「東亞現代性」以及「文化史比較研究」三個重點方向。 此外,本所亦結合清華大學與中央大學之文化研究師資,規畫台聯大系統文化研究跨校學程,提供鄰近校區豐富的選課網絡。 社文所實質推動的國際學術講座系列、國際研討會、國際研究生工作坊與交換學生計畫,使學生能夠享有多元的國際視野與學術交流的環境。

■ 實質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計劃,提供學生實質的多元國際化觸角、視野以及學術交流之環境
社文所持續與國際學術單位合作,包括法國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韓國漢陽大學比較文化研究中心以及上海大學文化研究中心。 本所定期邀請國際講座系列,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與國際研究生工作坊,提供學生國際交換學生以及雙聯學位之機會, 並協助學生爭取各種國際交流獎助學金。

■ 學生背景多元,經過本所訓練,逐漸具有理論思考與實際歷史脈絡、田野工作的研究能力,有高度學術活動能力, 舉辦國內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國際交流之表現優秀
自創立以來,社文所吸引了國內外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就學。 本所學風活潑,上課討論熱烈而觀點多元。經過本所的跨領域訓練,研究生可以具備理論思考的能力,也可以從事歷史脈絡與田野工作的研究。 本所學生有高度學術活動力,經常舉辦國內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出席國際學術交流活動亦表現出色,頗獲好評。 思想史,文化史與文化社會學,身體史,品味史,中西古典哲學。

 

 

社文所的師資陣容

本所以研究團對為自我定位。本所教師各有專長,不過研究關注議題相互呼應,所閱讀的社會思想與文化理論亦高度相關。 本所教師都認同跨領域研究之重要性,也認為學術需要接受此跨領域空間的挑戰,因此本所教師願意共同合作,建立此跨領域之學術訓練平台。

社文所專任師資

社文所校內專任支援師資

社文所長期合作之間兼任師資

 

 

社文所課程重點:(1)社會與文化理論,(2)台灣社會與文化,(3)亞際社會批判研究,(4)藝術社會行動

社會與文化理論:當代爭議,生命政治,國家形成與文化建構,帝國主義,殖民社會與後殖民主義理論,跨國主義與文化,宗教暴力,主體與認同,民主與民粹,資本主義,種族主義,新自由主義與新重商主義,合作經濟,空間與地方,都市研究,批判農學,視覺理論,人類世,多物種民族誌,理論家專題

台灣社會與文化 :台灣思想史,台灣社會史,台灣政治經濟思想,台灣教育與文化形態,台灣冷戰與解殖,台灣文學與社會議題,台灣民主與社會運動,台灣藝術,台灣電影

亞際社會批判研究 :亞洲思想資源,東亞視野中的台灣,東亞民族主義,東亞文學中的戰爭經驗,文學中的工業化與勞工問題,文學與認同,東亞冷戰經驗,東亞殖民與後殖民,東亞的民主化運動,全球化的東南亞,近代中國思想史,近代中國文學,日本思想史,日文學術名著選讀

藝術社會行動:紀錄片分析與製作,民族誌電影研究與製作,裝置藝術與文化批判,介入式影像創作,參與式視覺人類學,數位民族誌,藝術策展

 

社文所的週邊學術資源社文所的週邊學術資源

社文所結合校內人社院以及客家學院師資,並推動交通大學、清華大學與中央大學的台聯大系統文化研究跨校學程, 提供豐富的「台聯大文化研究跨校課程」。

 

 

社文所的學生現狀

社文所歡迎不同人文社會學科背景而對於跨領域研究有興趣的學生,更歡迎對於理論思考有志向的學生。本所目前學生人數碩士班39人, 博士班20人 。近年來陸續有獲得國外碩士學位之研究生申請入學,亦有國際學生申請入學。

本所學生來自不同領域,包括社會學、傳播、歷史、文學(中文/外文)、哲學、藝術、政治哲學、國際關係、法律等, 課堂中充分呈現跨領域討論的思想刺激。

在過去年招收的學生具有多元學科背景的特色,組成略分如下:

人文學科(60%):中文(20%)、英美語文(20),法文+德文+俄文+日文(10%)、歷史+哲學+藝術(10%)

社會科學(30%):新聞傳播(10%)、社會學(10%)、法律+政治+經濟 (10%)

