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中国初期的北京城市建设

 茂林之家 2018-12-21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以后,百废待兴。

新中国初期的北京城市建设

中共北京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对首都的规划和建设工作非常重视,由党政负责人和有关专家组成的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早在1949年5月即着手进行首都规划工作,并请苏联专家来华,与中国专家一起对北京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进行研究探索。从1953年开始,伴随着北京市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首都建设蓬勃展开。

从1953年到1957年,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新中国初期的北京城市建设

(一)重点建成为东北郊电子工业区和东郊纺织工业区。酒仙桥一带,建成了北京电子管厂、华北无线电厂、北京有线电厂等;十里堡地区,建成了京棉一、二、三厂和北京针织厂。同时新建了一批机械、建材、轻工业工厂,扩建了石景山、清河、民辛店等地的老厂。北京开始由消费城市向生产城市转变。

(二)在西北郊形成文教区,在中关村开始了科研基地的建设。除了扩建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外,陆续建起了北京钢铁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医学院、北京林学院、北京航空学院等“八大学院”,建成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一大批高等学府,建成了遍布全市的几百所中小学,使北京这座文化古城成为培养和造就新中国建设人才的基地。

新中国初期的北京城市建设

(三)在东西长安街和西郊三里河、百万庄一带,建成了一批党政机关办公大楼,为中央领导全国工作提供了方便。在建国门外日坛地区,开辟了外国驻华使馆和外交人员公寓。此外,还建成了新中国第一座大型公共建筑—苏联展览馆(现名北京展览馆),建成了和平宾馆、北京饭店西楼、友谊宾馆、新侨饭店等一批大型饭店,为新中国的对外交往创造了条件。

(四)建成了一批公共设施和住宅小区,保证了人民基本生活的需要。其中有北京市第一座大型百货商场—王府井百货大楼;有北京天文馆、自然博物馆、广播大厦、首都剧场、人民剧场、天桥剧场等文化设施;有儿童医院、同仁医院、友谊医院、积水潭医院、妇产医院等医疗设施。在东郊八里庄、白家庄、十里堡、酒仙桥,西郊三里河、百万庄,北郊北太平庄、和平里,城西虎坊桥、白纸坊、幸福大街等地兴建了一大批住宅小区。

新中国初期的北京城市建设

北京自1267年兴建元大都城,到1949年解放,历经近700年,当时旧城区和近郊地区共有各类房屋建筑2052万平方米。而1949年解放后到1957年的8年中,北京市新建各类建筑即达2129. 4万平方米,等于又建设了一个北京城。

1958年,首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当年8月,从北戴河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传来消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中央决定在北京建设一批包括万人大礼堂在内的重大工程。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国庆十大建筑”的人民人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华侨大厦、钓鱼台国宾馆、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场。这十大建筑,不仅规模宏伟,而且标准高、技术难度大,从提出设想到竣工,前后不足一年时间,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人力量、中国建筑施工的高超技艺和建筑工人的非凡智慧,创造了震惊中外建筑界的奇迹。

新中国初期的北京城市建设

十大工程,造就出一批全国知名的劳动模范,谱写了建筑史上的华彩乐章,成为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史上的光辉一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