理工學科以及其他(10%) :機械+電子+電子物理+建築+醫學

國際學生:波蘭、拉脫維亞、菲律賓、泰國、俄羅斯、馬來西亞、越南、韓國

 

 

社文所的碩士論文方向

社文所鼓勵研究生發展具獨特問題意識而有跨領域研究格局的論文計畫。本所學生所進行的研究論文,每一篇論文所採取的研究方法皆有所不同,可兼有田野調查、檔案閱讀、文本分析與理論建構。

截至目前為止(2014),本所畢業碩士論文67篇,博士論文7篇,議題分佈於以下四大方向:

  1. 歷史話語重探與問題化:思想論述、意識型態、物質文化與藝文活動
  2. 進行中文化活動與社會現象之觀察與分析
  3. 文化政策與生產機制的分析與檢討
  4. 理論性探討

***

歷史話語重探與問題化:思想論述、意識型態、物質文化與藝文活動──

  1. Internal Partition: Satyajit Ray’s cinema in the light of 1947 Bengal Partition and the long Post-partition residual process (博士論文)
  2. 「移風易俗」-殖民地風俗論下的現代性治理(博士論文)
  3. 重訪接觸帶:從西方旅人視野再見19世紀台灣(1860-1885) (碩士論文)
  4. 「所有權」認識邏輯的畛域化:1920~1925朱謙之思想重探 (博士論文)
  5. 想像新社會:近代中國工讀互助主義的發展與實踐 1919─1922(碩士論文)
  6. 中間物思想重探──魯迅書寫中的主體問題研究 (碩士論文)
  7. 京都學派「世界史」論述:以鈴木成高、西谷啟治為中心 (碩士論文)
  8. 從道場到戰場:試論武道的轉化機制-以殖民地台灣為例 (碩士論文)
  9. 日治時期電影的文化建制:1927-1937 (碩士論文)
  10. 內衣、身體與社會-台灣女性身體美感的論述流變1940-1960(碩士論文)
  11. 發現「臺灣文化」:楊雲萍的文學、民俗學與歷史學(1940-1970)(碩士論文)
  12. 「邊緣」或「潮流」—從「銀鈴會」討論跨語一代的發生與發聲(碩士論文)
  13. 域界之間: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生產場域以1945年後半至-1947年初的報/刊空間為例 (碩士論文)
  14. 當你說「我們」的時候,你究竟是誰?-1945~1949思索主權的文化邏輯(碩士論文)
  15. 身體的清潔與戒嚴:從1946-1947年台灣防疫案例以及語言模式談起(碩士論文)
  16. 事件的美學政治:二二八展覽(1993-2007)、美術及其後 (博士論文)
  17. 認識論之無法斷裂---以「階級」話語為軸線試論1990年後中國思想界的困境 (碩士論文)
  18. 本多勝一與日本七零年代的中日戰爭論述-以《中國之旅》為核心 (碩士論文)
  19. 台灣同志論述中的文化翻譯與酷兒生成 (碩士論文)
  20. 維多利亞時期旅遊作家筆下的中國:以立德夫人之《親近中國》為例 (碩士論文)

 

進行中文化活動與社會現象之觀察與分析──
邊緣文化與移動人口

  1. Vietnamese Migrant Workers on The Move-Case Study of Vietnamese Migrant Workers in Taiwan(碩士論文)
  2. 「緬甸」與「僑生」:跨國主體的形成與認同困境(碩士論文)
  3. 戰後人口流動管制下來台緬甸華人的「華僑認同」及其變化(碩士論文)
  4. 回家,原來是條漫長的道--移工庇護所的生涯偶遇經驗(碩士論文)
  5. 自由的條件—從越傭殺人案看台灣家務移工處境(碩士論文)
  6. 外省「老兵」之終結:死亡與哀悼 (碩士論文)
  7. 龍岡清真寺社群的形成和其在全球化脈絡下的發展 (碩士論文)

創意文化與在地經驗

  1. 聽覺現代性:聲音科技、雜種美學與上海流行音樂,1927-49 (博士論文)
  2. 反思客家論述:從交工樂隊的社會實踐談起(碩士論文)
  3. 無法著地的彩虹橋-從貢寮音樂祭談獨立音樂(碩士論文)
  4. 王明輝與黑名單工作室:台灣新音樂生產的第三世界/亞洲轉向(碩士論文)
  5. 位於邊緣的思索:蘇旺伸繪畫中的政治性策略(碩士論文)
  6. 現實邊緣下的私密.見證:葉清芳攝影研究(碩士論文)
  7. 離散文化的視覺思考:讀客籍女性藝術家謝鴻均的作品 (碩士論文)
  8. 台灣現代劇場空間公共秩序之形成: 人類肉體「文明化」的多重堆疊(碩士論文)
  9. 王墨林與左翼前衛劇場的探索(碩士論文)
  10. <島嶼邊緣>- 一九八O、九O年代之交台灣左翼的新實踐論述(碩士論文)
  11. 知識/權力場域中的「台客」文化(碩士論文)
  12. 摩登生活的漫畫及其「無-意義」:郭建英與上海新感覺派(1927-1935)(碩士論文)
  13. 談笑風雲-諷刺之笑做為對反東德共黨治理之藝術(碩士論文)

大眾文化與批判觀點

  1. Imagining the Prostitute: A Genealogy of Cinematic Representations of Power(碩士論文)
  2. 談「共同」的想像建構:從台灣政論節目到諧仿節目全民大悶鍋(碩士論文)
  3. 2007年台灣單車環島熱潮湧現解釋:身體知覺為真的「地方」風格旅行興起(碩士論文)
  4. 你漂亮嗎?從少年流行雜誌女性形象中的情色到女性權力轉變探討(碩士論文)
  5. 壯陽先生在台灣的故事:壯陽語藝的文化分析(碩士論文)
  6. 從政治到美學:對三位美容暢銷書作者的論述分析 (碩士論文)
  7. 游擊人生:性交易/交際少女與我的行動實驗(碩士論文)
  8. 以相思林之名--東海大學校園空間運動史(碩士論文)
  9. 快樂丸生涯:現象與詮釋(碩士論文)
  10. 無價生命的代價:寵物的消費與政治(碩士論文)
  11. 讀者觀點:台灣村上春樹讀者的文化實踐分析(碩士論文)
  12. 第一夫人的消費政治與政治消費:以台灣(1996-2009)為主要背景(碩士論文)
  13. 以關懷生命協會發展為主軸的台灣動物保護運動史:1992-1999(碩士論文)
  14. 實相無相的禪宗實踐:妙天的思想內涵與相關議題(碩士論文)

文化政策與生產機制的分析與檢討──
社區意識與文化政策

  1. 以文化之名:1990年代以降新竹市公共空間再造之分析(碩士論文)
  2. 日常生活的社區營造與社會改造(碩士論文)
  3. 拯救社區死亡大作戰 ─未來村對社造重生論述的共同體回應(碩士論文)
  4. 地方博物館內/外的「地方感」差異:以南方澳漁村為例(碩士論文)

生產機制與政治經濟分析

  1. 有機,是生機或是商機?三個新竹組織化有機消費場域的分析(碩士論文)
  2. 台灣連鎖便利商店之文化經濟、消費決策與生活實踐:一個文化研究的探討(碩士論文)
  3. TVBS電視台員工勞動過程之分析(碩士論文)
  4. 保存的政治與展示的經濟:十三行遺址的博物館化(碩士論文)
  5. 媒體吹起貧窮風:貧窮新聞的初探,兼及「新貧」議題之考據─以《聯合報》1999-2003年6月為例(碩士論文)
  6. 台灣無線電視產業的政治經濟分析(碩士論文)
  7. 曙光: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的新典範(碩士論文)
  8. 通俗文化表演下的鬼魅魍魎-分析宋元煙粉靈怪類話本與香港鬼怪電影(碩士論文)
  9. 全球氣候變遷下的科學風格─以馬爾地夫海水面升降之研究為例(碩士論文)
  10. 波羅地海三國政治經濟(1992-1996年) (碩士論文)

理論性探討

  1. 以情感的角度剖析在敵人陰影底下的民主(博士論文)
  2. 重訪神學與主權的寬恕: 觸動寬恕的難能之能(博士論文)
  3. 轉型正義的政治性重探:正義之名下的民主秩序與時間行構(碩士論文)
  4. 以榮譽之名?從榮譽的重探反思榮譽殺人事件(碩士論文)
  5. 帝國周邊有事?文化統治與殖民地社會的形成(碩士論文)
  6. 人文主義的三種爭辯—海德格、德希達與阿岡本的思想交錯(碩士論文)
  7. 書寫快樂的功用:拉岡的邊界邏輯運算(碩士論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